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野東風:武東印記
- 練良祥主編
- 941字
- 2025-04-07 15:40:17
蘇維埃時期武平縣革委會和中共武平縣委駐地
——陳坑村古民宅“中書第”
何雪珍 饒穩祥
陳埔村,古稱陳坑村,是個古老美麗的村莊。村前溪流交錯,有四座橋梁將四個自然村、五大姓、3000多戶、近1萬名村民聯結起來。古汀州府至潮州府和武平縣至上杭縣的陸道,在該村交會。陳坑村是武東片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中書第
大革命時期,1929年冬,紅四軍從上杭出發,沿著古道寨背、黃埔等地,不到半天就來到陳埔,用奇襲的方法打掉了欺壓村民的反動民團。以陳坑古宅“中書第”為司令部,幫助村民組織農會,宣傳發動貧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古宅墻上至今還有紅四軍標語和紅軍十大綱領。1930年6月,陳坑區蘇維埃政府宣布成立,后遭反動勢力破壞。1932年2月,羅炳輝將軍率領的紅十二軍來到陳坑,陳坑區蘇維埃政府得以恢復,古宅為武東區蘇維埃政府和武東游擊大隊的辦公地點,聶祖唐為武東蘇維埃政府主席和武東區游擊大隊長。武平縣革命委員會也在陳坑恢復成立,賴信榮為縣革委會主席,朱錦云為軍事部部長兼裁判部部長,中共武平縣委重建后也進駐武東陳坑辦公,由練燦華任書記,楊勇、聶云虎、練世禎任委員。隨后,為適應時局的需要,恢復共產黨內部肅反擴大化的“左”傾路線危害下喪失的武北紅色區域,縣委、縣革委會又由陳坑遷至武北亭頭,領導武東區和高梧、中堡等地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今天,古宅“中書第”不僅是紅色遺存的載體,而且古宅建筑本身也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它于清咸豐丙辰年(1859年)建造。該古宅為明清時代建筑風格,坐北朝南,土木結構,主屋上下兩廳,之間有天井一口,上下兩廳皆圓木立柱支撐橫梁,架成天心,雕梁畫棟;上下兩廳均飾屏風,上雕行云流水、人物傳奇,十分精美。廳堂兩側配有廂房,穿過上廳左右廂房過道,各有天街和橫屋圍繞,與主屋正面圍墻構成內院,布局顯得十分緊湊。該祠堂主門楣書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聲振西江”,是取饒氏這一宗族分脈在西江頗有聲望,抑或說祠堂主人在西江經商有方名聲在外?令人浮想聯翩。外大門建在內院右側,門頭橫書“中書第”三個大字,熠熠發光。據考,中書在清朝的位階約為從七品,職能為輔佐主官,屬基層官員編制。經商成功人士為光耀門庭,也可捐款而得。古宅有大小房屋28間,宅后還有池塘圍護,總面積900平方米,藍瓦白墻裝飾,頗為壯觀。

聲振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