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命后衛師幸存者——鄒勇三
劉勇漢 林偉輝
鄒勇三,又名冠軍,1913年4月出生于武平縣武東六甲美和鄒屋自然村,家中以耕田造土紙為生。1919年鄒勇三入私塾小學就讀,后轉入六甲薈育學校,畢業后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力繼續求學深造,只好隨父親在梁野大山學造土紙。“世上第一苦,挑擔行長路!”鄒勇三小小年紀便經常挑著土紙,翻山越嶺,艱難地行走在彎彎曲曲、陡峭險峻的梁野羊腸小道上,風餐露宿,食不果腹,飽嘗艱辛。艱苦的生活磨礪了鄒勇三頑強的意志,練就了鄒勇三健壯的體魄。
“閩贛路千里,春花笑吐紅。鐵軍真是鐵,一鼓下汀龍。”1929年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進軍閩西,創建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斗爭在閩西大地風起云涌。武平六甲區的共產黨人鄒沛甘、朱發古深受鼓舞,積極響應,在六甲開始了半公開的革命活動。8月,革命壯士朱發古組織赤衛軍,高舉紅旗,向國民黨六甲區公所發動進攻,讓反動派心驚膽寒,土地革命斗爭的號角在六甲吹響,革命的烽火在六甲點燃。鐘紹葵救鄉團聞訊急忙派兵鎮壓,妄圖撲滅革命烈火。朱發古率赤衛隊不畏強敵,在六甲圩、袁畬雪竹山等地與安保團展開激戰,而后退往梁野大山開展游擊。保安團惱羞成怒,把朱發古和赤衛隊隊員的房子付之一炬,一時六甲區又處于血雨腥風之中。10月初,紅四軍等三縱隊七支隊進入六甲開展革命活動,紅軍放手發動組織群眾,沒收土豪財產,焚燒田契債約,調查分配土地。年幼的鄒勇三耳濡目染,初步受到革命思想的啟蒙。紅軍走后,鄒勇三家鄉的革命志士朱發古、朱錦云兄弟率領的縣赤衛隊經常活動于梁野山一帶,駐足于鄒勇三做土紙的紙寮。鄒勇三對革命更加充滿憧憬,并躍躍欲試,但由于他尚年幼,加上他父母的擔心,赤衛隊并未答應他的要求,只讓他做些望風放哨的外圍工作,鄒勇三恨不得自己趕快長大。1930年8月,鄒勇三心目中的英雄、武平縣赤衛隊大隊長朱發古不幸被捕,朱發古威武不屈,大義凜然,赴刑場路上不斷高呼“共產黨萬歲!”等。窮兇極惡的敵人砍下他的頭顱,懸掛于縣城東門城墻示眾,妄圖用這種卑劣手段恐嚇革命群眾。挑著土紙進城的鄒勇三目睹慘狀,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敵人的白色恐怖沒有嚇倒年少氣盛的他,反而激起了他心中為英雄雪恨、為人間鏟除不平的強烈愿望。1932年2月,紅十二軍克復武平,土地革命斗爭的烈火在武平熊熊燃燒,家鄉發生了劇變,此時的鄒勇三更加熱血沸騰,參加革命的念頭非常迫切。鄒勇三找到了時任武平縣蘇維埃軍事部部長的老鄉朱錦云,表達了投身革命的堅定決心。朱錦云看到鄒勇三日漸長大成熟,參加革命的態度堅決,遂批準其參加革命,并介紹他光榮地成為共青團員。同年2月,鄒勇三被派往武北一帶開展武裝斗爭,他機智果敢、英勇善戰,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兼有一定文化知識,11月經武平縣委推薦就讀于紅軍福建軍區隨營學校,被作為后備干部重點培養對象。在校期間鄒勇三表現優秀,并成為一名正式的共產黨員。
1933年4月,鄒勇三在福建軍區隨營學校畢業后,派往紅十二軍三十四師任一〇一團交通大隊政治指導員。鄒勇三英勇善戰,后被任命為偵察連連長。他經常帶領偵察連神出鬼沒,深入敵陣,刺探敵情,為戰斗的勝利一次又一次提供重要的情報,為保衛蘇區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屢立戰功。
1934年10月,紅三十四師作為中央紅軍后衛部隊開始了長征。在湘江血戰中,紅三十四師作為紅軍總后衛,承擔掩護主力部隊過湘江的重任,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搏斗。由于紅三十四師全體指戰員的浴血苦戰,遲滯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掩護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兄弟部隊于12月1日晨渡過湘江,為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保存了火種。紅三十四師經過數天血戰,部隊由當初的7000多人銳減至不足千人,師長、政委壯烈犧牲,數千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湘江,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詩。從此,當地群眾“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陷入重圍的紅三十四師余部渡江無望,他們不畏強敵,拼死作最后一搏,少數紅軍指戰員終于突出了敵人重圍,而后轉往湘南準備開展游擊戰爭。鄒勇三在突圍轉戰中不幸被捕,敵人從他身上搜出一支駁殼槍,頓時眼睛發亮,高興地認為抓到了紅軍的高官(當時上了級別的才配這樣的槍),可以邀功請賞。敵人為了一網打盡我軍骨干,對鄒勇三同志軟硬兼施、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挖空心思想從鄒勇三口中得到我軍情報。鄒勇三受盡敵人毒辣手段,被打得遍體鱗傷,但威武不屈,并矢口否認自己是指揮員,謊稱那支駁殼槍是從犧牲的紅軍指揮員身上取來的。敵人黔驢技窮,又無法證明鄒勇三的具體身份,只好把他遣回原籍處理。一路上,他蹲坐過六十余天監獄,歷盡折磨。1935年6月由長汀起解武平途經河田時,鄒勇三預感兇多吉少,便想方設法逃出魔掌。他憑著當偵察連連長時練就的一身好功夫,從押解人員眼皮底下機智逃脫,潛回梁野大山,以幫人造土紙為生。藏匿數月,待風聲漸漸平息后,才回到家中,并得到七戶鄉親的聯保。當地反動派對其在外的革命事跡無從了解,知之甚少,便給予從輕處罰,責令其兩年內必須待在家中,不準外出。抗戰時期,他先后擔任武平縣集中倉庫第三分倉(十方)倉庫助理員和武平崇實學校教師等職。
1949年8月,為迎接解放大軍入閩,武東六甲片組織了六甲工作會,鄒勇三同志任工作會武裝班班長,同年12月調整至武城武裝班,并改編為武平公安隊,他任第二分隊隊長。時值解放大軍至武北,他又奉令跟隨縣委工作團一起開展工作。1950年12月恢復武東區政權時,調任武東區隊中隊長,此時由縣大隊長黃庚同志介紹重新加入黨組織,為共產黨候補黨員,候補期一年。1951年又榮升為龍巖軍分區獨立第五營,任見習作戰參謀,并于同年7月進龍巖軍分區參謀訓練班學習。
1952年全國開展“三反”運動,鄒勇三被誣告,受到不公正處理。他向上級部門申訴,后經福建省軍區黨委派專員至他原籍武平六甲實地調查,發現與事實不符,才免于刑罰,準予回鄉轉業。1953年至1958年4月,在家鄉參加生產,以造紙為業,并先后兼任家鄉農業生產互助組組長、農業生產合作社會計。1958年5月后應武平縣農場羅天明場長的邀請,調入農場工作,任農場工務管理委員和生產隊長,全家四口也因此遷入農場,一度生活得以穩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鄒勇三得到平反,并恢復工作于武平縣良種場,政府補發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停發的工資。1978年在武平縣良種場退休,在家安享晚年。1989年,鄒勇三在家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