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象晉正在哈哈大笑之際,徐云看見有人走了過來。
“老爺,朝廷的邸報來了?”
“有什么特殊的消息嗎?”
“老爺,邸報上說,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黃道周大人,因指斥兵部尚書楊嗣昌等私下與建奴議和,被連貶六級,調任江西按察司照磨。”
“好,我知道了,你去吧!”
此人將邸報放在王象晉的面前,立刻就離開了。
“徐公子,你是從京城來的,你說一說,此事是否妥當?”
王象晉的話讓徐云一愣。
“王大人,這是朝廷的軍機大事,我怎么能私下里評論?”
“徐公子,雖然是軍機大事,但涉及到朝廷的安危,你不妨說一說,這是咱們私下交談,不礙事的?”
“王大人,那你先讓我讓說哪方面?”
“你對議和之事如何看法?”
王象晉喝了一口茶。
“議和?王大人,依我個人的淺見,此事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
“哦,為什么?”
徐云的話令王象晉眼前一亮。
“這些年來,大明與建奴的征戰,大大小小可以說無數次了,無論是關外到關內,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九年,一次比一次危險。”
“徐公子,你說的確實是實情?”
“如果說,建奴有議和的想法,就不會一次次的攻打大明,這是其一,其二,王大人,從古至今,那一次議和是在敵強我弱時成功的?”
徐云說到這里,看著王象晉的臉色。
“徐公子,如今大明是內憂外患,不議和大明怎么辦?”
“王大人,我是說議和不可能真成功,就算假如簽訂了和約,你覺得,這樣的和約有多大的可信度?”
“徐公子,看起來你是主戰了?”
“王大人,主戰確實是我的想法,不過,我的想法并不是去關外攻打建奴?”
“哦,徐公子,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是主戰,為什么不去關外攻打建奴?”
“王大人,這些年,大明在關外對建奴用兵,那一次不是大敗,當然了,其中的原因太多了,不是一下子能說清楚的?”
“那你認為該怎么辦?總不能視若無睹吧?”
王象晉想不明白,徐云為什么會這樣說。
“王大人,攘外必先安內,大明境內的亂匪,到處燒殺劫掠,如果不能平定了他們,你想一想,腹背受敵可能解決掉建奴嗎?”
“徐公子,就算是我們不去關外攻打建奴,要是他們來了怎么辦?從崇禎二年到崇禎九年,他們可是來了四次?”
“王大人,你說的好,勞師遠征,我們需要考慮糧草、軍械等問題,如果他們來到了關內,我覺得,要是計劃周詳,也韋必不能大勝一次?”
“徐公子,是嗎?快說一說你的想法?”
王象晉激動的站了起來。
“王大人,如果他們來到關內,天時、地利、人和這3條,我們有地利、有人和,天時對雙方都一樣,只要用兵得當,勝算還是有的。”
“徐公子,守城倒是勝算的可能性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守城啊,城外面的老百姓怎么辦?”
“王大人,野戰對決我們不占優勢,如果夜襲的話,我認為,似乎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要是能殲滅建奴的大部分,讓其傷筋動骨,如此一來,或許能給大明贏得數年的喘息之際。”
“徐公子,我好像明白了,這就是你的攘外必先安內,不過,安內又該如何實行吶?”
“王大人,這個問題不是你問我,答案就在你這里?”
“在我這里?徐公子,你的意思我不明白?”
“王大人,六月柿你知道吧?”
“那當然了?我怎么會不知道六月柿,這與安內有什么關系?”
“王大人,民以食為天,大明內部最大的問題,我認為是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你想過沒有,一株六月柿能產多少斤,一畝能產多少斤,一個村、一個縣,要是種植的多了,是不是也算是有吃的了?”
“徐公子,我之前可不知道,這六月柿還能夠吃,對了,我忘記問你,味道怎么樣?”
“王大人,非常好吃,簡直是美味至極!”
“唉,老夫一生對蔬菜、糧食等耗費了大量心血,竟然不敢嘗試一次六月柿,《群芳譜》看起來是白寫了?”
王象晉一臉的失意。
“王大人,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你已經比大多數人,走出了最關鍵的一步,要是再接著試驗,說不定會有巨大的發現?”
“徐公子,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受教了,我年逾古稀,辭官回鄉后重新考慮寫《群芳譜》,你說的對,民以食為天!”
“王大人,你的老家是什么地方的?”
“徐公子,我是山東新城人,怎么了?”
“沒有什么,王大人,剛剛咱們說到建奴入關的問題,你家在山東,一定要多加小心才是?”
“徐公子,依你之見,建奴還有入關燒殺劫掠的可能?”
“王大人,我只是提醒你一下,建奴入關的問題,我不過百分百說有,但是,根據前幾次的經驗,可能性比較大。”
“徐公子,那你說一說,建奴什么時候會入關?”
“天氣冷的時候,是建奴出兵的最好時機,天氣炎熱對他們不利,秋收之后,田地莊稼沒有了,利于騎兵的行動。”
“徐公子,老夫在寫《群芳譜》之前,不僅試種成了六月柿,還有一種東西叫番薯,經過幾年反復觀察實踐,我認為可以大面積推廣。”
“王大人,你還會種植番薯,在哪里?這個菜圃里有嗎?”
“徐公子,看起來你聽說過番薯?”
“是啊!數年之前,我在京城聽別人說,徐光啟大人寫了個《甘薯疏》,好像是專門說這個東西的?”
“徐大人與老夫都對番薯情有獨鐘,老夫將種甘薯的最佳土壤、管理方法以及留種、育苗、繁殖、儲藏等事項,在《群芳譜》都做了詳盡的記載。”
“走,我帶你去看看,徐公子,距收獲的日子還太遠了,要不然,我一定請你品嘗、品嘗?”
王象晉的菜圃有一畝多地,各種各樣的蔬菜,有的徐云認識,有的徐云叫不上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