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理論反思與范式創新的自覺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創新實踐。在此巨變中,中國社會生活如何得以再組織?社會秩序如何得以再協調?實踐和時代對中國社會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學肩負著研究中國當代社會實踐的歷史使命,社會學人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不僅要熟知本國的文化歷史觀,也要具備全面把握中國與世界動態聯系的能力,如此方能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理論、制度的合理性。

1949年新中國成立,使中國社會結束了“一盤散沙”的局面,實現了中國社會的“組織化”;而改革開放推動中國社會變遷的進程不斷提速。如何理解中國社會所經歷的巨變?社會管理、社會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治理等一系列與“社會”緊密聯系的領域,成為中國社會學界進行實踐總結與理論思考的重點。制度結構和社會領域的變化使社會理論范式變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凸顯出來。這需要理論家與研究者重新審視既有社會理論范式的基礎、框架要素等。特別是在大數據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傳統的調查方式、理論建構方式都將發生極大的改變,大數據可能改變傳統理論對相關命題的基本假設。因此,中國的社會學研究者面臨堅守傳統認知框架和更新認知框架的重大挑戰與選擇。對于與改革開放同步發展的中國社會學來說,其所關注的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性跨越以及中國社會轉型的意義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僅表現為它在很短的時間內濃縮了人類社會變遷的諸多歷史進程,更在于它具有文明轉折的深刻意蘊。

中國的社會變遷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社會轉型,中國的社會轉型呈現一系列挑戰既有西方理論范式的“悖論”,中國社會學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踐總結與學術研究,不僅對中國社會學主體性的構建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也是讓中國與世界“相通共進”的重要支撐。中國社會學針對中國社會整合實踐和社會運轉機制的闡釋話語,在認知、分析和理論對話等方面取得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但坦率地說,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多年來,仍存在比較嚴重的依賴西方話語的學術傾向,在對中國社會快速轉型提出的復雜、深刻的問題進行闡釋時經常出現“集體失語”現象,這也最終導致社會學本土話語體系建設總體水平不高、學術理論的原創能力不強。

自緣起于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始,人類社會就進入了不斷加速的社會變遷過程,人類文明也在現代性的實踐中持續發展。從歐美國家到發展中國家,從經濟領域的變革開始,發生了迅速波及政治、社會、文化等諸領域的整體性社會變動,由此帶動了社會類型的整體性躍遷。在此過程中,西方理論家分別提出了進化論、循環論、系統論、沖突論、風險論等不同的社會變遷理論,直至后現代理論等。這些理論主要基于對西方社會變遷實踐的觀察,重點討論了社會變遷的方式、動力及其路徑等問題,試圖對社會變遷進行普遍性解釋。但目前來看,理論概括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基于對現實的探索實踐,而探索實踐本身意味著多樣性和復雜性,這也意味著建基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經驗的社會理論仍然有其局限性。

從東西方社會變遷的理論成果來看,方法論決定了其理論邏輯,進而直接影響其理論判斷。既有的理論范式包括國家與社會關系理論、現代化理論,以及全球化理論與世界體系理論等,這些理論都不足以用來深刻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變遷與轉型的實踐邏輯。一方面,西方理論自有其產生的社會文化條件,這些前提條件與理論唇齒相依,如果不考慮這些理論的文化預設及其產生的背景,就很容易出現(在中國使用時的)“水土不服”問題,還容易不自知地陷入對方理論的價值預設中;另一方面,西方理論自身也需要根據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階段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中國的社會變遷處于不斷加速的過程中,由此出現了既有西方理論對中國社會變遷實踐的“雙重水土不服”問題,這也就意味著快速的社會變遷使得今天的“水土不服”與30年前的“水土不服”已經不一樣了。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超越治理權“收-放”之間的簡單二元對立,探索更加多元的治理方法,并將這些治理方法統籌安排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社會公共事務,既是重要的實踐議題,也是重要的理論命題。面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巨變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中國崛起”越來越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西方學者也在對已有的理論與研究進行反思,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有助于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新觀點,但正如我們所理解的,作為“旁觀者”的觀察很難替代“在場者”、“親歷者”的體驗。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看,基于對本土社會變遷實踐的理論自覺,我們近年來提出的“制度與生活”的分析框架,是試圖在制度與生活的互動實踐中展現中國社會變遷機制與邏輯的一種更接近本土方法的努力。

面對新時代更加復雜多變的社會變遷實踐,尤其是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的結構性變遷,工業社會強調紀律性、普遍性和合法性的社會團結紐帶發生了巨變。在實體社會與網絡社會并存互生的情況下,社會風氣越來越強調個性化、差異化,并對整體性和集體性服從提出質疑,社會心態也因此日趨復雜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應當如何轉變?在社會整體上不斷出現新結構和新問題的情況下,中國的社會學應該以何種方式有效介入?具體應選擇什么樣的研究范式?給整個社會展現一種怎樣的預期?怎樣以自身的研究成果有效促使社會心態逐步趨穩,進而推進社會在總體上有序發展?這是研究者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同時,新的產業革命對社會結構、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預期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僅是中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更是全球性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及時做出回應,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社會治理方案,是中國的社會學者所承擔的重大歷史使命。

我們有理由相信,梳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社會變遷的歷程、總結我國社會治理轉型的經驗,不僅有助于為未來的中國國家建設提供前瞻性理論,也能夠為現代文明的發展貢獻智識。這不僅僅需要我們有能力回到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與實踐進程中去體會,更需要我們深刻認識中國社會學存在的認知偏差問題,需要我們從認識方法上不斷探索,形成既符合時代潮流和世界發展趨勢,又能夠貼近中國復雜國情實際、解決中國復雜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通過自覺的創新,中國社會學不僅要與西方最新的中國研究成果進行對話,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已有的本土方法論(如“制度與生活”的分析框架)。

余論:社會的變遷猶如時間的河流,始終處于流動和變動之中。在變遷的洪流面前,人們并非只能被動適應。無論是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通社會成員,還是社會精英,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形成對社會變遷的復雜認識。對于這些多樣性和復雜性認識的觀察與提煉,便構成了社會學研究者們的重要任務。當今的中國和世界都處在前所未有的分化、巨變和重組之中,在社會變遷的多線性進程中,始終都有一些關鍵的、重要的、若隱若現的力量發揮作用,但是無論變遷的形式如何,我們始終相信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的變遷有其自身“驅動型”的內在邏輯。變與不變都是社會生活的本質。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是,中國不再是世界變化的被動“追趕者”和“適應者”,而是已經成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和“影響者”,甚至某些領域的“引跑者”。中國在自身文明脈絡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進程,正處于全球政治經濟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階段。世界密切關注著中國這一在人類歷史上堪稱獨特、擁有最多人口且對世界格局有著重要影響的社會,將如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繁榮發展的新篇章。大變革時代的思考呼喚著理論創新,中國社會學研究者正在這風云際會中賡續創新,探索著兼具學術主體性與文化主體性的中國社會學。知易行難,任重而道遠。


[1] 李友梅,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汪丹,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

[2] 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第2頁。

[3] 國家統計局住戶辦:《扶貧開發持續強力推進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五》,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2/content_5420656.htm,2019年8月12日。

[4]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司:《交通運輸鋪就強國樞紐通途 郵電通信助力創新經濟航船——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3/content_5420891.htm,2019年8月13日。

[5]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司:《交通運輸鋪就強國樞紐通途 郵電通信助力創新經濟航船——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中國政府網,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13_1690833.html,2019年8月13日。

[6] 參閱傳化公益慈善研究院“中國卡車司機調研課題組”《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No.1》,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7] 國家統計局人口司:《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就業形勢長期穩定——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九》,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0/content_5422616.htm,2019年8月20日。

[8] 參閱費孝通《基層行政的僵化》、《再論雙軌政治》,《費孝通全集》(第五卷),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第34~52頁;渠敬東:《中國傳統社會的雙軌治理體系:封建與郡縣之辨》,《社會》2016年第2期。

[9] 李友梅:《秩序與活力:中國社會變遷的動態平衡》,《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6期。

[10] 李友梅:《談談改革開放中的倒逼機制》,《人民日報》2018年10月24日第7版。

[11] 張靜:《個人與組織:中國社會結構的隱形變化》,《探索與爭鳴》2019年第6期。

[12] 國家統計局人口司:《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就業形勢長期穩定——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九》,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0/content_5422616.htm,2019年8月20日。

[13] 該部分的主要觀點,筆者以“當代中國繁榮發展的重要密碼”為題發表于《人民日報》2019年7月26日第8版。

[14] 《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2/31/c_1123931806.htm,2018年12月31日。

[15] 李路路、石磊、朱斌:《固化還是流動?——當代中國階層結構變遷四十年》,《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6期。

[16]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司:《交通運輸鋪就強國樞紐通途 郵電通信助力創新經濟航船——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十六》,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3/content_5420891.htm,2019年8月13日。

[17] 李培林:《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動、問題和對策》,《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年第6期。

[18] 韓秉志:《提升職業技能:讓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創業有底氣》,《經濟日報》2019年2月1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浦区| 屏东市| 柞水县| 福贡县| 海阳市| 龙岩市| 邳州市| 湖口县| 尖扎县| 龙川县| 辰溪县| 广平县| 新巴尔虎左旗| 嵊州市| 缙云县| 伊金霍洛旗| 金湖县| 武强县| 花莲市| 墨竹工卡县| 高尔夫| 老河口市| 溆浦县| 河津市| 孟津县| 五河县| 江油市| 临沧市| 龙里县| 正安县| 岳西县| 馆陶县| 健康| 中江县| 高青县| 静乐县| 资中县| 浏阳市| 平南县| 拉萨市| 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