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姐的老有所為
改革開放后,雖然農民溫飽問題解決了,但精神生活還是比較匱乏,文化活動也很少,城鄉差距還很大。
2002年,五姐帶頭建起了大李莊西村文藝隊。文藝隊成立前期的一些活動用具,如腰鼓、演出服等,都是她自己花錢買的,請老師也是她花錢。剛開始有人說閑話,婦女們不好意思唱跳。五姐就先說服自己的兩個兒媳婦、一個妯娌示范。慢慢地,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年紀從30多歲到70多歲不等。
操勞農民文藝隊,眾人喜得幸福感
文藝隊使部分村民鍛煉了身體,愉悅了心情,也使農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村里有個中年婦女叫王金菊,腰椎間盤突出,花了2萬元做手術還沒治好,自從參加了文藝隊,腰病就減輕了。有個老年人參加了腰鼓隊,以前的愁眉苦臉也變成了眉開眼笑。她經常說:“今天又蹦又唱了,就是明天死了也心甘。”
由于操勞文藝,五姐的冠心病、頭痛病加重,去城里看病時,隊員們爭相寫詩、寫話送給她,表達感激和祝福。有不識字的,就請人將話寫在手上、煙盒紙上、火柴盒面上、小片紙上。有詩寫道:“趙豐蘭操持多,文藝隊恁領著,全村老少樂呵呵,我的團長啊。操心文藝不用說,還得照顧恁自個,身體不好影響著,全村老少都難過,我的團長啊。家中有幫最親的人,心里話兒道不完,望在海南身體健,家里人心才會安,我的團長啊……”
大李莊文藝隊聞名遠近鄉里,成為活躍鄉村文化生活的主力軍。他們不僅有反映勞動場景、勞動人民生活方式的秧歌舞,還有群體娛樂節目——打腰鼓,以及豫劇、河南墜子、快板、歌曲、小品等農民們喜聞樂見的節目,很多節目都是來源于生活。他們不僅在本村擁有很高的聲譽,也經常到外村、外鄉去演出。誰家辦喜事、商店開業等都請秧歌隊去“熱鬧熱鬧”,村里老人們都感謝五姐搭建的平臺。
“通過組建農民文藝隊,由農民自編自演本土化的節目,可以將先進的文化、理念、知識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彼此傳遞,互相影響。”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趙曉峰教授看來,農民文藝活動雖小,意義卻大。這種文化活動不僅能夠抵制賭博、麻將等封建落后思想的侵蝕,給農民閑余生活帶來一股清風,能夠把黨和國家關于農村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遞給農民,還能使農民在活動中鍛煉自身的組織管理能力,切身體會到合作的力量。
成立開封第一個老年協會,奉獻到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發展生產,還要考慮農民的精神需求,否則鄉村就會成為文化的空白,成為精神貧瘠之地。
2004年7月2日,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當時在蘭考縣掛職任副縣長的何慧麗的支持下,大李莊西村成立了開封市第一個老年協會,五姐趙豐蘭被選為會長。在兒子景柱看來,這也是母親的“第三次創業”。
老年協會為老年人搭建一個融入社會的橋梁,豐富了他們的晚年生活,營造出關愛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圍,更促進了農村文化生活建設。協會成立僅半年多時間,就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老人們爭相報名,會員從30人發展到150余人。
老年協會的宗旨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用”,在文化娛樂、調解矛盾、尊老愛幼、幫助困難戶、民間手工藝品制作、民間詩歌等創作方面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績。
五姐發現,城里人對農村用碎布制作的十二生肖手工藝品很感興趣,她就發動部分會員去做,她從式樣、質量、包裝上把關。后來,這些手工藝品遠銷北京、海南等地,既為老人們增加了收入,也將鄉親們的產品銷向了四面八方。老人王金菊掙了幾千塊錢,給孫子買了衣服,又交了學費。70歲的周大娘用掙來的錢,帶上了女兒去旅游,激動得熱淚盈眶……
老年協會還在鄉村矛盾調解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景柱看來,中國的鄉村治理自古至今靠宗族和法禮維持。后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社會鄉紳階層逐漸消失了,鄉規民約也淡化了,經常有不孝順,甚至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存在。而老年協會及現代鄉賢們發揮了他們在法禮共治、反映民意、化解矛盾、引領民風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村里某個獨生子的媳婦,結婚后和婆母一直合不來,常因經濟問題吵鬧不休,互相怨恨,矛盾激化而難以解決。五姐與雙方分別談心,拿婆母的好典型教育媳婦,拿媳婦的好典型教育婆母,指出雙方的缺點錯誤,終于使雙方認了錯,媳婦向婆母賠禮道歉,婆母感到內疚也落下眼淚,重歸于好。媳婦把家業和孩子放心地交給婆母協管,兒子和媳婦高興地到外地打工掙錢,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全家都說:又是五姐和協會領導幫咱過上了好日子。
大李莊西村村民有啥解不開的疙瘩、解決不了的矛盾,都去找五姐,村里的矛盾調解室只能“空崗”。村干部自豪地說:“俺村的矛盾調解室形同虛設,啥問題還沒到村,五姐她都給解決了。”
用五姐自己的話說:“我是一名黨員,活到老,我奉獻到老。”
成為村里的“明星”,鄉村建設功績赫赫
2009年,老年協會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吸引了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蘭考新農村建設考察團來大李莊西村考察調研。該考察團由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時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教授帶隊,考察團里還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土耳其、智利、印度尼西亞、韓國等6個國家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地區的團員,他們與老年協會共同探討世界發展中國家農民生活改善的經驗和道路。
溫鐵軍一直關注著老年協會的發展。他發現,經過5年的發展,老年協會已從1個村發展到14個村。他們去調研時,五姐一呼百應,招呼了鄰近8個村的四五百名會員,打起腰鼓,扭開秧歌,歡迎城里來的教授。
“農民的精神生活豐富了,農村才能穩定,農村才能經得起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長久占據農村陣地。”溫鐵軍給予趙豐蘭帶領的老年協會極高的評價。在他看來,蘭考人民不失窮則思變的革命本色,是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的典范,大李莊西村成立老年協會是組織領導和群眾積極性的完善結合,是振興鄉村老年事業的一大壯舉。他還贊揚老年協會的成立對解決“三農”問題具有社會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意義。
五姐和老年協會的事跡被河南電視臺、《開封日報》《汴梁晚報》等媒體廣泛報道。2004年8月4日,《汴梁晚報》以《黨員趙鳳蘭 村里的“明星”》為題報道了趙豐蘭(趙鳳蘭)成立老年協會的事跡,說她帶著大家“辦秧歌隊遠近聞名,做工藝品遠銷北京”。
其他鄉鎮的老年人紛紛要求老年協會去各地傳經送寶,五姐成為鄉親們口中尊敬的“趙老師”。她帶著老年協會曾到許河鄉,堌陽鎮的賀莊村、秦寨村、雷寨村,三義寨鄉的南馬莊村,葡萄架鄉的賀村等村鎮,教老年人扭秧歌、打腰鼓、跳健身舞等,掀起了一場農村文化活動的熱潮。
參加“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活動,代表中國婦女贏榮耀
2004年開始,一個名為“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活動在世界各國和地區展開,目的是在全球提名一千名女性爭評諾貝爾和平獎,從而引起世人討論何謂“和平”,并確認女性對和平的貢獻。
遠在蘭考農村的趙豐蘭沒想到,她也成為這一千名女性之一。
因為在農村文藝活動和老年協會的突出貢獻,2005年趙豐蘭被推選為中國108名和平婦女代表之一,參加“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活動。中國的108名入圍和平婦女中,包括中國大陸81位、中國臺灣18位、中國香港9位。其中有“全國道德模范”、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有打官司讓日本承認細菌戰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王選,有承包萬畝沙田的“治沙女杰”牛玉琴等,五姐有幸入選。
對五姐來說,這是她人生的高光時刻之一。作為耕耘農村基層的女性,她也因此走出了鄉村,走向了世界,讓中國婦女在“生態、生計、文化與可持續和平”方面作出的貢獻被全世界看見。
2004年,“全球千名婦女爭評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活動在中國啟動后,數百名高校學者、志愿者、作家、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了書籍《多彩的和平——108名婦女的故事》,拍攝了紀錄片《讓世界看見》,舉辦了多次國際和國內的和平婦女交流研討會、圖片展等活動。
2005年,趙豐蘭作為參評代表,參加了在北京的評選活動,介紹了老年協會的事跡,和中國婦女研究會理事王行娟、央視《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張越等共同為和平婦女鼓與呼。
“趙大娘的文藝團隊和趙大娘個人在平凡生活中的文藝生活經驗,正在改造著眾多農民,尤其是婦女們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這是掌握著平常的了不起的大激蕩。”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何慧麗評價道,如果說,鄉村建設讓生活在土地上的人們,尤其是老人、婦女們組織起來,在鄉村文化建設上、社會關系和諧上、農民身心健康上多出成效,這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事的話,那么,趙大娘的老年協會的鄉村建設之功是顯赫的!
在何慧麗看來,一個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的歷經滄桑的普通農民,一個具有愛心、情感和責任心的普通婦女,趙豐蘭以并不轟轟烈烈的慣常手法,有效地維護了兒童、婦女、老人的生存權、發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