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建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建的歷史背景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建背景為英法兩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并完成了從手工生產過渡到機器大生產的第一次產業革命。馬克思繼承和發展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理論,并和資產階級的庸俗經濟學進行了堅決斗爭,在此基礎上創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17世紀是局限于在流通領域中進行研究的重商主義解體的時期,也是將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的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興起的時期。

古典政治經濟學始于1640年英國發動資產階級革命之后,結束于英法資產階級先后取得政治統治的1830年,這一時期是英法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建立自己的階級統治的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之間的矛盾。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威廉·配第(1623—1687年)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到亞當·斯密(1723—1790年)時,古典政治經濟學已經成熟,大衛·李嘉圖(1772—1823年)則將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到最高水平。在法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從重農主義的先驅者布阿吉爾貝爾(1646—1714年)開始,經過重農主義者弗朗斯瓦·魁奈(1694—1774年)和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1727—1781年)的繼承和發展,到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1773—1842年)這里結束。

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貢獻在于逐步區分了商品中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提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決定的,尤其是大衛·李嘉圖,更明確地指出了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一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以及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理論是經濟學中最基礎性的理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功績在于提出了勞動價值論,為建立科學的經濟學理論提供了條件。古典政治經濟學還研究了利潤、利息和地租等剩余價值的表現形式,分析了社會資本的再生產與流通,系統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建立起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古典政治經濟學雖然將經濟學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并且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卻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交換價值這個現象上,不能從交換價值中抽象出價值,從現象深入到本質,因而不懂得是什么勞動創造價值,不懂得區分勞動與勞動力,也不懂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價格形式是商品價值的一種轉化形式。例如,生產陳酒和新酒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是相同的,為什么陳酒的價格要比新酒的價格高?資本和勞動的交換是不等量的交換,等價交換原則在這里是否起作用?反對者以此向古典政治經濟學發難。古典政治經濟學具有兩重性,一方面有科學的成分,另一方面又有庸俗的因素,這一點在亞當·斯密身上表現得最為典型。在同一個問題上,他會提出兩種甚至多種自相矛盾的觀點,如他有時認為商品價值由生產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有時又認為商品價值由購買到的勞動決定,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品價值由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種收入所決定。反對者們一方面抨擊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觀點,另一方面吸收和發展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庸俗因素。例如,法國庸俗經濟學的創始人讓·巴蒂斯特·薩伊(1767—1832年)提出的三位一體公式: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就是來自亞當·斯密的價值取決于三種收入的觀點。

1830年,英法資產階級取得了政權,機器大工業發展了起來,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與資產階級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進行比較客觀研究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終于被專為資產者辯護的庸俗經濟學取而代之。

庸俗經濟學的特點是完全根據資產者的利益寫作,而不考慮其主張是否合乎科學。我們以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庸俗經濟學家納索·威廉·西尼耳(1790—1864年)為例,他在1836年寫的《政治經濟學大綱》一書中就認為資本家的利潤和資本積累來自于資本家的“節欲”,是資本家省吃儉用,在生活上作出“犧牲”的結果,這完全是對資本家的阿諛奉承。在資本主義社會,被“節欲”的是千千萬萬的工人群眾。在資本主義初期,資本家雖也在生活上省吃儉用過,但目的是積累資本,取得更多的利潤,從實質上看,這是貪欲而不是節欲。當時英國的工人(包括少年工人)一天勞動11個小時,工人為10個小時工作制進行斗爭。1836年,西尼耳被資本家請去曼徹斯特學習經濟學,1837年就出版了《關于工廠法對棉紡織業的影響的書信》,提出了“最后一小時”的謬論,認為工廠主的全部純利潤都是由工人每天最后一小時的勞動提供的,如果工人每天勞動時間減少一小時,純利潤就會消失,因而反對工人縮短工作日。這個主張是非常荒謬的,因為從現實生活來看,資本主義世界早已普遍實行8小時工作制,純利潤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大大增加了。

在勞工與資產者日益尖銳的沖突下,工人運動要求產生能正確揭示經濟運動規律的經濟科學,德國的卡爾·馬克思(1818—1883年)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成分,并在和庸俗經濟學的長期斗爭中,創建了指導工人運動和建設未來社會的馬克思主義。

二、《資本論》的寫作與出版

關于《資本論》的寫作與出版,還得從1843年10月底馬克思來到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談起。

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誕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中的一個猶太律師家中,他先后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求學,就讀的都是法律系,主要精力用在哲學和歷史方面的學習,他的畢業論文是哲學論文,獲得的畢業證書也是哲學博士證書。

1842年10月,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在辦報期間遇到了有關經濟問題的爭論,對于這方面爭論,馬克思認為“是促使我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1頁。

1843年10月底,為創辦《德法年鑒》雜志,馬克思來到巴黎,開始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1845年1月25日,法國政府下令驅逐馬克思出境,同年2月初,馬克思來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7月至8月,又和恩格斯同往倫敦及曼徹斯特研究英國經濟學家的著作,進一步了解英國的經濟和政治的狀況。1848年3月,馬克思在比利時被捕,被驅逐出境后流亡于法國和德國之間。1849年8月,馬克思由巴黎遷入倫敦,并定居于此直到1883年3月14日逝世。

倫敦地區物價高昂,氣候惡劣,空中黑黃煙霧彌漫,白天都得點燈才能看書;社會生活等級森嚴,人們互不往來。在這種環境下,馬克思為什么還要選擇到倫敦定居呢?原因有二:一是倫敦不列顛博物館中的圖書館藏書豐富,其中“堆積著政治經濟學史的大量資料”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4頁。;二是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發生得最早、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最成熟、資本主義社會中各種矛盾暴露得最為充分的社會。于是,馬克思認為“倫敦對于考察資產階級社會是一個方便的地點”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4頁。

由于以上兩個原因,以及“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資產階級社會看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4頁。,馬克思決定“再從頭開始,批判地仔細鉆研新的材料”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1卷,第414頁。。從1850年9月底至10月初開始,馬克思重新研究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包括斯密和李嘉圖等人的著作,重新閱讀了歐文的著作和富拉爾頓、圖克等人有關貨幣、信貸、財政等方面的優秀作品。

從1851年底到1856年底,在這五年期間由于貧病的干擾和家庭生活中的不幸(又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病逝),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寫作經常被迫中斷,直至1857年1月才恢復工作,至該年的7月告一段落。

從1843年10月底至1857年7月近14年期間,馬克思先后寫下了:

1.《巴黎筆記》(1843年10月底—1845年1月),共9本。

2.《布魯塞爾筆記》(1845年2月—1847年11月),共15本。

3.《曼徹斯特筆記》(1845年7月—1845年8月)。

4.《倫敦筆記》(1850年9月—1857年7月)。其中1850年9月至1853年8月寫滿了24個筆記本,共1250多頁,超過100印張。1857年1至7月,重新研究了貨幣問題,于7月寫下了未完成的手稿《巴師夏和凱里》。

1857年8月下旬,馬克思動手寫作他的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書的結構如下:

第1分冊 資本

 第1篇 資本一般

  第1章 商品

  第2章 貨幣或簡單流通

  第3章 資本(資本的生產過程,資本的流通過程,兩者的統一,或資本和利潤、利息)

 第2篇 競爭

 第3篇 信用

 第4篇 股份資本

第2分冊 地產或土地所有制

第3分冊 雇傭勞動

第4分冊 國家

第5分冊 國際貿易或對外貿易

第6分冊 世界市場

在這一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后來以“資本論”命名的書的部分內容了,其中第1分冊第1篇第1章、第2章和第3章中的“資本的生產過程”為《資本論》第1卷,第3章中的“資本的流通過程”為《資本論》第2卷,第3章中的“兩者的統一,或資本和利潤、利息”為《資本論》第3卷。

到1858年3月,馬克思寫完了《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共有7本筆記本,篇幅約有50印張,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中編入第30—31卷),計劃將其分冊整理出版,即每隔兩個月出版一個分冊。從1858年6月開始整理和寫作第1分冊,到這一年的11月底,完成了原計劃中的第1分冊第1篇中的第1章、第2章,并決定以第1分冊的名義先行出版,至于原計劃中的第1分冊第1篇中的第3章則準備作為第2分冊出版。

在1859年1月21日由馬克思夫人謄抄完畢上述第1分冊手稿之后,馬克思就動手修訂第2分冊《資本》章。馬克思對這一分冊極為重視,他已不滿足于對《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的整理加工了,在進行了大量準備工作之后,他在1861年6月至1863年6月的兩年間重新寫下了被稱為“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著作,手稿多達23本,1472頁,用打字機謄清后有4000多頁,約150印張,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中編入第32—37卷。

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過程中,馬克思決定以“資本論”為書名出版他的經濟學著作,而以“政治經濟學批判”作為副標題。在以后的寫作過程中,又提出了3卷4冊結構,即《資本論》全書分為4冊:第1冊,資本的生產過程;第2冊,資本的流通過程;第3冊,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4冊,理論史。第1冊、第2冊編為第1卷,第3冊編為第2卷,第4冊編為第3卷。但最終結果是卷冊合一,四冊即四卷。

從1863年8月至1865年12月底,馬克思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癰病、膽病和風濕病的發作;生活貧困;忙于國際工人聯合會的工作),用了近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對《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的整理與修訂工作。從1866年1月1日開始,馬克思對《資本論》的修訂稿進行謄清與潤色,至1867年4月2日,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告訴他《資本論》第1卷已完成,可以付印。

馬克思決定將《資本論》第1卷交由漢堡的出版商邁斯納出版,在1866年11月中旬,馬克思將已完成的一部分手稿寄給了出版商,至1867年4月10日,馬克思帶著其余部分手稿親自從倫敦坐船去漢堡,將其面交給出版商。由于邁斯納—貝勒漢堡出版社規模很小,缺乏印刷能力,于是邁斯納又將手稿轉交到萊比錫的奧托—維干德出版社付印。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1卷在漢堡出版,印數1000冊。

馬克思對自己的《資本論》第1卷是滿意的,他說:“我的書最好的地方是:(1)在第1章就著重指出了按不同情況表現為使用價值或交換價值的勞動二重性(這是對事實的全部理解的基礎);(2)研究剩余價值時,撇開了它的特殊形態——利潤、利息、地租等。這一點特別在第2卷(指第3冊,即今之第3卷——引者)中表現出來。古典經濟學總是把特殊形態和一般形態混淆起來,所以在這種經濟學中對特殊形態的研究是亂七八糟的。”馬克思寫給恩格斯的信(1867年8月24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31頁。

1868年1月8日,馬克思在寫給恩格斯的信中針對杜林對《資本論》第1卷的攻擊,指出杜林沒有覺察到這部書中的“三個嶄新的因素”,這三個因素除上述兩點外,馬克思在信中又補充了第三點:“(3)工資第一次被描寫為隱藏在它后面的一種關系的不合理的表現形式,這一點通過工資的兩種形式即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得到了確切的說明(在高等數學中常常可以找到這樣的公式,這對我很有幫助)。”馬克思寫給恩格斯的信(1868年1月8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11-12頁。

在《資本論》第1卷付印期間,馬克思著手進行第2卷和第3卷的修訂工作。從1867年8月至1881年10月,馬克思抱病完成了8本修訂稿和其他一些片段,最終由于病情惡化不得不徹底中斷了修訂工作。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坐在寫字桌前的安樂椅上與世長辭。

《資本論》第2卷和第3卷的修訂與出版工作由恩格斯擔當了下來。1885年7月初,《資本論》第2卷在漢堡出版;1894年12月初,繼續在漢堡出版了《資本論》第3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資本論》第4卷的修訂與出版只能留待后人來完成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长子县| 常熟市| 沧州市| 尚义县| 泰州市| 武川县| 中阳县| 黔南| 小金县| 新邵县| 保靖县| 芜湖市| 麦盖提县| 晋江市| 元江| 冷水江市| 马公市| 邯郸市| 克山县| 浏阳市| 伊通| 济宁市| 大邑县| 苍南县| 武宣县| 蓬溪县| 武定县| 友谊县| 金山区| 临江市| 林口县| 平度市| 沁水县| 偏关县| 丰镇市| 青田县| 马鞍山市| 肃南| 太谷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