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有模式嗎?
- 劉志迎等
- 3088字
- 2025-03-19 16:48:25
三、起飛前準備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吹響了中國經濟騰飛和民族復興的號角。合肥的起飛是在21世紀,但是這離不開改革開放后20多年的發展準備。從宏觀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到微觀的國有企業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的民營經濟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合肥崛起了一批名牌企業,從城市新規劃到城市逐步對外擴展和延伸,都充分體現了合肥人敢闖敢干的精神,既有合肥市委、市政府強烈的發展愿望和決策,也有企業家和市民的奮發努力。那么,這段時間,合肥究竟做了哪些起飛前的準備?需要一探究竟。
1.敢為人先
合肥在全國率先探索,以“包產到戶”為突破口開始農村改革。1978年9月15日,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毅然決定實行包產到戶,可以說幾乎與安徽鳳陽的小崗村齊名。這一具有開創性的舉措,猶如一聲春雷,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魄力。
1980年5月31日,鄧小平同志首肯肥西縣山南鎮人民的首創精神,在《關于農村政策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安徽肥西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肥西縣山南鎮小井莊因此作為中國農村包產到戶發源地之一而載入史冊,成了中國農村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合肥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農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種植模式,而是積極探索多種經營模式。除了包產到戶帶來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特色農產品也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合肥市長豐縣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草莓種植產業,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種植技術,長豐草莓逐漸成為全國知名品牌。長豐草莓不僅在國內市場暢銷,還走出國門,遠銷海外,其優質的口感和嚴格的品質把控,讓長豐縣贏得了“中國草莓之都”的美譽。長豐草莓先后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全國綠色農業十佳果品地標品牌”“全國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全國十大好吃草莓”等榮譽。現在,長豐草莓的品牌價值已超過百億元。
合肥市包河區的大圩葡萄、廬陽區的三十崗西瓜,都在此時打開了市場,積累了知名度。大圩葡萄種植歷史悠久,品種多,口感豐富。三十崗西瓜果形端正,果皮薄,果肉多汁甘甜,屬于脆熟型。
合肥小劉瓜子是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一家具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20世紀80年代,排球“鐵榔頭”郎平到合肥來,都要去排隊購買小劉瓜子,后來小劉瓜子成為馳名商標。
這些成績的取得,讓合肥的農村改革成為中國農村發展的精彩縮影。
2.煥新蝶變
1977年12月31日至1978年1月3日,合肥召開了科學技術大會,迎來全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合肥開展全市“學上海、學沿海、學先進”活動,在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產品等領域,紛紛引進上海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1985年,合肥提出了“東延西擴、南靠北聯”的經濟發展方針,靠攏有實力的地區和企業,依靠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為合肥工業奮進打下堅實的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合肥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擴權讓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1984年,合肥被安徽確定為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成為全國第一個進入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省會城市。個體工商業迎來“發展的春天”,蓬勃發展,為城市經濟增添了豐富多樣的色彩。
其一,1985年11月,合肥在國有企業領域刮起一陣勁風,12家企業試行股份制和資產經營責任制。通過改革,合肥毛巾廠和制筆廠公開招聘廠長,激發了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合肥冰箱廠、洗衣機廠、安徽輪胎廠等一批中小企業,開始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現轉型升級,慢慢脫穎而出,形成品牌。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合肥制定了《合肥市近期工業發展綱要》(又稱《百億規劃》),提出到1993年實現工業突破百億元目標。1991年,合肥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提前兩年完成規劃目標。3
其二,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合肥逐步放寬對市場的限制,鄉鎮民營企業獲得了大發展。自1978年起,鄉鎮企業歷經起步、發展、跳躍、調整四個階段,異軍突起,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構成部分。數據顯示,1986—1990年,僅合肥郊區的鄉鎮企業就達7 005家,鄉鎮企業總產值從2.32億元增至7.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從1.24億元提升到4.68億元,上繳國家稅金從886萬元漲至4 100萬元,企業實現利潤從1 400萬元增加到3 700萬元……合肥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和省委的表揚。4
1990年,11家鄉鎮企業榮獲市級明星企業稱號,榮獲部優產品稱號10個、省優產品稱號24個、省系統優產品稱號46個。5在全國和全省鄉鎮企業工作會議、全國鄉鎮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合肥鄉鎮企業的發展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省委領導的稱贊,為合肥的工業發展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93年起,合肥又興辦了雙鳳、龍塘、桃花、常青、蜀山、瑤海6個城區工業園區,以聚集壯大鄉鎮企業。至1998年,鄉鎮工業企業打造出一批名優產品,其中有部優產品18個、省名牌產品5個、省鄉鎮系統名牌產品18個、省行業優質產品38個。巢湖機電廠榮獲機械工業部科技成果獎,淝河鋼窗廠的卷閘門、常青棉織廠的棉襯衣遠銷10多個國家。6
3.區劃調整
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11月,合肥撤銷大東門警區、車站警區、西門警區、北門警區、南門警區,成立了車站區、東市區、西市區和郊區。
1960年3月,合肥市區進行了一次區劃調整,改郊區為蜀山區。6月又改蜀山區為北市區,改車站區為東市區,改東市區為南市區。各區增轄城郊公社。到了1963年,合肥將南市區更名為中市區,將北市區還原為郊區,自此合肥“三市區一郊區”的城市區劃格局正式形成,并往后沿用了近40年。
至于合肥“老三縣”中肥西、肥東兩縣的歸屬經過多次變遷,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成為合肥下轄縣。1948年12月底,在解放戰爭取得一定進展,合肥縣西南部分地區獲得解放的背景下,為了方便管理,肥西民主縣政府成立,標志著肥西正式建縣。1949年4月,成立皖北行署(省級)駐合肥市,肥西民主縣政府改稱肥西縣民主政府,直屬皖北行署。1949年10月,肥西縣民主政府改稱肥西縣人民政府。1950—1982年,肥西縣先后隸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皖北行署六安專區、安徽省六安專區、合肥市、六安專區。1983年7月,肥西縣劃歸合肥市轄。
1949年2月,中共江淮區委決定,進一步調整合肥縣區劃,籌建肥東縣。1949年2月3日,建立肥東縣。1949年10月,肥東縣劃屬皖北行署巢湖專區。自此,肥東縣改屬過滁縣、蚌埠、巢湖等多個地區。1981年4月,肥東縣革命委員會改稱肥東縣人民政府。1983年6月7日,肥東縣改屬合肥市。
“老三縣”中的長豐縣成立最晚。1964年10月31日,經國務院批準,分別從壽縣、定遠、肥東、肥西四縣邊緣劃出部分地區設立長豐縣。因境內大部分地區屬清代壽州長豐鄉,故取“長豐”為縣名,寓意“長治久安,人壽年豐”。雖然長豐縣成立最晚,但卻是隸屬合肥的第一個縣。
為了適應新的發展需要,2001年,合肥市委、市政府開始研究制定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并上報國務院。2002年2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同意安徽省調整合肥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3月,合肥宣布將原有的“東市、中市、西市、郊區”格局轉變為“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新四區。
2011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地級巢湖市,并對其行政區域進行重新劃分,將原巢湖市的居巢區(現縣級巢湖市)與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無為縣與和縣的沈巷鎮劃歸蕪湖市,含山縣與和縣(不含沈巷鎮)則劃歸馬鞍山市。合肥走向獨擁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的新時代。
小結
改革開放以后是合肥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階段。乘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合肥站上改革開放的潮頭,率先通過農村改革讓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城市改革使經濟煥發了生機,對外開放增強了發展活力,城市區劃進行了優化調整,為合肥開拓了發展空間。正是基于這些努力和積累,合肥在進入21世紀時,已做好了快速騰飛的充分準備,這座城市將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