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宜紅古茶道文化遺產研究

宜紅古茶道初論

三峽大學 黃柏權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申遺辦公室 黃天一

摘要:宜紅古茶道是在歷史時期形成的茶葉貿易、運輸以及人群流動、文化交流路線。從最初的“五峰茶馬古道”到宜紅古茶道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宜紅古茶道的提出既有歷史和現實的延續性,也與宜紅茶區的實際情況相吻合,能充分體現其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發揮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

關鍵詞:“五峰茶馬古道” 宜紅古茶道

自2012年萬里茶道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以來,經過多方努力,2017年3月22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會”上,“五峰采花古茶園及村落”“五峰古茶道梯兒巖—漢陽橋段”“鶴峰南府土司衙署及連三坡古茶道”納入萬里茶道申遺范圍,使武陵山區東北緣連接中原與大西南的一條重要貿易和文化通道進入世界視野。

一 宜紅古茶道

宜紅古茶道是在歷史時期形成的茶葉貿易、運輸以及人群流動、文化交流路線。近代以來,隨著紅茶生產、運輸、貿易的興起,歷史上已經形成的茶葉貿易、人群流動、文化交流路線,演變成為特定的紅茶運輸、貿易路線,即宜紅古茶道。宜紅茶所在區域,種植和飲用茶葉的歷史十分悠久。土司時期,茶葉種植和貿易有了很快發展。清中期以后,開始加工制作紅茶。據有關文獻記載:“19世紀以后,湖北省外貿有了較大的發展,出口紅茶貿易也隨之興旺起來,清代道光年間,廣東茶商鈞大福帶領江西技工到五峰漁洋關傳授紅茶采制技術,設莊收購精制紅茶運漢轉廣州出口。咸豐甲寅年(1854)高炳三,光緒丙子年(1876)林紫宸、泰和合等茶商(均為廣幫)又先后到鶴峰縣改制紅茶,在五星坪等地精制,通過漁洋關運漢出口,漁洋關一躍成為鄂西著名的紅茶市場。”[1]廣東商人盧次倫在湖南石門宜沙開辦泰和合茶莊,加工和貿易紅茶,宜沙一時也成為宜紅茶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從歷史淵源看,宜紅古茶道可以追述到土司時期容美土司茶葉運輸路線,在顧彩的《容美紀游》及《鶴峰州志》、《長樂縣志》、百順橋碑、《新改荒路記》等有記載。從線路類型看,既包括宜紅茶區內部采茶運輸的人行道、騾馬道,也包括外運的水道和陸路通道。從線路覆蓋的地理范圍看,既包括宜紅產茶區茶葉種植、加工、運輸的區域,也包括宜紅茶運出產茶地以后連接茶葉貿易中心市場的線路涉及的范圍。從文化交流傳播看,宜紅古茶道既是商貿線路,也是文化傳播線路,在宜紅茶生產運輸過程中,既產生了與茶葉相關的茶文化,同時,也把產茶區的本土文化傳播出去,將外面的文化輸入茶葉產區,促成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互動與交融。因此,宜紅古茶道是武陵山東北邊緣少數民族連接外界的重要通途,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 從“五峰茶馬古道”到宜紅古茶道

位于鄂湘交界武陵山北緣的宜紅古茶道是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最初被新聞媒體稱為“五峰茶馬古道”。據2010年5月20日荊楚網報道:“宜昌市文物普查成果展開展,十大新發現文物亮相。其中,‘五峰茶馬古道’、長陽丁母覃氏墓被列為國家文物重要新發現。‘五峰茶馬古道’東經五峰、漁洋關往漢口,西經鶴峰、恩施入川,北經漁峽口、長陽北上,南經石門、桑植入長沙,‘x’形岔道,東西延綿200公里,南北曲折一百余公里,茶馬古道見證了當時的通商、傳道和軍用歷史。”[2]“五峰茶馬古道”的說法直到2017年還在使用。如2017年2月16日《三峽晚報》刊登的《宜昌將實施文化名片保護工程 五峰茶馬古道力爭申遺成功》一文中說:“市政府日前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宜昌將實施文化名片保護工程,力爭五峰茶馬古道申遺成功。”[3]在這條文化線路剛剛被發現時,沒有嚴格統一的稱呼,媒體稱之為“五峰茶馬古道”,文物界稱之為“五峰采花騾馬古茶道”,如五峰縣文物局局長覃星和謝輝在《湖北五峰古茶道》一文中寫道:“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田野調查中,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文物普查小組在該縣采花鄉、灣潭鎮和漁洋關鎮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了一條重要的文化線路——五峰采花騾馬古茶道。普查小組通過實地深入調查,發現這是一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代騾馬茶道。”[4]最初之所以用“五峰茶馬古道”或者叫“五峰采花騾馬古茶道”,據當地80歲的曹葉釗老人回憶,是因為當時商隊用于運輸的牲口不僅有騾子,還有馬和驢。由于騾子力氣大、脾性好、善于走山路,就成為當時運輸的主力,這條道也稱為騾道。當時,多以騾馬為運輸主力的商隊不僅把山里緊要的鹽、糧食及日用品從山外馱來,還將當地盛產的茶葉、桐油、山漆等山貨通過這個古道運到外地。[5]可見當時提出“五峰茶馬古道”或“五峰采花騾馬古茶道”的依據有三。其一,這條古道是在五峰境內首先發現的,因而以“五峰”命名,甚至以“五峰采花”命名。其二,這條古道上運輸的貨物茶葉占的比重大,運輸茶葉等物資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騾子、馬和驢,因此,民間也將這條道稱為騾馬道,顯然“茶馬古道”是“騾馬古茶道”的簡約說法。其三,這條呈“x”形的運輸道路很古老,形成時間早,覃星的文章說有四百多年,也就是說至遲在明朝時已經形成。這條線路的古老不僅顧彩的《容美紀游》等文獻有記載,百順橋碑、新改荒路記碑、古橋、道路、騾馬店等實物也可作為佐證。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最早提出“五峰古茶道”的是覃星先生,他在《文化遺產》2011年第3期發表的文章題目就是《湖北五峰古茶道》,雖然他在文章中論述的是“五峰采花騾馬古茶道”,其實他已經用了“五峰古茶道”的概念,只是當時媒體沒有注意這篇文章,所以媒體報道一直沿用“五峰茶馬古道”。在五峰啟動茶馬古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以后,“五峰古茶道”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16年4月18~19日,在五峰召開的“‘一帶一路’(萬里茶道)與五峰茶”研討會上,編印了《五峰紅茶檔案文獻資料選編》,在資料集的最后有一篇名為《五峰古茶道與萬里茶道》的文章,文章說:“五峰古茶道是清末民初時期五峰通往湘鄂西的主要通道,在崇山峻嶺中連綿四五百公里,被譽為湖北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之一。”[6]這是第一次在學術會議上提出“五峰古茶道”的概念。之后,新聞媒體也開始改用“五峰古茶道”的說法。《湖北日報》報道:“(2017年4月)18日至19日,萬里茶道與五峰茶研討會在五峰縣舉行。湖北、貴州、湖南等地200余名茶文化專家探訪五峰古茶道,確認八百里五峰古茶道是中俄萬里茶道重要組成部分。五峰古茶道在采花臺、星巖坪至漁洋關段崇山峻嶺中連綿八百余里,沿線古石橋、騾馬店、客棧、碑刻遺址眾多,被譽為湖北第三次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之一。”[7]2016年4月28日在武漢舉行的萬里茶道申遺工作推進會上,“五峰古茶道”的概念首次提出。2016年8月28日在五峰漁洋關召開的“‘萬里茶道’與‘一帶一路’五峰學術研討會”上,下發了《五峰古茶道圖集》,圖集的首篇就是《五峰古茶道》一文,介紹了五峰古茶道的歷史、線路及其與萬里茶道的關系。這次會議進一步強化了“五峰古茶道”的說法,該說法后來不斷在學術上被進一步論證。2016年10月五峰又編印了《五峰茶與五峰古茶道史志檔案文獻資料匯編》,這本資料集的前面繪制了《五峰古茶道線路示意圖》《五峰古茶道文物及古茶園、古茶樹分布示意圖》,進一步充實和豐富了五峰古茶道的資料。葉厚全在《五峰古茶道與萬里茶道》一文中說“五峰古茶道是清末民初時期五峰縣通往湘鄂西的主要通道,在崇山峻嶺中連綿四五百千米。19世紀開始,湖北鶴峰、宣恩、恩施、長陽和湖南石門等地的毛紅茶通過古茶道源源不斷運到漁洋關鎮集散、精制、包裝后,經水路轉運漢口,再出口到俄羅斯和波羅的海的沿岸國家。古茶道也因此成為湘鄂西茶區連接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8]之后,媒體也開始使用“五峰古茶道”的說法。

隨著研究的深入,特別是2017年,湖北鶴峰、湖南石門先后提出參與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后,如果用“五峰古茶道”參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顯然不能將鶴峰、石門古茶道納入。因此,2017年5月16日,在五峰漁洋關召開的有五峰、鶴峰、石門三縣相關領導、申遺辦成員,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和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參加的“線路與遺產:五峰—鶴峰—石門古茶道學術研究研討會”籌備工作會議上,就這條跨區域的古茶道名稱進行了討論,會上提出了“鄂西南古茶道”“五峰—鶴峰—石門古茶道”“容美古茶道”等說法,經過討論,初步定為“線路與遺產:五峰—鶴峰—石門古茶道學術研討會”。之后,一直感覺用“五峰—鶴峰—石門古茶道”的說法既煩瑣,又不能體現這條古商道固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特色,在多次實地考察和研讀文獻資料后,筆者提出“宜紅古茶道”的概念,并征求了相關專家和五峰、鶴峰、石門地方領導的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這一稱呼符合歷史的實際和現實的需要,于是在修改9月會議方案和邀請函的時候,使用了“線路與遺產:萬里茶道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的說法,正式提出“宜紅古茶道”的概念。筆者在《銅仁學院學報》2017年第8期“武陵論壇”卷首語撰寫了《從宜紅古茶道說開去》一文,之后媒體也逐步使用“宜紅古茶道”的說法。如五峰門戶網2017年7月4日發表了《承載文明 傳承歷史 共同推進宜紅古茶道申遺成功》一文,報道了湖南石門縣申遺小組考察五峰宜紅茶工業遺址、宜紅古茶道遺址遺跡情況。2017年8月15日,宜昌文化網刊發了《宜紅古道通歐亞 工業遺產亮世博》的消息,報道了五峰紅茶工業遺產在上海國際建筑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上的推薦情況。五峰縣在2017年10月舉辦的越野賽中,也用了宜紅古茶道冠名。2017年9月3日下午,在三峽大學民族學院召開了“宜紅古茶道學術研討會籌備會”,與會領導和專家高度認同宜紅古茶道的提法。

三 提出宜紅古茶道的依據

之所以提出宜紅古茶道的概念,主要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思考。其一,宜紅古茶道具有歷史與現實的延續性。今天鄂西南、湘西北地區,有悠久的茶葉種植和飲用歷史。《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巴國境內“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蠶、麻、苧、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這說明,巴國境內有茶葉種植,茶葉是進貢特產。三國張揖所著的《廣雅》記載:“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未,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荊巴間正好是今天的鄂西南和湘西北地區,此種制作和飲用方法,與今天鄂西南土家族地區的油茶湯十分相似。漢魏六朝時期,鄂西南和湘西北地區已廣泛種茶。西晉人撰寫的《荊州土地記》說:“武陵七縣通出茶。”武陵七縣就包括今天的長陽、五峰、鶴峰、石門等地。南北朝時期,“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巴東別有真香茗”。《述異記》說:“巴東有真香茗,其花白色如薔薇,煎服,令人不眠,能誦無忘。”《夷陵圖經》記載:“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唐朝陸羽在《茶經》中更明確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巴山峽川”就是今天宜昌及峽江地區,這里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說明野生古茶樹年代久遠。唐朝李肇《唐國史補》中載:“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峽州有碧澗、明月、芳蕊、茱萸簝。”唐朝楊曄在《膳夫經手錄》中列舉了產于夷陵的小江沅茶,其品質比茱萸簝茶更好。宋朝時,在江陵府、鄂州、歸州、峽州、荊門軍,都設立了買茶機構[9]15,說明這些地區是重要的產茶區。

元明清(清朝前期)時期,鄂西南和湘西北地區茶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茶葉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顧彩在《容美紀游》中記道:容美“諸山產茶,利最溥,統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錢一貫,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來往無虛日。茶客至,官給衣食以客禮待,去則給引”。道光《鶴峰州志》載:“容美貢茶,遍地生植,惟州署后數株所產最佳。”《長樂縣志》記載:“邑屬水浕、石梁、白溢等處,值產茶。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婦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節采者,為雨前細茶,谷雨節采者,為谷雨細茶,并有白毛尖,萌勾亦曰茸勾等名,其余為粗茶。”[10]顧彩在《容美紀游》中多次提到茶商出入容美土司販賣茶葉的情形,如“初八日,晴。……飯兩崖間古松下,有茶客數人驅驢至”。“七月初一日,晴。乃行,路平坦,連岡舒緩,流水淙凈,多茶客。”“初六日,行平岡,無復山險,至白馬溪,乃更起群峰,一潭澄泓,民居環之。茶客二十余人,放驢滿山,余雜之共宿一店”[11]13、109、114。從《容美紀游》《鶴峰州志》《長樂縣志》的記載可以得出四點結論。其一,容美土司境內許多山坡都種植茶葉,證實茶葉種植面積大,種植范圍廣。其二,茶葉有許多品種和等級。這一帶產的茶統稱“峒茶”,有雨前細茶、谷雨細茶、白毛尖、萌勾、粗茶區分,其制作方法是白茶和綠茶的加工方法;茶葉已經有了等次,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其三,有廣泛的茶葉交易。“湘潭茶”是兩湖通用的茶葉,說明茶葉的交易范圍主要是兩湖和周邊地區,經常有茶商到容美土司販賣茶葉,顧彩在進入容美和從容美出山的路途中,多次遇到購買茶葉的茶客,并且土司對茶客很優待。其四,已經有了固定的茶葉貿易道路。不僅顧彩在《容美紀游》對所經過的道路有明確記載,百順橋碑、新改荒路記碑也都有明確的記載。近年的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發現了四百多年前的古茶道線路,線路上還發現了許多古茶園、古村落、古石橋、騾馬店、碑刻、摩崖石刻等文化遺跡。這些道路,一直存在下來,成為后來紅茶的運輸路線。

一,“宜紅古茶道”符合紅茶產區的歷史。悠久的茶葉種植、加工、交易為紅茶的生產、交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地區歷史上的茶葉種植、加工和貿易,也不可能有后來的紅茶生產。進入近代以來,特別是1876年宜昌開埠以后,為了滿足英國等國家對紅茶的需求,傳統的綠茶制作技藝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湖北茶業貿易志》寫道:“19世紀以后,外貿有了較大的發展,我省出口紅茶貿易也隨之興旺起來,清代道光年間,廣東茶商鈞大福帶領江西技工到五峰漁洋關傳授紅茶采制技術,設莊收購精制紅茶運漢轉廣州出口。咸豐甲寅年(1854)高炳三及光緒丙子年(1876)林紫宸、泰和合等茶商(均為廣幫)又先后到鶴峰改制紅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通過漁洋關運漢出口,漁洋關一時成為鄂西著名的紅茶市場。”[12]從此,紅茶成為外銷商品。1876年,宜昌開埠后,更加促進了茶葉等特產對外貿易的發展。如1938年國民政府貿易委員會在漁洋關王家沖設立中國茶葉公司五峰精制廠;1941年,中國茶葉公司在漁洋關設立五鶴茶廠,年產紅茶600余箱。[13]宜沙等地紅茶產量也很大。因此,使用宜紅古茶道的概念,既繼承了土司時期甚至更早這一地區茶葉生產、貿易的歷史,也承接近代以來的紅茶生產和貿易的實際情況,具有歷史的延續性。

二,“宜紅古茶道”符合宜紅茶產區的實際情況。據有關資料記載,1933年前后,湖北省銀行多次帶領江西、浙江、漢陽等地的茶商和制茶技工,來漁洋關開設茶號,并將紅茶定名宜紅茶。[14]800雖然目前對宜紅茶的名稱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對宜紅茶產區的看法基本一致。宜紅茶產區“遍布鄂西之五峰、鶴峰、長陽、宜都、宜昌、興山、秭歸、遠安、巴東、建始、恩施、宣恩、咸豐、利川及湖南石門等十余縣,其產量之多,品質之佳,雖不能與祁紅媲美,然亦不遜色過遠,在英美市場上曾獨樹一幟,得暢銷海外”[15]。1943年,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在外銷產品調查報告中,對“宜昌紅茶區”解釋說:“湖北西境之宜昌、宜都、長陽、五峰、鶴峰,及湘西之石門縣等地,出產中級紅茶極多,以宜昌為其集中地,因稱宜昌紅茶區,略稱宜紅區。”[16]317隨后,國民政府行政院新聞局編印的《茶葉產銷》一書中,針對“宜昌紅茶區”詮釋說:“本區位于鄂省西南部,屬于清江流域,大部分屬于高原地帶,茶園分布于五峰、鶴峰、長陽、宜昌、恩施、宣恩、咸豐、來鳳、利川及建始等縣,其中以鶴峰、五峰與恩施茶園面積最廣,產量亦最多。本區茶產以紅茶為主。……惟此區紅茶均由宜昌出口外銷,‘宜紅’之名,由此而來。”[17]14《中國茶葉大辭典》在解釋“宜紅工夫茶”時說:“產于湖北宜昌、恩施的條形工夫紅茶,湖北紅茶最早始于鄂南。1840年蒲圻羊樓洞就有紅茶莊號五十多家。1854年,五峰漁洋關和鶴峰縣五里坪等地先后始制紅茶。”[18]275從目前來看,這一區域是我國連片產茶區,面積達幾百萬畝,也是產紅茶面積最大的區域。因此,將宜紅茶區茶葉運輸、貿易的通道用宜紅古茶道命名,與歷史上宜紅茶的生產、貿易情況相吻合,名副其實,既可以將歷史上這一區域許多條茶葉運輸、貿易路線統一起來,也便于這一歷史上形成的著名茶區對外宣傳和營銷。

三,“宜紅古茶道”能夠充分體現這條文化線路的特色和價值。歷史上,橫跨武陵山北緣的這條交通貿易道路從來就沒有統一的名稱,雖然當地人有“騾馬道”的稱呼,但這種稱呼只是地方性的,不具有對外宣傳的一致性。在容美土司時期,這條道路是土司朝貢、征調、貿易的主要通道,為了便于和外界的聯系,土司時期不斷對道路進行拓寬、加固和改造,留下了眾多遺跡,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如著名文人顧彩在康熙年間游歷容美走的就是這條古道。《容美紀游》記錄了古道上的諸多地名和風土人情。今天,在古道上還留下了許多關隘、道路、橋梁、騾馬店、聚落、古茶園、古樹、碑刻,以及許多傳說。由于道路阻隔在大山里,少有人知曉這條道路的真實情形和歷史記憶。同時,歷史上雖然有“湘潭茶”“谷雨細茶”“白毛尖”“萌勾”[19]等名稱,但一直沒有形成茶葉品牌。近代以來,隨著紅茶的制作加工和外運,特別是宜紅茶出口俄羅斯、英國等西方國家以后,宜紅茶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一個地方產品成為國際品牌。盡管有如此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有著名的宜紅茶產品,因為未能將“宜紅”品牌與文化線路結合思考,這條古道長期埋沒在大山中。如果將這條古老的茶葉運輸通道以宜紅茶命名,既能凸顯道路的歷史文化價值,也解決了歷史上這條商道沒有統一名稱的問題,體現出古道運輸茶葉的重要功能。

四,“宜紅古茶道”可以更好地發揮文化遺產的品牌效應。宜紅茶在英國被譽為“皇后茶”。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加工工藝,使其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歷史上的“宜紅”品牌雖然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影響力有所式微,但隨著對傳統品牌保護意識的提高以及古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推進,“宜紅”品牌的重要性再次引起高度關注。通過多方努力,“宜紅”注冊商標已經回到宜昌本土,宜都宜紅茶已經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得到歐盟的認定。因此,采用宜紅古茶道的名稱,不僅可以協調三縣申報古茶道遺產名稱難以統一的問題,還能夠把歷史上的宜紅茶區的茶葉統籌聚集起來,復興“宜紅”知名品牌,發揮公共品牌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促進區域茶葉生產,擴大紅茶對外貿易,調整產業結構,推進這一區域民眾脫貧致富。

總之,“宜紅古茶道”是為了適應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統品牌、發掘文化線路歷史文化底蘊、發揮傳統品牌更大效應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條古道具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有“宜紅”品牌作為外顯的文化符號,是萬里茶道非常特殊、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湖北省茶麻公司編《湖北省供銷合作社行業志——茶葉卷》,內部資料,湖北省農業生產資料公司印刷廠,1985。

[2]舟游:《宜昌十大文物新發現亮相 五峰茶馬古道見證歷史》,《楚天都市報》2010年5月20日。

[3]金計:《宜昌將實施文化名片保護工程 五峰茶馬古道力爭申遺成功》,《三峽晚報》2017年2月16日。

[4]覃星、謝輝:《湖北五峰古茶道》,《文化遺產》2011年第3期。

[5]荊楚網:《探尋五峰茶馬古道的秘密,為什么稱作為茶馬古道》,2015年5月27日。

[6]“‘一帶一路’(萬里茶道)與五峰茶”研討會會務組編《五峰紅茶檔案文獻資料選編》,內部資料。

[7]吳擒虎等:《五峰古茶道是中俄萬里茶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湖北日報》2016年4月23日。

[8]葉厚全:《五峰古茶道與萬里茶道》,《民族大家庭》2016年第6期。

[9]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湖北茶麻分公司編《湖北茶葉貿易志》,1985。

[10](清)《長樂縣志·風俗》卷十二。

[11](清)顧彩著《容美紀游》,高潤身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2]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湖北茶麻分公司編《湖北茶葉貿易志》,內部資料,1985。

[13]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五峰文史資料》第6輯,內部資料,1996。

[14]《湖北省志·貿易》,第800頁。

[15]張博經:《“宜紅”精制》,《西南實業通訊》1942年第5卷第2期。

[16]《財政部貿易委員會關于外銷農產品生產狀況的調查報告》1943年第12期,《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5輯第1編)財政經濟(八),第317頁。

[17]《茶葉產銷》,國民政府行政院新聞局編印,第14頁。

[18]陳宗懋編《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19](清)《長樂縣志·風俗》卷十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志丹县| 梁山县| 利辛县| 泽普县| 淮北市| 甘洛县| 锦州市| 兴安盟| 平邑县| 陇川县| 肥乡县| 梁山县| 淮安市| 政和县| 洛阳市| 新余市| 翁源县| 许昌市| 五家渠市| 密山市| 塔城市| 红安县| 嘉定区| 武安市| 长武县| 栾川县| 和平县| 泰来县| 蒙阴县| 柏乡县| 沙湾县| 叶城县| 平顶山市| 苏州市| 和静县| 博白县| 息烽县| 海丰县| 宜阳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