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佩瑢文集
- 齊佩瑢
- 4683字
- 2025-04-03 18:05:38
序
齊佩瑢先生(1911—1961)河北省井陘縣人,是20世紀初燕趙大地有名的文字學、訓詁學研究專家。齊先生一生的主要著作有《訓詁學概論》和《中國文字學概要》,還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在中國語言研究的初創(chuàng)期,齊佩瑢先生可謂是學術成果頗豐的學者之一。
齊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從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曾在北大留校任教多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曾到河北師范學院(天津時期)任教,后又輾轉到張家口師范專科學校任教。期間,齊先生一直從事古代漢語(訓詁、文字)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尤為重要的是,齊先生在河北師范大學的一段工作經歷,為河北師范大學的語言研究和漢語教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增強了河北師范大學在語言研究領域的影響力。鑒于此,今特編纂齊佩瑢先生語言論學集以資紀念。
該語言論學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訓詁卷,第二部分是文字卷,第三部分是論文卷。簡述如下:
訓詁卷:《訓詁學概要》是齊佩瑢先生的代表著作,此書于1943年由北平國立華北編譯館出版,1984年由中華書局根據作者生前的一個批校本重新出版,更正了原書的不少訛誤,增補了新材料。全書二十萬字,分為四章,包括緒說、訓詁的基本概念、訓詁的施用方術、訓詁的源淵流派。這四個方面都顯示了齊先生在訓詁學方面的功力。主要的觀點有:
一、將現代語言學尤其是現代語文學的概念和觀念全面引入訓詁學,志在使訓詁學成為一門科學。在第二章“訓詁學的基本概念”中討論了語音和語義的關系、語義的單位、語義變遷的方式、詞的類型、字與詞的區(qū)別、字義的種類等問題。關于語音和語義的關系,作者認為,必須將其區(qū)別為語言發(fā)生時和語言發(fā)生后兩個時期來討論:在語言發(fā)生時,語音和語義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在語言演變過程中,從同一語根孳乳分化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意義也往往相近相同,形成一個語族。前人在談論語音關系時常常糾纏不清,正是沒有分清兩個時期、混同兩種現象為一體所致。作者辨析了“字”和“詞”,并指出“句”分為文法上的句、詩歌中句和聲氣上的句三類,訓詁學上要運用的是文法上的句。字、詞、句這些概念都是訓詁學史上被長期混淆以致影響了訓詁學發(fā)展的重要概念,作者在書中予以特別澄清是非常必要的。作者進一步指出,研究語文必須以“詞”為單位,而研究詞義的變化、詞類的變化又必須在句中考慮,作者同意當時語法學界對漢語詞類的看法,即“依句辨品,離句無品”。作者在這一章中所談到的都是現代語言學特別是現代語義學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觀念,作者把這些作為訓詁學的基本概念,并辟專章說明,足見作者所要討論的訓詁學與傳統(tǒng)訓詁學的區(qū)別。
二、在現代語言學和現代語義學理論的指導下,作者對訓詁學研究中的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首先,對“訓詁學”的定義,作者就與一般學者的看法不同。作者認為,解釋古語古字的用義才是“訓詁”。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并對其分析歸納、闡明訓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之系統(tǒng)化,并“根據我國語文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方法、新途徑”,便是科學的訓詁學。作者認為在訓詁學界影響頗大的劉師培、黃侃等人的“訓詁學與翻譯之學同”“訓詁學即用語言解釋語言”的觀點都是似是而非的意見,并不能闡明訓詁學的根本。基于這樣的認識,作者提出訓詁學當以語言學為基礎,以文法學為利器,而這兩點正是傳統(tǒng)訓詁學所缺乏的。
作者還指出,“四聲”之名雖起于沈約,但四聲當在此之前便已存在,用聲調以示字義的不同是漢語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從古至今都存在著,但當它被訓詁學家利用作分別字義的方法后,便開始濫用而無節(jié)制,不再是實際語音的反映了。
作者用現代語義學理論對歷史上大量的“反訓”示例做了詳細考查,認為“反訓”只是語義變遷的想象而非訓詁法制。有些反訓是因語義演變而恰好形成的,是語義演變中的一小部分,不能將其視為普遍原則,嚴格地說,“反訓”是不存在的。作者雖對“反訓”示例的歸納和概括有不妥之處,但他能運用正確的語義學理論對其做統(tǒng)一的爬梳整理,可謂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有作者獨到看法的地方,書中很多。如對訓詁學界很有影響的“一聲之轉”之說,作者認為并不科學,因為兩詞同義不全是音轉關系,而就擬測的古音看,音韻關系復雜,也并不全是雙聲或疊韻的關系;對古書中“一字多義”現象,作者認為有很多是區(qū)分不同的歷史平面的結果,即使在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一字多義”也是有主次之分,而不全是在一個平面的。
三、對歷代學者的研究介紹詳細且有批判地吸收。如在“音訓”一節(jié),作者對清代學者對音義關系所做的探索逐一做了詳盡的評介。作者還站在現代語言學的高度上對前人的成就重新做了評價。如他認為《方言》是和《爾雅》大不相同的訓詁書,《爾雅》是“訓詁的材料”,而《方言》則是“訓詁的學術”。學界歷來對《釋名》毀譽參半,而作者認為無論是毀謗者還是贊譽者,都沒能真正認識到《釋名》的價值,《釋名》的價值應從訓詁的目的之一——求語根及其孳乳分化語的角度來進行認識,此“研討語原及分化者的當今急務”。
四、介紹歷史的同時還關注當代人的研究。作者時刻關注當時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及時吸收。作者從理論到實踐對章太炎先生的學說和著述做了系統(tǒng)的介紹。作者認為章氏是以音聲相配的原理來推求語言文字的本始和流變的第一人。章氏根據戴孔二氏的理論精神而又加以擴充和音理的說明,開創(chuàng)了以音系為研究語言文字學的基礎的風氣。作者特別推崇章氏的《文始》一書,認為這是第一部從“語根”出發(fā)系統(tǒng)地研究語言孳乳分化的專書,而這是以解經為目的的古代訓詁學所不能做到的。作者也指出了章氏在研究中囿于字形、聲轉理論過于寬泛,而對古音系統(tǒng)的認識尚不清晰等問題。另外,王國維、羅振玉、魏建功、錢玄同等近代著名語言學家的成就,作者亦在相關部分中有所介紹。總之,這本書條理清晰,邏輯嚴密,比較全面地討論了訓詁學研究中的基本問題,且提出了不少獨到見解,是一本很有用處的基礎讀物。
文字卷:齊先生的《中國文字學概要》一書是對中國古代文字學史的詳細介紹和評述,材料詳實,內容豐富,討論了在甲骨文發(fā)掘以前,中國文字學中所涉及的各種學術問題,并盡可能詳細地給出了文獻材料。書中還運用新的考古資料和現代語言學理論對前人的意見做了評述,很有真知灼見,可以幫助讀者全面地了解我國古代文字學的發(fā)展歷史。主要觀點有:
一、文字學是形義結合的語言科學。“中國文字學概要”第一章是作者基本理論觀點的簡要介紹。作者認為,文字學是“研究語言符號的產生、演變及構造,并說明字形和音義之間的關系和法則的科學”,“必定站在語言的立場,以音貫穿形義,然后才能得到文字奧妙”。作者對文字學的定義與一般看法并不一樣,他把漢字的形、音、義三方面的演化都看作文字學的研究范圍。
關于古代中國文字學的研究,作者認為,傳統(tǒng)“小學”中很多研究文字的書都是“文字書”而非“文字學”書,歷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文字學書是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也就形成了目前學術界所公認的“《說文解字》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字學的基礎”的理論,中國文字學以字形為研究核心的特點也就此形成了。
作者認為傳統(tǒng)的“小學”研究有三個缺點:研究范圍狹窄,始終是經學的附庸;只注重材料的積累與分析而忽略了材料的組織與貫通;缺乏參考比較的材料。鑒于此,作者提出了現代人研究文字學的方法:擴大研究的范圍;注意系統(tǒng)的整理;博采參考比較的資料。作者對最后一點尤為重視。所謂“博采”并不專指搜羅古書,還包括借助方言或其他語言材料以及對西方語言理論的吸收和借鑒。作者還專門舉了高本漢的古音研究為例,以說明他擴充材料的含義和作用。
二、“六書”導源于殷商鐘鼎文字。“中國文字學概要”第二章對歷史上文字起源的種種看法進行了討論。這些看法分三類:以“六書”中象形、指事之獨體為初文者;以金文中之象形字為原始象形字,以《說文解字》中之象形字為后定者;以殷商鐘鼎文字為“六書”的導源。作者同意最后一種看法。
三、認為簡體字在古代曾一直被使用,作者對宋元民間簡化漢字的整理對漢字簡化工作具有指導意義。“中國文字學概要”第三章介紹了漢字從甲骨文逐步演變?yōu)榻裉斓臐h字的過程。為適合當時利于教育的普及、提高國民素質的要求,作者對宋元以來的簡體字做了專門的研究,得出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這八種方法都是在漢字使用過程中被長期不自覺地使用著的,而且符合漢字的結果規(guī)律和人們的使用習慣,作者將它們概括總結出來,對當時及以后的漢字簡化和規(guī)范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作者認為簡化漢字只要對宋元以來在民間廣為通行的簡體字加以整理即可,用不著文人去大量地造簡體字。這對文字改革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專門地研究宋元以來的簡體字的相關論述在同類書中很少見,這體現了作者進步的文字觀。
四、認為“六書”反映了文字發(fā)展的歷史。第四章是全書的重點,專門討論了傳統(tǒng)的“六書”理論。首先討論了“六書”的本質。作者同意沈兼士的看法,認為“六書”反映了文字的發(fā)展史,“象形”“指事”是文字產生時期“表形字”階段的產物;“會意”是文字的發(fā)展的第二階段——“表意字”階段的產物;“形聲”“假借”“轉注”則是文字發(fā)展的最后階段——“表音字”階段的產物,其中形聲字是半音半義的文字,有明顯地從意符階段過渡到音符階段的痕跡。接著作者列舉了大量實例說明什么是“象形”“指事”“會意”,并辨析了三者的區(qū)別。關于形聲字,作者同意清儒的看法,認為“形聲字”以記載語言的聲音為主,是“諧聲字”而非“半形半聲字”。因此,作者重點討論了形聲字中聲旁與所諧形聲字之間復雜的聲韻關系,分析了造成這種復雜的聲韻關系的原因,他指出因時地關系的不同而使語音發(fā)生變化,這是導致主諧字語音和被諧字語音不一致的最主要的原因。作者認為《說文解字》中的“省形”“省聲”多不可靠,使許慎產生諸類錯誤的原因在于許為小篆形體所限,且古音知識和古文字材料掌握得有限,如“事、受、監(jiān)、奚”這些省聲字,從甲骨文的材料看都是意符文字而非音符文字;除上述原因外,“省形”字產生謬誤還多為許慎為遷就分部而強作的解釋。
對假借字,作者首先區(qū)分了本無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前者便是“六書”中的“假借”,作者反對假借只是用字之法的看法。作者把由本義輾轉引申、引申義與本義相去較遠的現象也看作假借,如表示“人頭”義的“元”借作表示“君長、初始”義的“元”。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出的假借例字是“令、長”,這兩個字是引申還是假借,學術界一直有爭議,齊先生所說的“引申本義的假借”與此相同,頗有商榷的余地。
齊先生的著述不多,其學術觀點集中體現在這兩部書中,但從這兩部書中已經可以看到齊先生的深厚學術功底和他對學術問題的深入思考。
論文卷:齊佩瑢先生正式發(fā)表的論文有:《論別字》,《中學生》第63期,上海,1936年;《釋名音訓舉例及其在語言學上之貢獻》,《中報·真知周刊》,南京,1942年3月28日;《中國近三十年之聲韻學》,《中國學報》C1卷第2期,第一卷第3期,1944年。具體發(fā)表日期不詳,收錄到文集和講義的有:《語義和語音》,《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萃·語言文獻卷》,北京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詩三百篇詢問詞之地域性》,《國文文法參考資料講義本》,北京大學文學院;《諸家區(qū)分詞類的依據》,《國文文法講義》第9節(jié),北京大學文學院。未發(fā)表的有《相反為訓辯》《釋打》。
由于年代原因,以上所列論文未能一一尋獲,本論學集只收錄其中三篇,分別是《論別字》《語義和語音》《中國近三十年之聲韻學》。
齊佩瑢先生是學有所成的訓詁、文字專家,他將自己的所得融會貫通,寫出了內容深入淺出的專著和具有獨到見解的論文,是中國傳統(tǒng)訓詁學、文字學初學者閱讀學習的必讀之書、必看之文。
王浩
2017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