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與人文:分形與混沌理論在多學科中的應用
- 張森文 何振宇主編
- 4475字
- 2025-06-09 17:42:27
1.3 為科學辯護,為人文正名
這些年來,伴隨著對所謂“人文精神”的關注,在另一方面,就是對科學的指責。指責科學的基本內容是:科學的發展固然給人類帶來了物質利益,但也破壞了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科學給人類帶來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誘使人們只知追逐物質利益,而敗壞了道德。為了糾正科學的“過錯”,“人文精神”出現了。人文精神要求社會的管理者要一切以人為本,要求人們不要只追求物質享受,而要有高尚的道德,要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1.3.1 不存在統一的人文精神
人類文飾自己的方式,既然豐富多彩,也就必然千差萬別,形成了難以計數的對立。喜歡把眼圈涂黑,是人文;不喜歡把眼圈涂黑,也是人文。喜歡聽音樂,是人文;不喜歡聽音樂,也是人文。合法的言行,是人文;不合法的言行,也是人文。道德的言行,是人文;不道德的言行,也是人文。
那么,應該說:人們應該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高尚的人生境界。
1.3.2 人文學科是研究人文的科學
在人的觀念中,一面是研究,一面是研究的對象。對象有兩個:天文和人文;研究,則只有一種。無論是觀天文,還是觀人文,在古人看來,都是觀,即都是研究。
我國近代學者把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勃興的幾個學科稱為“人文學科”,是正確地運用了古代的人文概念,也正確地理解了那幾個學科的實質,即這是研究社會現象的或者說是研究人為現象的學科。這些學科,當時主要是語言、修辭、歷史等學科。而就這個詞的本義來講,一切社會科學學科,都應該是人文學科。
1.3.3 科學與人文辯證統一、相輔相成
科學不是人文主義的對立面,其實科學也是人文的一種,科學是天文和人文的研究者。科學幫助人從自己制造的幻影中獲得解放,科學給人以知識和忠告,科學發展是任何力量都擋不住的。但是,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成果應用都應當符合人類的道德要求。科學不干涉天文的狀況也不干涉人文的狀況,科學有其自身局限,比如,科學解決不了人生觀的問題。總之,科學是人類的導師、人文的指導。同時,人文學科的研究也要符合科學的方法論。
(1)如何看待科學的負面影響并克服它的負面影響。
①人文科學在某種程度上應高于自然科學。
②要科學,但不要科學主義,即不能把人類的所有研究對象或范疇都歸于科學。
③科學具有不確定性,知識具有不確定性。這方面我們在講述分形和混沌理論時將會有更多的論述。
(2)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是相輔相成的。
近年來,在中國,一部分人文工作者提出了一個批判“科學主義”的問題,這一批判聲浪有日漸高漲之勢,并且將這一批判和呼喚人文精神相聯系起來。
呼喚人文精神,這很切合時弊。“法輪功”等邪教的出現,不僅是科學精神的失落,同樣也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或被褻瀆。科學的、健康的、向上的、先進的人文精神,不僅和科學精神不相違背,而且彼此補充、相得益彰。
此外,本書還會涉及如何看待關于科普法中的“偽科學”的定義問題。偽科學是把沒有科學根據的非科學理論或方法宣稱為科學或者比科學還要科學的某種主張,如占星學、維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論、李森科的無產階級遺傳學、丹尼肯的古宇航員理論等。偽科學不同于一時的科學錯誤,它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要害在于,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已經被科學界證明不屬于科學的東西當作科學對待,并且長期不能或者拒絕提供嚴格的證據。非科學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如文學、藝術、魔術等,一旦有人把它們宣稱為科學,則這種宣稱本身也就成為一種偽科學。偽科學是指據稱是事實或得到科學支持、但實際上不符合科學方法的“知識”。偽科學是一些虛假的“科學”或者騙局,經常借用科學名詞進行裝飾,但實際上與科學在本質上并無關聯。
科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可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哲學是兩者的概括和總結。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中醫是前人不斷地通過臨床實踐并在理論上熔鑄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哲學、天文學、氣象學、地理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知識,并通過陰陽五行學說加以構建,才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理論體系的一門科學。它有許多糟粕,但更多的卻是精華,不能輕易加以否定,說它是“偽科學”。因此,中醫不屬于狹義范疇的西方科學。
我們應該提倡科學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趕上時代,需要在現代科學發展和現代人類發展的基礎上趕上時代,否則,就有可能陷入神秘主義和蒙昧主義淵的危險。
我們應該提倡人文的科學精神。科學的發展,本質上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現代技術的發展,為人的解放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前提和手段……這充滿著人文的關懷。
(3)“人文”和“科學”的統一。
關于“人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在未來發揚光大的燦爛前景,以及為什么中國古典文化經典主要集中于人文領域,而近代自然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和發展起來,已經有很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并給出了一些回答。
西方的自然科學是從明代開始由西方傳教士傳入我國,并于19世紀后隨著中國留學生歸國而在中國傳播并不斷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國家在自然科學技術的許多領域已經取得許多驕人的成就,而且它的發展也已經并將繼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的發揚相互促進。
①人文精神對科學精神應當有某種“統率”的作用。
科學的發展并不能提升人類的道德,甚至還可能給人類帶來大的災難,例如戰爭武器可以大規模殺害人類,毀壞人類的文明成果,因此人文精神對于科學發展應有指導和統率的作用。
②人文精神上升為社會的理想。
在科學高度發達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且互聯網的發展將會使這些變化更加迅速,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甚至會失去生活的目標,因此必須提倡人文精神,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
③科學精神也不斷促進人文精神的提升。
科學精神也會對人文精神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趣味,使人們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4)中西方在人文和科學上的一些對比思考。
下面我們將從“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個方面來進行對比。人性——對人和人的價值的尊重;理性——科學精神,追求真理,對真理的思考;超越性——對生命的思考。
第一要素是人性。有些人缺乏誠信,是因為缺乏對自身尊嚴的重視,“誠”是以自尊為基礎的,“信”是對他人的尊重,對他人尊嚴的尊重。沒有對人的尊重就談不上誠信。人的尊嚴是基礎,應落實對每個人的尊重,這就是“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追求自由。每個人活著都要實現自己的價值,不能損害自己的自由,也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制定規則、法律就是防止侵犯他人的自由,就是為了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個人自由的約束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
第二要素是理性。理性表現在“頭腦的認真”,理性是人與動物的最本質的差別,好奇心是理性的開端,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要素。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說:“驚奇”是理性的起源。人長大后好奇心就弱了。好奇心的兩大敵人——習慣和功利性。人們常說,兒童提的問題是哲學問題;青年時提的問題是知識問題;老年時提的是技術問題。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逐漸被習慣和功利性打敗了,沒有好奇心就沒有發展前途了。
有了好奇心就要認真問它的根據。理性最重要的是懷疑,在這方面中國比西方文化差得遠。在西方文化中凡是自己沒經歷驗證的就要去懷疑。
“知識論”在中國較弱——存在著知識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源于自然和社會的各種復雜性,后面我們要著重談到分形和混沌所要表達的非線性系統的復雜性。
中國宋明的理學,有一點知識論,也只是倫理學的道理,即所謂的知行觀,表現為頭腦的認真的欠缺以及缺乏尊重真理堅持真理的精神。在中國,很難誕生蘇格拉底和布魯諾這樣的人,為了真理不怕殺頭的很少,而為一個社會集團的利益犧牲的烈士倒有很多。
第三要素是超越性,也就是廣義的宗教精神。超越性是超越經驗的,是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超越性是尋找生命的意義,不僅是活著。
人的靈魂生活開始于困惑,在經驗有限的情況下,人類為了解脫困惑、追問生命的意義而走向宗教,各大宗教如佛教的頓悟,基督教的追求靈魂不死、進入天國。
追問人生的意義,中國在這方面稍有欠缺。雖然中國有大量探討人生的哲學,但追問的層次低得多。西方是非常重視死亡的,所謂的“預習死亡”,就是要思考人到底為了什么而生,以打消對死亡的恐懼。但中國則在“死亡教育”方面有所欠缺,有些中國人只是生活在當下,“好死不如賴活著”,“未知生,焉知死”,欠缺了更為深刻的對死亡的思考。中國哲學只是追問人怎么活,尋求與他人相處,是倫理道德,西方則不回避死亡,面對死亡。
中國缺乏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是追問的本質。
中國缺乏系統的本土宗教(雖然有“道教”和其他的會道門等,但都不能稱為是系統的或完整的)。
(5)今天的中國人是如何吸收西方科學文明基礎的。
我們很難在中國的古典的文化歷史和對世界認識的經典中,找到與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由西方傳入中國的有關“科學”“哲學”以及“藝術”相對應的詞匯,這些詞匯大多數是西方的傳教士進入中國后帶來的。當然一些佛教經典(從印度傳入)也有一些經典的詞匯。我們的前輩從19世紀開始,伴隨著西方傳教士如湯若望的到來,就對科學與人文的詞匯進行翻譯,現在所有科學或哲學的經典語匯(及其解釋)大都來源于西方。
近兩個世紀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從其他文明,特別是西方文明吸收了很多,也可以說這是文化文明的輸入世紀。我們中華文明不應該妄自菲薄,但更應該接受世界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并還要將其發揚光大。這樣,中華文明才能在世界文明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6)科學和人文教育對塑造人的素質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論教育的演說中說:學校向來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與過去相比,這種情況更加適合于今天。由于經濟生活現代化的發展,家庭作為傳統和教育的傳遞者的作用已經被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人類社會的延續和健康發展,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學校。有時,人們把學校簡單地看作一種工具,靠它來把大量的知識傳授給成長中的下一代。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知識是死的,而學校卻要為活人服務。它應當發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質和才能。但這并不意味著個性應當被消滅,而個人只變成像一只蜜蜂或螞蟻那樣僅僅是社會的一種工具。因為一個由沒有個人獨創性和個人志愿的規格統一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可能的不幸的社會。相反地,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里所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么留下來的就是教育。”
100年前,北大老校長蔡元培在執掌北大時提出新教育的目的乃是“養成健全人格”。他在1918年北京大學開學致辭中說:“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不可視為養成資格之所,亦不可視為販賣知識之所。”他還說:“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國矣。”
什么是人格?人格主義哲學認為人格是“具有自我意識與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覺、情感、意志等機能的主體”。又曰:“高尚的人格是社會信用度的標志。”每個人都要加強“人文”和“科學”素養,以培養完整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