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研究卷)

序編 日本上古文學佛經文體研究方法論 第一章 文體學研究

本書由《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研究卷)和《漢文佛經文體影響下的日本上古文學》(資料卷)兩大部分構成。研究卷有7編19章,約82萬字;資料卷是研究卷文獻資料的來源和論證材料的依據,采用斷代專書詞典的形式,網羅本書從日本上古文學作品中析出的佛教詞語及出自佛典的詞語4960余條,182余萬字。資料卷附有日語索引。

序編分作三個部分,從文體學研究、佛經東傳考、獨自方法論三個方面,闡述了本書研究文體學研究定位、文獻學背景和獨特的研究視角。在文體學研究方面,為本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支撐。從朝鮮半島的佛教文化,佛教傳入日本的歷史背景,漢文佛經的讀誦、抄寫和研習,舉國體制與經典功能四個方面,對佛經東傳的歷史背景進行了考察,為本書研究提供深廣的文化背景和文獻學意義上的確鑿材料。序編依據上古文學作品中“言說類”四字語句,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本書對日本上古文學佛經文體研究的獨自思考:作為方法論的出源論及其觸角,具有兩套系統的文獻資料及其語言特色,涵括三種類型的文體及其位相表征。所謂具有兩套系統的文獻資料及其語言特色,具體指傳統的中土文獻和后起的漢文佛經盡管兩者在文體上存在悠久的承繼關系,但更多地在語體色彩、詞組結構和內容表述上體現出巨大差異。當具有這樣一種雙重性格特征的中國文獻不約而同地傳入日本時,勢必對尚未有本國文字的奈良時代的言語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本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上古文學作品中,普遍地存在三種類型的文體及其位相表征,亦即受到中土文獻影響的傳統表達、源自佛經文體浸染的佛典表達、在傳統表達和佛典表達基礎上敷衍出的自創表達。自創表達僅屬于日本上古文學本身。當我們將其納入東亞漢字文化圈的視閾中去審視時,會發現它彰顯的是日本上古文學自身的特質。

本書旨在全面論述日本上古文學[1]與漢文佛經的影響關系,內容由序編、《古事記》文體與佛經文體、《日本書紀》文體與佛經文體、《萬葉集》《懷風藻》《風土記》文體與佛經文體、佛典句式考釋(上下)、終編7編19章構成,基本涵蓋了日本上古散韻兩類文體的代表性作品,分別從佛典詞語、句式和表達及其變體的角度論證了漢文佛經對日本上古文學巨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體學研究、中國西方文體學研究、日本上古文體學研究、漢文佛經文體學研究和比較文學文體學研究等相關的研究領域之中,有關文體學的概念及其研究模式和研究范圍的見解雖然并非完全一致,但均體現了文體學與相關學科的密切程度。鑒于本書所涉及的對象、范疇及時代因素,我們擬在比較文學文體學研究方法的觀照下,特別將日本上古文學文體分類和漢文佛經文體學研究作為梳理的對象,為本書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方法支撐。

“文體”是文學作品的體裁樣式。“文體學”是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格式、體制等形式特征的研究。現代意義上的“文體學”,是現代語言文學研究中相對獨立的領域,是最近幾十年來才出現的一個新興的學科,是語言學、文藝學、翻譯學、圖書分類學、編輯學、比較文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开化县| 清涧县| 竹山县| 滦平县| 卓资县| 封丘县| 河池市| 武汉市| 南澳县| 湘乡市| 天全县| 阿克陶县| 文化| 廊坊市| 榆树市| 霍林郭勒市| 老河口市| 普安县| 西安市| 台湾省| 哈巴河县| 肥城市| 麻阳| 淅川县| 丰原市| 东平县| 昌平区| 雷州市| 湾仔区| 高州市| 汉中市| 海城市| 砚山县| 湾仔区| 屯昌县| 赤城县| 长泰县| 保靖县| 松滋市| 年辖:市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