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文化素材庫建設是實現撫州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新型基礎設施

2020年5月,中宣部文改辦下發了《關于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推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依托現有工作基礎,標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成果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建設物理分散、邏輯集中、政企互通、事企互聯、數據共享、安全可信的文化大數據服務及應用體系,面向全社會開放,將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為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好基礎。

在《通知》中,明確安排了8項主要任務:中國文化遺產標本庫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庫建設、中華文化素材庫建設、文化體驗園建設、文化體驗館建設、國家文化專網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云平臺建設、數字化文化生產線建設等。其中,中華文化素材庫建設在《通知》中的相關描述為:以文化遺產數字化成果為對象,集成運用各種新技術,將已標注和關聯的文化數據進行解構,萃取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分門別類標簽化,為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以及城鄉規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素材。

(一)“文化素材”的定義和特征

“文化素材”并不是新詞,原意是實際生活中未經總結提煉的形象,文學、藝術的原始材料。在文藝創作領域,“素材”一直是一個基礎概念。自20世紀末數字技術與互聯網的興起以來,這一概念被延伸賦予了新的使用范疇,即數字化的圖片、照片、矢量圖、視頻和音樂等材料,供新的設計和創作使用。隨著相關技術和市場的逐漸成熟發展,“文化素材”理應被重新定義,上述定義屬于“文化素材”的“前數字時代”定義。

進入“數字時代”,“文化素材”進一步獲得了嚴格的數字人文內涵,被界定為被解構為更小單元的、承載特定文化意義的基本信息模塊,這種模塊可以是文字、圖像、聲音等不同形式。對這些信息模塊所承載的文化元素的復印和應用,就形成了新的文化創意和創造。簡言之,數字時代的文化素材是攜帶文化意義的基本信息單元。與此前的數字形式“素材”不同之處在于,文化素材重新恢復了相關基本單元的文化含義。文化素材從剛剛進入數字和網絡時代僅僅局限于形式的要素單元,豐富為可以綜合服務于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的基本信息模塊。

在這一背景下,文化素材庫的建設從一種習以為常的抽象存在變成了可以通過科學方式搶救、整理、統計、轉化應用的具體操作,從一項倡議和指導原則變成了一種可行性探討建議。文化素材數據庫建立的文化工程學意義在于:用數字化技術對當地文化資源(如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風物傳說、歷史人物事件和風景名勝等)符號進行樣本采集、符號元素提取、文化解讀,并在此基礎上對基本文化符號進行語義聯配和知識圖譜建構。

文化素材庫在這個意義上就不單純是過去經常見到的“文化資源整理”類型的機械累積容器,更像是一個挖掘并生成文化資源知識的框架體系。這一體系由資源群和技術群組成,核心的資源群3類,分別是數據、信息、地方性知識;核心技術群6個,分別是表征、量化、解構、解讀、檢索、重構。見下圖:

文化素材庫框架體系(作者自繪)

(二)“文化素材庫”是對“文化資源整理”跨越范式地升級

廣義上的文化資源指的是人們在文化生產和活動中產生和涉及的各種資源的總和。過去的“文化資源整理”,是將各種原始資源匯總在一起,進行分類和呈現的。其優勢是能夠對當地文化資源情況進行全面掌握,劣勢是非專業人士沒有能力直接處理原始資源,進行再次創作和轉化時,容易脫離語境生編硬造,或者拘泥于原有形式,無法真正創作順應時代和媒介特征的新作品。

文化素材庫從數據、信息與地方性知識三個維度拆解了抽象的文化資源理念。網絡時代現有的“素材”已經在實踐中實現了第一個層面——數據的拆解。在計算機領域,數據(data)是事實或者觀察的結果,對客觀事物的邏輯歸納,用于表示客觀事物的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數據既可以是連續的聲音、圖像等模擬數據,也可以是離散的符號、文字等數字數據。文化素材庫的第二個層面是信息,指的是數據的內涵,是數據意義的表達。但作為文化素材庫,僅擁有數據和“是什么”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地方性知識。“地方性知識”最初誕生于人類學領域,有比較狹窄的應用語境,隨后在科學實踐哲學中大放異彩,“地方”的含義從人類學的地域性所指變為哲學規范意義上的限定,指的是在知識生成和辯護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context or status),如特定文化、價值觀、利益和由此造成的立場和視域等吳彤。兩種“地方性知識”——兼評吉爾茲和勞斯的觀點[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11.。文化特殊性就體現在資源的地方性知識中,這是文化素材庫與傳統意義上“數據庫”概念最大的區別。

我們可以以“二十四節氣”為例來說明文化素材所包含的數據、信息和地方性知識三個維度。“二十四節氣”2017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全稱為“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在數據上,二十四節氣只是24個符號,申遺成功之后眾多繪有二十四節氣的日歷卡等平面設計均來源于此。在信息層面,二十四節氣除了對農業季節的細分,還包含了中國人不晚于《淮南子·天文訓》成書以來古代天文學、歷學和農業文明發展的歷程和經驗,包含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和宇宙觀。在地方性知識層面是指隨著農耕文明經年累積的社會生活變遷,二十四節氣“已經成為民眾社會生活的重要節點與時間坐標,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民俗內涵,產生了與民眾衣食住行各方面緊密相關的特色習俗,深深融入人們生活之中”張清俐。保護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2-10.。在文化素材庫建設中,只有把這些與二十四節氣符號有關的方方面面都包含進“二十四節氣”的素材描述,才能成為有別于計算機領域“數據庫”的“文化素材庫”,在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才能盡量避免文化資源內核的失真和走樣。

(三)“文化素材庫”是數字時代新型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文化素材與文化基因具有相似的特性。生物學意義上的基因具有選擇、變異、復制、重組、遺傳等特性,在時間、空間、環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了生物的多樣性。文化創造亦如是,通過表征、量化、解構、解讀、檢索、重構等6種核心技術,可以助力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服務于“兩創”的文化素材庫,也有助于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和傳承者更好地利用文化素材進行創造和創新。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解釋了“新型基礎設施”的概念和內涵,即“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技術設施體系”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 將從四方面促進新基建[EB/OL].(2020-4-20).https ://www.chinanews.com/cj/2020/04-20/9162373.shtml.。“新基建”主要包括了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基礎設施”也與“文化素材庫”一樣,是一個具有了新時代內涵的概念。相比傳統基建,科技創新驅動、數字化和信息網絡三大要素是新基建的特色。顯然,文化素材庫的建立,在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方面是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

在厘清上述關鍵詞后,發現撫州文化素材庫建設與過去的文化資源整理有顯著不同。撫州文化素材庫建設的主體是以當地文化機構為文化資源提供方、以數字技術實驗室為文化符號提取的技術支持方、以人文學者為文化符號的解讀方的文化科技協同創新團體。唯有依托這個文化科技協同創新團體,才能用數字化手段提取、分類、使用撫州當地文化資源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這一基礎設施不僅適用于撫州,還強調要遵循統一標準,鏈接全省乃至全國的數據,成為“供給端”“云服務平臺”中的重要一環,推動撫州特色文化走出撫州、走出江西、走出國門,提升我國文化科技融合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平邑县| 旺苍县| 喀什市| 南宁市| 青河县| 齐河县| 吴桥县| 永定县| 余江县| 乌拉特后旗| 承德市| 鹿邑县| 娱乐| 灌云县| 海门市| 洛宁县| 来宾市| 东方市| 响水县| 康乐县| 嘉鱼县| 修水县| 璧山县| 沽源县| 兖州市| 呈贡县| 博罗县| 西贡区| 新沂市| 浦北县| 永年县| 文安县| 泽普县| 安仁县| 将乐县| 霸州市| 武清区| 天全县| 伊春市| 大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