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寫作意義

中國經濟發展理念正在調整,越來越注重綠色發展,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將之提升到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指導今后經濟社會發展方針的制定。綠色發展變革必然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甚至價值觀念調整,引導政府職能轉變,將重塑新經濟地理,對于區域空間要素流動和重新配置,主體功能區的定位和產業空間布局,生產、生活和生態空間的構造產生深遠影響。然而,推動綠色發展的某一最優政策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政策工具能否發揮重要作用取決于所處的實施背景和推動的環境。環境規制工具方面的選擇由起初強調選擇某一最優工具逐步轉向構建最優工具組合。需要通過對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和志愿行動型等環境規制工具的作用機制分析,結合我國不同地區的實際,由點到面、由淺入深推進不同規制工具的綠色發展效應,并從規制的政策導向、動態實施以及工具優化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1.學術價值

傳統經濟學認為,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隱含的抵消關系,但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說”,即企業在規制政策的引導下進行綠色創新并最終實現高利潤與“綠色生產”的雙贏格局,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解釋了環境規制、綠色創新和市場競爭力之間的互動關系。雖然很多學者以此為理論基礎開展了廣泛的模型研究和實證檢驗,但也有部分學者因其理論邏輯框架的缺陷而予以否定與批判。當假說成立時,將政府以環境成本內部化為目標,通過長期、單方向的環境規制作用于企業現有技術和組織水平,且能夠形成絕對或相對競爭力的過程定義為環境規制的弱綠色創新激勵。當假說不成立時,需要通過政府的干預達到環境收益內部化,以降低先前環境政策所導致的額外成本。環境規制將通過對企業效率提升和技術創新最終得到綠色發展。

現有文獻往往是基于線性假設前提下,探討環境規制的節能減排效應或經濟增長效應。但現實情況可能是,各地區在能源結構、能源效率、污染構成、污染狀況、技術水平、制度安排等方面大不相同,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對環境規制的承載力和響應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地區,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的系統耦合度對環境規制的反應也可能是非線性關系。也就是說,環境規制對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的系統耦合度存在門檻效應,即環境規制只有在某一特定規制強度或規制區間才能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的協調。這一非線性關系的考慮,將有助于準確掌握環境規制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邏輯。

本書系統研究了環境規制與節能減排、環境規制與經濟增長以及環境規制與系統耦合度的作用機制,進而探討基于環境規制下研究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系統耦合度的內在關系。本書基于系統耦合原理,構建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交互作用的系統耦合模型,測算了省級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的系統耦合度及其動態特征。既重視環境規制減排效率關系的檢驗,又重視環境規制與全要素生產率關系的論證,厘清環境規制對實現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協調的內在邏輯關系。本書在質疑現有研究中環境規制對節能減排、經濟增長的線性關系結論基礎上,提出了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耦合協調的最優規制強度。

環境規制工具是為解決社會造成的負面環境影響,達成環境規制目標的制度規則與行動安排。其類型包括了強制干預的命令控制型、面向市場的經濟激勵型和基于自愿和信息傳遞的環境規制。由于所有的規制工具都存在優越性與局限性,彼此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等級關系。只有在明確各自應用特性和創新特性的前提下,實現多類規制工具的相輔相成,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環境規制的綠色創新效應。此外,環境規制工具的選擇及實施是連接環境目標和環境改進效果的核心環節,決定了環境規制的有效性與實用性。在解決特定環境問題的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來自政府、市場、企業等層面的多重因素影響,以及規制的穩定性、靈活性、嚴格程度等自身特性的影響。

本書在區分不同類型及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環境規制的基礎上,運用動態面板模型檢驗了環境規制對綠色發展的非線性影響效應。有利于未來進一步擴展和細分環境規制的類型,以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環境規制的協同效應,對科學設定環境規制強度和合理選擇環境規制形式以激勵綠色發展具有學術探討價值。

2.應用價值

智庫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最高表現形式,其價值在于咨政建言的應用性。本書從環境規制的政策考察出發,目標是環境規制的政策設計,目的是實現應用價值。

大部分文獻的觀點認為,技術進步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工具,是可持續發展的鑰匙。然而,回顧歷史,我們又會驚人地發現,其實大部分資源環境壓力的產生又是技術進步導致的,比如沒有工業革命就自然不會有石化能源的無節制使用等。我國正處于深度工業化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必然導致資源環境壓力增加。在20世紀90年代初,波特的研究發現(Porter and Van der Linde,1995),良好設計的環境政策可能實際上能夠提高生產力和增加技術創新,環境規制在獲取環境效益的同時能夠得到創新效益。然而,值得關注的是,波特的論證傾向于依靠“良好設計的”環境規制。環境規制質量是衡量規制是否科學的標準,環境規制質量應該包含政府環境規制能力以及既定環境目標實現程度兩個方面,是環境治理質量、過程質量、結果質量三者組合的統一。

綠色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有效激勵和制度環境。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復雜的情況下,環境規制手段也不斷地改進,內容更加豐富。需要從“政府推進型”的環境管理模式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環境管理模式轉變。政府不應以短期內可能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負效應作為理由而采取放松規制等短視行為和錯誤決策,而應具有長遠眼光,維持良好而嚴厲的規制者聲譽,從而規避企業的策略性行為,還應盡量避免未來環境規制的不確定性,使企業對未來的規制強度形成理性預期,進而有助于企業制定長期的投資決策。實現以上效果,必須要依靠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制,而設計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制,需要對我國環境規制的歷史評價和趨勢分析,為了能實現本書的應用價值,我們采用的是客觀數據、文件和資料,從有力證據中尋找結論。

環境規制設計在全世界都是難題。環境規制是一個系統工程,對綠色發展產生連鎖反應,一個可行的環境規制政策能夠契合國家方針,滿足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的“雙重價值”。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要想更好地進行環境規制,需要有“環境智庫”的保障,能為政府部門制定環境規制及其實施策略提供參考。

本書在梳理中國環境規制實踐的基礎上,論證了中國環境規制與節能減排、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有利于中國環境規制頂層設計的判斷。本書利用歷史客觀數據,分別實證分析了環境規制對節能減排的效應、環境規制對經濟發展的效應,有利于對我國環境規制政策從末端監管、源頭監管、過程監管三方面進行回顧,根據我國經濟實力、環境資源狀況、社會文明水平等,建立完善的環境規制政策體系。

本書測算了節能減排與經濟增長雙贏下的最優規制強度或規制區間,在怎樣把握政策強度上,提出了政策見解。“雙贏”是環境規制科學與否的“標準”,實行激勵與約束。一方面環境規制要成為規范企業環保行為的有力約束和指導,執行從嚴從緊控制新建的高耗能、高污染、產能過剩的行業項目,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排放標準,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另一方面要考慮各地區經濟的發展程度,以及資源承載力、環境敏感度等客觀條件,實施差別化準入制度,從而將各項環境規制政策靈活運用到產業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之中。

本書對環境規制的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和公眾參與型等政策工具進行了比較分析,探討了如何綜合施策。環境規制對綠色發展的影響,除了與環境規制強度松緊有關,環境規制工具組合也尤為重要。合理有效的環境規制應是命令控制型工具、市場激勵型工具和公眾參與型工具等的融合使用。首先,我國需要構建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更需要加大環保執法投入,提升環保執法的主動性;其次,還應該進一步完善市場激勵型工具,建立更加彈性化的排污收費標準和更為嚴格的排污懲罰制度,推動排污權交易制度更廣泛地實施;再次,積極推動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降低社會公眾的參與成本,使得社會公眾能更加便捷地參與環境治理;最后,積極鼓勵非政府組織、企業發起自愿性環保項目。因此,環境規制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充分運用命令控制、市場激勵、公眾參與、志愿行動等正式和非正式的政策措施,形成一個有機、有序的環境政策體系。

本書分行業、分區域評估了環境規制政策實施效果,提出了精準施策的思路。我國區域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差異較大,各區域的環境規制強度也差異明顯,區域資源環境優勢格局、生態承載力以及環境規制與生產力布局存在不平衡、不協調,在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過程中,不同地區的不同強度的環境規制工具、不同類型的環境規制工具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技術發展階段會對綠色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國要充分發揮各類型環境規制的優勢,針對不同地區的情況選擇不同類型的環境規制政策。不斷豐富區域環境規制工具,建立公平、多樣、精細的政策工具體系,實施分區域、差別化的環境規制措施,加強區域政策的針對性,進一步強化區域間環境規制的統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普兰县| 龙岩市| 阿瓦提县| 莱州市| 体育| 和静县| 北流市| 牙克石市| 卢氏县| 九龙县| 仙居县| 肇源县| 久治县| 琼结县| 巩留县| 阳新县| 贵定县| 辽中县| 滨海县| 桐城市| 卓尼县| 张家川| 临沂市| 邯郸市| 鹤岗市| 湘潭市| 南昌市| 漾濞| 襄城县| 东源县| 绥化市| 凤翔县| 秀山| 佛山市| 梅州市| 寿宁县| 商丘市| 通化县| 东乡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