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項目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 服務經濟學理論

該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后興起的一個西方經濟學分支。美國經濟學家維克托·福克斯(1987)在其著作《服務經濟學》中較早地系統地以美國為例闡述了服務經濟的理論構成,并把研究聚焦于服務業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上[1]。加拿大經濟學家格魯伯和沃克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服務業的增長:原因與影響》中,則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服務業生產率變遷、就業及服務貿易等問題,并著重研究生產性服務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對系統研究服務經濟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2]。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服務經濟的研究日益系統化,瑞典經濟學家詹森2006年完成的《服務經濟學:發展與政策》系統地闡述了服務經濟學的微觀基礎,指出服務經濟學包括服務經濟成因、服務結構、服務成本等,從而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服務經濟理論[3]

本書以服務經濟學理論作為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理論基礎,依次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形成機制、外溢效用和結構優化做出了具體的分析。

二 分工與產業鏈整合理論

(一)分工理論

服務業的發展源于分工。最早提出分工理論的是斯密,斯密認為分工來自交易,而交易的擴大又會促進分工的發展,分工可以帶來勞動者技能提高,節約勞動時間,還可以促進機器的發明與使用[4]。阿林·楊格(1996)拓展了斯密的分工理論,他認為勞動分工和專業化會帶來迂回生產方法,這具有明顯的規模效應,規模效應的擴大會降低生產成本,生產成本下降會帶來家庭購買力提高,進而擴大市場規模,這會使分工進一步深化[5]。楊小凱和賴斯(1994)則運用新興古典經濟學的原理建了一個分工內生演進模型,從內生角度闡述分工的深化能帶來經濟效率的提高,更進一步地,他們還論證了過度分工會導致交易費用增加,進而導致增長率下降[6]

(二)產業鏈、價值鏈整合理論

產業鏈的概念起源于17世紀中后期的古典主流經濟學家對勞動分工、專業化與經濟發展的分析。現有研究認為產業鏈的形成有利于產業內形成鏈條式合作經濟關系,產業鏈整合有利于產生產業協同效應,完整、層次性強的產業鏈對產業向高附加值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價值鏈(value chain)概念則最早由邁克爾·波特(Porter,1985)在分析公司行為和競爭優勢時提出并運用。他認為不僅企業內部有鏈條,任何企業單位都和其他的經濟單位有著相連的價值鏈條。公司的價值創造既包括生產、營銷、運輸和售后服務等基本活動,也包括原材料供應、技術、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支持性活動,從而形成一條價值鏈[7]

利用分工與產業鏈、價值鏈整合理論,本書從發揮農業產業鏈利益主體協同效應、降低交易成本角度出發,構建數理模型,闡述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協調分工和減少交易成本的機制,以及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解決中國農戶生產小規模與經營大市場矛盾、形成對農民增收的外溢效應的作用機制。

三 農業經濟理論與農戶模型

(一)農業經濟理論

現代農業經濟理論基礎源于新古典經濟學,20世紀50年代以后,資源經濟學、農業政策學、農產品貿易經濟等學科出現,構成農業經濟學的基本內容。美國有學者將農業經濟學劃分為農場管理學和農業經濟學。農場管理學解決個別農場內部組織和管理問題,農業經濟學解決農業公共關系問題。在中國,農業經濟學很少涉及生產力的研究,更多的是生產關系及制度研究。中國當前農業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既以西方主流農業經濟學為基礎,也結合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重點在于解決農村現實問題,明確怎樣正確對待農民,強調為黨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二)農戶模型

國外有關農戶行為的研究較多地使用各種微觀農戶模型,通過各種微觀模型來研究經濟主體選擇行為,已成為農業經濟學研究農戶行為的主流方法。農戶模型的產生和發展是農業經濟理論探索的重要成果,它為分析中國農戶經營行為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本書對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的關系、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戶本身利益的影響以及農戶生產性服務業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主要基于農業經濟理論及新發展起來的農戶模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民和| 遵义市| 崇信县| 陕西省| 辽宁省| 临汾市| 鄄城县| 广平县| 大关县| 富阳市| 株洲市| 兴海县| 资源县| 黔西县| 旬阳县| 信丰县| 陵川县| 西峡县| 旺苍县| 嘉鱼县| 孝义市| 兴海县| 德惠市| 芦山县| 阿巴嘎旗| 义马市| 廊坊市| 富源县| 元谋县| 新河县| 仙居县| 法库县| 长兴县| 准格尔旗| 赤水市| 通州市| 怀来县| 贡嘎县| 余干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