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日耳曼法為西方法律傳統的重要基礎,它與羅馬法、教會法一起構成西方法的三大淵源,這已成學界共識和學術定論。但是,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如此重要地位的日耳曼法,卻似乎一直備受冷落,以致即使是對法律史感興趣者,對其了解也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對于日耳曼人、日耳曼王國、日耳曼法典等基本概念的認識都較為模糊,更不用說對于其立法的歷史和具體法律制度的理解了。

日耳曼(Germani)[1]這一名稱源自凱爾特語,它最早出現在希臘和羅馬的史料中,并被高盧的凱爾特人和羅馬的論著者們用來稱呼萊茵河和阿爾卑斯山北側一帶各蠻族部落的人或所居住的地方。這些部落沒有清楚的種族共同體意識,各自以部落的名稱稱呼自己。[2]日耳曼人共有二十余個部落,其中,歷史上著名的有哥特人(Goths)、汪達爾人(Vandals)、法蘭克人(Franks)、勃艮地人(Burgundians)、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又譯“薩克森人”)、倫巴德人(Lombards或Langobards,又譯“倫巴第人”、“倫巴底人”),等等。[3]

據考古資料記載,已知的第一個日耳曼部落住地大約于公元前2000年建立于斯堪的納維亞;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便已有日耳曼人居住在波羅的海西岸;紀元之初,共約有600萬的日耳曼人。[4]他們主要以狩獵、畜牧為主業,并為了奪取新的牧場和獵場不斷遷徙和擴張。公元前5世紀起,開始向南部遷徙,至公元一二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已成為羅馬帝國北方的鄰居,定居于萊茵河以東、維斯瓦河以西、北海和波羅的海以南、多瑙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從4世紀起,因匈奴人西征這一直接誘因,日耳曼各部落紛紛進入羅馬帝國境內,從而掀起先后延續二百多年的民族大遷徙的浪潮,波及中歐、西歐、南歐和北非,并深刻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

日耳曼人民族大遷徙的直接結果是西羅馬帝國在歷史上的消失[5]和一系列日耳曼王國的興起。

哥特人是民族大遷徙浪潮的先行者,419年建立的西哥特王國也是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境內的第一個王國。5世紀末,他們的同族人——東哥特人在軍事首領提奧多里克(Theodoric,490~526年在位)的帶領下進入意大利,并以拉文納(Ravenna)為都城,于493年建立東哥特王國。從當時所轄國土看,東哥特王國為蠻族的最大王國之一,但其存在時間短暫,554年,[6]便被東羅馬帝國滅亡。

在哥特人不斷占領羅馬帝國領土并開始建立王國的同時,日耳曼其他部落也不甘落后。5世紀40年代,汪達爾人開始越過萊茵河侵入高盧(Gaul),直下西班牙,進而從西班牙渡過海峽進入北非,于439年占領羅馬人的非洲行省首府迦太基(Carthage),并建立汪達爾王國。533年,汪達爾王國為東羅馬皇帝優士丁尼(Emperor Justinian)所滅亡。[7]

同一時期,勃艮第人也侵入高盧,457年,以里昂為首都在高盧南部建立勃艮第王國。而法蘭克人則于5世紀后期在首領克洛維(Clovis)的帶領下,攻占整個北部高盧,于481年以蘇瓦松(Soissons)為首都,建立法蘭克王國。克洛維及其繼承人采取逐漸發展、步步為營的方式不斷擴張,507年趕走占領西南高盧的西哥特人,534年滅亡了勃艮第王國。

5世紀中葉,北海地區的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和裘特人(Jutes)為了躲避匈奴人的襲擊、掠奪土地和財富,也踏上了大遷徙的征程,從北歐橫渡北海入主不列顛,他們所建立的王國史稱“盎格魯—撒克遜王國”。

6世紀60年代,原居住于易北河一帶、后移居萊茵河下游地區的倫巴德人進入意大利,迅速摧毀拜占廷帝國的統治,并建立了倫巴德王國。774年,倫巴德王國也為日漸強盛的法蘭克王國征服。

因日耳曼人被羅馬人稱為“蠻族”( barbarians ),故這些王國被稱為“蠻族國家”。 伴隨蠻族國家的建立而發生的是西歐統治民族從原來的羅馬人變為日耳曼人。在歐洲大陸,法蘭克王國最為強大且延續時間最長,其鼎盛時的所轄區域幾乎重新統一了原西羅馬帝國的版圖,但至9世紀下半葉時,龐大的法蘭克帝國已經分裂。在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政權的存在時間相對其歐洲大陸的日耳曼同伴要長,但隨著11世紀諾曼人的征服,其歷史也宣告結束。

日耳曼王國的建立及日耳曼人數個世紀的統治深深地影響了歐洲的歷史,也影響了歐洲乃至世界的包括法律在內的文明的演變歷程。王國初期,法律仍然是不成文習慣法,主要是口耳相傳延續下來的日耳曼人的傳統習俗,由熟悉它們的王國顯貴們在集會上以答復的形式加以宣布和明確。但是不久,因受到羅馬人重視成文法典的治國方式的影響,日耳曼王國相繼開始編纂成文法典,史稱“蠻族法典”。此外,日耳曼的國王們不同時期還頒布了若干敕令(也稱為法規)。

于是,一個顯性的、多變的日耳曼法開始出現于世界法律史上。它的立法軌跡有待考證,它的具體制度尚需探究,它的基體精神也值得總結。


[1]據文獻記載,凱撒在東部高盧戰役中遇到了據說是來自萊茵河東部的已凱爾特化了的對手,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他將這些凱爾特人及其他混合人口都稱為Germani。作為一個民族的名稱,Germani只是一個理論術語,中古末期的著述者們常不準確地代之以gentes-Germani、Germania等詞。在現代德語中,將早期日耳曼人稱為Germans,以區別于現代德國人Deutsche。參見Herbert Schutz,The Germanic Realms in Pre-Carolingian Central Europe,400-750,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New York,2000,p.1。

[2]參見〔德〕埃里希·卡勒爾《德意志人》,黃正柏、邢開順、袁正清譯,商務印書館,1999,第15~16頁。該書作者還明確提出,日耳曼人后來聲稱日耳曼尼亞源自日耳曼語“Ge-mannen”(意指“持矛的人”)純屬奇談。

[3]關于日耳曼人名稱的來歷,塔西佗持另一種觀點。他認為,這些日耳曼部落的名稱都是真正的舊名,而“日耳曼人”這一名稱卻為后來增添。他提出,真正最先越過萊茵河而侵犯高盧的那一部落人在當時稱為日耳曼人,最初僅是此戰勝部落使用日耳曼人的名稱以恫嚇高盧人,后來,本只是一個部落的名稱逐漸流行起來,以至于“日耳曼人”這個名稱加在所有部落身上了。參見〔古羅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傳 日耳曼尼亞志》,馬雍、傅正元譯,商務印書館,1985,第56頁。還有學者認為,所謂“日耳曼”,意為“軍人”,為羅馬人所命名,蓋謂其文智未開、剽悍善斗之意。參見李宜琛《日耳曼法概說》,商務印書館,1943,第1頁。

[4]參見林悟殊《古代日耳曼人》,商務印書館,1981,第3頁;楊邦興《日耳曼人大遷徙》,商務印書館,1986,第1頁。

[5]一般認為,西羅馬帝國滅亡于476年。不過,對于這一歷史事件,學術界存在不同觀點。1727年,De Boulainvilliers伯爵主張日耳曼人成功滅亡西羅馬帝國的觀點,以證明他所認為的作為征服者后裔的貴族享有特權的合理性。1734年,作為反對貴族的第三等級成員 Dubos主教,則反對這種主張,認為并不存在所謂征服,只是和平建立日耳曼王國而已。孟德斯鳩則試圖采取介于兩者之間的折中觀點。對此的爭論迄今仍在繼續,并未形成明確的一致意見。而從法律史的角度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在羅馬帝國后期一些日耳曼人已成為羅馬帝國的雇傭軍,這為5世紀末期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法蘭克人獨立于羅馬帝國做好了準備,也是他們,將日耳曼的習慣帶到了高盧,這樣,法律文化就包含了羅馬和日耳曼兩種因素,進而此兩者逐漸融合。參見Jean Brissaud,A History of French Public Law,Translated by James W. Garner,Boston,1915,pp.61-62。另有學者提出,那種認為羅馬帝國于5世紀就已經滅亡的觀點本身就存在錯誤,因為在6世紀時,羅馬帝國又重建了對西方的統治權。參見〔英〕P. D. 金《查理大帝》,張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第5頁。

[6]另一說為555年。參見林悟殊《古代日耳曼人》,商務印書館,1981,第43頁;Herbert Schutz,The Germanic Realms in Pre-Carolingian Central Europe,400-750,Peter Lang Publishing,Inc.,New York,2000,p.68。

[7]關于汪達爾王國的歷史,參見Herbert Schutz,The Germanic Realms in Pre-Carolingian Central Europe,400-750,Peter Lang Publishing,Inc.,New York,2000,pp.4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尔市| 铅山县| 丰宁| 宾川县| 鸡东县| 丰城市| 英山县| 昆明市| 达州市| 昭苏县| 特克斯县| 昌宁县| 安塞县| 安福县| 乐安县| 深泽县| 铁岭市| 广南县| 奉新县| 长阳| 泊头市| 鹤山市| 拉孜县| 金寨县| 拉孜县| 灵寿县| 滕州市| 项城市| 息烽县| 北票市| 北碚区| 格尔木市| 珠海市| 安顺市| 墨竹工卡县| 澄城县| 克拉玛依市| 奉贤区| 公主岭市| 大邑县| 华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