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王陽明與和平史稿
  • 楊廷強 林仕梅 凌小芳 楊銘編著
  • 2935字
  • 2025-03-24 16:30:31

王陽明(1472-1529)即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在會稽山陽明洞筑室,自稱“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去世之后于隆慶年間追封新建侯,謚號文成,后世又稱之為王文成公,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對儒學進行了不同于程朱理學的詮釋和革新,在我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均有深遠影響。

五百多年以來,人們對王陽明評價不一。王陽明一生經歷了各三次起落波折:二十七歲時中了進士,觀政工部,正式進入仕途,后又被任命為刑部主事,是第一起;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因觸怒劉瑾,被廷杖四十,貶為貴州龍場驛棧驛丞,是第一落;正德五年(1510年)升任廬陵知縣,以后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以南贛為核心,最終升任南贛巡撫統治四省“八府一州”,其間蕩平了為非作歹、肆虐橫行幾十年之久的盜賊,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是第二起;此后朝廷對其冷遇,是第二落;嘉靖六年(1527年)以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率兵入廣西平亂,是第三起;翌年冬,因病重,請假回鄉,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病逝于青龍鋪(現江西省大余縣青龍鎮)章江船,時年五十八歲,是第三落。

王陽明逝世后未能蓋棺論定,還有幾次起落波折:明隆慶元年(1567年)追封新建侯,謚號“文成”并從祀孔廟,這是第一個起。到了清代中晚期,其學術受到了批評,這是第一個落。同治光緒年間到清朝滅亡,亦是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很多仁人志士在陽明思想的影響下,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是第二個起。“文革”期間,在“批林批孔”運動中,王陽明被列為“唯心主義”者,而且還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這是第二個落。1992年春,“王陽明遺跡日中聯合學術考察團”在日本陽明學專家岡田武彥的帶領下來華考察之后,在浙江和貴州等地掀起了一股研究陽明心學的熱潮,可以算半個起;1994年4月,日本陽明學專家學者400多人捐款出資,由岡田武彥先生帶到中國,在江西省大余縣青龍鎮赤江村老圩上的章江河畔,興建了一座“王陽明落星亭”,之后陽明學在全國逐漸興起,這是第三個起。

縱觀中國的歷史,像王陽明這樣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人稱“真三不朽”“成就冠絕有明一代”的人寥寥無幾,其多起多落,跌宕起伏,不斷被人評價又評價、被人發現又發現的遭遇更是他人未曾經歷。這在某種意義上更能表明王陽明影響深遠,在中國文化史上就像一座繞不過去的大山。專家學者從現代學科知識分類出發,給王陽明冠以許多稱謂,如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等,就其事功和學術來說,可謂實至名歸。近些年,王陽明又被“發現”了,在國內“陽明熱”過“火”地升溫至“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時,重塑金身的王陽明被請上神壇,甚至被神化,這也未必是合理的。

如前所述,在王陽明的一生中,有十幾年仕途都是圍繞著南贛展開的,他用三次戰役平定了贛、粵、閩、湘四省為害數十年之久的匪患,其中,和平縣境內的三浰戰役則是他最為窮盡心計之戰。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先后兩次巡治和平縣近四個月,發布《告諭浰頭巢賊》一文,并由此感悟“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對其“心學”進行升華和完善。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初三日,王陽明“知行合一”,以攻心為上,設法誘殺了匪首池仲容。正月初六日即將進攻和平三浰時,他致信弟子,再重申“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由“山賊”想到“心賊”,進而由“易”開始,攻破“山賊”;又以長治久安克“難”破“心賊”,奏建新縣,取名“和平”。縣名“和平”寄托了王陽明遠大的志向,濃縮了人類共同的理想與美好愿望!正是“和平”點燃了王陽明的思想火花,成為他照亮五百年歷史的思想光柱。王陽明撤軍離開和平途經龍南玉石巖時,遺留巖刻《平浰頭碑》《回軍九連山道中短述》及平浰官員與王陽明賦詩幾十首,至今仍保存于玉石巖中,是三浰戰役及南贛平匪研究中真實而寶貴的實物資料。在巡治和平時期,他屯兵作戰,駐軍防守,挑選民兵,實行十家牌法,平息匪患,實施親民仁政,推廣《南贛鄉約》,創辦社學,提倡官德清廉和改善民生。因此,和平縣成為王陽明政治生涯的新起點及其軍事才華展現、治政理念實踐、心學思想成熟、鄉約制度實施、書院社學教育的過化之地,是其成就不朽事功和學術的重要地域。

所以,若要用唯物史觀客觀、真實、理性地理解和評價王陽明及其理論學說,更好地發揚他的心學精髓并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王陽明在和平的歷史是繞不過去且需要深入研究的對象。以往的研究已經取得一些成績,和平縣王陽明研究會成立之后,也在“陽明熱”大環境中,于近些年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在此基礎上,如果想要取得突破性進展,就必須挖掘新史料。我們把對王陽明與和平史料的考察、搜集和整理作為必須進行的常態化基礎工作來抓。我們還以文獻調查為基礎,對和平縣每個鎮、村和附近市、縣進行田野調查,尋找王陽明活動的足跡,以及相關遺跡、碑刻、族譜和故事傳說。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我們往往會遇到撲空后的沮喪、失望和傷感,當然更會品嘗到不時發現并捕獲“獵物”時出乎意料的欣喜若狂!我們由此深刻體會到,王陽明與和平史料的發掘和搜集,是一個漫長而又艱難的文化工程,不僅需要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還需要資金和其他方面的保障。

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感到最疑惑的問題是,王陽明平定三浰時有沒有到過和平?大家都覺得困惑,半信半疑,也有爭論。為解答這個問題,我們打算編一套和平縣陽明研究叢書,每隔三兩年出版一本。《王陽明與和平史稿》是該叢書的第一本。本書圖文并茂,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歷史資料,輔以田野調查資料,敘述、輯錄王陽明兩赴和平平定民亂、建立縣治等歷史事實;簡述了他受朝廷之命,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初三日赴南贛上任前后的歷史背景,著重記述了他在三浰戰役中平定浰頭民亂,奏設和平縣治等基本經過;該部分濃墨重彩地記述了自王陽明建縣以來,和平人民對陽明先生平亂之功、創縣之績、教化之能、執政之勤、為官之廉、為民之明等歷史貢獻的敬意和緬懷之情,使他成為和平縣的一個重要文化標識。第二部分是對王陽明巡治和平的研究,匯集幾十位作者發表于報刊上或論文集上的論文,對王陽明平定三浰的歷史事實作進一步論證,并增加一些詳盡的細節說明,旨在解答王陽明是否到過和平的問題。

在編寫本書過程中,作者參考了吳光、錢明、董平、姚延福編校的《王陽明全集》,周建華的《王陽明在江西》,周建華、劉楓的《王陽明與福建》,李曉方的《王陽明龍南史料輯錄》等書籍和相關史料,同時得到了中共和平縣委、和平縣人民政府、縣社科聯、縣文聯的支持,得到了和平縣永強混凝土有限公司、廣東聰明人集團有限公司周志明董事長、廣東知行合一古郡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林仕梅董事長、和平縣創鉅實業有限公司凌小芳經理,以及縣王陽明研究會朱德富、蕭加鈴、梁平、陳子昂、何仲達、張小新、盧振根等人的大力協助。在此,我們表示萬分感謝!

本書的出版發行,對于研究王陽明與和平縣及和平地域文化構建、傳承與弘揚陽明文化、講好和平故事、傳播和平聲音、踐行知行合一、推動和平精神文明創建等,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當然,如果本書能助益人們知往鑒今,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將是我們更希望看到的。

是為序。

楊廷強
2023年3月18日于和平浰江河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南城县| 龙里县| 布尔津县| 错那县| 红桥区| 兴宁市| 潞城市| 麻阳| 锦屏县| 车致| 东宁县| 龙岩市| 海盐县| 南安市| 谢通门县| 金乡县| 读书| 通江县| 平泉县| 交口县| 临桂县| 阳城县| 福安市| 揭阳市| 佛学| 宜兰市| 佛山市| 昭觉县| 西宁市| 柳河县| 宁波市| 龙州县| 雅安市| 三江| 平罗县| 扎赉特旗| 屏边| 城市| 阿图什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