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沖突及應對研究:以吉爾吉斯斯坦南部民族沖突為例
- 蔣海蛟
- 5606字
- 2025-04-03 19:08:02
二 民族沖突
(一)民族沖突的概念
在得知“民族”和“沖突”的概念后,是否將二者簡單疊加就是“民族沖突”?事實并非如此。民族沖突是不同民族之間由于目標或客體的分歧所產生的直接對立狀態,但這種直接對立狀態只是民族關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民族關系中兩個(或多個)民族由“關系融洽”到“關系隔閡”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要想弄清楚什么是“民族沖突”,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民族關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民族關系”?馬曼麗認為,“民族關系一般不指本民族內部,而是指有族際內涵的關系,大體可簡明概括為三類關系:一是國家和代表國家的統治階層和各級執政權力階層與各民族人民的關系;二是處于不同地位的各民族的統治階層或權力集團相互間的關系;三是各族人民之間的相互關系”。[59]余梓東認為,“從時間上看,民族關系是一個動態過程;從空間上看,民族關系是一個多層次、多系列的網絡結構;從關系載體上看,既存在內在的民族關系,又存在外在的民族關系,前者包括同一民族內部不同支系之間的關系,本民族成員與本民族整體的關系等,后者包括民族與自然及整個社會環境的關系和族際關系”。[60]蔣立松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按照民族關系發生的主體來進行劃分,將民族關系劃分為三類:一是民族社會與國家權力之間的互動關系;二是民族社會各民族之間的關系;三是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61]黃世君認為,“民族關系當然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之間的問題,它包括單一民族與單一民族之間的聯系與矛盾,包括單一民族與統一的多民族之間的聯系與矛盾,也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內部各民族之間的聯系與矛盾”。[62]由此可見,民族關系可以被看作特定時期內以民族為主體而構成的不同民族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的不同狀態,民族關系是一組“關系狀態”,可以被感知,可以被比較,也可以被衡量,通常意義上,衡量民族關系的標準可以通過不同民族個體在社會生活中的狀態來表示,而社會生活狀態又可以分為政治生活狀態、經濟生活狀態、文化生活狀態等。因此,民族關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我們知道,在一個國家內,通常有一個或少數幾個民族群體占主導地位,被稱為主體民族,而其他民族則為少數民族。就大多數國家而言,所謂的民族關系,主要指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而在一定地域范圍內,所謂的民族沖突也往往是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的沖突。民族沖突是民族關系變化過程中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因此,只有把民族沖突的發生放到民族關系的長線光譜中才能觀察民族沖突的全貌。民族關系的變化往往是一系列因素不斷積累疊加的過程,其中既有促進民族關系發展的“正能量”,又有阻礙民族關系發展的“負能量”,民族沖突的發生正是“負能量”疊加的結果。

圖1-3 影響族群關系因素作用分析
資料來源:馬戎編著《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第467頁。
民族關系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從理論上分析民族關系的基本狀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相互完全隔絕的狀態,二是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狀態,三是相互完全融合、彼此不存在實質性區別的狀態。美國學者辛普森(George Eaton Simpson)在1968年提出了“把群體的互動結果視為一條連續的直線,完全隔離與完全同化可視為處于這條直線的兩端”的觀點。按照這個觀點,馬戎教授把民族關系由“完全融合”到“完全隔離”的狀態用分布在一條虛線上各個點的方式直觀表達出來(如圖1-3所示)。
圖1-3中虛線是一組可以雙向移動的點,虛線的左端表示“完全融合”狀態,虛線的右端表示“完全隔絕”狀態,虛線中間方框內的點表示甲、乙兩族群關系現狀,這個點可能會向左或向右移動。影響民族關系的因素很多,既有內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既有經濟原因,又有政治原因等。圖1-3中箭頭的方向和長短表示該因素作用力的方向和大小。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過程中,有些因素的作用可能會相互抵消,有些因素的作用可能會形成更強的合力;有的因素除了自身的直接作用外,還可以通過對其他因素的作用而間接影響民族關系,如圖1-3中的外部因素C,既有直接的作用,又通過內部因素D而間接影響民族關系。而象征民族關系狀態的(方框內的)點最終向哪個方向并以什么樣的速度移動,完全取決于這些因素共同合力作用的結果。[63]
從民族關系的中間點(可以稱為“不和”)向(右)“完全隔絕”狀態轉變的過程中,民族關系還可能經歷不同的階段:由最初的不和狀態,發展到彼此抱有偏見和相互歧視;之后在日常交往中出現不同的分歧和糾紛,發展到相互爭吵、謾罵,進而發展到民族沖突和戰爭,最終導致民族之間的嚴重隔閡。筆者將“不和”到“隔閡”狀態又分為“民族糾紛”“民族矛盾”“民族沖突”“民族戰爭”四個階段(當然還可以分為更多階段,見圖1-4):民族糾紛是指民族之間由于資源、物質利益等的爭奪而發生的分歧和爭吵;民族矛盾是指民族之間在心理和價值觀上對對方民族產生偏見,普通的糾紛和爭吵常態化,金炳鎬從民族矛盾的視角將民族矛盾關系又分為49種[64];民族沖突是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的結果,由民族內部單個(數個)成員的矛盾發展為一個地區或數個地區民族之間的械斗和騷亂,莫岳云認為,“民族矛盾處理不好,就會成為民族沖突、社會騷亂甚至國家動亂、戰爭爆發的原因,尤其當它被別有用心的本國民族主義狂熱分子和境外挑釁勢力所夸大之時”;[65]民族戰爭是民族整體間的長期對立和斗爭,既會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又會造成地緣政治或國際政治的相應變動,如巴以沖突、印巴沖突等。

圖1-4 民族關系變化
資料來源:筆者自制。
由“民族不和”到“民族隔閡”是一個單向逐步升級的過程,其中各個階段的界線并不明顯,有些可能會由民族糾紛直接發展為民族沖突或戰爭,有些可能一直停留在“不和”或“糾紛”的狀態。“民族沖突”只是民族關系由“不和”到“隔閡”狀態發展過程中“短暫的一個瞬間”[66],但“民族沖突”本身又涉及多個不斷演化的過程。每一次民族沖突又包含一個萌芽、前兆、激發、演化、擴散、控制、衰退、消亡的過程。
那么,從概念上來講,究竟什么是民族沖突?《民族關系:跨文化百科全書》對民族沖突的解釋是“不同民族之間因文化、宗教、體質特征和語言等不同而發生的暴力沖突”。[67]蒙特塞拉特·桂博納(Montserrat Guibernau)和約翰·雷克斯(John Rex)認為,“民族沖突是發生在兩個或多個民族之間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或領土等問題的爭執或沖突”。[68]俄羅斯學者B.A.季什科夫認為,“民族沖突是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抵抗,是有組織的政治行為、社會運動、群眾性的騷動、分裂主義行動,甚至是內戰,其對抗發生在民族的一致性范圍內”。[69]霍洛維茨(Horowitz)將民族沖突(致命的族群騷亂)定義為“一場劇烈的、突發的(盡管并不必然是毫無計劃的),由一個族群的平民百姓向另一個族群的平民百姓發動的致命襲擊。受害者因其族群身份而被襲擊”。[70]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民族沖突是民族關系由“完全融合”到“完全隔離”發展變化過程中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是不同民族主體由于資源、地位、文化等特定目標和客體的分歧而發生的不同民族主體或民族主體與政府之間的暴力攻擊。民族沖突既會發生在兩個民族之間,又會發生在兩個民族國家之間,還會發生在民族與政府之間,民族沖突的具體實踐者往往是經過民族精英動員了的普通民族成員,而發生民族沖突的原因往往是多元的。從發展過程來講,民族沖突可能只是民族關系發展變化的一個“點”,但就單次(場)民族沖突而言,又會存在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
(二)民族沖突的特征
關于民族沖突的特征,約翰·西斯林(John Sislin)和費雷德里克·皮爾遜(Frederic S.Pearson)認為,在許多情況下民族沖突往往帶有明顯的暴力色彩。[71]嚴慶、青覺指出,民族沖突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沖突的民族性。民族沖突必須發生在民族與民族之間或民族與政府之間。第二,不言自明的群體性。民族沖突是一種群體沖突或集體暴力,沖突方個體數量必須累加到一定的規模,而且沖突牽扯到相關民族的整體行動,民族成員或是直接參加,或是間接支援。第三,沖突的暴力性。盡管有的學者將民族沖突具體劃分為暴力沖突和非暴力沖突,但令人關注的還是民族沖突的劇烈性,即暴力沖突”。[72]郭巍、任清麗指出,“第一,民族沖突只能發生在一個民族的外部,在一個民族的內部是不存在民族沖突的。第二,民族沖突有可能是暴力形式的,也有可能是非暴力形式的。第三,民族沖突不一定全都是非法的,如加拿大魁北克獨立問題。第四,民族沖突有可能發生在一個多民族國家內部”[73]。筆者認為,暴力性是民族沖突的基本特征之一,暴力性的主要表現就是民族主體通過民族成員對對方進行暴力攻擊,而心理層面的矛盾或對立只要不付諸“行動”,都不算真正意義上的民族沖突。
筆者認同民族沖突具有民族性[74]、群體性等特征,但從民族沖突應急管理的角度來講,民族沖突的特征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突發性
民族沖突往往具有起因偶然、升級劇烈、失控迅速的特點,民族沖突在爆發前雖然有一定的先兆,但其爆發時間、地點、方式、規模等都難以預料,民族沖突往往會在短期內瞬間爆發。人類是可以通過在把握科學規律的基礎上較為準確地預測出災害發生的時間、地點、規模等,對有些自然災害的預測甚至可以十分精確,但民族沖突則不同,不只具有突然性,其爆發還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不僅不能夠按照政府治理者的意志進行,有時甚至還不能夠按照沖突雙方的意志進行。
2.破壞性
民族沖突具有暴力攻擊的特點,在民族沖突中,往往會發生不同規模的打砸搶燒或人體傷害,其直接后果是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使社會組織面臨解體,對國家權力的正常運作造成障礙。民族沖突對經濟和社會秩序的破壞可以在短期內恢復,但對民族心靈造成的創傷則會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造成“代代相傳的不可磨滅的傷害”。因此,民族沖突的破壞性又具有長期性和延展性的特點。
3.公共性
民族沖突本身就是一類社會公共事件,會“對一個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架構產生嚴重威脅,其影響和涉及的主體具有社群性”。[75]民族沖突的參與對象和損害對象都是不特定的多數人,不僅會造成公眾心理恐慌和社會秩序混亂,還會對公共基礎設施、公共財產等造成巨大損害。民族沖突的公共性要求政府在應急管理過程中必須采取強力措施盡快制止民族沖突的破壞性行動。
4.復雜性
民族沖突的爆發是社會、歷史、宗教等多重因素共同疊加的后果,民族沖突的參與主體有時會涉及“跨界民族”或“跨境民族”[76],民族沖突爆發過程中會滲入“三股勢力”、有組織犯罪、販毒集團、黑惡勢力等因素,民族沖突的處理也會牽涉國際干預、第三方維和、難民安置等問題。因此,民族沖突具有相當大的復雜性。
5.隱蔽性
民族沖突是民族關系的一種極端表現形式,民族沖突的爆發是一系列“負能量”逐步積累和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很難被察覺和中止,民族沖突爆發前盡管會有一些人口異常、網絡串聯、精英動員等現象,但這些現象也往往非常隱蔽,很難被識別和發現。從危機管理的角度來講,對民族沖突的預測、預警體系的設計也會由于民族沖突的隱蔽性而異常困難。
(三)民族沖突的類型
關于民族沖突的類型,可以依據不同的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根據民族沖突的參與主體來進行劃分,可以將民族沖突分為民族與民族的沖突、民族與政府的沖突。如丹尼爾·拜曼(Daniel L.Byman)認為,“民族沖突主要有兩種類型:民族與民族的沖突,民族與政府的沖突”。[77]根據民族沖突的爆發地域進行劃分,可以將民族沖突劃分為邊疆民族沖突、內地民族沖突等;根據民族沖突的客體目標和原因進行劃分,可以將民族沖突劃分為民族政治沖突、民族經濟沖突、民族文化沖突、民族宗教沖突等。而每一類型的民族沖突又可以進行再次分類,如在民族宗教沖突中,既可以按照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進行劃分,如穆斯林(民族)與天主教(民族)之間的沖突,又可以按照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進行劃分,如同是信仰伊斯蘭教(或基督教、佛教)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沖突等。
我國學者曹興在分析當代(民)族(宗)教沖突的分類時,提出了“是否民族宗教的整體性對抗”和“是否主體民族之間的沖突”兩個標準。如果剝離其中的宗教因素,以“是否民族的整體性對抗”為標準,那么可以將民族沖突劃分為“整體性民族沖突”和“非整體性民族沖突”兩大類:所謂“整體性民族沖突”是指民族沖突的參與方是該民族的整體或多數成員;而“非整體性民族沖突”的參與主體則不一定是整個民族的整體。以“是否主體民族之間的沖突”為標準,可以將民族沖突劃分為“主體性民族沖突”和“非主體性民族沖突”:“主體性民族沖突”中卷入沖突的是相關國家的主體民族;而“非主體性民族沖突”是指少數民族參與的沖突。[78]
如果綜合考慮“是否民族宗教的整體性對抗”、“是否主體民族之間的沖突”和其他因素,那么可以將民族沖突劃分為四類:主體性民族沖突、跨界性民族沖突、移民性民族沖突和文化傳播性民族沖突。具體來說:①主體性民族沖突,民族沖突有主體民族的參與,主體性民族沖突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雙方均為主體民族的沖突,另一種是單方主體民族沖突;②跨界性民族沖突,民族沖突中有跨界民族的參加;③移民性民族沖突,民族移民在達到一定數量和規模時與當地世居民族之間的摩擦和沖突;④文化傳播性民族沖突,民族作為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由于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民族沖突。[79]民族沖突分類見表1-1。
表1-1 民族沖突分類

筆者認為,劃分民族沖突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既可以以“是否民族的整體性對抗”或“是否主體民族之間的沖突”為標準,又可以以“民族沖突的參與主體”“民族沖突的特定目標”為標準。
根據本書的研究重點和研究目標,本書側重于從民族沖突應對的角度來對民族沖突進行劃分,根據民族沖突可能的破壞程度對民族沖突進行的劃分更有利于政府機構對民族沖突的管理和應對。如可以根據民族沖突牽涉的人數、涉及的地域、可能造成的破壞等將民族沖突劃分為Ⅰ級民族沖突、Ⅱ級民族沖突、Ⅲ級民族沖突等,這樣劃分的優點在于能夠迅速調動既有的應急資源對民族沖突進行及時有效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