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我注六經 六經注我算什么
- 全民扮演游戲,從封建到蒸汽時代
- 妹妹的零花錢
- 2084字
- 2025-05-08 17:00:00
方陽故作恍然大悟的點了點頭,說道:
“叔父,您的意思是,讓我通過您京官的身份,在京城科舉?”
“沒錯,侄婿你意下如何?”
沈宏點了點頭的看向方陽。
意下如何?
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
畢竟京城的童試、院試和鄉試。
光是從錄取名額的比例上,就比普通州縣要多多了。
因為京城作為古代王朝的首都,雖然會自然而然的匯聚著大量的人口。
可古代生產力擺在這里呢。
建不了高樓大廈,也運不了那么多的糧食。
所以古代京城的人口,平均也就大幾十萬。
了不起的小百萬。
不可能再多了。
是怎么也比不過州省的全部人口。
但京城科舉的錄取名額,因為京官們的私心,卻是比很多州省分配的,都要多的。
而且這種名額數量,還會隨著王朝存在的時間推移,而逐漸變多。
因為王朝的衰敗是不可逆的。
并且王朝衰敗的核心,就是階級流動性在減弱,人才選拔機制出現了問題。
不過科舉名額多,這還不是京城科舉最關鍵的好處。
京城科舉最關鍵的好處。
是難度也比州省的科舉難度要低。
聽到這里,是不是感覺這情況有點熟悉。
就跟現代藍星東國高考分地區,且首府高考不光難度低,分數線也低、學校還多一樣?
因為很多現實的道理,那是永遠都不過時的,頂多會緩解一些。
事實上古代科舉的不平衡,相較于現代高考,可是要劇烈多了。
因為大學這玩意,現代每個州省起碼都有。
但古代科舉之后的選官,那可是只有京城才有部門具備的權利。
當然了。
這種不平等,在古代科舉,最高也就延續到了鄉試——舉人級別。
等到鄉試之后的會試、殿試——貢士、進士級別。
這種區別對待就沒有了。
無它。
因為會試只在京城考。
只不過有了前面的不平等待遇后。
到了會試這一級別。
哪怕再公平,其實也有點不公平了。
但這些不是方陽如今這才只是秀才功名的人,需要考慮的。
他也沒法考慮。
只不過在面對這種巨大好處面前。
方陽雖然心動非常,可還是保持理智的對著沈宏問道:
“叔父,您說朝廷對您這樣的京官,在子嗣科舉方面有一定的優待,不用回鄉科考。
但我雖然是您的后輩。
可好像……算不得是您的子嗣吧!”
聽到方陽能在有著科舉機會,還降低科舉難度的巨大利益誘惑面前,還保持著冷靜。
沈宏是更加的滿意了。
甚至在心里感慨道:難怪自己的表兄會把女兒嫁給方陽了。
光是這番心性,那就很值得看重了。
好在他現在雖然沒法嫁女兒拉攏方陽了。
可表兄已經幫他嫁了一個女兒。
也算是將方陽拉到了自己這邊,屬于是自己人。
所以沈宏直接開口對方陽的謹慎,解釋道:“這你不用擔心,朝廷給出的條例上,寫的雖然是子嗣。
但經過這些年,歷代京官不斷的對條例進行注釋。
這個京官子嗣的解釋范圍。
已經明確為,不光是京官的直系子嗣。
凡是跟京官有親戚的都可以。
只不過在人數上有限制。
每個京官每三年按照品級,只能舉薦一到三人。
且不說長柏和長楓,在上一屆的鄉試,就已經取得了舉人功名。
哪怕是沒有,如今再加上你,名額也夠。
反正我手頭上的這個名額,空著也是空著?!?
沈宏這番話說的很是誠懇和認真。
畢竟就方陽這個心性、這個年紀和這個學業程度,科舉成功幾乎是必然。
現在多賣點人情,未來就是豐厚的回報。
但方陽卻是從沈宏的這番話語中,聽的都愣了。
腦海里回想的全都是:什么叫做我注六經、六經注我?
這就是我注六經、六經注我!
不。
我注六經和六經注我,跟京官對法律條例的注解比起來。
根本不算什么。
畢竟這種情況的發生,哪怕落在見多識廣的方陽耳朵里,聽起來都感覺有點離譜了。
倒不是說,方陽不知道這種情況,在古代會發生。
方陽實際上是明白的。
他好歹是個重生者。
可是當實際情況擺在你眼前了,沖擊力還是有點大的。
這就跟線上拿著手機看網紅跳舞,和線下與天菜美女直接掰頭。
那感覺還是不一樣。
一時間。
方陽都有種自己在看【人民的名義】中,癡迷學習外語的陳院長,在對祁廳長說:“你說怎么判就怎么判,反正法律條文的解釋權,在我這兒”的片段。
只不過他眼前叔父說的情況。
因為在古代,且行為實際上還要更離譜、更直接、更硬核一些。
因為都離譜、直接和硬核的,把潛規則變成規則了。
以至于方陽哪怕知道這是真的,一時間都有點難以置信的道:“叔父,是侄婿孤陋寡聞了?!?
沈宏對于方陽這種震撼的表現,也是頗為欣慰。
因為他當初還是個單純年輕人的時候。
知道了這個情況后,也是差不多和方陽一樣的復雜狀態。
所以沈宏開口寬慰方陽道:
“不是你孤陋寡聞,是你還年輕,見識不夠深刻。
其實這些事情,雖然都沒有擺在明面上,廣為流傳。
但也有跡可循。
你回想回想那些傳承久遠的書香門第。
怎么就代代都出讀書種子?
成舉人、中進士,入朝為官的子弟,層出不窮?”
方陽:“……”
誒!
這的確是他沒有想到的。
往日他看到這種情況。
都以為是對方家學淵源,教育的好。
但現在想來……
現代那樣的教育環境下,清北的父母都教育不出清北的孩子。
沒道理古代的舉人、進士、官員的世家,就能批量化的教育出來舉人、進士、官員的后代。
要知道考清北的難度,可是比科舉的難度還要低的。
所以恐怕還是廣撒網捕魚??!
但如此一來的話。
豈不是說明。
當前朝廷的階級僵化程度和腐朽敗壞程度,已經比較厲害了。
畢竟一個國家的昌盛與否。
人才選拔制度,那就是最核心的。
當這個制度也開始被人鉆空子,出現問題后。
那么就代表著這個朝廷,自身的內部情況在變糟糕。
不說將要倒塌,但也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