- 新會文史資料(第67輯)
- 政協江門市新會區社會和法制文史委員會編
- 4字
- 2025-06-12 10:21:15
紅色記憶
周恩來總理視察崖山古戰場
◎林偉洪
1958年7月1日至7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到新會進行為期7天的工作考察。周總理在7天6夜的行程中,十分關心新會的工農業生產、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歷史文化古跡的保存情況。在中共新會縣委第一書記黨向民等領導的陪同下,周總理跑遍了大半個新會,到處邊看邊談,接觸的群眾很廣泛。周總理先后視察了新會圭峰農場(周總理題名為“新會勞動大學”)、大澤區五和鄉第二農業合作社(大澤五和二社)、棠下區周郡農業合作社(今屬江門市蓬江區)、崖山古戰場、新會葵藝廠、新會縣廢物利用展覽會、縣糧食工作展覽會、新會農具機械廠(周總理題名為“新會農業機械廠”)。其間,在7月4日這天,周總理視察了崖山古戰場。
一、周總理在崖山會見小學師生和群眾
周總理視察新會已是六十多年前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雖已離我們遠去,但新會人民至今忘不了當年周總理在崖山接見少年兒童和人民群眾的那段幸福情景。因此,筆者想要采寫一篇文史稿件,紀念那段歷史,緬懷敬愛的周總理。筆者回想起幾年前作為新會文史資料研究員,曾參與采寫知情人親歷、親見、親聞新會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經朋友介紹,了解到70多歲的林朝中當年曾有幸在崖山受到周總理的接見,于是前往近在崖山的官沖村采訪了他。
林朝中住在古井官沖鵝坑里的一間普通民房。那天筆者跟隨新會一中教師林柳仙(林朝中的大女兒)驅車到了鵝坑里林朝中家。當筆者剛坐下,林朝中當即取下掛在墻壁上的那幀他當年與少先隊員們一起受到周總理接見的照片,一邊拿給筆者看,一邊興奮地說:“當年我在崖山見過敬愛的周總理,這是我萬萬想不到的事情,雖然事過幾十年,但周總理視察崖山的情景,永遠銘記在我的心里。”
說起周總理在崖山會見小學師生和群眾,林朝中顯露出興奮和自豪。他把見到周總理的過程一一向筆者講述。
1958年,林朝中在官沖小學讀四年級,是學校一名少先隊員。7月4日上午,學校組織少先隊員扛上少先隊的一面紅旗,在崖山頂過隊日活動。
當時,通往崖山古戰場的一條小山路,是官沖的干部群眾為了方便人們到崖山歷史古跡參觀,在早年已修通的山路。
大約正午時分,學校少先隊中隊輔導員趙慶豪老師突然告訴少先隊員們一個好消息,說敬愛的周總理來到崖山視察,并臨時召集隊員趕快站在小路邊,歡迎周總理。
其實,周總理到崖山視察,官沖的群眾不知道,官沖小學師生也不知道。然而,當周總理一行登上崖山時,消息很快便傳到趙慶豪老師那里。
周總理在崖山頂見到少先隊員們在過隊日活動,他緩步向少先隊員們走過來,慈祥地微笑著一邊和少先隊員們一一握手問好,一邊問,多少歲了,讀幾年級了。同學們見到敬愛的周總理,都十分興奮,回答了周總理的親切問候。周總理在問話中對少先隊員勉勵說:“像你們那樣的年紀,應該把學習放在第一位,但還要熱愛勞動,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嘍!”
當時,正值盛夏天氣,午間陽光更是酷熱。周總理這天身穿白色長袖襯衣,頭戴草帽,沒有一絲倦容。同學們能在崖山與周總理見面握手,這實在是一種莫大的榮幸。
同時,周總理在崖山路上遇到執勤的邊防戰士,也上前和他們一一握手問好。
周總理到了崖山,官沖十二個自然村近兩千名群眾,凡是知道的,走得開的,男女老少,紛紛涌到崖山的草坡和道路上,都想看一看敬愛的周總理。還有官沖小學6個年級近200名學生,在梁博文校長和老師的帶領下,在離學校不遠的崖山山坡上歡迎周總理。周總理笑著邊走邊向周圍的群眾揮手致意,在場所有群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周總理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盡管周總理在崖山會見人民群眾的時間很短,但他那慈祥的笑容、熱愛人民的偉大風范和艱苦樸素的高尚品德,給官沖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久難忘。
訪問結束時,林朝中說:“那次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近周總理,心里感到實在是太幸運了,能留下與周總理在一起的這張珍貴的照片,我感到無比的自豪和幸福!幾十年來,是周總理用他對人民、對國家的熱愛激勵了我,用人格魅力感動了我,讓我可以在農村中安心搞農業生產,走勞動致富道路,讓我家過上了理想的幸福生活。這要感謝當年周總理那次接見啊!”
二、周總理考察崖山古戰場的經過
“史鑒知興亡,銅鑒正衣冠,人鑒明得失。”周總理學識如海,功勛如山,他是老一輩革命家,贏得全國人民的愛戴。1958年7月,周總理到新會視察就十分關心新會的歷史文化古跡的保存情況。7月1日剛到新會時,周總理就叫新會縣委第一書記黨向民找人去借幾本有關新會歷史的書給他看,當時縣委宣傳部干事趙北嚴從景堂圖書館借來了明代萬歷《新會縣志》、明代黃淳編《崖山志》、清代乾隆《新會縣志》、清代《新會鄉土志》等幾本地方史書幫黨向民親自送去給周總理閱讀。
7月4日早上,周總理在隨行的幾位縣委干部陪同下,乘小車到會城河口,登上“銀洲湖”號電船出發,沿銀洲湖南行,前往古井官沖崖山視察崖門古戰場。電船在銀洲湖(銀洲湖古稱崖海,那時海面比現在銀洲湖遼闊)航行途中,周總理把借來的《崖山志》等史籍認真研讀,不時走出船艙,觀看銀洲湖兩岸景色。由于電船需航行幾個小時,周總理與隨行人員在船上共進午餐。午餐很簡單節儉,只有油炸花生、饅頭和咸菜。據說周總理最喜歡吃新會的油炸花生和荔枝。
電船駛近官沖時,周總理在船上望見遠處山上有一面紅旗(這是官沖小學的少先隊員隊日活動用旗),誤以為縣委通知當地干部群眾組織歡迎活動,很不高興地說:“怎么搞的,我說過不要驚動他們了。你們又通知他們了嗎?”隨行的縣委干部如實回答說沒有通知他們。
電船到了官沖。當時,官沖沒有上落碼頭。周總理一行上岸時,由古井區區委書記黃冠華,官沖長烽農業社黨支部書記陳德燕和社干部李社敬、吳心愛等,駕駛一只小船上前迎接周總理等上岸,然后步行往官沖長烽農業社考察。在社委會,周總理與干部群眾親切交談,認真聽取干部群眾匯報當前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等問題,并邊聽邊記錄。當社員反映收入低時,周總理為他們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從思想上指導他們,鼓勵大家解決困難,搞好生產,增加收入。
從社委會出來,周總理步行到崖山視察。但要走好長一段山路,長途跋涉,且值午間,天氣炎熱,但周總理依然神采奕奕,毫無倦意。在崖山路上,周總理會見了官沖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執勤邊防戰士和聞訊趕來的群眾。之后,周總理一行直往崖山古戰場參觀。
崖山,南臨南海,西對銀洲湖。這里曾是南宋末代皇帝趙昺的行宮,也是南宋將士與元軍展開決戰的戰場。當年崖海大戰就發生在這里。南宋滅亡后,后人為紀念南宋抗元盡忠赴死將士,在崖山曾興建有慈元廟(又稱全節廟)、大忠祠、義士祠等,1940年,祠廟被侵華日軍全部毀去。1956年,縣人民政府組織群眾清理殘垣,在慈元廟遺址挖出碑刻十一塊,興建碑亭一座。
周總理來到碑亭,環顧四周,眺望崖山腳下的江流。在碑亭,認真觀看殘存的碑石。周總理站在一塊高近2米、寬1米多的《慈元廟碑》(碑文為陳白沙用“茅龍書法”撰寫,600多字,詳細記載建廟的緣由及對宋元之交這段歷史的評論)前細看,也顧不上休息,認真研讀碑文。周總理看了《慈元廟碑》,又去看《全節廟碑》。當地群眾看到周總理站著看碑文,便趕快拿來一條長木凳給總理坐。周總理表示感謝,坐下繼續看。他邊看邊說:“這樣的歷史文物要好好保護,不可多得嘛。”接著,他又看了《崖門覽古》詩碑,看完后向在場的干部群眾說:“‘航海豈圖存’(碑語),陸秀夫不該跳海死,他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到那里可以搞根據地,還可以打嘛!”
看完石碑,周總理動身下山。路上,當地干部向周總理講述南宋行朝避難元軍追殺的航海故事和駐蹕崖山的纏龍山桔逸事。周總理聽后說:“崖門這地方的歷史古跡,還是有意義的。宋朝雖然滅亡了,但當時許多人還是堅持了我們的民族氣節。”到了獅頭山,群眾把當地特有的兩條纏龍山桔樹枝送給周總理。當地漁民為表示對周總理的敬意,送來一條大鯉魚,但周總理付了錢才收下。
周總理離開崖山,乘船前往崖門口視察。他站在船頭,環看了崖門口東邊的古炮臺及兩岸的險要地形。船在崖門口轉了一圈,然后返回會城。
三、周總理視察崖山古戰場的深遠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周總理視察崖山歷史古跡,是對新會歷史文化的關懷和重視。周總理對崖山古跡的湮滅感慨不已,啟發了當時的縣委縣政府領導對歷史文化和歷史文物的保護意識。1959年,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在慈元廟遺址重建慈元廟正殿及兩廊,并在故址中尋找殘缺的碑石加以修復,供游人瞻仰閱讀。1983年,在縣政府的重視下,開始重建崖山祠、廟。2005年,區委區政府加大對崖山歷史文化的開發力度,大規模重修擴建崖山祠、廟,積極推動對崖山古戰場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與開發利用。2006年,崖門海戰文化旅游區第一期工程全面竣工。以尊重歷史和修舊如舊為原則重新改造修葺了崖山祠內的慈元廟、大忠祠、義士祠和寢宮,包括翻新了楊太后像、義士勤王圖和祠內原有的全部木刻題匾、對聯,重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杰“三忠臣”像和太后教子組雕,整合陳列有嶺南第一碑之稱的《慈元廟碑》《正氣歌碑》等一批祠藏珍貴史跡文物,還在崖山景區入口建造一座仿宋戰船大門,景區內建有中心廣場、崖海詩詞碑墻、甬道、纏龍山桔園等。這些古跡文化正式向國內外游客開放,以讓人憑吊尋古、緬懷紀念。
崖山古戰場是我國宋元王朝更替的重大歷史事件見證地,也是新會獨有的海戰文化旅游資源。自1958年7月周總理視察新會后,也引起了國家領導人以及文藝家對新會和崖門古戰場的高度關注和興趣。在周總理考察崖山古跡后不久,1958年12月,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必武(后來曾任國家副主席、代主席),和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王維周也來新會考察了崖山古跡。董必武以《偕王維周、寇慶延、李榮先、黨向民諸同志游崖門》為題,賦詩一首:“漁村奇石已無碑,國母官沖舊有祠。往事海天何處問,隨潮上下只鷗知。罵名留得張弘范,義士爭傳陸秀夫。大是大非須要管,華人愛漢恥崇胡。”
后來,還有朱德、郭沫若、陶鑄、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過崖山古戰場考察。楊尚昆還給崖山祠題寫了祠名“崖山祠”門匾。1962年,著名戲劇家、詩人田漢到崖山古戰場參觀,在游覽奇石時題下了“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的十三個行草字句(其后,新會有關方面把田漢的題辭鐫刻在奇石上)。接著,他又寫了崖山懷古詩兩首,其一曰:“云低嶺暗水蒼茫,此是崖山古戰場。帆影依稀張鵠鷂,濤聲仿佛斗豺狼。艱難未就中興業,慷慨猶增萬代光。二十萬人齊殉國,銀湖今日有余香。”其二曰:“宋末三忠異代尊,豐碑十丈聳崖門。將軍屢敗尚能戰,丞相臨危不幸存。鐵戟有時埋岸草,血波千古打漁村。摩挲奇石斜陽里,應將精神教后昆。”
參考資料
1.中共新會黨史辦公室編:《周恩來在新會》,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2.《新會縣志》,1995年。
3.《崖山史跡》,1995年。
4.《新會畫報》,2005年11月。
5.筆者對林朝中的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