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理論分析

第一章 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機遇來了

一 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政策機遇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緣起

2003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部署。2007年10月,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宏偉目標。2012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努力建設美麗鄉村”。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支持建設“田園綜合體”。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這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1]2017年12月28~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全面分析了“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2017年12月29~30日,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17年及過去五年工作,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措施,部署2018年重點工作。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國鄉村改革再一次拉開了序幕。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政策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各部委在土地、產業、文化、金融、農村建設、生態治理、鄉村治理等方面又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2018年3月3日,國土資源部印發《關于嚴格核定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新增耕地的通知》,要求嚴格規范新增耕地管理,實行歸口管理、統一核定,確保新增耕地數量真實、質量可靠。2018年9月27日,財政部印發《貫徹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2018年9月30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要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集成應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術模式,打造一批鄉村振興的科技引領示范區,做好實用技術、專業技能和創業培訓等五大方面的主要任務。2018年10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8~2020年)》,提出要加大對鄉村旅游發展的配套政策支持等五大行動方案。2018年12月24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印發《關于開展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穩妥開展土地(指農戶家庭承包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工作,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政策的密集出臺,顯示了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堅定決心與信心。

(三)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政策機遇

一是土地政策機遇。國家出臺了多項土地相關新政策,修改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確認了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完善了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對全國鄉村土地的使用做出了嚴格約束,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確立了省級第一責任人;明確了規范有序實施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嚴守耕地紅線等一系列土地政策。

二是鄉村產業發展機遇。鄉村振興的重點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產業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抓手,要把產業發展落實到促進農民增收上,推動鄉村生活富裕。農業部等六部門還出臺了《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建立分工協作機制、健全資源要素共享機制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是鄉村金融發展機遇。對于鄉村扶貧資金、鄉村人才資金、鄉村文化資金、生態保護資金、金融貸款、鄉村產業投資等,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都將給予必要的支持。

二 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帶來機遇

(一)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增長迅猛

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主要表現在鄉村旅游、休閑娛樂、健康養老的支出增加,具體落實在農家樂、采摘園、生態園、學習基地、拓展鍛煉、節慶民俗體驗等鄉村消費的形式上。我國鄉村休閑娛樂起步晚、規模小,但增長勢頭迅猛。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市場規模超萬億元,從業人員達900萬人,接待游客超30億人次,收入達8000億元,帶動700多萬戶農民受益,已成為鄉村產業融合的主體。全國農家樂數量超過220萬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市、區)共388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達710個。2012~2018年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見圖1-1,2012~2018年中國鄉村旅游人數及收入占國內旅游比重見圖1-2。

圖1-1 2012~2018年中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

圖1-2 2012~2018年中國鄉村旅游人數及收入占國內旅游比重

注:2018年為預測數據。

資料來源:農業農村部。

農村的綠水青山、農村的有機食品、農村的淳樸民風、農村的鄉愁鄉思、農村的鄉俗文化是吸引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的主要因素。農村的綠水青山承載了城市居民對生態環境優美的鄉村生活的向往,農村的有機食品滿足了城市居民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追求,農村的淳樸民風吸引了城市居民對簡單質樸、恬淡安逸的生活的渴望,農村的鄉愁鄉思寄托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歸家情懷,農村的鄉俗文化滋養了城市居民鄉土文化的基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農村社會亦如此。不僅如此,《政府工作報告》也把培育消費增長點作為經濟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特別是要抓住消費結構正在由傳統消費“吃穿住行用”向新型消費“學樂康安美”(即學習需求、快樂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麗需求)升級帶來的新機遇,其中“學”“樂”“康”“美”消費已經向農村傾斜。

(二)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帶來的機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抓住消費結構由“吃穿住行用”向“學樂康安美”升級帶來的新產業和新產品發展的機遇。

首先,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機遇。旅游市場、休閑市場、大健康及養老市場等都是鄉村消費的主要市場,近年來,這些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支撐鄉村消費的主導力量。

其次,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帶來了可觀的就業機遇。部分鄉村農民的就業機會已經由單一的農業生產轉向多元化從業,如旅游業帶來餐飲、民宿、農產品銷售、物流運輸和生活服務等多元化就業機會;農產品加工業不僅帶來培訓、生產、銷售等農事體驗與參與的就業機會,而且帶來大數據、信息化科技農業的就業機會。

最后,城市居民轉向鄉村消費帶來了前景廣闊的產業升級機遇。消費結構升級助力農業新業態不斷形成,使農村農業產業不拘泥于簡單的農業生產,鄉村消費衍生出科技農業、立體垂直農業、智慧農業、新型農產品加工業、農業電子商務產業、農業體驗觀光產業等諸多新型農業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升級了農業傳統業態,豐富了農業產業新業態。

三 逆城市化趨勢帶來機遇

(一)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鄉村轉移

美國地理學家波恩在1976年首次提出了“逆城市化”的概念,用以描述發達國家城市發展過程中人口重心發生變化、城市人口向鄉村居民點和小城鎮回流的現象。逆城市化的人口流動一般呈現特定的階層秩序,富人最先搬出,隨后是中產階級,伴隨著新居住地功能的完善,最后形成新型小城鎮。美國學者諾瑟姆通過對西方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城市化率大于70%的階段屬于穩定發展階段,此后城市化率增速趨緩甚至停滯,進而出現逆城市化現象。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在《城市規模的經濟學分析》中指出,當城市規模發展到邊際效益為零甚至為負數后必然形成遞增與分化的對流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培林認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個更高的發展階段。[2]“逆城市化”有三個屬性:一是鄉村人口的外流出現逆轉,但農耕者人數可能繼續減少;二是鄉村居住人口的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絕大多數居民成為非農從業人員;三是鄉村生活復興,改變了凋敝和衰落的狀況。中共淮北市委黨校馬躍教授認為,城市繁榮之后會帶來諸多問題,如地價和房價越來越高,交通越來越擁堵,空氣越來越污濁,公共服務資源越來越緊張,城市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生活質量趨于下降,于是越來越多的人搬遷到城市郊區,一些現代化設施隨之建立起來,這些人既享受城市的高收入和現代化設施,又享受農村的新鮮空氣、田園風光和寬敞的住宅,工廠也從市區搬遷到郊區,逐漸在郊區形成許多新的相對分散的小城市或小城鎮,這就是所謂的“逆城市化”現象。[3]

筆者認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進程的必要條件。近年來,我國在推進城市化的同時,一些地區的“逆城市化”趨勢愈加明顯,城市里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物價昂貴、房價飆升。相比之下,對于一些老年人或者喜好清靜生活的人來說,鄉村的交通、基礎設施、醫療教育狀況改善,生活成本較低,促使越來越多的城里人回到農村居住、養老、養生、旅居,甚至作為“第二居所”;對于一些有鄉村情結的年輕人來說,鄉村的交通條件改善,電話、網絡、快遞等基本服務配套設施日益完善,鄉村環境優美,回鄉創新創業是首選,大多數人從事鄉村旅游、農產品深加工、儲藏保鮮、電商、網購等,城市居民往農村流動,給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活力。

(二)逆城市化趨勢愈加明顯

逆城市化在各地區的表現也有較大差異。逆城市化在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表現得更明顯,在經濟發達地區比經濟欠發達地區表現得更明顯,在特大城市比中小城市表現得更明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較早地呈現逆城市化趨勢。近年來,城市老年人結伴到小城市和鄉村異地養老,“健康養護中心”不斷涌現,農村養老租房日益增多。云南、貴州、四川、海南、廣西等省份的鄉村出現了來自全國各地城里人的聚居點。浙江、江蘇、江西等經濟發達省份的許多農村籍大學生畢業后將戶口遷回農村。還有一些城市的市郊拆遷項目增多,伴隨拆遷帶來的農村土地利益增加,農民工不愿意舍棄農村戶籍,甚至有些城市戶籍的人希望轉成農村戶籍。當前中國農村積極推進創新創業,各地建立了農民創新創業園區,吸引了眾多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和科技人員返鄉創業。據農業農村部統計,截至2018年4月,返鄉創業人員已達到740萬人。

197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為17.9%,而到2018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9.58%。[4]上海的城市化率居全國第一,達到87.6%;北京次之,為86.5%;天津排在第三位,為82.9%。快速城市化帶來了大量城市病。一是交通堵塞。根據高德地圖等機構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在監測的50個城市中,有44%的城市交通健康指數低于健康水平線。二是大氣污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在監測的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城市空氣質量未達標的占64.2%,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達到43微克/立方米。

由此可見,隨著城市人口與產業的大規模集聚,交通、環境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城市的吸引力逐漸喪失,郊區和農村的比較優勢明顯,產業結構的調整、交通和通信技術的進步、政府宏觀政策的推動等因素是逆城市化發生的主要原因。[5]

(三)逆城市化帶來的機遇

逆城市化不僅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生活居住需求,而且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工作需求,這為鄉村振興帶來眾多機遇。

首先,逆城市化為鄉村產業帶來市場、資金、技術、人才。返鄉創業人員給鄉村帶來了大量的創業資金,科技人員給鄉村帶來了多樣的先進技術,有作為的年輕人給鄉村帶來了創新的思想觀念,老年人的到來給鄉村帶來了巨大的消費市場。鄉村變成匯聚資金、技術、人才的洼地,一旦有了這些資源要素,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其次,逆城市化帶動鄉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農、林、牧、漁業是農村的基礎產業,逆城市化的出現會帶來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市場,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最后,逆城市化有助于創新農村治理方式,如共享、共建、共治。逆城市化推動鄉村居民結構發生變化,居民結構變化必然推動治理方式隨之改變。在新的經濟結構影響下,共享村莊的出現將會在探索鄉村共建、共治上有所突破。

此外,逆城市化帶動人口雙向自由流動,為城市和農村均衡發展帶來機遇,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四 農村信息化普及帶來機遇

(一)農村信息化時代到來

近年來,信息化在農村的普及程度很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網民數量迅速增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11億人,占整體網民的26.3%。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6.5%。二是農村電商蓬勃發展。商務部委托映潮科技(農村大數據中心)開展的大數據分析顯示,截至2017年底,農村網店達985.6萬家,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2017年全國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1.24萬億元,同比增長39.1%。2018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25.1%的村設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三是農村信息化設施普及。農村電話、廣播、電視、寬帶、手機、電商普及。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99.5%的村通了電話,82.8%的村安裝了有線電視,89.9%的村通了寬帶互聯網。農村信息服務與信息網絡基本建成。廣播網、電話網、電視網、電腦網“四網合一”,各種信息服務系統已延伸導入基層鄉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農村寬帶接入用戶達到9377.3萬戶。四是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初步應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前景及政策導向》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地區網民線下消費使用手機網上支付的比例已提升至47.1%。五是農村信息化管理取得較大進步。目前,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農村財務管理信息化、農村政務管理信息化已經覆蓋80%以上的村鎮。

(二)農村信息化帶來的機遇

一是農業生產信息化。近年來,我國農業信息化技術得到快速發展,突破了一些關鍵技術,開發了農業技術產品,建立了網絡化農業技術平臺,在農業信息采集技術、農業空間信息資源數據庫、農作物生長模型、動植物數字化虛擬設計技術、農業問題遠程診斷、農業專家系統與決策支持系統、農業遠程教育多媒體信息系統、嵌入式手持農業信息技術產品、溫室環境智能控制系統、數字化農業宏觀監測系統、農業生物信息學等的研究應用上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初步形成了農業信息技術體系、應用體系和運行管理體系,促進了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未來隨著5G技術的廣泛應用,種植技術智能化、農業管理智能化、種植過程公開化等在農業領域的信息化程度將呈指數級提高。二是農產品銷售信息化。將客戶、項目、銷售、訂單、生產、采購、庫存、產品、財務、人力資源、辦公等所有業務數據納入信息系統,可在生產與銷售、采購、庫存、財務等各環節、各業務、各部門之間高度共享,實現協作作業。三是農村生活信息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WiFi、4G的普及,農村生活與城市生活基本同步,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和手機獲取生活信息。未來應用5G技術還可以為農村提供還原場景的VR教育和遠程智慧醫療等。四是政府管理信息化。政府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對農村事務進行信息化管理,減少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消耗。

五 農村交通大幅改善帶來機遇

(一)農村交通建設得到改善

近年來,農村交通情況得到較大改善。建制村村村通路,路網布局細密通達,有條件的建制村都與附近大城市形成了4小時交通圈。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396萬公里,99.2%的鄉鎮和98.3%的建制村通了瀝青路、水泥路,99.1%的鄉鎮和96.5%的建制村通了客車。全國超過5億農民出行得到有效保障。不僅如此,在一些深度貧困或自然條件惡劣的地區,農村公路建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累計安排超過2700億元資金支持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4.5萬個貧困地區建制村通了硬化路。

為實現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鄉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必將走在建設的前沿。未來應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指導思想,以建設“四好農村路”為抓手,優化農村公路布局,聯通農村公路網絡,大規模建設與改善農村交通。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提出,農村公路除少數不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外,全部實現通硬化路,“十三五”期間將新增3.3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改造約25萬公里窄路基或窄路面路段,對約65萬公里存在安全隱患的路段增設安全防護設施,改造約3.6萬座農村公路危橋,有序推進人口規模較大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3.5萬公里。另外,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提出,支持貧困地區建設1.6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和4.6萬公里普通國道,實現貧困地區國家高速公路主線基本貫通,具備條件的縣城通二級及以上公路;力爭提前1年完成托底性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設任務,解決貧困地區2.45萬個建制村、2.1萬個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支持貧困地區約3.16萬公里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改造建設;支持貧困地區改造建設150個縣級客運站和1100個鄉鎮客運綜合服務站,實現所有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由此可見國家在支持農村交通建設方面的決心之大。

(二)農村交通條件改善帶來的機遇

農村交通設施改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先決條件,“要想富,先修路”,農村公路建設為城鄉客運、物流運輸、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鋪平了道路,為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多重機遇。一是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為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提供了便利,為繁榮農村經濟提供了基礎。農村地區路況改善,交通工具多樣性提高,交通站點增加,公共交通遍及農村絕大部分區域,交通配套設施有所改善,為農村居民出行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二是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為物流運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為農產品貿易提供了便利。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電商的迅速崛起,居民對農產品新鮮度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就促使農產品運輸中從田間到餐桌的時間大大縮短,擁有便利的交通就對農產品的新鮮度有了時間上的保障。三是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為發展鄉村產業提供了便利。諸多產業,如鄉村旅游、鄉村體驗游、運動健身、養老休閑、山鄉旅居等產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個良好的交通系統。

六 農村土地制度等改革帶來機遇

(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破冰前行

2014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首次正式提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即形成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格局。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三十三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的決定》,決定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暫停實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6個條款,按照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該授權的期限已經延長至2019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情況的總結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33個試點縣(市、區)已按新辦法實施征地1275宗、18萬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地塊1萬余宗,面積9萬余畝,總價款約257億元,收取調節金28.6億元。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要“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允許利用閑置宅基地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國有土地同權同價,農民可通過租賃、出讓、入股等形式實現保值和增值。2017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為代表的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被明確列入政策支持范疇。

我國農村戶籍制度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復雜制度,它與農村土地制度的關系相當緊密。2014年7月30日,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一些省份已經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精神,結合實際情況,印發進一步改革意見。2018年1月,《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出臺,提出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條件、有意愿、在城鎮有穩定就業和住所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有序落戶,依法平等享受城鎮公共服務。

農村土地制度和農村戶籍制度的改革都是系統工程,都是極其審慎的,二者應該聯動進行。戶籍制度與農村集體土地制度在形成上、功能上都有緊密的內在聯系,改革必須明確基于農業戶籍而享有的土地權益如何分配的問題。[6]無論如何,改革已經開始了,這為鄉村振興帶來了諸多可預見的希望。

(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帶來的機遇

其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土地大面積流轉提供了政策支持。利用土地流轉等方式將零星分散的地塊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布局,實現規模經營,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提高生產率和土地利用率,而且能夠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優化發展。其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充分合理利用農村土地融資提供了政策支持,為農村拓寬融資渠道吸引資金帶來了機遇。長期以來,農村貸款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農村土地不能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融資,農村企業缺乏資金支持,想壯大發展非常困難,因此會錯失很多發展機會。其三,對于農民來說,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改革可以使其在不喪失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靈活地選擇職業,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時也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可以使農民讓渡多余的宅基地經營權,增加收入。

七 五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帶來機遇

(一)五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被寫入黨章,成為全體黨員齊抓共建的核心戰略。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作為各級黨政一把手,有責任、有義務把鄉村振興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把黨管農村工作落實到基層。我國40年來農村改革發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終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振興鄉村的新任務、新要求,面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必須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才能確保農村改革發展扎實推進,保證農村改革發展目標任務順利實現。

廣東省在五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18年7月,廣東省召開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推進會,研究部署工作。僅2018年,廣東省就制定出臺了6項重大規劃、23個配套文件、44項重點任務,并細化、實化、轉化為100多個具體措施。全省已有17個地市召開了全市鄉村振興工作會議,扎實推進“五個振興”。不僅如此,廣東省還整合了農村工作部、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等,成立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組長和常務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9個專項小組,按照省部總負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和黨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的機制,省、市兩級抓統籌、抓規劃、抓政策研究,縣、鎮、村三級主任主要抓實施、抓操作、抓落實。廣東省五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亮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壓實縣級主體責任。省級將資金全部撥付到縣,縣級政府作為資金使用和管理的責任主體,在規定范圍內自主統籌使用資金,并結合實際確定具體資金使用方式,同時承擔相應的支出和管理責任。

二是創新農村建設管理模式。從農村的實際出發,尊重農民和農村組織的主體地位,探索建立符合農村特點、具有地方特色的鄉村振興新機制。

三是實行負面清單為市縣松綁。明確列出財政資金禁止和限制支出的“黑名單”,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力度,激發市縣活力,促進推陳出新。

四是加強對資金支出進度的督導。建立聯合督導督查機制,每季度匯報進展情況。廣東省鄉村振興初見成效,2018年廣東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提高0.7個百分點,是2010年以來的最高增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7168元,同比增長8.8%。

(二)五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的機遇

一是政府優先考慮發展農村農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真正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二是政府優先考慮鄉村振興人才調配。鄉村振興,人才是保障。中組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數據顯示,54.4萬名村黨組織書記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17.4%。其中,致富帶頭人占46.1%,外出務工返鄉人員占6.8%,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占9.9%,大學生村官占0.5%。政府將為鄉村振興調度合適的人才,從源頭上優先考慮。

三是政府優先考慮鄉村振興資源整合。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如政策資源、資金資源、人才資源等。五級書記共抓鄉村振興可以充分發揮資源整合的優勢,調動企業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優先將農業方面的資源進行整合,迅速集中力量,促進鄉村振興快速落實。

四是政府優先考慮鄉村振興項目。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落實任務重,政府將優先考慮落實鄉村振興項目,使鄉村振興項目得到全面推進。例如,廣東、四川、陜西等省份都出臺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相關政策,保障了鄉村振興項目落地的優先性。

(本章執筆:梁潔波)


[1] 《孔祥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開創新時代“三農”工作新局面》,宣講家網,2018年4月11日,http://www.71.cn/2018/0411/995659.shtml。

[2] 李培林:《“逆城市化”大潮來了嗎》,《人民論壇》2017年第3期。

[3] 馬躍:《基于逆城市化視角的鄉村振興實現路徑研究》,《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4]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

[5] 黃健文、徐瑩:《從城市化規律角度芻析中外城市復興特征差異》,《城市觀察》2012年第5期,第142~148頁。

[6] 朱識義:《戶籍制度與農村土地制度聯動改革機理研究》,《求實》2014年第1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宗县| 西峡县| 密云县| 溧阳市| 淮安市| 济源市| 新密市| 凤台县| 崇明县| 准格尔旗| 安图县| 灵台县| 巨野县| 平原县| 淮南市| 新龙县| 上杭县| 贡山| 驻马店市| 高清| 德化县| 乃东县| 连城县| 民县| 平昌县| 柳河县| 枣庄市| 博客| 德化县| 霍邱县| 潮州市| 马关县| 怀来县| 甘南县| 克东县| 延庆县| 奇台县| 河西区| 双柏县| 新郑市|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