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全史1:群雄逐鹿(筆記插圖版)
- 南門太守
- 2835字
- 2025-03-24 16:21:47
第二章 曹操崛起
一、書生誤國
董卓被殺時,他的女婿牛輔率重兵屯駐在陜縣一帶,涼州軍的其他重要將領李傕、郭汜、張濟等分別率部在函谷關附近布防,負責守衛長安的是徐榮、胡軫及胡文才、楊整修等。徐榮所部雖然戰斗力很強,但作為非涼州出身的將領,長期以來頗受壓制和排擠,董卓已死,按理他不大會做拼死反抗。胡文才、楊整修是所謂“涼州大人”,是涼州地方上的豪族,此行是為董卓幫場子的,他們也不會為董卓拼命。倒是胡軫,天生一個暴脾氣,做事容易沖動,如果帶頭鬧事,將不好收拾。但是,長安民眾慶祝董卓被殺所表現出來的狂熱大概把胡軫嚇傻了,沒敢動一兵一卒,也跟徐榮等人一道直接投降。
以最徹底的方式消滅了董卓,王允頓時感到一陣輕松。多年來忍辱負重期待的正是這一刻,作為一名忠于漢室的士人,王允在關鍵時刻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他有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
漢獻帝隨即下詔,讓王允以司徒的身份錄尚書事,即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同時擢升呂布為奮威將軍,儀比三司,即享受三公的政治待遇,同時晉爵位為溫侯。在王允的推薦下,老將軍皇甫嵩重新出山,被拜為車騎將軍,統領軍事。目前涼州軍主力仍在牛輔、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手中,必須有這樣一位有相當威望的老將來掌握大局。
現在有兩件事比較急:一是如何處置在長安的涼州軍舊部,二是應對在陜縣、函谷關等地集結的涼州軍主力。呂布向王允建議,胡軫等人雖然投降,但不能掉以輕心,可是王允不同意呂布的看法,他認為:“那些有可能反叛的人,也僅是有可能而已,說他們反叛,現在沒有證據,如何服眾?”呂布知道王允的文人氣上來了,看來這一條很難說服他,只有出了事他才會明白。跟董卓這樣的武人打交道讓人心寒,跟王允這樣的書呆子打交道更讓人郁悶。
呂布又建議,從董卓府里和郿塢那邊搜出來大量金銀財寶和糧食,現在朝野都很關心這批東西,西遷以來朝臣和將士們生活都很貧苦,現在不如拿出一部分,以天子的名義賞賜給大家,以提振士氣。王允聽完立即搖頭:“那怎么可以?這些都是董卓貪污盤剝而來,是朝廷的財產,理應歸國庫所有,將來朝廷東歸,這些都要分毫不少地運回洛陽,將來關東的那些朋友問起來,我們也要能說得清,怎能隨意處置?”王允看起來是個很守規矩、很有原則的人,只是在當前情況下,他的這些想法太教條了,思路有些奇怪。
如何處置陜縣等地涼州軍?經過幾天的思考,王允決定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赦免他們,只要他們忠于天子和朝廷就既往不咎,仍留在原地駐守。這本來是正確的策略,但詔書已經擬好,王允卻突然改變了主意,決定解散涼州軍,同時決定派人到陜縣緝拿牛輔等涼州軍主要將領來長安進行審判。呂布主張對涼州軍實施招撫,聽說此事大吃一驚,趕緊來見王允,王允的政治智商仍然沒有跳出書呆子的范疇,呂布認為這么做會激起兵變,局面將不可收拾,王允卻絲毫不擔心。
董卓被殺后,應在第一時間明確對涼州軍的政策,是殺是留,發出的信號必須清晰,王允不僅拖延了寶貴的時間,而且搖擺不定,使外面謠言四起。長安城里現在都在傳,說王允要向涼州軍大開殺戒,把涼州軍的將士都處死,已經投降的胡軫、徐榮等人當然很緊張,留在關中地區的涼州軍轉而擁兵自守,觀望下一步形勢如何發展。
王允派李肅帶人去陜縣,向牛輔宣布天子的詔書。要么是王允太自信,要么是王允太無知,派個人去就能把手握重兵的將領押回來審問,這種想法實在幼稚。結果可想而知,正在猶豫不決的牛輔看到詔書后不再多想,立即反抗,李肅帶去的那點兒人不是牛輔的對手,李肅大敗。牛輔徹底跟朝廷翻了臉,不得不大干一票了,他雖然不缺實力,但缺干大事的頭腦,過去凡是這樣的事都由老丈人董卓去想,他只管出力氣,現在要自己拿主意,他頭疼得很。
夜里,牛輔在軍帳中輾轉難眠。正在這時,突然聽到外面人聲頓起,哭喊聲一片。牛輔第一個反應是有人劫營,趕緊出帳迎敵。月黑風高,伸手不見五指,借著火把的光亮,牛輔看到營中東竄西跑的兵士,整個大營已亂成一團,不知道對方來了多少人。牛輔肝膽俱裂,只求活命,來不及叫上親隨,只身騎馬向營外逃去,但是他沒能保住性命,在混亂中被人殺了。
其實,呂布指揮的人馬還沒有到,關東聯軍更是在千里之外,也不是白波軍,他們最近已退到太行山一帶,更不是李傕、郭汜、張濟,他們起了內訌,這些人都還在陜縣以東。那么,是誰在一夕之間解決掉涼州軍悍將牛輔的呢?其實說來很搞笑,干掉牛輔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事后查明,當夜牛輔軍營里發生了夜驚,由于白天過于勞累,或者精神過于緊張,有人睡覺做噩夢,突然驚醒,暈暈乎乎間大喊大叫,旁邊的人以為敵人來劫營,緊張和驚嚇之下,也跟著亂喊亂叫,整個兵營很快亂成一團。黑夜中辨識不清對方,再動起刀槍,就更亂了。倒霉的牛輔遇到了夜驚,丟了命,牛輔手下有人把他的首級割下來送到長安,受到了朝廷的嘉獎。
李傕、郭汜、張濟等人聽說陜縣出了事,于是從不同方向率眾趕來。看到牛輔已死,眾人都六神無主,他們都和牛輔一樣,別看平時很驕橫,目空一切,手段殘暴,但智商確實不好評價,遇到棘手問題往往不知所措。
思來想去,李傕等人唯一能想到的出路是向朝廷乞降。李傕派人來到長安,請求朝廷赦免他們的罪過。這時已經有不少人看出了時局所蘊藏的巨大危險,紛紛勸王允接受,但王允仍然堅決予以拒絕,他這一次的理由更是有點兒滑稽:“今年已經大赦過天下,天子一年之內不可兩次大赦,要赦免他們得等到明年?!?/p>
正月里漢獻帝的確下詔大赦過天下,一年不能兩次大赦的祖制也許是有的,但非常時期面對非常之事,何必那么古板教條?如果認為這是王允不想赦免涼州軍的托詞,那可能高估這位老夫子的政治智慧了,更可能的是,牛輔被殺后他也有了一定的警醒,想赦免李傕等人,但內心的確有個“祖制”無法逾越,要他頒發赦免令,或許真得再等一年。王允就是這么可笑的一個人,千萬別跟他生氣。
現在才五月,到明年還有大半年,王允能等,涼州軍沒法等。王允拒絕接受投降的消息傳到陜縣,李傕等人如雷轟頂,最后一絲求生的希望也破滅了。大家商議了半天,也想不出好辦法,在這件事上他們的智商比王允還不如。最后,大家決定就地解散,各自繞道逃回涼州。運氣好的話,老家見吧!
就在眾人收拾東西準備散伙時,有個人站了出來,說了幾句話,把大家說醒了:“咱們分散逃跑,半路上一個亭長就能把大家活捉了,此去涼州3000多里,千山萬水,不知道有幾個人能逃回家?”大家聽完,面面相覷,心情更加低落,這個人繼續說:“不如咱們團結起來,集結在一起向西攻打長安,我們也擁戴皇上,只殺王允、呂布,替董太師報仇。事情如果成功,可以挾天子號令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跑不遲!”大家認為有理,李傕與郭汜、張濟一商量,別散伙了,就這么干!
說話的這個人很不簡單,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名叫賈詡,字文和,涼州刺史部武威郡人,此時40多歲,在牛輔手下任討虜校尉。賈詡現在出了這個主意,對涼州軍來說的確是一招勝負手,對朝廷來說,自然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餿主意,正所謂一謀動千危。后世多認為賈詡的這個主意闖下了大禍,使有可能出現的和平契機化為烏有,使帝國再次陷入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