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沿觀察·文化創意傳承

“藝術社區”語境下社區美術館實踐的形態拓展與功能轉向

李斯揚李斯揚,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專業2020級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100871)

【內容提要】在《“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利好下,中國的社區美術館實踐與“藝術社區”建設正在成為鄉村振興、文化新基建與數字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認為,伴隨著“藝術社區”理論與實踐的發展,中國當代社區美術館的實踐發生了形態的拓展與功能的轉向。本文第一部分從“社區藝術”到“藝術社區”的歷史脈絡中來定位中國當代美術館實踐的社區轉向,提出藝術社區的營造是社區美術館實踐的價值目標,社區美術館是藝術社區建設的載體、樞紐與方法。第二部分以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為例,分析了位于城市與鄉村藝術社區中的社區美術館的特點,以及其向流動于城鄉之間的社區美術館發展的形態拓展。第三部分論述了藝術社區語境下社區美術館實踐所體現出的共主體性、社區動員與自組織,以及微介入與微更新的功能轉向。

【關鍵詞】藝術社區;社區美術館;形態拓展;功能轉向;社區建設

Morphological Expansion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Art Museum Practice in the Context of “Art Commu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bstract:Under a series of favorable policies represented by China’s Cultural Develop ment Plan for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2021—2025),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art museu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community” in China are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new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dig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rt community”,the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community art museum in China has undergone a morphological expansion and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locates the community turn i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museums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mmunity art” to “art community” and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art community is the value goal of community art museum practice,and community art museum is the foundation and method of ar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he second part,taking Shanghai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s examples,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ty art museums located in urban and rural art communities,as well as their morphological expansion towards community art museums that flow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subjectivity,community mobiliz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s well as the micro-intervention and micro-renewal embodied in the practice of community art mu seum in the context of art community.

Keywords:art community;community art museum;form expansion;functional transformation;community construction

近年來,在中國城市更新與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藝術項目走進城鄉社區已經成為一股潮流。董懌翎.公共藝術走進社區:塑造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EB/OL].(2021-12-07)[2022-11-18].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31611.2018至2022年,關于藝術社區與社區美術館的理論探討與實踐在國內涌現。在作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創新體系組成部分的“社區美術館”剛剛起步的情況下馬琳,崔鈺林.社區美術館的參與式策展實踐——以上海地區的藝術社區展為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21(03):34.,“美術館實踐的社區轉向”陳曉陽.城市、非城市與非地方:美術館實踐的“社區”轉向[J].畫刊,2020(7):32.呼吁我們從中國現實語境出發對藝術社區與社區美術館的相關問題展開理論探討。

一、從“社區藝術”到“藝術社區”:美術館實踐的社區轉向

(一)新博物館學運動中的社區藝術

起源于歐美的“社區博物館”和“生態博物館”是與社區美術館相關的重要實踐,它通常被放置在有“第二次博物館革命”曹意強主編.美術博物館學導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5.之稱的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運動的視域下來理解。事實上,新博物館學正是建立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生態博物館與社區博物館的實踐基礎之上的,二者共同促成了新博物館學運動的發端與發展。1984年,首屆“生態博物館學和新博物館學”研討會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辦,會議發表了“新博物館學”的綱領性文件《魁北克宣言》,“新博物館學”則在次年召開的第二屆研討會上成為正式的國際組織。1986年,“生態博物館”理論的創始人之一、法國博物館學家喬治·亨利·里維埃的《生態博物館——一個進化的定義》刊登于《中國博物館》雜志,標志著歐美新博物館學進入我國博物館學界的學術視野。博物館實踐和博物館學理論在20世紀60至80年代歐美社會運動浪潮中的革新是新博物館學誕生的重要背景。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和具有“書寫”藝術史功能的機構被推到革命的前沿。冀然.生態博物館學——形成與演化的再思考[J].美術學報,2020(5):20.新博物館學對經典博物館模式展開反思與批判,尤其質疑傳統博物館對價值、意義、控制、解釋、權威性和真實性等議題的研究方式;它將博物館視為具有政治議程的社會機構,強調博物館在教育和社會角色上的轉變,反對精英主義的博物館,主張博物館與其代表和服務的多元文化社群之間更緊密聯系,關注社區的需求與發展,提倡大眾化與民主化的價值。

1971年,法國學者雨果·戴瓦蘭(Hugues de Varine)首次提出“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來說明一種區別于傳統博物館關注具體物件與物品,對地方文化遺產進行整體解釋的新思想。生態博物館,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也體現出不同的目標訴求,如德國的“祖國博物館”(homeland museum)側重重建民族精神的傳統,法國的“地方/鄉村博物館”(folklore museum)則強調“重回鄉土”的民主取向。參見:尹凱.生態博物館在法國:孕育與誕生的再思考[J].東南文化,2017(6):97-102.生態博物館的“生態”既指自然生態,也指人文和社會生態,呼應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環境保護主義熱潮和平權運動,強調地方社區的全面參與,旨在提高社區的福利和可持續發展。Davis P. Ecomuseums:A Sense of Place[M].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實際上,在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生態博物館的實踐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便已在瑞典、德國、法國等地區開展。如瑞典的“戶外博物館”、德國的“祖國博物館”和法國的“地方/鄉村博物館”。總而言之,生態博物館學的核心議題體現在社會史運動、地方價值發現、傳統博物館反思和生態環境議題等幾個方面,表現出將地方“博物館化”的理念與方法。參見尹凱.生態博物館在法國:孕育與誕生的再思考[J].東南文化,2017(6):97-100.

在里維埃對生態博物館學的闡釋中,有以下幾點里維埃對生態博物館的相關闡述,參見:Alexandre Delarge. Des écomusées,retour à la Définition et évolution[J]. Culture & Musées,2000:141-152.尤其值得注意:其一,對于地方居民而言,生態博物館提供了作為“鏡子”和“窗子”的功能——促進人們的自我認知(self-cognition)與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Pan S Y. Self-cognition and Self-education at Ecomuseum:From“Information Center”to“Cognition Center”[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5(1):35.,思考與該地方的聯系,從而更好地理解自身與所處的環境。這是博物館作為一個讓人們得以“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媒介的作用。其二,生態博物館是時間與空間的表達。這說明了它對在地性的強調。其三,生態博物館具有實驗室、儲藏室和教育機構的功能。這提示了博物館在傳統的收藏、研究、展示與教育職能外,也能夠作為新文化的發生場域。其四,生態博物館重新激活地方文化,促進其多元性的發展與傳遞。在生態博物館的意識與話語中,“在地性”的理念首次出現在博物館機構的自我建構中。冀然.生態博物館學——形成與演化的再思考[J].美術學報,2020(5):23.如里維埃所言,“新博物館學運動是一種立場”Raymond de la Rocha Mille. Museums without Walls:The Museology of Georges Henri Rivière[D].London:City University London,Department of Cultural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1.。總體而言,在20世紀60至80年代的歷史發展中,以生態博物館和社區博物館為代表的新博物館學體現出從以“物”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去中心化和文化民主化、重視博物館的社會參與性成為其重要的價值旨歸。

同樣,在20世紀60至70年代,在追求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民主化,以及行動主義藝術興起的語境下,被視為社會邊緣群體發聲方式的社區藝術(Community Art)實踐也濫觴于歐美。社區藝術通常指基于社區環境,以社區和基層為導向的藝術活動,特點是與社區互動和對話,通常涉及專業藝術家與社區居民的合作,倡導通過藝術促進建設性的社會變革。社區博物館便是當時社區藝術運動中的代表性樣態。成立于1967年的美國安那考斯蒂亞鄰里博物館(Anacostia Neighborhood Museum)是世界上第一個社區博物館。這座位于華盛頓東南部的非裔美國人社區博物館由美國史密森學會與安那考斯蒂亞社區合作創立。它開發了一系列關注非裔美國人歷史與當地歷史及文化藝術遺產的展覽與公共教育項目,在社區賦權的理念下探討社區的歷史與問題,注重社區民眾的共同參與,其關于社區博物館的理念與實踐很快在歐美各地引起反響與效仿。較之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較少涉及自然環境與自然遺產方面,而是著力解決人與社區和社會之間的問題(如住房、失業、教育、吸毒和犯罪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M].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4:135.)。“社區博物館是從底層產生,而不是自上而下強加的。”[法]雨果·戴瓦蘭.未來的社區博物館[J].宋向光,譯。中國博物館. 2011(1):54-58.它關心當地的、當下的社區,代表社區居民的共同利益,展示社區文化,注重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與認同感。20世紀80至90年代,世界范圍內的社區博物館迅速發展,從西歐、北美等發達國家擴展至南美、非洲等國家和地區。

進入21世紀,無論是政府還是研究者,對博物館與社區關系的探索越來越重視。這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的變化便可管窺:2001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即為“博物館:建設社區”,2018年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2019年的主題解釋為:博物館在保持其原始使命——收藏、保護、交流、研究和展覽的同時,也在逐步增加新的功能,使自己與所在社區保持更加緊密的聯系。博物館與社區、未來的關系得到強調。

(二)新類型公共藝術中的社區藝術

“新類型公共藝術”(New Genre Public Art)的概念由美國藝術家與教育家蘇珊娜·萊西(Suzanne Lacy)在1991年提出。這類公共藝術區別于放置在公共空間中的雕塑那樣的傳統公共藝術,它是一種行動主義的、通常發生于體制結構之外的公共藝術,它使用各種傳統與非傳統的媒介,關注和處理緊迫的社會及政治問題,重視藝術家與多元化公眾的直接接觸和互動。公眾參與策略是其美學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Lacy S,ed. Mapping the Terrain:New Genre Public Art[M]. Seattle,Washington:Bay Press,1995.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美學界在理論上與“新類型公共藝術”形成呼應與參照的還有法國批評家尼古拉斯·伯瑞奧德(Nicolas Bourriaud)提出的“關系藝術”、美國批評家及藝術史學家克萊爾·畢曉普(Claire Bishop)的“參與式藝術”及美國理論家格蘭特·凱斯特(Grant Kester)的“對話式藝術”和“合作式藝術”等。與“社區藝術”相似,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實踐在20世紀70至80年代發展起來,并在當下保持著動態的活力與開放的可能性。從注重物理方面的藝術作品場域特定性,到注重地方與社區歷史、社會和生態層面的“在地性”,從關注美學改造到關注社會改良。王洪義.新類型公共藝術“新”在哪里?[J].公共藝術,2020(6):9.

簡而言之,無論是“社區藝術”,還是“新型公共藝術”等,它們在歷史中都是實踐先行的,并且在當下仍然處于變化著的運動狀態中,因此其作為理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也并不具有嚴格的定義。但它們都屬于社會參與性藝術實踐(socially en gaged art practice),體現了當代藝術的社會轉向(social turn)藝術史學家克萊爾·畢曉普(Claire Bishop)在其2006年的文章《社會轉向:合作及其不滿》(The Social Turn:Collabor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中提出了當代藝術的“社會轉向”。。可以被理解為一種旨在“以藝術之名而達社會變革之實的激進文化運動”王洪義.新類型公共藝術“新”在哪里?[J].公共藝術,2020(6):10.,體現了左翼激進意識在當代文化藝術實踐中的影響。

(三)從社區藝術到藝術社區:美術館實踐的社區轉向

從中國社會參與性藝術脈絡來看,本文所討論的“藝術社區”是近年來繼“藝術鄉建”社會實踐后突顯出來的又一藝術介入實踐類型。它既是對以往“藝術鄉建”實踐的反思與總結,也是現實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耿敬.關于“藝術社區”的幾點思考[J].畫刊,2021(8):30.藝術社區語境下的社區美術館不同于已經有著較長一段實踐歷史的,通常由政府主導的在城市中建立藝術區、藝術節和藝術展會,或是對特定城市空間(如老城區)進行藝術美化改造的模式。中國目前正在發生的美術館的社區轉向,應從新美術館學視角下美術館與社區之間的新關系來理解。

其一,對“藝術社區”的理解。自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之后“社區”(Community)概念進入中國緣于20世紀30年代費孝通對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著作《共同體與社會》(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的翻譯與引介。,現代社會學理論為“社區”提供了十分多元的界定,但其中有一個要素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即聯結社區成員的紐帶。正因為這一紐帶的存在,社區才能算是擁有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生活共同體。耿敬.關于“藝術社區”的幾點思考[J].畫刊,2021(8):30.“藝術社區”概念所涉及的“社區”,既不屬于基層行政范疇的管理區劃,也不是建立在無政府主義(Anarchism)基礎上純粹的藝術家群落。它是一種與社區成員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塑造其高品質生活與歸屬感的“小家園”(little homeland)。同a.“藝術社區”不是行政管理意義的社區,但“藝術社區”可以植根于行政社區;雖然藝術社區不是單純的藝術家群落,但藝術家群落卻可以推進“藝術社區”的建構。耿敬.關于“藝術社區”的幾點思考[J].畫刊,2021(8):33.根據中國“藝術社區”理念提出者王南溟的觀點,“藝術社區”是對那些在社區的公共文化生活與藝術項目互動后所形成的社區形態的指稱。王南溟。“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為建構“藝術社區理論”提出新的思考[EB/OL].(2020-08-12) [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WjflKn0P_PJy2bNrXfmFVw.“藝術社區”是一種以藝術的方式營造社區的努力實踐。正因為社區的多種多樣,社會工作的多種多樣,“藝術社區”必然也是多種多樣的。王南溟.主體自閉癥和主體排他癥:社區主體論與社會學干預中的評價困境[EB/OL].(2021-09-22)[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4HNYKZBljJaS9pasl0-86w.“藝術社區”更像是一種關系性的時空,它可以存在于城市街區與鄉村聚落的各個地方,可以以地域為依托,也可以不以地理條件為限而建構于各類行政組織或現代職業社區基礎之上。

其二,對“社區美術館”的認識。社區美術館的功能不是直接將現成的展覽放到社區里,也不是簡單的“名家進社區”,更不是指藝術家居住在社區。從公共文化服務的角度來看,社區美術館更加強調當下性,并因地制宜地挖掘空間進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上的創新;它不是單方面的專業輸出,而是通過社會組織、社會動員和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讓社區擁有“家門口”的文化藝術生活。社區美術館指向了區域特征上的而非行政級別上的社區治理。王南溟.社區決定我們:從大商圈的美術館到社區商業體的美術館再到居民區的美術館[EB/OL]. (2021-09-23) [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WzSaPp3PTHE1N7OYpHLHvw.

其三,“藝術社區”與“社區美術館”的關系。有一種觀點認為,社區美術館在中國早已有之,依據是美術館存在于社區區域中并成為社區的一個實體項目。這種觀點的基礎是“老美術館學”的美術館主體,它不同于以社區作為主體來建設社區美術館的新屬性。在老美術館學的語境下,美術館的公共職能主張通過一個區域的大型美術館的配置帶動所屬社區,表現出地標式美術館中心主義、文化等級制的特點。美術館與社區的關系實際上是“美術館在社區中”。在新美術館學視域下,社區美術館恰恰基于對上述關系的批判,并在此基礎上真正發展出“美術館與社區之間原本就是一體的”和美術館去中心化、去等級制的觀念。在這種視角下,“美術館進入社區”是一種行為,突破了藝術自身的領域,在社區之中和不同社區之間引發藝術之外的非藝術的社會關聯。因此,社區美術館的理論與實踐也體現了新美術館學提倡的美術館的空間精神與自我批判精神。這種空間精神指向了包括物理場所、社會心理、精神形態、文化標志等多向度的“公共空間”,以及對空間權力的反思。自我批判精神則是對美術館體制和體制化的抗爭。王璜生。“新美術館學”與自我批判體制[J].畫刊,2020(7):20.

中國當下“藝術社區”構想的提出有其可行性前提。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耿敬指出,伴隨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構建高品質的生活社區不僅是人民群眾的切實需求,也是國家建設與發展的目標。因此,如何構建更符合個體實際生活的社區,如何營造社區認同感、培養社區共同意識構建獨特的社區文化,已成為社區治理的主題。在此背景下,可以通過社區的藝術實踐與社區治理實踐相結合,借助行政力量和組織資源,推進“藝術社區”的建構。當代藝術的發展使得藝術與社會生活、普通民眾的結合成為可能,藝術的去中心化要求使藝術進一步獲得了走入社區的可能。另外,社區自治的發展使得居民不僅被動員成為被改變的藝術主體,而且還成為“藝術社區”的推動者;社會力量在藝術融入社區的實踐中也提供了不少具有可行性的經驗與路徑。

“藝術社區”概念的提出基于這樣一種現實期待:藝術作為一種社會聯結的紐帶,能夠促進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結;推動“接地氣”的藝術形式進入社區,給普通民眾提供各種可能與機會,去參與并融入藝術之中,并讓民眾在參與和融入的過程中得以表達個體的情感、體味生活的愉悅。耿敬.關于“藝術社區”的幾點思考[J].畫刊,2021(8):30-33.藝術社區與社區美術館呼應了“大家的美術館”“社會現場就是美術館”和“有社區就是藝術”等具有當下性的新美術館學理念。“如果我們用社會學的‘助人自助’原則來引申的話,社區美術館是‘助社區自助’式的美術館。它打破了美術館與社區的邊界,用“日常人類學”的方式催生出‘藝術社區’,在其功能和運作的實踐工作中,‘藝術社區’為‘社區美術館’提供了最好的注腳。”王南溟.用展覽厘清概念:作為新美術館學的社區美術館[EB/OL]. (2020-08-13)[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Q9YDO2hV7Ox8hHKIykFGgA.美術館的社區文化建設是社區文化走出“白盒子”到社區后與美術館的聯動。社區文化根據美術館的理念及自身特點展開。社區美術館既是一種以社區為主體的項目,同時也是“美術館+”的一種運營方式。這類實踐的功能是雙重性的:社區進入美術館,美術館進入社區;藝術家作品進入社區,社區的非藝術家作品進入美術館。“它既把美術館社區化,也把社區美術館化”。王南溟. “社區樞紐站”與美術館化社區文化行為[J].畫刊,2018(7):39-41.可以說,藝術社區的營造是社區美術館實踐的價值目標,社區美術館是藝術社區建設的載體、樞紐與方法。

二、“藝術社區”與社區美術館的形態拓展

2018年以來,以“社區樞紐站”為代表的一系列社區美術館被規劃、被實踐,并在上海的閔行區、浦東新區、寶山區等城市社區,以及上海周邊的羅涇鎮、浙江橫渡鎮等長三角鄉村社區發展起來。根據不同社區的特點,建立起展覽、工作坊、藝術節、公共教育活動等形態多元的在地項目。下文以其中的代表性項目為例,分析位于城市與鄉村藝術社區中的社區美術館的特點,以及流向城鄉之間的社區美術館的形態拓展趨勢。

(一)城市與鄉村藝術社區中的社區美術館

“粟上海·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計劃”是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在2018年發起的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項目,倡導“社區美術館不是冰冷的藝術展示空間,而是通過藝術和互動的方式呈現、述說、傳遞更有溫度的社區歷史、城市精神及人文關懷”,致力于將藝術植入上海城區的街巷里弄,通過空間改造、藝術創作、創意延展、社區互動的有機融合,提升社區品質,完善城市功能。“粟上海”藝術社區營造計劃先后打造了位于愚園路的愚園美術館由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擔任設計機構的“愚園”社區美術館項目獲得2022年第二屆Active House Award(主動式建筑國際聯盟)中國區空間競賽金獎。、江川路的紅園美術館、黃興路的控江美術館三個社區美術館,以及“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委托策劃的曹陽新村桂巷坊“桂巷菜場美術館和藝術夜校”項目、上海市文旅局“社會大美育計劃”項目之一的華陽路街道藝術項目等藝術社區項目。“粟上海”通過與專業美術館、藝術與設計院校、建筑事務所、商業地產公司、文化管理部門、居委會、中小學等多元合作方的聯動,圍繞社區的地緣、業緣、趣緣構建人群關系,聯結場景空間,鏈接情感關系粟上海.萬般生活氣,城市皆友鄰[EB/OL]. (2021-09-06)[2022-11-18]. https://mp.weixin.qq.com/s/rrhlGbvSqwzmzkD7PHhXJA.,發展出在社區當地招募素人策展人、本地藝術家擔任社區美術館輪值館長、友鄰在地調研與創新提案等創新形式。

2021年啟動的上海陸家嘴老舊社區“藝術動員:當社區成為作品”項目,由深耕社區實踐的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與浦東藝倉美術館合作搭建,吸引美術館出資在基金會設立專項基金,推動陸家嘴社區的公共藝術教育,激活社區素養。該項目的藝術社區實踐包括以居民關心的話題為主題講授親子公共藝術課堂的課程,不定期組織居民前往上海大學博物館等具有合作關系的美術館觀展,針對社區多毛巾廠、紡織廠退休工人的特點組織居民前往上海紡織博物館參觀專題展覽,或是與美術館合作在社區空間舉辦展覽,等等。張佳華.社會組織在藝術社區中的資源整合與社區動員[J].畫刊,2021(8):28-29.

“粟上海”與“藝術動員”的系列實踐在社區介入、社區動員、資源整合等方面為城市藝術社區營造提供了諸多可資借鑒的思路。它們以各種形態的“社區美術館”建設和運營為載體,打破既有的美術館場館教育的邊界,拓展外延,將美術館匯聚的藝術資源通過有機轉化,植入城鄉建設和社會美育之中,探索藝術在城鄉更新過程中的促進作用,發覺每一處在地屬性,肯定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活動在社區營建中的積極意義,以期在全民美育體系構建中形成一種新的公共藝術教育范式。王南溟。“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為建構“藝術社區理論”提出新的思考[EB/OL].(2020-08-12) [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WjflKn0P_PJy2bNrXfmFVw.

在鄉村藝術社區的實踐中,社區樞紐站于2020年發起的“社會學藝術節|橫渡鄉村”項目值得關注。根據王南溟的觀點,中國的藝術鄉建在從2010到2020年的10年發展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藝術鄉建的學術議題也經歷了3步發展所致:第一步是藝術人群在鄉村景觀和空間中的注入;第二步是在鄉村美術館展示當代作品以構成傳統與當代的對話,并通過美術館公共教育發展出鄉村藝術助學這一核心內容;第三步是通過社會力量形成的綜合能量在鄉村進行藝術社區的營造。藝術家先行,各個專業的人士陸續加盟形成專家型志愿者群體,使藝術鄉建的系統性建構越來越成熟。王南溟.行動的“費孝通”:從城鄉藝術社區到“社會學藝術節”[J].畫刊,2021(8):20.橫渡的鄉村藝術社區實踐誕生于從第二步走向第三步的背景之下。“橫渡鄉村”的首次落地實踐是2021年在浙江三門縣橫渡鎮落成的鄉村美術館及首屆“橫渡之春|社會學藝術節”。此次藝術節由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耿敬與王南溟共同策劃,主要活動包括橫渡美術館的開館展“富了怎么辦:費孝通圖片展”和“我眼中的美麗鄉村:村民手機攝影展”,在橫渡鎮中心小學舉辦的藝術家駐留創造和藝術家公共教育活動,以及“社會學藝術節|橫渡鄉村”論壇和“新文科在橫渡|學生論壇”。

來自同濟大學的設計團隊配合論壇開展了“鄉土花園節”活動:在橫渡的普通農家庭院里,創造一個能讓老鄉們把家里養的花草盆栽進行展示的場所。這個看似簡單的展覽設計其實是對鄉村景觀精神的一次反思與重構。在既往的鄉村藝術景觀構建中,存在著照搬城市市政綠化模式的問題。村民往往也認為自己所生活的地方缺乏景觀。“似乎農村沒有什么好看的鄉土植物,村民也不關注景觀植物,但真實情況是我們能看出他們是有盆栽和園林情趣的。”董楠楠. “非常規景觀”視角實踐在橫渡鄉村[J].畫刊. 2021(8):45.因此,通過村民自己的園藝盆栽展覽引導他們發現自身對景觀的積極態度,進一步展示并調動村民對鄉土景觀植物的熱情,成為“鄉土花園節”景觀場景的價值導向。

正如王寧指出的,藝術社區在鄉村的建設要特別強調人的自立,不是從外部給鄉民強加一個“藝術”的東西或品位,而是要讓鄉民自己意識到藝術能力的培養和藝術品牌的提升。通過藝術的建設,讓村民參與到藝術當中,讓他們意識到農民也可以有藝術體驗非常重要,讓階層的區隔在藝術面前被克服掉,從而超越偏狹的本地意識。王南溟.橫渡鄉村:用“社會學藝術節”答費孝通之問[J].美術觀察,2021(7):37.上述在橫渡村民自家院子里舉辦的、發動村民自行組織與深度參與的展覽可以被視為一種鄉土美術館與社區策展的新嘗試。它并不需要在一個白盒子式的、龐大、中規中矩的現代美術館建筑中進行藝術展示,而是將鄉村里邊邊角角的生動的“現場”轉化為日常展廳,在鄉村里探索“生活現場就是美術館”的可能。這既能培養當地村民“以我為主”的景觀意識與文化自信,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身邊的、日常的在地鄉土田園景觀資源的美好,也能引導村民從“被景觀化”向“自我景觀化與自我呈現”轉變,還能促進社會美育在鄉村藝術社區的落實。這種“農家院子作為美術館”和“家門口的展覽”的模式,成為與橫渡美術館并行且互補發展的社區美術館形式。

(二)流動于城鄉藝術社區之間的社區美術館

“邊跑邊藝術”是一個始于上海寶山區羅涇鎮紅花村羅涇鎮2017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認定為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2021年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鄉)名單,并被上海市文旅局評選為2021—2023年度“上海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花紅村2016年成為上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是羅涇鎮打造“五村聯動”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村落之一。參見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美麗家園”建設官網介紹:https://nyncw.sh.gov.cn/mljyjs_mlxcsfc/.的藝術社區項目,由批評家、策展人王南溟創辦的“社區樞紐站”組織發起,緣起是社區樞紐站與寶山區“美麗鄉村徒步賽”“美麗鄉村徒步賽”是上海市寶山區“四季路跑”系列活動的一部分,由寶山區體育局、羅涇鎮人民政府、寶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等聯合籌劃,倡導通過體育活動賦能鄉村事業發展,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新寶山。至2022年,徒步賽已在羅涇鎮連續舉辦7年。參見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政府官網介紹:https://www.shbsq.gov.cn/shbs/jcxx/20221107/350923.html.在2018年的合作。在社區樞紐站的建議下,徒步賽主辦方邀請藝術家志愿者在徒步賽4.5公里行程所途徑的羅涇鎮草坪等公共空間,創作相關公共藝術作品。參與徒步賽的市民得以邊運動邊欣賞藝術作品并與之互動。“邊跑邊藝術”由此得名,并逐步發展為一個常態的藝術小組,成為上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意中的參與者和實踐者。馬琳,呂涵.藝術進入社區新路徑:以“邊跑邊藝術”實踐為例[J].畫刊,2021(8):37.

“邊跑邊藝術”中的公共藝術作品與項目的創作、接受與傳播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作品全部基于藝術家志愿者對羅涇鎮鄉村的實地考察,強調地方性、針對性與原創性。譬如,上海美院雕塑系研究生于翔在羅涇考察時發現白鷺重現上海鄉村的生態優化現象,因此使用環保材料創作了環保主旨的紙鳥雕塑。二是作品從主題、媒材到參與創作的人、創作的過程都與本地發生直接的關系。例如,羅涇鎮花紅村的非遺工藝“十字挑花”在藝術家梁海聲的紙藝裝置中得到轉化;藝術家老羊的《長江蟹》則使用了當地的廢舊鋼鐵與新鮮稻草來展現鄉村經濟風貌。三是不局限和停留在鄉村現場進行“一次性”的作品創作與展示,而是通過美術館公共活動等形式持續推動城鄉文化與經濟互動。例如,2020年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檔案視角:海上非遺攝影展”與“邊跑邊藝術”成果相結合,展示了花紅村“十字挑花”的非遺攝影作品,創建了“十字挑花”傳人工作坊。這促進了將上海城市人流與藝術生產力引入羅涇鎮鄉村,也將當地非遺帶到上海市中心的美術館的雙向交流。

2019至2020年,“邊跑邊藝術”小組相繼參與社區樞紐站在上海寶山區月浦鎮、廟行鎮和高境鎮舉辦的藝術社區活動,逐步形成駐留創作、工作坊、論壇等相結合的綜合型藝術活動。馬琳,呂涵.藝術進入社區新路徑:以“邊跑邊藝術”實踐為例[J].畫刊,2021(8):35-38.“邊跑邊藝術”不僅將藝術和自然引入市民體育活動中,為市民參與大地、人文和藝術的價值活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而且在藝術介入社區的過程中,將社會美育落地,開創了文體結合的新模式,實踐了一種“藝術社區”在鄉村現場與城市現場之間雙向互動反饋的流動模式。不同于許村、石節子、羊蹬等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偏遠鄉村展開的藝術鄉建項目李斯揚.關系美學視角下的“藝術鄉建”[C]//2022北大文化產業評論.北京:華文出版社,2022:48-70.,“邊跑邊藝術”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周邊探索了“身邊的鄉村與藝術鄉建”的可能。

三、“藝術社區”與社區美術館的功能轉向

(一)共主體性、社區動員與自組織

1.多元主體與互為主體

近年來,上海地區的藝術社區實踐誕生了“社工策展人”“社工藝術家”等新的角色,體現出藝術社區建設中的共主體性特點與藝術社會學轉向。

王南溟提出,當前藝術社區建設對于社區主體性的理解,要從思維上克服社區主體自閉癥和排他癥,即要打破那種過于簡單的居民主體論調,要看到復雜的主體間的關系,認識到主體不是一個自我封閉者,也不是一個唯我而排他者。居民、社會組織、政府、社工、藝術家、景觀設計師、建筑設計師、社會學學者等相關專業人士和合作方,構成了藝術社區建設中的多元主體。他們之間是一種互為主體的關系。也就是說,藝術社區實踐中的主體是以藝術媒介的方式組合成交流性的互為主體。這種互為主體,才是社區主體的當代話語。王南溟.主體自閉癥和主體排他癥:社區主體論與社會學干預中的評價困境[EB/OL].(2021-09-22)[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4HNYKZBljJaS9pasl0-86w.

社區樞紐站團隊在2018年與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藝倉美術館合作開設了“社工策展人”課題,將社會學中的“社工”專業與美術館策展專業結合起來,旨在培養能夠從社區治理角度來運作專業藝術項目的跨學科人才。社工策展人和社工藝術家首先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社區建設,這是對“社工”的基本要求,也是不同主體之間地位平等的要求。在藝術進入社區之后,如何讓它扎根,原本是社會學家和從事社工服務的人應該探索的工作,而現在社工策展人和社工藝術家的角色也志在打通藝術學與社會學專業,兼顧藝術創意設計與社工行政。“只有懂藝術的人做社工才能在藝術社區的工作中帶來專業性,他知道什么是專業的方向,找什么專家是合適的,怎樣與市民和行政管理者解釋才不會偏離藝術。而社工策展人也要求有專業美術館的背景,只有這樣,他才可以成為社區美術館的專業主持人。”同上.社工化的策展人應當從公共文化服務的角度出發來尋找美術館與社區的連接點,通過跨學科的策劃為社區提供專業藝術內容和教育項目,并用盡可能通俗易懂和具有針對性的方式與市民進行互動分享。王南溟。“社工”化策展人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社區樞紐站之路[EB/OL]. (2019-1020)[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v2dAJHYG8tpb80gEVY71hQ.正如耿敬提出的,藝術家參與社區自治需要扮演雙重角色,一是藝術家的角色,即以藝術家的身份為普通民眾提供藝術作品,推動民眾藝術欣賞水平的提升;二是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即能動員社區成員參與公共藝術創作活動,引導其從一個被動的藝術觀賞者轉變成一個主動的藝術活動參與者,讓藝術及生活常留社區。這正是社工專業所倡導的“助人自助”的原則。如果藝術家能形成社工角色意識并能加以實踐,一方面將逐步改變人們的某種誤解:即“藝術下鄉”只是藝術家將畫板換成大地的單純藝術行為;另一方面兼具社會改造意識的藝術家活動,對于豐富“后小康”時代中國人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深遠的影響。耿敬.社工藝術家:藝術家參與社區自治的角色定位[EB/OL]. (2020-08-08)[2022-11-18].https://mp.weixin.qq.com/s/nUtRyWrS3Mr8uRWldDZjWg.

在城市藝術社區建設探索前行的同時,經過多年實踐的中國藝術鄉建行動已經打開了鄉村藝術社區建設中藝術家與村民的雙重演進機制。藝術家進入鄉村不只是將當代藝術和公共教育帶到鄉村,也是在鄉村現場不斷激活歷史意識與當代意識。鄉村美術館的建構在文化信息和交流上使村民獲得平等的權利。藝術家參與鄉建亦越來越注重文化和地域平等意識在作品中的注入。王南溟.行動的“費孝通”:從城鄉藝術社區到“社會學藝術節”[J].畫刊,2021(8):21.如嚴俊所言,藝術鄉建是一個實踐中的“雙向文化自覺”:作為行動者的村民,需要在藝術家的啟發與參與活動中了解自己,明確未來的方向;作為行動者的藝術家,也需要真正成為整體文化中的一員和村民站在一起,反思自己的價值與方法的意義。“藝術鄉建”乃至“鄉村建設”,最終目標不是實現對傳統的簡單延續,而是要在互動中共同創造新的文化。王南溟.橫渡鄉村:用“社會學藝術節”答費孝通之問[J].美術觀察,2021(7):37.

2.社區動員與自組織

社區建設不是抽象的名詞,它體現了一批人所發生的地緣關系和互助合作關系。這關系社區的基本功能,也關系如何提高城市建設“人文關懷”的水平。費孝通.對上海市區建設的一點思考——在“組織與體制: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J].社會學研究,2002(4):5.本文認為,藝術社區是一個各方持續參與和協商、具有共主體性的現場。在這里,藝術不是作為對象,而是途徑和方法,是一種“動員”的機制。它鼓勵和啟迪多元主體自發地為特定社區的改變而付出努力、做出行動。藝術社區文化不是坐等來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互動,尋找各種各樣的生長點,將共識發展成新的出發點。王南溟. “社區樞紐站”與美術館化社區文化行為[J].畫刊,2018(7):39.其中,社區動員與社區自組織正在成為城鄉藝術社區建設中的有效機制。

社區樞紐站與上海陸家嘴社區公益基金會在2020年提出了“藝術動員:當社區成為作品”的藝術社區營造思路。與上文所述的共主體性相呼應,“藝術動員”主張藝術在社區營造中起發動機的引擎作用,發揮對多元主體的吸納、發動和協同作用。這種動員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連續性的,不是從外部植入的而是從內部的自組織工作開始的。王南溟.藝術社區與志愿者:實踐展開的三個層面及框架[EB/OL]. (2021-01-05)[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mrRgWli—lbj21oHfP1_pg.在藝術社區建設中,社區動員可以分為外部動員與內部動員。外部動員主要指動員社區周邊的商業實體、企業、社會組織等力量;內部動員則是針對社區“圍墻”內部的人進行動員。當下,內部動員正在成為藝術社區建設中愈加重要的力量。激發內部力量的行動便是“自組織”機制的培育。自組織通常是沒有正式注冊的社會組織,由數量不等的社區成員組成。費孝通認為,社區成員通過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在各種協商和合作中找到合情合理的優化方案。這種互相協調的過程是社區的一個功能;這種自理的要求也是構成社區組織的新的因素。它能夠從最基本的層面促進一種具有人文精神的、優化合理的社會生活。而要促進這種自我管理,需要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從藝術社區建設與社區治理的關系來看,社區美術館等實踐中的自組織機制正是一種促進社區自我管理的組織形式。正如費孝通所言,“居民作為完整意義上的市民參與社區管理”關鍵要靠文化認同,“在價值觀、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上找到同一的感覺”費孝通.對上海市區建設的一點思考——在“組織與體制: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J].社會學研究,2002(4):4-5.。自組織體現了社區建設對參與的強調。它重在通過建構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社區認同,激發社群成員自愿參與和自主選擇所形成的內在動力,而不是來自強制性和約束性的外部壓力。因此,它是社區能夠持續建設、持續有活力的最重要的機制。自組織的培育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需要尋找相關的核心參與者,組織一系列的活動,才有可能產生黏性并被激活。張佳華.社會組織在藝術社區中的資源整合與社區動員[J].畫刊,2021(8):29.在具體的實踐中,不同社區依據自身特點及具體項目的特點,發展出多樣的社區動員與自組織方法。譬如2021年,社區樞紐站團隊在陸家嘴社區東昌大樓打造了“樓道美術館”。東昌大樓在20世紀80年代是陸家嘴的制高點,曾作為東昌消防隊的瞭望塔使用。在東園一村居委會社工譚嘉聲眼中,30年來,“從24米高的消防瞭望塔到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一道跳躍的弧線掠過時空,宛如重溫浦東開放以來的華麗轉身”,將這個50平方米左右的樓道空間改造為樓道美術館的靈感正是基于東昌大樓內外的世紀變遷。居委會通過展出當時的消防瞭望兵所拍攝的老照片及口述史料等,反映了浦東的發展,喚起本地居民的共同記憶。翟群.從“藝術進社區”到“藝術社區”[N].中國文化報,2021-11-14(001).這個另類美術館成功構建起一種有溫度的活態公共空間和社區價值認同。它也吸引了在大樓居住了20多年、年近七旬的老居民葉芝英主動請纓擔當美術館的“在地館長”。

與樓道美術館在展覽完成后吸引居民自發參與日常管理不同,橫渡鎮的“社會學藝術節”則將重點放在“作品”的生成過程中的動員參與上。藝術家李秀勤和策展人王南溟在實地考察后,決定將被隨意擺放在橫渡美術館前的一棵千年沉木大樹干做成一件雕塑與行為相結合的作品。他們策劃發動了100位橫渡村民共同抬動這棵大樹,實施過程中擔任指揮的村民站在樹干上,其余村民在他的號子下一點點將樹干抬到計劃的位置。“百位村民抬樹干的這個過程和行為,且不說從視覺上非常壯觀,能夠發動100位村民來抬這棵樹干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棵樹干有千年的歷史,它本身就很有價值;這棵樹干已經不是普通的樹干,村民的行為也不僅是抬樹干的行為。整個過程已經變成了這次‘社會學藝術節’的行為過程的作品,它的意義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馬琳,呂涵.藝術進入社區新路徑:以“邊跑邊藝術”實踐為例[J].畫刊,2021(8):38.在王南溟看來,這件行為作品也是橫渡美術館的村民勞動氣質的體現。王南溟.行動的“費孝通”:從城鄉藝術社區到“社會學藝術節”[J].畫刊,2021(8):21.這里的重點在于行動本身,而非輸出特定形式的作品。重要的是多元主體在社區中共同策劃、共同參與、共同行動的過程;重要的不是具體的“藝術”,而是通過藝術的發動機制推動社群獲得自己行動起來的平臺、意愿與能力。

(二)微介入與微更新

1.微介入

藝術社區營建中的“微介入”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讓社區居民發揮更大的自主性與更充分的參與性,減弱藝術家、策展人等專業人士的主導作用。范曉莉.新類型公共藝術對社區空間的微介入研究[J].公共藝術,2020(6):41.二是在尊重和保護原有生態與原有景觀的基礎上進行輕量化的藝術介入,通過微介入激發社區成員“重新發現自身”的目光與心態,將外部介入轉化為內部生長。三是注重介入的持續性、長期性,重視介入效果的循序漸進與點滴積累,反對速成式、入侵式的介入。

以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團隊在橫渡鄉村的田園實驗為例。在設計師董楠楠看來,鄉村藝術社區建設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鄉村并不需要城市意義上的園林綠化景觀營造,山水農田本身即鄉村主導性的“景觀”。這種“非正規景觀”視角下的田園景觀為塑造鄉村特定的景觀空間提供了可能。具體而言,這種微介入思路主張“做減法”的基本設計原則,“讓鄉村原有的一切盡量都保留在那里,盡可能輕量化地去介入,且所有使用的材料都不能影響耕地和農田;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在這里用塑料的設施,也不能在這上面噴漆,更不能在這里做鋼管”。董楠楠. “非常規景觀”視角實踐在橫渡鄉村[J].畫刊. 2021(8):43-44.在橫渡鎮村口的農家院子里,設計師發現從這里看出去的景致似乎包含了所有應有的鄉村景觀:山水、農田、道路、民居。那么,“為什么還需要在院子里做一個新景觀?我們只要把這些美景引進來就可以了。”《背影花園》便基于這種“不是造一個新的景觀,而是引入原有的本土景觀”的觀念而誕生:在院子外的路旁立起一個形似拱門的圓圈,人們站在拱門前向遠方望去,視線便會被引導到那片集合了橫渡生產、生活、生態的基本要素的田園風光。《背影花園》的材料來自村里的竹與木。細節的設計與具體的制作則由村里的竹匠、瓦工等工藝達人來實現。這樣,不僅是鄉村中原本被忽視的“景觀”被重新看到,那些似乎司空見慣的本地技藝也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希望村民能通過這個作品,換個視角看他們身邊的鄉村——這山、這田、這路和那遠處的村屋。我們更希望村民能透過它看到這鄉村中逐漸淡去的手藝,這些手藝仍然能為生活創造美好的能量。”董楠楠. “非常規景觀”視角實踐在橫渡鄉村[J].畫刊. 2021(8):45.進一步看,這種微介入原則下的藝術社區營造,也有助于在橫渡鎮推動鄉風與歷史文脈傳承場景建設,發展深入農家的深度體驗游和短期游賞相結合的旅游發展模式。例如,打造可供游客體驗打卡的鄉村竹藝、花卉DIY等手工藝工作坊。張紫鹓,李永浮,王子璇.多中心治理視野下鄉村治理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三門縣橫渡鎮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21(6):36-42.

2.微更新

藝術社區的“微更新”之“微”,一方面指資金規模的小,一方面指老舊社區中可供更新的空間的小,以及更新規模與程度的小。2018年以來,在藝術社區建設與上海老舊社區改造結合的實踐中,提出了對于微更新的進一步思考與推進。

一是對“硬微更新”和“軟微更新”的區分。根據王南溟的觀點王南溟.上海大學博物館對陸家嘴老舊社區的介入:從社區規劃到藝術社區規劃[J].畫刊,2021(2):61-62.,“硬微更新”是指通常與傳統的建筑景觀設計結合在一起的,以設計師的景觀設計意圖為主導的,有形的、外觀上的更新;“軟微更新”則側重藝術進社區以后“藝術社區”內容與精神的更新,更多是非外觀、非表面、非速效的。“軟微更新”不能停留于景觀設計層面的變化,而是首先從非景觀層面來思考社區內部結構與內部生活空間的重新設計。“軟微更新”是從社區內部生長出來的,包含了社區互動的內容,因此也是“參與式社區規劃”和公民意識培育的關鍵機制。“軟微更新”并非對“硬微更新”的替代,而是互滲與互補。強調“軟微更新”,有助于改變社區更新中只有或只注重“硬微更新”的問題,從程序上實現“從軟微更新開始,再到硬微更新”“從軟微更新中自然生長出來的硬微更新”。

二是微更新的主體變化。與軟微更新的提出相適應,社區更新的參與主體從原本的主管、設計師、包工頭轉變為由市民主導的專業藝術家(藝術家型設計師)與居民的合作。“也許‘硬微更新’是藝術家的一件社區作品,能讓市民參與其中,而‘軟微更新’則讓藝術家成為市民的助手。”王南溟.上海大學博物館對陸家嘴老舊社區的介入:從社區規劃到藝術社區規劃[J].畫刊,2021(2):61.此外,微更新倡導不同社會力量的進入與共生,形成一種跨學科的實踐。用社會學、美術館學、景觀設計學等多學科的橫向拉通,激發不同專業人士的共同參與。

三是從微更新到再微更新。社區微更新機制包括了社區動員的工作。“再微更新”便是在社區動員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民主化,讓微更新真正落實到社區自治的環節中,推動“參與式社區規劃”。因此,再微更新也是在上述過程中不斷推進的一種層層累加的、循序漸進的、軟硬結合的微更新運作方式。

四是微更新景觀從藝術設計景觀到人類學和社會學景觀轉變。這意味著“藝術社區”的建設并不只是“藝術進社區”的簡單形式,也是社區治理功能生成的一種方式。

在社區樞紐站發起的“藝術動員:當社區成為作品”社區規劃中,陸家嘴東昌新村原本的垃圾堆放處被更新為多功能停車棚便是微更新機制的具體案例。東昌社區緊鄰陸家嘴金融區環球金融中心等大型地標建筑,夜間高樓建筑的明亮燈光與老社區的面貌形成了鮮明反差,因此居民將這一停車棚命名為“星夢停車棚”。通過與上海大學博物館的合作,該車棚被設計為兼有展陳功能的展廳,并在2021年借助博物館的學術資源舉辦了“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這次微更新的挑戰在于將一個明顯不具備展覽條件的地方轉變為展廳,凸顯了在社區更新中打破常規設計思路的必要性。上海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合作方通過定制展架與車棚擋板的結合、展架內置照明形成車棚內的共同光效、展覽視頻制成投影在車棚內播放等巧妙設計,首次探索了居民停車棚作為展廳兼用的可能性。

藝術社區中的微介入與微更新,體現的不僅有“介入”觀念的轉變,也有“設計”觀念的轉變。“藝術介入”從一種外部干預的“挪置”或“放置”模式,轉變為催生內部生發的“種植”模式。“藝術設計”從狹義的藝術作品設計,拓展為對社區文化形態、生活方式和精神氣質的藝術驅動式的整體設計。

四、結語

在今天,“藝術”已成為一個共享的、全面開發的、不受地理位置和知識背景所局限的過程。王南溟.社會現場就是美術館——王南溟在復旦大學的演講[EB/OL]. (2020-09-15)[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Kkhcx2wboMlJ-j--B8t2eg.而美術館也已經成為跨越學科與專業限制的文化載體,成為參與和推動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政策制定、公共行政創新的重要力量。對社會治理的認識擴大了社區美術館在中國當代文化歷史活動中的參與性,也加強了人們對美術館功能的認識。王璜生。“新美術館學”與自我批判體制[J].畫刊,2020(7):23.美術館進入社區一定是先在當代藝術打破邊界的自我批判中進行的。它讓公共項目、社區調查、社會舞劇等諸層面都能通過社區美術館的發起而展開,成為美術館的公共藝術教育內容。美術館在其中成了一個樞紐。王南溟.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與藝術進社區:社區樞紐站的實踐[J].中國美術館,2019(5):111.

社區美術館與藝術社區的建設,促使我們從一個特定的視角繼續思考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問題:在信息時代和數字化時代,社區的意義是什么?社區建設的意義是什么?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有什么不同?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有什么變化?費孝通.對上海市區建設的一點思考——在“組織與體制: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J].社會學研究,2002(4):5.中國當下的“藝術社區”是一個無法被固定描述的動態關系,是一項致力于平等的行動。它以一種可能性的態度在聲明——文化不存在行政級別,文化自身的創新價值決定一切王南溟.作為“致力于平等”可能性的“藝術社區”[EB/OL]. (2020-11-03)[2022-11-16].https://mp.weixin.qq.com/s/fhKPl_4reCKZ-7Vt0tDhjA.。社區的不同狀況決定了美術館社區化在內容和方法上的不同。但無論如何,社區美術館要有分析社區的能力,能夠針對不同社區的不同脈絡進行學術思考,才不至于使美術館的社區化流于表面,或者與現有的社區不合拍。這樣一種藝術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并不是假想或空想,而真正是田野調查式的規劃與行動。正如王南溟指出的,藝術社區和社區美術館是在中國的現場出現的概念和命題,要了解它的問題出發點在哪里,內容和范圍是如何組成的,指向是什么。王南溟。“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為建構“藝術社區理論”提出新的思考[EB/OL].(2020-08-12) [2022-11-16]. https://mp.weixin.qq.com/s/WjflKn0P_PJy2bNrXfmFVw.由此,我們會看到,一種藝術社區視域下的社區美術館,以及藝術推動社區建設的新路徑,正在當代中國的城鄉大地上以本土在地性和原創性的姿態蓬勃生長。

【參考文獻】

[1][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法]雨果·戴瓦蘭。未來的社區博物館[J].宋向光,譯。中國博物館,2011(1):54-58.

[3]曹意強主編.美術博物館學導論[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4]陳曉陽。城市、非城市與非地方:美術館實踐的“社區”轉向[J].畫刊,2020(7):32-36.

[5]董楠楠。“非常規景觀”視角實踐在橫渡鄉村[J].畫刊,2021(8):42-45.

[6]范曉莉。新類型公共藝術對社區空間的微介入研究[J].公共藝術,2020(6):3943.

[7]費孝通。對上海市區建設的一點思考——在“組織與體制:上海社區發展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J].社會學研究,2002(4):1-6.

[8]耿敬。關于“藝術社區”的幾點思考[J].畫刊,2021(8):30-33.

[9]李斯揚。關系美學視角下的“藝術鄉建”[A].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22[C].北京:華文出版社,2022:48-70.

[10]馬琳,崔鈺林。社區美術館的參與式策展實踐——以上海地區的藝術社區展為例[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21(3):34-38.

[11]馬琳,呂涵。藝術進入社區新路徑:以“邊跑邊藝術”實踐為例[J].畫刊,2021(8):34-38.

[12]阮竣,Killiana Liu.藝術介入社區的文化營造[J].建筑實踐,2021(2):56-63.

[13]王洪義。新類型公共藝術“新”在哪里?[J].公共藝術,2020(6):6-13.

[14]王璜生。“新美術館學”與自我批判體制[J].畫刊,2020(7):19-23.

[15]王南溟。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與藝術進社區:社區樞紐站的實踐[J].中國美術館,2019(5):111.

[16]王南溟。行動的“費孝通”:從城鄉藝術社區到“社會學藝術節”[J].畫刊,2021(8):20-21.

[17]王南溟。橫渡鄉村:用“社會學藝術節”答費孝通之問[J].美術觀察,2021(7):36-37.

[18]王南溟。上海大學博物館對陸家嘴老舊社區的介入:從社區規劃到藝術社區規劃[J].畫刊,2021(2):60-63.

[19]王南溟。“社區樞紐站”與美術館化社區文化行為[J].畫刊,2018(7):38-40.

[20]王寧。發展的兩個尺度——麥克斯-尼夫“以人為尺度的發展”理論述評與擴展[J].廣東社會科學,2019(4):178-187.

[21]王寧。糾正發展觀念誤區,加強藝術社區建設[J].畫刊,2021(8):22-25.

[22]冀然。生態博物館學——形成與演化的再思考[J].美術學報,2020(5):18-25.

[23]尹凱。生態博物館在法國:孕育與誕生的再思考[J].東南文化,2017(6):97102.

[24]張佳華。社會組織在藝術社區中的資源整合與社區動員[J].畫刊,2021(8):2629.

[25]張譽騰。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M].臺北:臺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2004.

[26]翟群。從“藝術進社區”到“藝術社區”[N].中國文化報,2021-11-14(001).

[27]張敦福。費孝通晚年思考的再討論:鄉村社會的生產、消費與休閑[J].畫刊,2021(8):46-49.

[28]張紫鹓,李永浮,王子璇。多中心治理視野下鄉村治理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三門縣橫渡鎮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21(6):36-42.

[29]董懌翎。公共藝術走進社區:塑造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澎湃新聞,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731611,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8日。

[30]耿敬。社工藝術家:藝術家參與社區自治的角色定位,“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劉海粟美術館,https://mp.weixin.qq.com/s/nUtRyWrS3Mr8uRWldDZjWg,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8日。

[31]粟上海。萬般生活氣,城市皆友鄰,粟上海,https://mp.weixin.qq.com/s/rrhlGbvSqw zmzkD7PHhXJA,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8日。

[32]王南溟。藝術社區與志愿者:實踐展開的三個層面及框架,[EB/OL]. https://mp.weixin.qq.com/s/mrRgWli--lbj21oHfP1_pg,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3]王南溟。“社工”化策展人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社區樞紐站之路,當代藝術上海,https://mp.weixin.qq.com/s/v2dAJHYG8tpb80gEVY71hQ,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4]王南溟。“藝術社區在上海:案例與論壇”為建構“藝術社區理論”提出新的思考[EB/OL]. https://mp.weixin.qq.com/s/WjflKn0P_PJy2bNrXfmFVw,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5]王南溟。主體自閉癥和主體排他癥:社區主體論與社會學干預中的評價困境[EB/OL]. https://mp.weixin.qq.com/s/4HNYKZBljJaS9pasl0-86w,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6]王南溟。社區決定我們:從大商圈的美術館到社區商業體的美術館再到居民區的美術館[EB/OL]. https://mp.weixin.qq.com/s/WzSaPp3PTHE1N7OYpHLHvw,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7]王南溟。用展覽厘清概念:作為新美術館學的社區美術館[EB/OL]. https://mp.weixin.qq.com/s/Q9YDO2hV7Ox8hHKIykFGgA,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8]王南溟。作為“致力于平等”可能性的“藝術社區”[EB/OL]. https://mp.weixin.qq.com/s/fhKPl_4reCKZ-7Vt0tDhjA,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39]王南溟。社會現場就是美術館——王南溟在復旦大學的演講[EB/OL]. https://mp.weixin.qq.com/s/Kkhcx2wboMlJ-j--B8t2eg,檢索日期:2022年11月16日。

[40]Pan S Y. Self-cognition and Self-education at Ecomuseum:From “Information Center”to“Cognition Center”[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5(1):35.

[41]Davis P. Ecomuseums:A Sense of Place[M]. 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9.

[42]Raymond de la Rocha Mille. Museums without Walls:The Museology of Georges Henri Rivière[M]. London:City University London,Department of Cultural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1.

[43]Lacy Sed. Mapping the Terrain:New Genre Public Art. Seattle[M]. Washington:Bay Press,199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攀枝花市| 普格县| 新蔡县| 汉阴县| 蒙自县| 株洲县| 清丰县| 甘泉县| 平顶山市| 曲阜市| 朝阳县| 彩票| 隆安县| 利津县| 西安市| 灌云县| 托克逊县| 深圳市| 保德县| 仪陇县| 梨树县| 台山市| 江都市| 闽侯县| 神木县| 乌兰县| 兴隆县| 阳曲县| 康保县| 舒兰市| 肇源县| 金山区| 胶南市| 喀喇沁旗| 晋中市| 澎湖县| 博白县| 阿克苏市| 常宁市| 侯马市| 井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