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田野點介紹

三門塘位于貴州省天柱縣的坌處鎮,是鎮內最大的行政村,距天柱縣城40公里,距錦屏縣城18公里,距湖南省界5公里。村寨位于清水江的下游,清水江穿境而過,上溯錦屏、劍河、凱里,水路東注黔陽沅江,直達洞庭。在過去,村落的交通主要憑借清水江航運,與外界的交往依賴水系的自然鋪設而展開。三門塘這一段的江面較為開闊,水流平緩,宜于擺渡,早在明清時期三門塘便成為這一帶的重要渡口。木船為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現在除了渡口擺渡外,水上運輸已被陸路交通所取代。現有遠中(遠口至中寨)公路、天錦(天柱至錦屏)油路,東過會同,南通靖州,西通錦屏、黎平,北上天柱。三門塘與鄰近村寨的交通以山路為主,清朝木材貿易繁盛時,這一帶的人家道殷實,集資修建石板、鵝卵石鋪砌的山路,道路坦蕩,便于行走。村寨間人們的探親訪友、趕場易市往往都是步行來往。

三門塘依山臨水,村內溪多泉多,因此橋多井多。泉水甘美,村民大多直接飲用,用此釀造的米酒口味醇美。三門塘屬亞熱帶溫暖濕潤氣候,水熱條件優越,空氣相對濕度大,土層深厚,適宜各種林木生長。三門塘及其附近一帶盛產杉木,此外,天然樹種還有楠木、梓木、樟木、松木、銀杏、皂角樹、紅豆杉等。雖經多年砍伐,但由于侗族人素有造林護林的傳統,現今的森林覆蓋率仍在75%以上,村頭寨尾,名木古樹皆是。

三門塘是湘黔邊界天柱、錦屏、會同、靖州四縣接壤地區的古老的“四十八寨”之一。“四十八寨”作為涵蓋三門塘在內的重要的區域網絡,下文將在木材貿易這一背景下加以討論。如今的三門塘村,村民住居面積1550畝,耕地面積741.9畝,現有村級林場2個,面積1600余畝。三門塘行政村分別由三門塘、三門溪、烏巖溪、喇賴四個自然村寨組成。三門塘村全村共有362戶1570人(其中男性820人,女性750人);其中侗族占72%,苗族占26%,其他民族占2%,[33]因非侗族人群均為入嫁的女性,因此當地人認為全村都屬于侗族。

三門塘現有戶主姓氏共18姓(參見附錄一),其中以王、謝、劉、吳四姓居多(王姓有157戶,謝姓有58戶,劉姓有45戶,吳姓有41戶)。寨中謝姓族譜記載,謝氏祖先在明永樂二年(1404)由湖南黔陽遷入此地;劉姓族譜記載其祖先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遷居這里;王姓族譜記載其祖先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遷徙至此;吳姓未有確切年代的入遷記載,但據族譜上的譜系推測,入遷年代稍晚于王姓。村中也有長者認為,村中大姓是土著居民,小姓才是后來遷居至此的,族譜中的記載只是應需之用而杜撰的。或許這是村中大姓強調自身的土著身份和最先入住權的一種說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三門塘眾多姓氏聚居一村的情景,與那段和村落生活緊密相連的木材貿易引起的外族入遷歷史有關。

這個清水江邊的侗家村寨,既非軍事重鎮,又非地方行政中心,在歷史上被寫上重要一筆的是它的木材貿易。三門塘是清水江邊“外三江”之一、盛極一時的貿易商埠,它是清水江流域木材經濟興衰的一個微觀縮影。三門塘依山臨水,崖高塘深,適于泊排灣船。明朝就有木材商前來采購,清朝以來大規模的木材商貿市場網絡的形成,將三門塘納入其中。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地方社會因資源分配而引發的“爭江”,最終以錦屏、天柱間的洋渡溪為界,將清水江下游這幾個村寨分為“內江”“外江”。上游之茅坪、王寨、卦治為“內三江”,下游之坌處、清浪、三門塘為“外三江”。外地木材商要采購內江木材,必須由外江村民代辦。因此,三門塘成為內外江重要的木材集散地。三門塘人依靠他們獨到的木材加工修補技術獲利頗豐,木材買賣中的中介代理角色也使這個清貧的小村落富庶起來。

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水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清水江邊的這個小村落也被逐步邊緣化。曾經輝煌的水運商貿時代倏然隱沒在逝去的歷史中。如果說過去清水江水系將這個村落帶入了全國性的市場網絡,而今陸路的開拓,卻帶來了相悖的效應。改革的現代化造成了當地與外界的巨大反差,變遷對村落關系結構、文化價值體系帶來了種種沖擊,城鎮都市化的發展使得村落再一次成為一個邊緣地帶。近幾年,隨著村內旅游開發的進一步推進,村落經濟也有所改觀。

三門塘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林區農業特征,農業自然稟賦貧瘠。三門塘村現有耕地面積741.9畝,人均耕地面積約0.47畝,人均耕地面積不到半畝,是坌處鎮人多地少的缺糧村(見表0-1)。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當時村里的王S.Y.支書為了讓村民早日用上電,帶領大家集資投勞,筑壩建堤,在1970年建成了一個26千瓦的小型發電站,成了當時全縣最早用上電燈的村寨。1997年后蓄水的小水庫由村民承包養魚。

表0-1 三門塘村各小組耕地情況

三門塘有村級林場兩個,地處三門塘涼頭和三門溪盤盞沖頭,村杉木林林場面積800畝。1972年,村支書王S.Y.帶領全村村民建造,荒山征收后,木材砍伐后按照八二分成,土地股占二成,勞方股占八成,分配方式由各小組按工分計算。1989年之前,有專門的林場看守人員。1982—1984年,全村林場面積共計1600余畝,農戶各自造林,承包到戶。1982年,分山林到戶,自行管理自己的山林。個別農戶造經濟林,大量種植柑橘、板栗、楊梅、桐樹、茶油樹、楠竹、藥材等。1990年,國家的“封山育林”政策實施后,集體、私人的山林都不允許砍伐。若建房需材,必須寫申請到縣林業局辦“砍伐證”,并繳納一定的林業稅,收費標準為32元/立方米。村內養羊的有2戶,種植柑橘的有26戶,種植板栗的有2戶,種植金秋梨的有5戶,養魚的有1戶,培植藥材的有2戶,種蘭花的有1戶,60%的村民種植茶油樹,20%的村民種植桐樹。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外出務工收入(平均每戶年收入5000元/人)以及部分工資收入(有固定工作或離退休人員)。糧食生產基本解決本村的吃飯問題。種植、養殖,只能解決部分日常生活開支。[34]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外出務工成了村莊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如今,村里的許多青壯年前往廣東、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打工,他們的經濟收入成為村中家庭最重要的經濟來源。近些年來,雖然農作物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改良,但是靠天種地,以人畜為基本動力的勞作方式,無法根本改變村莊的經濟概況。隨著外出打工對家庭經濟的補充,村民的生活狀態基本達到了溫飽水平。由于地理和資源條件的限制,三門塘村曾經倚賴的經濟支點——木材,一旦坍塌,要尋求重新撬起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支點顯得困難重重。

“99金山筆會”以來,三門塘的社會知名度不斷提高,先祖遺留的石碑古樹、宗祠庵堂、古井回廊成為當今可供旅游開發的資源,2003年村內建成了一個旅游接待站。雖然村民的旅游開發意識日漲,但是整體開發模式并沒有系統性和規范性,旅游規劃缺乏專業指導。隨著近年來坌處的新集鎮建設,也給三門塘帶了新的發展。2014年9月,國家民委將三門塘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隨著網絡傳媒的迅猛發展,三門塘的旅游資訊也為更多人知悉,絡繹不絕的游客造訪這個侗族村寨,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又將使它成為清江明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宾川县| 漾濞| 景泰县| 海安县| 佳木斯市| 深圳市| 常山县| 抚州市| 万盛区| 柳江县| 婺源县| 江川县| 会理县| 眉山市| 都江堰市| 隆林| 兴和县| 山西省| 桦南县| 鸡东县| 尼玛县| 江北区| 出国| 噶尔县| 四会市| 怀仁县| 墨玉县| 界首市| 泗阳县| 柯坪县| 云梦县| 伽师县| 红桥区| 那坡县| 饶阳县| 萍乡市| 衡东县| 桦甸市| 从化市| 中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