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序 緬懷基辛格博士

——

埃里克·施密特克雷格·蒙迪

2023年11月29日,亨利·基辛格博士與世長辭,享年100歲。凡認識他的人無不受到他的啟迪。本書是基辛格博士撰寫的第22本書,也是他臨終前一直埋頭寫作的一本書。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我們兩人與他頻頻會面。基辛格博士堅定認為,我們撰寫的這本書意義重大,亟須傳播其要旨。作為基辛格博士的合著者,我們是他去世前幾天前去探望并與他交談的最后一批人中的兩個。應基辛格博士的請求,現在我們代他完成了本書的寫作。在一個對人類未來至關重要的問題上,我們竭力保持基辛格博士思想的獨一無二性,還有他那渾厚低沉的嗓音。完成基辛格博士啟動的這本書,讓他的遺作不會隨他而逝,而是繼續存在于一個沒有他的世界里,是我們為緬懷他做出的一點微薄貢獻。

基辛格博士曾為建設我們這個世界做出過重大貢獻。直到臨終前,他仍不遺余力地挽救這個世界。基辛格博士最后留下的文字呼吁全人類繼續為確保未來人類安全的宏大事業而努力。20世紀中葉,基辛格博士是為保護人類免遭原子彈毀滅——20世紀面臨的事關人類存亡的嚴酷現實——在哲學和外交上做出努力的首席設計師。正當一個新風險來臨之際,這位預防原子彈風險的勇敢衛士駕鶴西去。他去世之日也是一種新型生命誕生之時。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降臨,我們認識到,能夠比肩基辛格——20世紀的大師,21世紀的哲人——為人類未來奠定基礎的人寥若晨星。

基辛格博士首先是一位歷史哲學家。他深入研究了悲劇這一課題后,傾其一生致力于向世人展示,發乎情的理想主義與發乎理的現實主義可以和諧共處,且后者因前者而升華。用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的話說,一個人可以既有“心智的悲觀主義”,又有“意志的樂觀主義”。樂觀主義者渴望人類能夠操控自己的事務。悲觀主義者認為,人類的生存狀況是由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決定的,比如自然法則和歷史輪回。

基辛格自然深知,空想理論家毫無憐憫之心,把熾熱的理想主義拿來為己所用,要么大開殺戒,要么不假思索地恃強凌弱。在人類歷史上,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和好戰的宗教狂熱主義都曾認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是最美好的。起初基辛格博士是令人發指的暴行的受害者,之后他又是一位反抗暴行的軍人和外交戰士。他著手在厚顏無恥的秩序和毫無內疚感的舊安全基礎廢墟上重新打造一個新世界。基辛格博士深深扎根于歷史事實和國家利益的堅實土壤,通過積極管理國際事務來引導自己入籍的這個國家以及整個世界度過了風云變幻的動蕩歲月。

基辛格博士深諳需要有選擇性地應用現實主義之道,并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與此同時,他又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如同他的傳記作者尼爾·弗格森所言,他尊重“人的自由、選擇和能動性在塑造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基辛格博士在理論和實踐中表達了自己的信念:人類沒有,也不能活得好像未來命運已經注定。在他的哈佛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歷史的意義》中,可以看出時年27歲的基辛格在哲學層面的思考。同樣的哲學思辨也貫穿于他的這部遺作:“無論一個人如何看待種種事件的必要性……無論我們回首往事時會如何解釋過去的所作所為,當初這樣做都是因為內心對自己的選擇深信不疑。”

人類用自己鍛鐵爐的爐火打造出毫無人性的藍圖。基辛格博士認為,人類能否在這些藍圖下幸存下來尚不清楚。面對令人不寒而栗的核災難前景,背負這一沉重負擔,基辛格既沒有向決定論的宿命觀低頭,也沒有屈從于末日預言說。自不待言,害怕人類毀滅有可能會引發虛無主義,然而恐懼同樣有可能賦予我們最美好的品質,讓我們變得堅強,敢于蔑視邪惡勢力,為了人類這一物種的未來捍衛需要世代相傳的東西。20世紀50年代初,時任哈佛大學教授、風華正茂的基辛格參加了一系列會議。在這些會議上,著名科學家和像他這樣的杰出學者聚集一堂,商討核戰爭的潛在后果以及防止核戰爭的必要措施。這些會議產生的種種理論使我們這個世界避免了與會者擔心的最壞設想。

數十年后,基辛格博士在與我們二人交談時,常常談及這些會議——會議的結構、目的,以及時隔多年后在今天顯露的重要性。基辛格博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仍不改初心,既不向命運屈服,也反對任何烏托邦愿景。如同對待核武器問題一樣,基辛格博士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同樣公允持平:一些由執著于目標的人組成的小團體如果挺身而出,申明自己信奉的價值觀,那么有可能改寫歷史。與此同時,基辛格博士認為,即使創造新型智能的科學家是天才,他們接受的訓練也不足以確保在操作這些最新的工具時有起碼的安全。

這也是為什么基辛格博士在人工智能問題上留下的遺產不僅限于純粹哲學和學術探索,還包含了實際建議。在他秘密北京之行及此后美中兩國實現關系突破半個世紀后,基辛格博士最后一次飛赴中國首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了基辛格,會談的主題是人類邂逅人工智能面對的種種風險。這是基辛格博士最后一次出國訪問,也是他執行的最后一次外交使命。

昔日,基辛格博士把研究和踐行治國方略提升為一門藝術。今天,他對應對之道的求索把人工智能提升到一個超出科學范疇的高度。2021年,基辛格博士與我們兩人中的一位,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丹尼爾·胡滕洛赫爾教授合著的《人工智能時代與人類未來》一書出版。該書預料,人工智能的問世將創造一個歷史新時代。人工智能能夠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深刻改變人類思維,從這個意義上看,其影響恰似18世紀的啟蒙運動。然而在新時代,人類不是依據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斷前進,反而深陷人工智能對人類從來沒有問過的問題給出的答案。隨著人工智能不斷征服人類的知識領域,基辛格博士轉而尋求從人類智慧源泉中汲取養分。

在本書里,我們與基辛格博士一道探討人工智能對人類活動和思想的8個不同領域產生的影響。在不斷探索一項平衡好處與風險的戰略問題上,基辛格博士給出了自己富于哲理的答復。本書以他的答復收尾。基辛格博士在追求這一目標時,探索了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存的種種前景,包括未來有一天人類與人工智能共同演進的前景。他從概念上揭示了這兩個物種——一個是有機的,一個是人造的——和諧相處的可能性,同時還明示了做出一項選擇的必要:是創建一個人工智能變得更像我們的世界,還是創建一個我們變得更像人工智能的世界。

自從基辛格博士撰寫的第一本討論人工智能時代的書出版后,他越來越認識到,在這樣一個時代接近尾聲時,理性的作用非常有限。對人類而言,超出我們自己理解——或不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的解釋可能令人有一頭霧水之感。人類會本能地認為人工智能不如人類發達,它給出的解釋比人類做出的科學解釋更簡陋,所以是倒退而不是進步。然而,這其實是一種危險的臆斷。

借用阿瑟·克拉克的話,如果“任何相當先進的技術與魔法別無二致”,如果奇跡是數學創造的,未來會無法解釋,令人困惑,甚至變得魔幻。我們兩人認識基辛格博士的時間加在一起有幾十年之久。在這期間,基辛格博士依據自己在治國方略這一人類事務的復雜領域的豐富學識教誨我們:盡管理性一直是人類用來掌控這個世界的主導范式,但它卻無法成為人類用于自我掌控的范式。

因此,今后我們不能再僅僅依賴理性這一人類非凡成就的歷史燃料,但人類也不能完全摒棄理性。就像他在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之間保持平衡一樣,基辛格博士對人類未來的最后探究也在真理的實證特征和其他東西之間取得了平衡——在哲學意義上超出了理智范疇,但在時間順序上又落在后面。正如外交政策承擔不起兩個極端中的任意一個,我們為未來構建的框架同樣承擔不起。

因此,人工智能是需要人類深思的一項獨一無二的挑戰。對人工智能的思考起初也許會顯得缺乏理性,或是給人想入非非之感。本書各章節講述的種種設想確實觸目驚心。基辛格博士曾告誡我們和其他人,他自己不過是人類的一個謙卑學生,也是人類創造的最新乃至最終產物的謙卑學生。他讓我們牢記,人工智能對人類最大的威脅是,人類過早或過于斬釘截鐵地自稱“我們了解它”。

今后可能再也看不到像基辛格博士一般具有深邃思想和識人眼光的人。我們認識的人中,沒有一個可以在93歲高齡掌握一個此前不為世人所知的全新技術知識領域。他有一顆無法熄滅的好奇心、一個活躍的大腦,外加對工作的執著和使命感,無論什么樣的身心痛苦,從來都不能抑制他渴求進步的激情。基辛格博士在老年時疾病纏身,但他每天醒來后都抱定堅如磐石的決心努力推動世界進步。基辛格博士堅不可摧的力量也許源自他人不曾有過的磨煉:年輕時受到的壓迫使他堅強,戰爭時期的從戎經歷讓他成熟,官場幾十年的傾軋讓他經受了歷練。

這位偉人塑造了眾多人的人生,我們僅僅是其中兩個。毋庸置疑,我們會深深懷念基辛格博士。我們對他的懷念會有多深,現在還難以想象。基辛格博士是在未來前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辭世的。今天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他。這也是為什么對本書英文版而言,似乎沒有比Genesis(創世記)這個名字更合適的書名了,這既是全人類,也是基辛格博士的新起點。無論人類是成是敗,基辛格博士再也看不到自己努力的終極結果了。但至少我們現在有他的智慧指導我們自己做出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德县| 文化| 塔河县| 巧家县| 枝江市| 高平市| 清原| 闽侯县| 易门县| 阜宁县| 安顺市| 阳原县| 连城县| 景洪市| 鄂温| 嵊泗县| 龙门县| 长泰县| 邻水| 都匀市| 正宁县| 岐山县| 襄汾县| 满洲里市| 江西省| 乌拉特后旗| 平顶山市| 西峡县| 霍州市| 井陉县| 九寨沟县| 阿勒泰市| 绵阳市| 安义县| 平凉市| 东兴市| 富阳市| 合作市| 西平县| 德兴市|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