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1978~2018)
- 莊貴陽 潘家華等
- 1600字
- 2025-04-03 17:32:28
前言
中國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源遠流長。東方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學智慧和中華五千年順應自然的農耕文明,構成改革開放四十年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基礎和出發點。但嚴格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源自工業文明的污染排放與管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學習借鑒西方;不論被動還是主動,均是西學為用,必然需要東方既有制度的改革和對西方的開放。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進程,規模之宏大,步子之快捷,變革之顯著,持續之久長,影響之深遠,在人類經濟與發展歷史上是少有的。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正是這宏偉歷史畫卷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何為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改革開放前,中國工業化水平整體較低,城市化進程相應滯后,保障糧食供給、以糧為綱造成生態退化。生態平衡成為改革開放前乃至初期全社會最為關切的挑戰。然而,西方工業污染觸目驚心的教訓和中國工業發展帶來的污染挑戰,使環境警醒在改革開放前就已萌芽。隨著工業規模的擴張和城市化的推進,對自然生態的破壞趨弱,但環境污染趨重。進入21世紀,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的中國經濟,出現重化工階段的高原材料消耗、高能源需求和高污染排放的“三高”特征。生態平衡和污染控制已經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中國啟動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進程。在技術層面,強化資源節約、污染控制和生態保育;在制度層面,立法規、定標準、考績效;在市場層面,稅費激勵、價格引導、轉移支付。開啟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的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壓力巨大,挑戰嚴峻,應對有方,績效顯著。如何總結講述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經驗和故事?我們選取了法制、政策、規劃等制度規范性領域,生態保護、循環經濟、污染防治等核心領域,水資源、可再生能源等約束和導向性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轉型發展領域,邀請當期深耕、見證中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歷程的權威專家,就相關領域的歷史進程、階段特征、內在動因、行動與績效、趨勢走向等,進行全面系統梳理,有總結提煉,有深度思考,有學理分析,有規律探究,有案例佐證,也有未來愿望。
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歷程和階段特質,與改革開放重大事件的時間節點是一致的。第一個重要時間節點無疑是改革開放的元年即1978年;第二個重要時間節點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1992年;第三個重要時間節點則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全面、大規模、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第四個重要時間節點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發展轉型進入新階段的2012年。在每一個時間節點,都有中國改革開放的重大標志性事件,隨著啟動了一個新的階段。當然,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也有自身的特征和深化規律,尤其是環境保護與重大全球性議程密切相關。例如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2012年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時間節點也大致與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相吻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的達成時間是2015年,這兩個重大議程本應在2012年通過,只是因為南北分歧嚴重,同時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時間滯后了三年。至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些重大事件,雖不一定與上述時間節點完全吻合,但也標志著改革開放過程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進展與成效。因而,在本書中對各個領域的階段劃分只求大略一致,不求細節統一。
在本書各部分的撰寫與修改過程中,執筆專家認真負責,按時保質,使得本書能夠根據出版社的節奏要求按期交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社長謀劃選題,立意高遠;李延玲、史曉琳編輯盡心盡責,與作者溝通,編輯文字;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智庫研究助理何妮協助各位執筆專家,主動聯系,熱線暢通,優質高效。作為本書的架構提議和統稿者,在編撰成書過程中,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甚至錯謬的地方,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潘家華 莊貴陽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