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興縣基本情況[1]

興縣土地面積316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土地面積最大的區縣。興縣轄7鎮10鄉376個行政村。截至2017年底,興縣常住人口2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12萬人,鄉村常住人口為17萬人。

興縣歷史悠久,革命歷史更加輝煌,是著名的晉綏邊區(解放區)首府所在地,有“小延安”之稱。興縣煤炭鋁氣等資源豐富,境內有多家大型能源企業。興縣地處呂梁山區,屬于深度貧困縣,教育、醫療、經濟發展整體落后。截至2017年,全縣尚有貧困村235個,貧困戶16836戶,貧困人口46163人。

一 歷史沿革

興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呂梁市北端,東與岢嵐縣、嵐縣接壤,南和臨縣、方山縣毗鄰,北與保德縣為鄰,西經興神黃河大橋與陜西省神木縣相通。

北齊始置蔚汾縣,興縣舊志云:“置縣于北齊,因縣城地處蔚汾河谷之寬平處,故取名為蔚汾縣。則興縣建置之始也”。據《山西省歷史地名錄》記:漢為汾陽地,北齊設蔚汾縣,以縣境有蔚汾河故名,屬神武郡。開皇三年(583年)置郡屬石州(今離石)。大業四年(608年)改蔚汾縣為臨泉縣,屬婁煩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627年)改為合河縣(因城下有嵐漪河,西與黃河相合,故名)。時縣城設在今興縣城西六十華里的裴家川口北梁。宋元豐年間,遷移到蔚汾水北設城,即今縣城所在地。金時改為興州,屬河東北路。元仍名為興州,屬冀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稱興縣,隸太原府。洪武九年屬太原府岢嵐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隸保德州,八年復屬太原府。辛亥革命以后,撤銷了州府制,興縣屬冀寧道。民國13年(1924年)裁道后,歸山西省政府直轄。民國28年(1939年)“晉西事變”以后,建立了由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興縣成為著名的晉綏邊區首府所在地,屬晉綏邊區一專署。1948年,屬五寨中心區。1949年9月,興縣專區成立,轄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偏關、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岢嵐十一縣,專署駐興縣。興縣歷史上名人輩出,清代孫嘉淦、康基田,名垂千古;近現代開明士紳牛友蘭、劉少白,功勛卓著。

1952年興縣屬忻縣專員公署,1958年屬晉北專員公署,1961年復屬忻縣專員公署,1971年歸呂梁專員公署,2004年,歸呂梁地區。

二 革命歷史

興縣是革命老區縣,是全國55個深度貧困革命老區縣之一。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興縣是著名的晉綏邊區(解放區)首府所在地,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晉綏邊區人民政府、晉綏軍區司令部均駐扎在此地,以阻敵西進、屏障陜北、拱衛黨中央,被稱為“小延安”。毛澤東同志在此發表了《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和《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兩篇光輝著作;中共七大五位書記處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都曾路居這里;賀龍、關向應等開國元勛率領的八路軍120師曾在此地戰斗11年之久。革命戰爭年代,興縣曾以貧瘠的土地開荒100余萬畝,供養邊區4萬余名黨政軍人員;9萬人口的小縣參軍過萬,犧牲千余,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長期戰斗和生活中形成的晉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從北京直飛呂梁,隨后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興縣,參觀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習近平總書記說,革命戰爭年代,呂梁兒女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呂梁精神。我們要把這種精神用在當今時代,繼續為老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2]

三 氣候資源

興縣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少雪,夏季短暫炎熱多雨,春旱風大升溫較快,秋季涼爽天氣晴朗。無霜期120~170天,年均日照時數2600小時左右,近6年降水量相對偏少。

興縣土地總面積475.39萬畝,其中:農用地409.06萬畝,建設用地11.6萬畝,未利用地54.73萬畝。興縣林業用地224.2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7.2%,其中:有林地63.66萬畝,占林業用地的26.1%;灌木林42.05萬畝,占林業用地17.2%;疏林地7.4萬畝,占林業用地6.2%;宜林荒山面積116萬畝,占林業用地47.6%。森林覆蓋率為10.78%。興縣地表水和地下淺層水總量為1.6億立方米,黃河流經興縣82公里,年徑流量293億立方米。主要河流:嵐漪河,流經興縣28.5公里;蔚汾河,流經興縣55公里;湫水河,流經興縣26公里。上述三條河流均屬于黃河一級支流。南川河,流經興縣56.3公里,屬于黃河二級支流。小型以上水庫三座:天古崖水庫,總庫容2309萬立方米;明通溝水庫,總庫容954萬立方米;閣老灣水庫,總庫容1060萬立方米。共有淤地壩268座,其中:骨干壩32座,中壩19座。共有水地6.5萬畝。

全縣已探明的礦種有煤炭、鋁土礦、鐵礦、硅、煤層氣、石墨等23種,多數礦種品質優良,易于開采,其中煤鋁屬優勢礦種。全縣儲煤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63%,是河東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總儲量461.54億噸,已探明儲量136億噸,其中埋藏在1000米以內的儲量為71億多噸,平均發熱量7874千卡/千克,屬優質動力煤和配焦煤。鋁土礦探明儲量1.86億噸,遠景儲量大于5億噸,分布面積254平方公里,是全省五大鋁土礦區之一,三氧化二鋁、二氧化硅的平均含量分別為64.61%和7.78%,鋁硅比值介于5.81~11.52∶1,品位居全省各鋁土礦區之首。煤層氣預測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山西焦煤、中國鋁業、中國華電、華潤集團、中潤集團、冀中能源、豫能集團、中聯煤等大企業相繼入駐興縣,承載了煤電鋁氣等大項目。

四 教育醫療

興縣共有74所學校,其中,幼兒園29所,小學29所(公辦小學26所,民辦小學3所),初中12所(公辦初中6所,民辦初中3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高中3所,職業中學1所;學生22951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8460人(初中生6069人,小學生12391人),高中在校生4261人,職業中學學生230人;教師3085人,其中,小學專任教師1310人,初中專任教師744人,高中專任教師389人,職業中學專任教師58人。

2015年,“120師小學”在興縣蔡家崖鄉五龍堂村落成。該校由晉綏兒女與興縣政府共同發起、創辦,以抗戰時期駐守興縣、開創晉綏革命根據地的主力軍——賀龍、關向應率領的八路軍120師冠名,賀龍夫人薛明生前題寫了校名。“120師小學”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總投資1.6億元,已招收學生1500余人。

興縣共有公立醫院27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城鎮衛生院1個,中心衛生院6個,普通鄉鎮衛生院11個,分院6個。

五 經濟收入

興縣共有耕地118萬畝,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22萬畝、谷子15萬畝、大豆23萬畝、豆類(綠豆、紅小豆等)31萬畝、馬鈴薯15萬畝、其他雜糧5萬畝,油料27.7萬畝,瓜菜2.3萬畝。截至2017年底,全縣牛存欄25647頭,出欄7926頭;豬存欄43183頭,出欄39672頭;羊存欄328453只,出欄172634只;雞存欄413651只,出欄391526只;肉類總產9618噸;禽蛋總產4836噸;奶類總產408噸;絨毛總產418噸。

全縣中小企業共有171戶,其中:工業企業93戶,建筑業6戶,第三產業72戶。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以上企業有41戶,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完成73.14億元,同比增長9.8%。

全縣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5.89億元,同比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8億元,同比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79億元,同比增長7%;財政總收入完成42.93億元,同比增長129.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3.33億元,同比增長87.3%;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5.23億元,增長8.4%。

2016年興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1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6元,僅為2016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

六 總體貧困

興縣地處呂梁山區,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存條件十分惡劣,屬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地方。

1985年,興縣被列為“山老邊貧”縣。1994年,有70%的農業人口被納入國家“八七”扶貧計劃。2001年興縣被確定為山西省35個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之首。興縣是國定貧困縣,也是呂梁山區連片特困縣。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10.4萬人,2015年底,全縣貧困村275個,貧困戶22460戶,貧困人口62316人。貧困村占全縣農村總數的73.1%,貧困人口全省第三,全市第二。因病因學、缺技術、缺勞力、缺資金致貧人口占貧困人口的80%以上。貧困發生率25.3%,呈現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的特點。2016年實現40個貧困村摘帽、減貧1.3萬人。截至2017年4月,全縣尚有貧困村235個,貧困戶16836戶,貧困人口46163人。貧困村占農村總數的62.5%,貧困發生率為17.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丘县| 青海省| 罗城| 托克托县| 陇西县| 宿州市| 呼伦贝尔市| 龙江县| 安多县| 鹤岗市| 万荣县| 榆中县| 阿城市| 珠海市| 温泉县| 宣化县| 苗栗县| 阜平县| 静海县| 陵川县| 赞皇县| 当雄县| 马边| 永德县| 香港 | 乌拉特前旗| 石家庄市| 临安市| 池州市| 鸡西市| 呼伦贝尔市| 阿克苏市| 龙里县| 南昌县| 扎鲁特旗| 深州市| 乌什县| 乾安县| 本溪| 纳雍县| 方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