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話音剛落,接收到陳平眼神示意的周勃,便緊隨其后起了身。
“兄嫂直言便是。”
“是要給樊噲尊個王號,還是去勸侯夫人顧全大局,別再來鬧了?”
“只要兄嫂開了口,旁的,便都交給我去辦!”
周勃當仁不讓的拍了胸脯,更一口一個‘兄嫂’,自引得呂太后一陣輕笑搖頭不止。
只不過,當呂太后含笑調轉目光,看向首席的安國侯王陵時,卻見王陵本還平和的面容,竟已是如臨大敵般的凝重。
見王陵如此作態,呂太后自是明白:自己的心思,只怕是已經被王陵,以及配合自己唱雙簧的陳平給看透了。
思慮片刻,呂太后終還是深吸一口氣,接過陳平、周勃二人的話頭,繼續往下說道:“樊噲,終歸已是蓋棺定論,再怎么著,也于事無補了。”
“朕是想著往后,再遇到類似的事,該當如何。”
…
“高皇帝從豐沛帶出來的老兄弟,已然不剩幾人了~”
“樊噲的結局,怕已是讓功臣們寒了心。”
“朕有心,于功侯多加恩賞,但礙于高皇帝的兩位兄長,而進退兩難……”
呂太后話音落下,都不等周勃把話聽全,便見次席的陳平緩緩點下頭。
又悠然一聲哀嘆,才在王陵、周勃二人各異的目光注視下,悠悠開口道:“太后所言甚是。”
“太上皇的長子、高皇帝的長兄:劉伯,早在高皇帝微末之時,便因病辭世。”
“漢五年,高皇帝即立在即,追尊長兄劉伯,曰:武哀侯。”
“只是武哀侯雖得追尊,然其子,卻并未獲準襲爵。”
“直到漢七年,高皇帝拗不過太上皇再三哀求,才另封武哀侯獨子劉信,曰:羹頡侯……”
當‘羹頡侯’三個字從陳平口中道出,殿內,再度響起君臣三人的輕笑聲。
御榻上,呂太后搖頭苦笑不止;
陳平臉上,也掛著尷尬而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末席,周勃更好似聽到天大的笑話般,吭哧吭哧笑個不停。
唯獨王陵,仍神情嚴峻的繃著臉,目光不時掃向御榻上的呂太后。
被王陵那滿含戒備的目光不斷掃視,饒是見慣了大風大浪,呂太后也難免一陣坐立難安。
便借著‘羹頡侯’這一笑談,順勢接過了話頭。
“說是早些年,朕,還未嫁與高皇帝為婦時,高皇帝每每帶著盧綰、樊噲等,到長兄:武哀侯家吃飯。”
“后來,長兄病故,高皇帝仍不收斂、仍日日帶人去亡兄家討食。”
“時日一久,兄嫂許是煩了,便在高皇帝帶人來吃飯時,非常用力的刮鍋底。”
“聽到刮鍋底的頡、頡聲,高皇帝的賓客們羞愧難當,當即告辭離去。”
“高皇帝自覺丟了臉面,便去東廚掀開鍋蓋,卻發現鍋中,還有滿滿的羹湯。”
…
“就此,高皇帝便記恨上了兄嫂。”
“開國后,高皇帝遍封諸劉宗親,唯獨不封武哀侯獨子:劉信。”
“后來拗不過太上皇哭求,高皇帝也仍舊無法釋懷,不情不愿下,給封了個羹頡侯……”
如是一番追憶,呂太后才總算是穩住了心神。
卻也不忘再自顧自嘀咕一句:“高皇帝,并非是個氣量狹小的人啊~”
“能讓高皇帝記恨這么久,想來這‘羹頡’二字,也曾讓高皇帝,引以為畢生之恥。”
聞言,陳平、周勃二人又是符合著點點頭。
便見次席,陳平再度接過話題道:“劉信得封羹頡侯,其父則追尊武哀侯。”
“如此,高皇帝的長兄一脈,便只有一個侯爵傳延。”
…
“而高皇帝的次兄:劉喜,最初雖得封代王,卻也因罪被廢為合陽侯。”
“當今二年,合陽侯薨,謚頃侯。”
“頃侯長子劉濞,本得封沛侯,后因追隨高皇帝,平定英布之亂有功,而得封吳王。”
“頃侯次子劉廣,則封:德侯。”
“如此一來,高皇帝的次兄這一脈,雖是一王、一侯,但終歸始祖頃侯,并非王爵。”
陳平話音落下,御榻上的呂太后,以及首席的王陵二人,竟是不約而同的深吸一口氣,連身姿都各自坐正了些。
便見陳平再次同周勃眼神示意一番,而后道:“如此說來,太后有意加恩于功侯,還真是一件值得困惑的事。”
“——高皇帝的兩位兄長,尚且是以‘侯’的身份離世。”
“太后就算想要加恩于功侯,又怎么能讓功侯元勛,得到比高皇帝的兩位兄長,都還要更加豐厚的恩賞呢?”
話音剛落,不等王陵——甚至都不等呂太后做出反應,便見周勃又趕忙起身,拱手甕聲甕氣道:“兄嫂下決斷吧!”
“實在不行,就把武哀侯、合陽頃侯,都給追尊為王!”
“如此,高皇帝的兩位兄長就都做了王,兄嫂再想恩封咱們這些個侯爵,便也不必瞻前顧后了。”
言罷,周勃便大咧咧坐回末席,卻仍沒忘向身旁的陳平,投去一個得意的眼神。
陳平則不著痕跡的低下頭,坐回座位之上,靜靜等候起呂太后的宣判。
首席,安國侯王陵鼻息粗重,神情冷峻!
而御榻之上,呂太后深邃而又銳利的目光,也死死鎖定在落座首席的王陵身上。
“安國侯以為如何?”
“尊武哀侯,為武哀王;尊合陽頃侯,為代頃王。”
“可否?”
言罷,呂太后仍目不轉睛的盯著王陵,就連手中的茶碗,都被呂太后用大拇指下意識扣緊。
長信殿內,原本還算輕快的氛圍,也隨著呂太后這一問,而陷入詭異的沉寂之中。
不知過了多久,王陵才終于深吸一口氣,再次下意識探出右手;
待陳平伸手去扶,反應過來的王陵卻陡然一甩手,旋即強自站起了身。
吭哧吭哧喘著粗氣,卻是連衣冠都顧不上整理,只面色漲紅的昂起頭,大義凜然的拱起手。
“老臣以為,不妥。”
“極其不妥!”
…
“——武哀侯伯,生前不過一鄉野村夫,縱然身死,又安能南面而稱王?”
“更其家眷,早于高皇帝不恭,使高皇帝以‘羹頡’之爵號相辱!”
“連一個正常的徹侯爵號,高皇帝都不愿恩賞與彼,太后又怎能違背高皇帝的心愿,敕其以王爵?”
…
“及那合陽頃侯喜?”
“哼!”
“——得封代王,為國戍邊不足歲,便在北蠻入侵之時,棄國而逃!”
“匈奴人的兵馬才剛抵達邊關,此僚的王駕,竟是已從代地逃到了洛陽!”
“此無膽鼠輩、宵小國賊,焉能稱王!”
“僅廢其為合陽侯,而非治其死罪,難道不已是高皇帝網開三面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