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眾生相
- 朕未壯,壯即為變!
- 白刃不鄉饒
- 2097字
- 2025-04-29 21:10:14
是日晚,長信殿燈火通明。
——上首御榻,呂太后端坐正中,天子盈、代王后呂氏陪坐左右。
東席客座,代王太后薄氏居首席,代王劉恒于次席落座。
良人竇氏,同抱著公子劉順、翁主劉嫖的宮人,落座于劉恒身后。
末席,則是代中尉宋昌、代內史薄昭、代將軍張武三人,同擠于一張案前。
代王一家以‘客人’的身份居東席,與之相對的西席,自然便是本就在長安的‘主人’。
皇后張嫣居首席。
次席,本該由太子劉恭獨享,卻被劉恭分享給了淮南王劉長,叔侄二人同坐。
末席,則是當朝國丈:宣平侯張敖,以及國舅:侯世子張偃。
——皇后家族的張氏外戚即來,太后家族的呂氏,自也不曾缺席。
雖只建成侯呂釋之、舞陽侯夫人呂嬃兄妹二人赴宴,卻也是呂氏一族唯二的長者。
“皇帝,當還沒見過自己的侄兒、侄女吧?”
便聞御榻之上,呂太后輕飄飄一語,便惹得天子盈從榻上起了身。
走到代王劉恒身后,象征性的逗了逗公子劉順、翁主劉嫖,索性也不回御榻上了——就勢在代王劉恒身旁坐下身來。
兄弟二人也有三年未見,免不得一番推杯換盞,噓寒問暖。
只是沒幾句話的功夫,代王劉恒看向天子盈的目光,便隱約帶上了一絲神傷。
“皇兄的氣色,可是愈發虛頹了啊?”
“臣弟上一回入朝,皇兄雖是較往日消瘦了些,但面上,總還是有些血色的。”
“時隔只三年,今日再見……”
“——皇兄,萬當保重啊?”
劉恒說的情真意切,天子盈卻是強笑著擺了擺手。
“我兄弟難得一聚,不說這些。”
言罷,天子盈灑然舉樽,一飲而盡。
而后稍側過身,朝身后,被宮人抱在懷中的劉順、劉嫖虛指了指。
“倒是老四,這才幾年的功夫,便已是兒女雙全,妻妾成群的丈夫了,啊?”
“嘶~”
“朕怎瞧著老四,是精壯了些,也黑了不少?”
聞言,原本還面帶憂慮的代王劉恒,只本能的偷瞄向御榻上,正同王后呂氏說悄悄話的呂太后。
確定呂太后并未關注自己,又斟酌片刻,才壓低音量道:“近幾年,代北邊墻,不大安寧。”
“每逢秋收之后,農戶都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把收獲的糧食堆進糧倉,匈奴人便似是聞到腐肉味的鬣犬般,掐著時候進犯。”
“百姓民甚至都說:秋收后的匈奴人,那比稅吏都還會挑時候!”
“恨不能是守在田頭,盯著農人收獲了再搶!”
…
“唉……”
“代北收不上農稅,反還要撥糧賑濟,不然就要餓死人。”
“北墻戍邊軍,又將代中、代南收上來的農稅,盡當作軍糧吃了去。”
“——頃代國之農稅,卻也只是讓戍邊將士,能吃個半飽啊~”
“自更別提官、吏俸祿,亦或王宮中的吃穿用度了……”
說著,代王劉恒苦笑著低下頭,將雙手上翻,露出滿是老繭的手掌。
嘴上卻是自嘲道:“弟貴為宗親藩王,于國事卻無半點裨益。”
“便不自量力,在王宮中開了些田,學著老農的模樣,種些米糧、果蔬。”
“——種出來的糧食,自是養不活妻兒老小,卻也總能讓邊墻的戍卒,多吃上一口米粥。”
“也算是弟這代王,聊以報國了……”
聽著劉恒似是在訴苦,卻絲毫聽不出懇請之意的一番話,天子盈只一陣默然。
目光躲閃間,也終于注意到了殿內的‘眾生相’。
御榻上,呂太后與侄女呂氏,相談甚歡,親密無間。
東席首座,代王太后薄氏眼觀鼻,鼻觀心,宛若一尊泥雕塑。
末席的宋昌、薄昭、張武三人,本不應該出現在這場家宴上,還是占了薄昭‘王戚’的光,才得以共座于一案前。
故此三人,也同樣是正襟危坐,目不斜視,連面前餐案上的吃食、酒水,都不敢看上一眼。
對面的西席,皇后張嫣獨享首座,姿態于代王太后薄氏一般無二。
若不是時不時夾口菜、抿口酒,便又是一個泥塑雕像。
落座于張嫣身后的呂釋之、呂嬃兄妹,也是自說自話,自酌自飲。
次席,劉恭多半是在和淮南王劉長交談,偶爾問候一下身旁的母親張嫣。
至于末席的張敖、張偃父子,則從始至終都一言不發,只張偃不斷為父親張敖斟酒。
每隔一段時間,父子二人又會不約而同的,悄悄看一眼首席的皇后張嫣……
…
將眼前這一幕幕盡收眼底,天子盈驚覺:眼前的眾生相,竟是出奇的符合在場眾人,在如今漢室的身份、處境。
——呂太后身居高位,百無禁忌。
代王后呂氏,也同樣在呂太后的樹蔭下乘涼。
皇后張嫣、代王太后薄氏,空有尊貴身份,卻無半點存在感。
張氏外戚更是連‘尊貴身份’都沒有,就連如今的地位,都還要指望魯元主劉樂來維持,并對皇后張嫣報以不切實際的期待。
呂氏外戚,與呂太后固然親近,只是不好當著外人的面,表現得太過于親近。
而太子劉恭,則只能憑借血脈親緣,無所不用其極的親近、拉攏淮南王劉長,為將來做打算。
“及朕,天子之身……”
“聽弟弟說起自己的困頓,卻連搭把手、幫個忙的話,都無力說出口……”
一時間,天子盈突然覺得這場家宴,好生無趣。
遠不如自己在未央宮宣室殿,只與宮人、姬妾們自飲自樂來的痛快。
只是代王劉恒說的實在凄苦,天子盈縱是無力相助,也還是本能的擔心起其他的弟弟們。
“老六、老八各王燕趙,也是同樣的處境嗎?”
聞言,代王劉恒又偷瞄一眼呂太后,而后,才微微嘆息道:“趙國雖多山、少田,但畢竟有燕、代擋在身前,不用直面匈奴人的兵峰。”
“故而趙國的局面,當也還能維持。”
“老六又年幼,國中事務,自有王相、內史、中尉去頭疼。”
…
“及燕國,雖地處邊墻,卻也太過于苦寒。”
“糧食也種不出許多,匈奴人便嫌燕地冷,又嫌搶不到東西,不怎愿意去。”
“機緣巧合下,竟反倒是讓老八的燕國,得了幾年太平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