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幽憂少年盧照鄰

酒,總有醒的時候,所以離別最好趁醉時,快樂也更完滿一點。

盧照鄰醒來之時,唯見小舟不系,任意泊在岸邊,四下水流風生,斜暉隨波漂蕩。駱賓王已不知去處。

他抱住自己的頭,用力晃了幾晃,努力回想幾個時辰前的情景,而后笑笑,嘆一聲。他想起駱賓王已回兗州去了,走前還說要赴徐州道王府任職。這一別,不知何日再見。

次日,盧照鄰與員半千一起離開洛陽,返回長安,向老師王義方復命。

隋唐年間,范陽盧氏乃山東大姓,與清河和博陵兩地的崔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并稱為“山東四姓”。再加上太原王氏,便稱為“山東五姓”。這些家族加上隴西李氏——大唐皇室認祖歸宗之處,合稱“五姓七望”。在整個唐代,這是第一等門第、第一等出身。

五姓之后,還有一些地方望族。比如:關中隴右地區的韋、裴、柳、薛、杜;晉代“衣冠南渡”遷至江南的王、謝、袁、蕭;東吳故地的朱、張、顧、陸;代北鮮卑后裔的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這些家族散落各地,都有一定名望。

早年,李世民對“山東四姓”頗多腹誹,不愿讓其名望凌駕于皇室,于是專門命幾位大臣編撰了一部全國氏族譜,名為《氏族志》。然而,第一版《氏族志》交稿時,李世民勃然大怒。因為,他發現博陵崔氏竟被排在第一位,而皇族李氏只排第三。于是他命令重編,還明確指示,氏族排位要按照其成員在大唐朝廷中的官職來定。貞觀十二年(638),《氏族志》審核過關,全國二百九十三個姓氏重新排座次,在這種情況下,皇族李氏才得以居首,崔氏排在第三。

即便如此,“四姓”盤根錯節,威望仍重。別的不說,在李世民最為倚重的大臣中,至少有房玄齡、魏徵和李勣三人與“四姓”通婚。就連李治原配王皇后,也出身太原王氏。

作為范陽盧氏子弟,盧照鄰的父親和祖父雖未做高官,但家境頗為殷實。盧照鄰十歲便遠赴揚州,跟隨大儒曹憲學習,嶄露頭角;而后又師從王義方,神童之稱聞名遐邇。他自己也有“屠龍之志”,自云:“既而屠龍適就,刻鵠初成,下筆則煙飛云動,落紙則鸞回鳳驚。”希望能大展拳腳,成就一番功業。

但是,盧照鄰很早就發現,家族中不少人都有一種怪病。這使他小小年紀便產生了一種悲劇意識,感覺人生無常。十七歲時,他寫過這樣一首詩:

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盧照鄰《曲池荷》

如今,二十一歲的盧照鄰將遭遇他人生的第一次打擊。

顯慶元年(656),王義方上書彈劾李義府強占民間女子,逼死朝廷命官。朝堂之上,李義府還要狡辯,被王義方怒叱三聲,才怏怏退下。皇帝李治明知彈劾屬實,卻不追究李義府之罪,反責王義方“毀辱大臣,言辭不遜”,將其貶為萊州司戶。由從六品下的侍御史,貶為正八品下的外州小官,可謂前程盡毀。

盧照鄰替恩師含冤抱屈,心中更是憤憤不平:假如皇帝如此是非不分,忠奸不辨,天下還有什么公道可言?做官又有什么意義?

王義方是個明白人。離開長安之前,他將所有弟子召集在一起,不許他們跟隨自己赴萊州,因為那會嚴重影響他們的仕途。他反復開導盧照鄰,還跟當時的名臣來濟打好了招呼,直到這位得意門生情緒穩定之后,他才放心上路。

盧照鄰素來敬佩來濟。來濟乃隋朝名將來護兒之子,來家向來都是硬骨頭。

當年隋末權臣宇文化及發動政變,在洛陽弒殺隋煬帝,來護兒誓死不屈,被宇文化及殺死,同時被殺的還有他三個已成年的兒子。來濟因年幼逃過一死。長大后,他在大唐任通事舍人,位列從六品上。

當年,太子李承乾因謀逆被廢。在如何處理自己兒子的問題上,一世英明的李世民沒了主意。他連問數聲,重臣們無人應答。他們知道,李承乾雖然很混蛋,但到底是李世民的親骨肉。可話又說回來,李世民是個在乎親骨肉的人嗎?誰知道他想不想開殺戒?所以,還是不說話為妙。

李世民見無人搭腔,既迷茫又惱火,這時,來濟說話了,他主張留李承乾一命:“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于是,李世民廢李承乾為庶人,留其一命,同時任命來濟為吏部考功員外郎。這一官職仍是從六品上,品階并未提升,但“掌貢舉”,即擔任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是“員外郎之最望者”,也是大唐官僚系統中最重要的職位之一。

其實,李義府也是李世民所看好的人。當時,李世民看中了李義府所寫一首詠烏鴉的詩(這要命的審美),親自提拔他做了監察御史。晚年,李世民又將來濟和李義府任命為太子李治的東宮僚屬,“俱掌文翰,時稱‘來李’”。

李治即位后,來濟先是任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很快又升任宰相。不過,他跟多數大唐元老一樣,反對“廢王立武”。而當李治堅決立了武后,來濟隱隱感覺到,自己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

盧照鄰見到的來濟是個身穿紫袍、面容平靜的老人。他并未多說什么,卻已通過吏部的關系,為盧照鄰謀好了一個職位——赴襄州任鄧王府典簽。

襄州,即襄陽。鄧王名叫李元裕,乃唐高祖李淵第十七子,也是一位皇叔,現任襄州刺史。典簽,負責王府中的文學事務,位列從八品下。

盧照鄰拜謝而出,走在寬廣的朱雀大街上,只覺得心中蒼涼。他怎么舍得離開長安?這里是大唐心臟,距離理想最近的地方。然而早慧如他,又豈是不曉事的?從來濟閃爍的話語間,再結合師父王義方的遭遇,他明白一場政治風暴即將席卷這座大都市乃至整個大唐。來濟也是希望他盡量躲得遠一點。

正在猶豫是否赴襄州時,他收到了一封來自徐州的信。寫信的正是駱賓王,自言已在道王府安定下來,擔任從九品下的錄事,一個最底層的小官。信中還說,感謝他當日點撥,自己近來在寫詩上有了不少心得——

盧照鄰胸中一股暖流涌動,心道:“襄州,去便去吧,正好想看看漢江了。”

鄧王李元裕比道王李元慶小一歲,一個為李淵第十七子,一個為第十六子,緊緊挨著,彼此關系也好。

這里順便一提,有人奇怪:李淵不是只有四個兒子嗎?怎么又出來那么多兒子?

答案是:晚年生的。

其實,每個人都有愛好,皇帝亦然,特別是到了晚年。就像李世民年輕時雖喜歡宮體詩,可為了形象,還得裝一裝。等他到了晚年,就懶得裝了。李淵年輕時喜歡女色,還跑到隋煬帝行宮里玩樂,當了皇帝后自然更放得開了。李元慶和李元裕就是這時候出生的。而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搶班奪權,被迫做了太上皇且已六十歲的李淵更是無所事事,一門心思投入到“愛好”之中。據史料記載,李淵的子女不少,共有十七個兒子和十八個女兒。所以,李治的皇叔和皇姑特別多。

在襄陽,盧照鄰以其絕世才華迅速征服了鄧王府。當時很多場合都要用駢文,盧照鄰的駢文常常秒殺對手,鄧王對他極其愛重,說:“此吾之相如也。”不過,盧照鄰對于做司馬相如那種御用寫手,并無太大興趣。他依舊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使命。

在許多個夜晚,他望著漢江中的月光,想到駱賓王幼時所寫的月亮,憂傷汩汩而出。

江水向涔陽,澄澄寫月光。鏡圓珠溜徹,弦滿箭波長。沉鉤搖兔影,浮桂動丹芳。延照相思夕,千里共沾裳。

——盧照鄰《江中望月》

這首詩寫得四平八穩,卻情意綿綿。他內心是寧靜的,這寧靜的憂傷包裹著一顆晶瑩詩心,如秋天的露珠,皎潔而又易逝。

歲月如流水,轉眼又三年。這三年,盧照鄰的日子波瀾不驚,大唐卻已江山變色。

顯慶元年元旦,就是武氏被冊立為后的第二年,其子李弘被立為太子。此前王皇后提議所立的太子李忠被廢。顯慶二年(657)春,在“廢后”事件中反對得最堅決的褚遂良首先遭到沉重打擊,被外放到偏遠的桂州任都督。桂州,即桂林,在大唐歷史上,這是無數被貶謫官員的一個中轉站。隨后,武后又指使許敬宗和李義府誣告來濟和另一位高官韓瑗,給他們安上連同褚遂良一起謀反的罪名。褚遂良被貶到更南邊的愛州(今越南境內),一年后含冤離世;來濟被貶為臺州刺史;韓瑗則被貶為振州(今海南三亞)刺史,終身不許回京。

顯慶四年(659),李世民最信賴的大臣、長孫皇后的親哥哥、皇帝李治的親舅舅長孫無忌被誣謀反。李治一開始流著眼淚不忍心處理,但被許敬宗一番添油加醋勸服了。李治將長孫無忌發配黔州(今重慶彭水),并逼其自殺。

當年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的于志寧,在“廢后”事件中一言不發,拒絕表態。這樣含混的態度,仍難逃被貶出京——當然,他保住了性命,成為寥寥無幾能平安退休的元老……連番動作之后,朝中元老們幾乎被清理干凈,武后終于可以自由呼吸了。

在盧照鄰看來,這段日子里唯一能算得上喜訊的,是李義府被貶官。武后的政治鐵腕開始展露:她利用中下級官員的野心來打擊朝中高官,誰幫她,她立刻給予豐厚回報;然而,只要某人對她失去用處,她立刻就會棄之如敝屣,或貶或殺,毫不留情。

這一日,盧照鄰又收到駱賓王的一封信,激動得雙手一陣顫抖。

信中稱,道王任期將滿,不久后將轉任沁州刺史,想趁調動之機向朝廷舉薦、提拔駱賓王。他命駱賓王寫一紙“自敘狀”,向朝廷“自敘其能”,好轉呈吏部,以備審核之用。畢竟,王府中的官職也是需要經過吏部任命的。

說起來,這“自敘狀”本是貞觀年間傳下來的慣例,本意是避免埋沒人才。但像眾多行政制度一樣,時間一久便會走樣,“自敘”變成了“自夸”。道王顯然是一片好意,駱賓王也很想升官,但他恥于自夸,幾經思量,終于拿定了主意。

他寫了一篇《自敘狀》,但寫的是:

伏奉恩旨,令通狀自敘所能。某本江東布衣也,幸屬大爐貞觀,合璧光輝,易彼上農,叨茲下秩。于今三年矣。然而進不能談社稷之務,立事寰中;退不能掃丞相之門,買名天下……

一番謙虛后,筆鋒陡轉,結尾處六個大字:“斯不奉令。謹狀。”

盧照鄰讀了隨信寄來的這份《自敘狀》,哈哈大笑,拍手稱快:“固執己見,不從流俗。這才是觀光兄的風格!以此心入詩,何愁無好詩?”

只是笑過之后,他又隱隱有些擔心,駱賓王此狀一出,不僅惹道王不悅,也是自斷前程,這一生怕是要沉淪下僚了。

“唉!沉淪下僚的又豈止是觀光兄,我不也是一樣?”他長嘆一口氣。

在鄧王府這三年,他雖備承關照,卻也只被當成一個寫應酬之辭的文學官。他瞧不上司馬相如,但自己的地位比司馬相如還差了十萬八千里,這讓他深感郁悶。好在鄧王給他的時間很自由,允許他四處游歷,加之王府藏書甚多,可做解憂之用。大唐官員一般任期為四年,眼看鄧王在襄州四年將滿,自己還要跟著繼續混下去嗎?

果然,沒過幾日,鄧王召見盧照鄰。平時,鄧王視盧照鄰為“布衣之交”,二人對坐本是常事,但這一次,鄧王屏退左右,只與盧照鄰私聊。

鄧王說,自己數月后將轉任兗州刺史,因此問問盧照鄰的打算。盧照鄰沉吟不語。鄧王點了點頭,雖未明言,卻也暗示:此時離開王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武后對大唐宗室盯得很緊,近來皇族動輒得咎,倘若不稱職,便會被問責;而稱職的話,又會受猜忌。

他建議盧照鄰赴長安應考,皇帝和武后都重視科舉,沒有科舉出身,日后恐難有前程可言。而盧照鄰憑借自己的才華,再加上鄧王的推薦書,定可金榜題名。聞聽此話,盧照鄰心中感激,深深一拜。

早春時節,盧照鄰打馬回到了長安,為次年的春闈做準備。其時,滿城柳絮紛飛,他看著這座熟悉的都市,心中思緒如海。

長安是整個天下的魔力之都。一個人但凡在長安住過,無論他日后走向哪里,長安都會永遠住在他心中。

寬五十丈的朱雀大街自南至北,將長安分為兩部分,道旁是高大的槐樹。城中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除宮城、皇城和東、西兩市之外,共有一百零八坊。各坊之間,街道也極為寬闊。

長安的格局是“東貴西富、南虛北實”。整座城以朱雀大街為界,街東五十四坊連同東市,歸萬年縣管轄,多貴族;街西五十四坊連同西市,歸長安縣管轄,多富豪。宮城、皇城及中書、門下等政府機構,還有皇子、重臣的宅邸,都集中在北部。南部多為平民百姓居住。最南端比較荒涼,即便城墻里面的部分,也空空蕩蕩,當時仍作為農田耕種。

盧照鄰信馬由韁,一直走到宣陽坊。此處緊鄰國子監和科舉考場,與東市也只一街之隔,可謂鬧中取靜,他就在此尋了一處客棧,住了下來。

這家店名為“四方客棧”,店面不算太大,卻是一座高樓。店中趕考的士子不少,但盧照鄰是從八品下的王府典簽,而絕大多數舉子都是白丁,官民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這樣的身份,使他鶴立雞群。

而且,依大唐慣例,舉子就算考中了進士、明經,也很難立刻做官,還須經吏部銓試。過了吏部這一關,開始也只能做個九品小官。相形之下,盧照鄰的起步已高出太多。他的一襲青色常服分外惹眼,客棧的胖掌柜很客氣,任他選了一間頂樓的上房,房間略窄小,但視野極好。如此便安頓下來。

盧家在長安頗多親族故舊,盧照鄰雖不愿走動,必要的禮法卻不能少。

這年三月三,盧照鄰應邀赴城南曲江參加了一場詩會。

這里順便一提,曲江不是江,而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傳說當年大興城(即長安)建成后,隋文帝楊堅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有一條龍從天而降,落于白鹿原漢文帝墓前,因枯渴而掙扎不已。于是,他連夜召見大興城的設計者宇文愷。

皇帝關心的事,當然是大事。夢是不是呢?說是就是。

宇文愷趕緊說,因為城中缺乏大型水泊,才會有此“渴龍受困”之夢。他立即修改設計方案,在城東南角地勢較低處進行挖掘,形成湖泊,又引浐水入湖,改湖名為芙蓉池。唐滅隋之后,沿用了漢代曾經用過的“曲江池”之名,將此湖命名為曲江。此處便成為長安士人和女子們的游春之地,也是文人雅士聚會賦詩之處。

這次詩會上,盧照鄰見到了傳說中的上官儀。此時,上官儀雖尚未拜相,卻已是御前紅人——他也早已聽說過盧照鄰。盧照鄰還寫了一首詩,上官儀很欣賞,連稱后生可畏。對此,盧照鄰笑笑,施了一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姚安县| 高密市| 红原县| 乌鲁木齐县| 南皮县| 乐业县| 乌兰察布市| 塔河县| 通许县| 合山市| 綦江县| 扬州市| 容城县| 温宿县| 家居| 商洛市| 临安市| 长武县| 武安市| 武宣县| 历史| 都兰县| 井研县| 屏南县| 永登县| 万年县| 贡觉县| 湖南省| 沛县| 遂溪县| 新干县| 武川县| 宁强县| 十堰市| 东兰县| 赫章县| 卢湾区| 杨浦区| 望都县| 楚雄市| 府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