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業與創業:以云南為例
- 潘啟云
- 5672字
- 2025-04-07 17:39:45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就業創業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研究就業創業問題必須把握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
一 新時代就業創業呈現新趨勢新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促進人力資本與新興產業的融合發展。新時代面臨新形勢,提出新任務,要求新作為,必須抓好高校畢業生和農村勞動力兩個重點群體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李克強總理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怎么強調都不過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關鍵在于就業。人民群眾能夠就業,收入就有保障,社會發展就可持續,人的全面發展就能實現,就能夠在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如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人民群眾就會失去收入來源,生活就會陷入困境。
新時代的就業和創業,不僅要增加就業的數量,還要提升就業的質量。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達到這兩個目標,一方面需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緊盯高校畢業生和農村勞動力兩個重點群體,進一步挖掘人口紅利,讓勞動年齡人口實現充分就業;另一方面需要竭盡全力優化就業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提升勞動技能,緩解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增強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適配性。
新時代的就業和創業,面臨新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和嚴峻挑戰。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催生出許多經濟新業態,而經濟新業態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培育著新的就業形態,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同時,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替代效應日益凸顯,給未來勞動力的需求和供給帶來深刻影響。新就業形態和新技術的替代效應對職業技能的需求,正在日新月異地改變著勞動者的就業結構和就業方式,廣大勞動者學會新技術、掌握新技術、運用新技術迫在眉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勢在必行。
二 經濟新常態對就業創業產生深刻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期和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的過渡期,經濟發展動力轉換,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給就業創業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進入提質增效升級的新常態: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6%~8%的中高速增長;從結構層面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產業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從發展動力看,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將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中高速增長為發展目標。在經濟新常態下,擴大就業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就業數量、就業結構、就業質量等呈現新趨勢、新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大軍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這是人口紅利帶來的巨大成果。有研究表明,30多年來,我國人均GDP增長中有27%的貢獻來自人口紅利。隨著劉易斯拐點的來臨,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存量開始下降,人口紅利窗口提前關閉。自2012年起,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漸減少,從2010年至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2900多萬人,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蔡昉,2013)。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使未來的就業形勢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
經濟增長換擋減速,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余地。但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市場約束、資源約束、環境約束、人才約束等經濟發展的“四大瓶頸”暴露,過去那種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產出、低效益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化解過剩產能成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必由之路,必須通過推動東西部產業轉移,調整優化一批過剩產能;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向境外轉移一批過剩產能;嚴格環保、安全、耗能標準,淘汰一批落后產能。推動過剩產能企業轉型升級,會導致大批企業“關停并轉”,造成大量就業崗位流失,穩定就業的形勢嚴峻,妥善安置去產能失業職工成為重中之重。經濟結構調整關鍵在于發展動力轉換,需要加快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加強自主創新,培育新興業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就業增長點。
三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發展新引擎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促進就業的新動力。我國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的“三駕馬車”向新的動能轉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成為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對勞動力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導致就業的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
我國的創新創業戰略具有起步晚、發展快的特點,經歷了起步、穩步發展、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從2002年4月至2007年9月為起步階段,其間教育部選定清華、北航等九所高校啟動創業教育試點,創業教育在高等院校廣泛開展。
從2007年10月至2014年8月為穩定發展階段。其間,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的指導意見》,各地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開展創建創業型城市活動,一批創新創業平臺先后建立。在此階段,我國的創新創業穩步發展,就業主要指標趨好,創業者數量增長幅度和創業實體數量增長率分別達到34%和31%;創業實體生存率達到42%,大大高于20%的平均水平;創業實體就業增長率、創業實體就業比率和創業實體就業貢獻率分別達到68%、29%和35%。[1]
從2014年9月至今為快速發展階段。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在公開場合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提出要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勢態。此后,在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和其他各種場合中,李克強總理頻頻闡釋這一關鍵詞,希望激發中華民族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2015年6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返鄉創業,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廣袤鄉鎮百業興旺,實現促就業、增收入,打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的新局面。各級政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降低創業門檻,對創新創業發展戰略重視程度之高、推動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大批眾創空間、眾創基金、創業小鎮、孵化基地、創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必然選擇。我國高校從1999年開始擴招,招生規模從1998年的108萬人,擴張到現在的700多萬人。201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創紀錄的795萬人,就業壓力巨大。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2014年6月啟動的“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提出,我國將通過一系列幫扶措施,使大學生創業的規模、比例繼續得到擴大和提高,實現了2014~2017年引領80萬名大學生創業的預期目標。地方各級政府也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大力推動創新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我國農民工總人數增長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依然龐大。2017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8652萬人,比上年增加481萬人。創新創業發揮了帶動就業的“倍增器”效應,為保持就業形勢的總體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客觀要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有力引擎,有助于推動經濟轉型、釋放社會活力,實現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目標。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在新常態下,經濟將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邁進,現代金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娛樂等行業必然更加繁榮并有大量新職業誕生,那些準確判斷潮流、擁有相應技能的人無疑將擁有這些職業,從中受益。”第三產業比重的提升、新興產業和新興業態的出現,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將為眾多中小企業開拓更為廣闊的生存發展空間,也會為眾多有創業意愿者尤其是思想活躍的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而創業者創辦的中小企業組成了中國就業市場的“微細胞群”,極大地激活了勞動力就業市場。
互聯網、大數據帶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機遇。隨著互聯網、開源技術平臺、3D打印等對大眾創業者的開放普及,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個體能夠成為產業資源的組織配置者,新技術革命引領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和大數據使創新創業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流動,跨境跨界創業日益增多,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得到大力發展,這一切有助于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新業態,給創新創業帶來了新機遇。
四 云南跨越式發展對就業創業提出新要求
云南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山區、欠發達于一體的省份,發展不充分、不夠快、不協調、不平衡等問題十分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成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新形勢下的就業和創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云南是在經濟體量小、發展不充分的情況下被動進入經濟新常態的,面臨發展速度“加快趕”和發展質量“加速轉”的雙重任務。“加快趕”就是要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道路,“十三五”規劃確定,全省經濟保持8.5%的年均增速,預計比全國的經濟增速高出2個百分點。2017年,云南GDP在全國排在第23位,人均GDP才約合4672美元,遠低于8000美元的全國平均水平,較低的人均收入要求必須保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增長速度,才能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速轉”就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云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僅為50%,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安置分流任務艱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騰籠換鳥”,著力升級煙草、有色金屬、文化旅游等傳統優勢產業,重點培育生物制藥與大健康、新材料、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
云南又是一個人口大省,2017年,全省總人口4800.5萬人,城鄉總就業人數2992.65萬人,勞動力資源富集。在資源約束、環境約束和投資拉動力減弱的背景下,經濟發展諸要素中最大的變量在于人的因素,在于勞動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經濟新常態下,云南就業和創業形勢總體穩定。2013~2017年,云南城鎮新增就業總人數達到202.8萬人,年均增長11.2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大規模群體性失業得到有效控制。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結構從2013年的55.46 ∶13.21 ∶31.33,調整變化為2017年的50.75 ∶13.44 ∶35.81,第一產業勞動力保持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良好勢頭,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但是,云南就業和創業的發展也還存在明顯的短板,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龐大,第二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徘徊不前,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市場出現“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現象,就業和創業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十三五”時期是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云南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重道遠。截至2017年底,云南仍有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區、迪慶藏區、石漠化地區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共涉及全省15個州市91個片區縣,數量居全國第一位;云南還有331.9萬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量居全國第二位。扶貧先扶智,就業扶貧和技能扶貧與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等相比,具有效益規模大、脫貧見效快的特點。為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的目標,云南正在大力推進技能扶貧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兩項行動計劃,至2018年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總人數將達到1500萬人次。通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民可以快速增收、快速脫貧。就業扶貧和技能扶貧在脫貧攻堅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云南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迫切需要增強經濟輻射能力。輻射本來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是指高能量的物體通過一定媒體向低能量的物體傳送能量的過程。把輻射概念運用到區域經濟學中,就形成經濟輻射理論。輻射中心既有集聚功能,也有擴散功能,其內涵是指資源、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在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高地區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相對較低地區之間的集聚與擴散,以及生活方式、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人文要素在二者之間的交流與傳播。云南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肩挑兩洋”(太平洋、印度洋),面向“三亞”(南亞、東南亞、西亞),是中國連接南亞、東南亞的國際大通道。推進輻射中心建設,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云南將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新高地、區域一體化合作的橋頭堡。輻射中心建設必須推動云南與周邊地區之間資本、技術、市場、人才等要素的流動,要求實現“五網五通”。“五網”即路網、航空網、能源網、水網、互聯網,“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資金流通、民心相通。“五網”是基礎,“五通”是目的。歸根到底,輻射中心建設需要云南具有較大的經濟體量、更高端的產業結構、更新的經濟形態,成為區域內的經濟增長極。
客觀地講,云南現有的經濟實力,還難以成為區域的輻射中心。要改變這種狀況,一方面要順勢而為,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依托長江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等經濟腹地,扮演好我國面向西南陸地開放門戶的角色;另一方面要乘勢而上,著力推進生物醫藥、新材料、旅游、現代物流和高原特色農業等重點產業發展,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休閑目的地三張牌,形成經濟競爭優勢。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要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良性互動,盤活用好人力資源存量,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富集的優勢,以創新創業培育經濟增長和就業增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