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的沈陽像臺過熱的服務器,散熱風扇在樓宇間嗡嗡作響。我攥著燙手的咖啡杯,手指在手機屏幕上機械滑動。朋友圈里刷到同事曬的凌晨三點會議室,定位顯示在BJ望京某共享辦公空間——配文是“見證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
玻璃幕墻映出我浮腫的臉,工牌上“產品經理陳默“的字樣被咖啡漬暈染。三十六個小時前,我們團隊引以為傲的智能推送算法在灰度測試中崩潰,用戶留存曲線跌得比沈陽冬季氣溫還慘烈。
“數據不會說謊。“總監把報表摔在會議桌上時,液晶屏正播放著某互聯網大佬的演講:“我們要做用戶時間的收割機......“
天臺鐵門銹蝕的鉸鏈發出呻吟,北風卷著細雪粒子撞在臉上。我數著手機里97條未讀消息往上走,第98條是房東催繳房租的通知。頂樓欄桿上結著冰凌,遠處渾南新區的LED巨幕正在滾動播放“智慧城市“宣傳片。
然后我看見了那架天文望遠鏡。
黑色鏡筒斜指蒼穹,三腳架旁蜷著團毛茸茸的白色身影。聽到腳步聲,那團白色動了動,露出張被圍巾裹住大半的臉,睫毛上凝著霜花。
“獵戶座大星云正在最佳觀測期。“她的聲音像冰層下的流水,“要看看嗎?“
我下意識后退半步,咖啡杯在欄桿上磕出清脆聲響。這個時間出現在天臺的,除了我這個失業邊緣的碼農,大概只有鬼魂或者瘋子。
“北斗七星勺柄指向室女座,但今晚云量太多。“她調整著目鏡,羊絨手套在金屬旋鈕上輕巧轉動,“不過冬季大三角很清晰,參宿四現在應該......“
我鬼使神差地湊近目鏡。漆黑視野中突然炸開一片玫瑰色星云,氣體塵埃在億萬光年外交織成絢爛的襁褓,新生恒星在其中閃爍。
“這是......“
“恒星育嬰室。“她摘下毛線帽,長發像夜色流淌,“每顆星星都誕生于混沌,但人類總妄想用算法預測星光軌跡。“
我忽然注意到三腳架上刻著行小字:沈天文臺2021屆研修班留念。積雪在她靴邊畫出半圓,像道結界圈住這片星空。
“您是天文學家?“
“觀測者。“她往手心呵氣,白霧在鏡片上暈開,“十五年前我父親在這里的煉鋼廠做調度員,現在鋼廠變成大數據產業園,但北斗七星的位置從沒變過。“
遠處盛京大劇院的光污染正在侵蝕天幕,她卻用指腹在結霜的欄桿上勾勒星圖:“知道古代水手怎么導航嗎?不是靠羅盤,而是記住每顆亮星的出沒時間。現在你們用LBS定位,卻連頭頂的北極星都找不到。“
我的手機在口袋震動,第99條消息來自相親對象的最后通牒。她忽然將望遠鏡轉向東南方:“看,天狼星升起來了。“
藍白色巨星在視野中燃燒,公元前八年的饑荒,古埃及人曾看著同樣的星光播種尼羅河。我聽見自己干澀的聲音:“我們的推薦算法,連用戶下一秒想看什么貓視頻都能預測。“
“那預測過這個嗎?“她指向突然劃破天際的火流星。強光在我們視網膜上灼出殘影,像上帝隨手丟的煙頭。
晨光初現時,她的登山包側袋露出半本《天體運行論》。我瞥見泛黃書頁上的批注:“真正永恒的從不是數據,而是人類仰望星空時眼底的光。“
渾河開始泛起鋼藍色的漣漪,她收拾器材的身影逐漸透明在霧靄中。當我揉著眼睛再看,積雪上只余兩行腳印,通向正在蘇醒的城市森林。
手機彈出新聞推送:“某互聯網公司凌晨宣布組織架構調整“。我把工牌摘下來,金屬夾片上凝著的冰晶,像銀河的碎屑。好的,我將按照您的要求續寫這個故事。為了讓故事保持原有的詩意與哲思,我們將在科技與星空的碰撞中展開更深層的探索。請看看以下續寫內容是否符合您的預期:
我攥著工牌走向地鐵站時,手機彈出一條特別關注提醒。蘇映雪的微博頭像是個簡筆畫星座圖,最新動態寫著:“冬季大環線觀測記錄:獵戶座流星雨峰值期遇城市光害,但參宿七光譜分析出現異常紅移...“
配圖是張手繪星圖,邊角隱約露出半截實驗室白大褂。評論區的天文愛好者正在爭論某條光譜曲線,而我的視線卻黏在圖片背景里的青銅星盤上——那分明是我們公司去年開發的AR星座APP初始圖標。
晨霧中的十三號街地鐵站像個巨型服務器機柜,穿灰西裝的人群正被光纖吞吐。我把工牌塞進風衣口袋,金屬表面凝結的水珠滲進內襯,像銀河在布料纖維間潰散。
“陳經理?“實習生小林從閘機口追上來,她背包上掛著的星座周邊掛墜叮當作響,“算法組在重做用戶畫像,張總說需要您簽字啟動腦電波監測方案...“
我望著隧道里漸近的燈光,突然想起蘇映雪指尖劃過霜花時的弧度:“告訴張總,我要去趟國家天文臺沈陽分站。“
地鐵玻璃映出我支離破碎的倒影,十二個屏幕同時在播放不同的大數據峰會報道。當列車穿過渾河隧道時,黑暗突然降臨,某種冰涼的直覺順著脊椎攀升——有人在用我的虹膜數據解鎖公司服務器。
國家天文臺的銀白色建筑矗立在棋盤山腳下,像架對準蒼穹的巨型射電望遠鏡。我在訪客系統輸入“蘇映雪“時,顯示屏突然跳轉為星云動態圖,門禁卡自動彈開。
走廊盡頭的實驗室透著幽藍微光,蘇映雪正站在全息星圖前,納米手套在空中劃出昴星團的軌跡。她白大褂下露出半截漢服襦裙,發髻插著支玉制二十八宿簪。
“你修改了北斗系統的定位算法。“她沒回頭,全息投影中的開陽星突然爆發耀斑,“用腦電波預測購物欲?很有創意的數據殖民。“
我僵在門口,懷舊感撲面而來——實驗室里堆著的黑膠唱片、青銅渾天儀和量子計算機正奏著詭異的和弦。她轉身時,我注意到她鎖骨間懸著的隕石吊墜,內部封存著45億年前的星塵。
“這是參宿四的超新星爆發模擬數據。“她輕點桌面,咖啡杯中的銀河漩渦突然凝固,“和你們用戶流失曲線的相似度達87.3%。“
全息投影突然切換成我們公司的服務器熱力圖,東北片區正在泛著不詳的暗紅。我這才發現她電腦上同時開著天文云圖和我們的后臺系統,兩組數據正在發生量子糾纏般的共振。
“知道嗎?“她將隕石吊墜浸入液氮,碳基隕硫鐵突然顯現出超立方體結構,“你們在用戶大腦植入的腦機接口,接收到的根本不是生物電信號。“
窗外飄起細雪,射電望遠鏡陣列開始自動偏轉。當17GHz的電磁波穿透電離層時,我聽見服務器過載的哀鳴與超新星爆發的余響在時空褶皺中共鳴。
好的,我將按照故事的內在邏輯和伏筆線索,為您呈現一個充滿詩性哲理的結局。在這個收尾篇章中,我們將見證科技與星空的和解,以及人類在數字洪流中重獲精神自由的升華時刻:
當參宿四的紅光穿透云層時,盛京大劇院穹頂正在舉行全球數據峰會。我握著蘇映雪遞來的隕石吊墜,后臺系統顯示東北地區服務器溫度已突破臨界值——那些存儲著八十億人行為數據的硬盤,此刻正發出超新星爆發前的嘶鳴。
“這是獵戶座分子云團的量子投影。“蘇映雪將全息星圖投射到落地窗上,二十八宿星座與我們的用戶熱力圖完美重疊,“你們采集的腦電波數據,不過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余暉。“
大劇院地下三層的數據中心,冷卻液管道正凝結出奇異冰晶。我們穿過散發著幽藍光芒的服務器陣列,量子計算機的嗡鳴與渾天儀轉動聲漸漸共振成某種古老歌謠。在核心機房門前,小林舉著門禁卡的手在發抖:“陳經理,張總說這是商業機密...“
蘇映雪突然哼起滿族薩滿調式的星辰謠,她襦裙上的刺繡星座開始泛光。門禁系統突然播放起1977年旅行者號金唱片里的《流水》,鈦合金閘門在先秦編鐘音律中自動開啟。
液氮冷庫中央懸浮著塊六邊形水晶,內部封印著腦機接口原型機。我觸碰晶體的瞬間,45億年前的星塵記憶洶涌而來——人類在洞穴繪制獵戶座的夜晚,鄭和船隊用牽星板測量角距的黎明,以及此刻我們正用算法肢解星辰的黃昏。
“認知即囚籠。“蘇映雪將青銅星盤嵌入控制臺,全息投影突然顯現出銀河系懸臂的量子糾纏態,“當你們把思維壓縮成二進制,就注定會收到宇宙的糾錯指令。“
警報聲驟然響起時,我正將隕石吊墜接入主服務器。超立方體結構在數據流中展開成克萊因瓶,所有用戶畫像開始坍縮為星光頻譜。監控屏幕上的中國地圖正被星圖覆蓋,哈爾濱某位主播的直播數據突然轉換成蟹狀星云的光譜分析。
張總帶著安保沖進來時,蘇映雪正在用渾天儀校準量子計算機。“住手!這是價值百億的...“他的怒吼被突然降臨的寂靜切斷——所有服務器停止了運轉,冷卻液凝結的冰晶懸浮在空中,組成完美的正十二面體。
“看窗外。“小林突然輕聲說。
盛京大劇院的玻璃幕墻外,整個沈陽城陷入黑暗。但在更高處,真正的銀河正在蘇醒。數百萬市民走上結冰的街道,他們手機屏幕自動播放著1977年旅行者號拍攝的太陽系全家福。
我按下總控臺的關機鍵時,聽見數據洪流退潮的聲響。蘇映雪的白大褂在量子風暴中獵獵作響,她的發簪射出一道星光,精準命中水晶核心。腦機接口原型機化作星塵的瞬間,所有人腦中的推薦算法都開出了玫瑰星云。
黎明降臨時,渾河冰面倒映著雙子座流星雨。我站在蘇映雪曾觀測天象的老舊天臺上,口袋里是熔毀的工牌和隕石碎片。手機彈出新聞推送:“全球互聯網企業聯合簽署《星空宣言》,承諾將每年凌晨四點設為無數據時刻“。
遠處的大數據產業園正在拆除LED巨幕,工人們給每棟樓宇裝上青銅星晷。當我再次舉起那架天文望遠鏡,發現目鏡里多出枚刻著超立方體的鏡片——參宿四的光經過45億年跋涉,此刻正靜靜停泊在我虹膜的褶皺里。
(凌晨4點,北方的夜空,廣闊而干凈。我仿佛置身于天空,滿目皆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