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章 肺氣腫疾病

第一節(jié) 肺氣腫

【概述】
肺氣腫(emphysema)是指肺部終末細支氣管遠端出現(xiàn)異常持久的擴張,伴有肺泡壁和細支氣管破壞而無明顯的肺纖維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常見表現(xiàn)。
肺氣腫常繼發(fā)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疾病,并與吸煙、大氣污染及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guān)。肺氣腫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大多認為與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統(tǒng)失衡有關(guān)。肺組織彈性收縮功能障礙、氣道阻力升高等原因?qū)е路谓M織在較小壓力下膨脹,且膨脹后不能將氣體排空,不斷增加的呼吸做功可引起胸壁順應性和呼吸功能降低,并加重膨脹程度。
病理學上,根據(jù)病變的解剖學部位,將肺氣腫分為肺泡性肺氣腫和間質(zhì)性肺氣腫兩大類。
1.肺泡性肺氣腫
病變發(fā)生于肺腺泡內(nèi),根據(jù)其發(fā)生部位及范圍不同可分為以下3類。
(1)小葉中心型肺氣腫:
最為常見,位于小葉中央的呼吸性細支氣管囊狀擴張,而小葉周圍部分肺泡囊、肺泡管和肺泡不受累,好發(fā)于上葉。與長期大量吸煙和粉塵吸入相關(guān)。
(2)間隔旁型肺氣腫:
小葉遠端肺泡囊和肺泡管擴張,近端呼吸細支氣管基本正常。直徑超過1~2cm的間隔旁型肺氣腫稱作肺大皰,好發(fā)于肺尖,破裂可導致氣胸。
(3)全小葉型肺氣腫:
整個肺小葉從呼吸性細支氣管至肺泡彌漫擴張,好發(fā)于下葉。常見于α 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患者。
2.間質(zhì)性肺氣腫
肺內(nèi)壓急劇增高導致肺泡壁或細支氣管壁破裂,氣體進入間質(zhì)所致。常由胸部外傷、肋骨骨折所致。
除以上主要類型外,其他類型肺氣腫還包括:瘢痕旁型肺氣腫為在瘢痕區(qū)周圍肺組織破壞形成的局限性肺氣腫。代償性肺氣腫為在肺葉切除、肺萎陷及炎癥周圍,肺泡過度充氣、膨脹。老年性肺氣腫為肺組織退行性改變,彈性減低,肺殘氣量增加,肺組織膨脹。后兩者不伴有肺組織結(jié)構(gòu)破壞,因而并非真性肺氣腫。
【臨床表現(xiàn)】
早期臨床癥狀及體征不明顯。隨病情進展,可有咳嗽、咳痰、喘息等癥狀,慢性反復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病情,因阻塞性通氣障礙而出現(xiàn)呼氣性呼吸困難,氣促、胸悶及發(fā)紺等缺氧表現(xiàn),嚴重者可出現(xiàn)肋間隙增寬,肋骨上抬,胸廓前后徑增大,形成肺氣腫特有的體征“桶狀胸”。晚期肺循環(huán)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升高引起肺源性心臟病。
【實驗室檢查】
(1)該病變血液生化檢查無特異性,其診斷及病變程度分級主要依靠肺功能檢測。
(2)肺功能,通過測定整個呼吸道氣流量間接反映肺功能狀況,通過測得患者剩余殘氣量RV、肺總量TLC、RV/TLC比值等指標診斷肺氣腫,對其嚴重程度進行分級。RV/TLC>35%,可診斷肺氣腫;RV/TLC在35%~44%為輕度,45%~54%為中度,>55%為重度。通過一秒鐘用力呼氣量(FEV 1)和FEV 1與肺活量(FVC)或用力肺活量的比例減少來確定有無氣道阻塞性異常,患者吸入支氣管舒張劑后的FEV 1/FVC<70%,可以確定存在持續(xù)氣流受限。
【影像學表現(xiàn)】
1.X線表現(xiàn)
X線片表現(xiàn)主要為肺膨脹過度和血管改變。
(1)肺膨脹過度征象包括如下。
1)肺野透光度升高。
2)肺高增大:即測量正位片從右膈頂至第1肋骨結(jié)節(jié)間的距離,若>29.9cm,則70%的病例提示肺功能異常。
3)膈肌低位:右膈位于或低于第7前肋;膈肌變平:正位片上右膈頂至右肋膈角和右心肋角連線的最大垂直距離<2.7cm,則2/3肺功能有阻塞性改變,80%為中至重度異常。側(cè)位片示前肋膈角>90°,膈頂至前、后肋膈角連線最大垂直距離<1.5cm或膈肌翻轉(zhuǎn)(圖5-1-1~5-1-3)。
4)胸骨后間隙增寬。側(cè)位片示從胸骨角下3cm至升主動脈前緣水平間距>2.5cm。
此外,還可有肋間隙增寬、縱隔向健側(cè)移位等間接征象。
(2)血管改變:包括氣腫區(qū)肺血管紋理變細、稀疏,非氣腫區(qū)則代償性的血管增粗、增多,為血流再分配表現(xiàn)。
(3)肺大皰:肺大皰指直徑>1cm的氣腔,表現(xiàn)為局限性透亮區(qū),其內(nèi)可見少量肺紋理,向四周膨脹,將肺組織壓向肺尖、肋膈角及心膈角處(圖5-1-4~5-1-6)。
輕度小葉中心型、間隔旁型或全小葉型肺氣腫在X線片診斷檢出率及準確率較低,發(fā)生肺大皰時診斷明確。
2.CT表現(xiàn)
CT可以直接顯示肺的破壞區(qū),在檢出肺氣腫方面能力優(yōu)于平片,HRCT由于極高的分辨率還可顯示常規(guī)CT不能發(fā)現(xiàn)的肺氣腫,從而可以更好地評估病變范圍及嚴重程度,并成為定量評估肺氣腫的理想工具。
圖5-1-1 肺氣腫
男性,56歲,胸部正位片(A)示肺野透光度增高,膈肌低位,胸部側(cè)位片(B)示胸骨后間隙增寬,胸腔前后徑增大,前肋膈角>90°
圖5-1-2 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氣腫
男性,76歲,胸部正位(A)側(cè)位(B)片示胸廓前后徑增大。雙肺紋理紊亂,走行僵直,肺野透光度增高,雙肺下葉多發(fā)大小不等囊狀影,提示多發(fā)肺氣腫形成
圖5-1-3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男性,81歲,雙肺上葉繼發(fā)型結(jié)核。胸部正(A)側(cè)(B)位片示胸廓前后徑增大,肺野透光度增高,肺紋理紊亂,雙肺上葉散在條索,斑片影及致密小結(jié)節(jié),提示纖維增殖鈣化病變
圖5-1-4 肺大皰
男性,62歲,胸部正位片示左肺下野心緣旁囊狀局限性透亮區(qū)(箭),向周圍膨脹生長
圖5-1-5 肺大皰
女性,47歲,胸部正位片示左肺上野囊狀局限性透亮區(qū)(實箭),向周圍膨脹生長,鄰近肺組織受壓、膨脹不良(虛箭)
圖5-1-6 肺大皰
女性,31歲,胸部正(A)側(cè)(B)位片示右肺中葉囊狀局限性透亮區(qū),向周圍膨脹生長(箭)
(1)各型肺氣腫在HRCT上的表現(xiàn)如下。
1)小葉中心型肺氣腫:直徑2~10mm低密度區(qū),位于小葉肺動脈周圍,具有小葉分布特點,多無明確的壁,其邊緣為肺組織,在雙肺散在分布。嚴重者可融合,或聚集呈簇狀(圖5-1-7~5-1-9)。
2)間隔旁型肺氣腫:胸膜下、小葉間隔旁以及血管和支氣管周圍的局限低密度區(qū),邊界清楚,排列成單層(圖5-1-10、5-1-11),肺氣腫的間隔形成與胸膜垂直的細線影,可形成胸膜下肺大皰(圖5-1-12)。
3)全小葉型肺氣腫:小葉一致性破壞,彌漫的肺密度減低,無明確邊界(圖5-1-13~5-1-15),肺血管分支變細扭曲、分布稀疏,病變范圍幾乎無正常肺組織,下葉好發(fā)且嚴重。
4)瘢痕旁型肺氣腫:發(fā)生于纖維化病灶周圍,多見于3期塵肺進行性纖維融合塊、結(jié)核纖維化及慢性炎癥周圍,可表現(xiàn)為結(jié)節(jié)、纖維條索病變或斑塊等原發(fā)病變旁的局限性氣腔,大小不一,形態(tài)不規(guī)則,部分低密度區(qū)可在病灶周圍放射狀排列(圖5-1-16~5-1-18)。
圖5-1-7 肺氣腫(小葉中心型)
男性,44歲,胸部CT肺窗示雙肺散在分布小低密度透亮區(qū),無壁,中心見小葉肺動脈(箭)
圖5-1-8 肺氣腫(小葉中心型)
男性,63歲,小葉中心型肺氣腫。雙肺彌漫多發(fā)小低密度透亮區(qū),無壁,中心見小葉肺動脈
圖5-1-9 肺氣腫(小葉中心型)
女性,60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部CT肺窗示左肺下葉前內(nèi)基底段小低密度透亮區(qū),無壁,中心見小葉肺動脈(實箭),掃描范圍內(nèi),右肺中葉支氣管管壁增厚,部分管腔顯示不清(虛箭)
圖5-1-10 肺氣腫(間隔旁型)
男性,47歲,胸部CT肺窗示右肺上葉胸膜下區(qū)見小囊狀低密度透亮區(qū),單層排列,邊界清楚(箭)
圖5-1-11 肺氣腫(間隔旁型)
男性,71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部CT肺窗示雙肺上葉胸膜下區(qū)多發(fā)小囊狀低密度透亮區(qū),單層排列,邊界清楚(箭)
圖5-1-12 肺氣腫(間隔旁型)
男性,65歲,胸部CT肺窗示雙肺胸膜下區(qū)多發(fā)小囊狀低密度透亮區(qū),單層排列,邊界清楚(實箭),部分融合形成肺大皰(虛箭)
圖5-1-13 肺氣腫(全小葉型)
男性,54歲,胸部CT肺窗示雙肺間隔旁型肺氣腫(短箭)、小葉中心型肺氣腫(虛箭),右肺組織密度減低,小葉一致性破壞,可見多發(fā)融合囊狀透亮區(qū),形成全小葉型肺氣腫(長實箭),肺血管分支變細、分布稀疏,部分透亮區(qū)融合形成肺大皰(*)
圖5-1-14 肺氣腫(全小葉型)
男性,62歲,胸部CT肺窗示雙肺組織彌漫性密度減低,小葉一致性破壞,可見多發(fā)融合囊狀透亮區(qū),并見肺大皰形成(箭),肺血管分支變細、分布稀疏
圖5-1-15 肺氣腫(全小葉型)
男性,62歲,胸部CT肺窗示右肺下葉基底段肺野透光度局限升高,小葉一致性破壞,可見多發(fā)融合囊狀透亮區(qū)(箭),肺血管分支變細、分布稀疏
圖5-1-16 肺氣腫(瘢痕旁型)
女性,56歲,雙肺繼發(fā)型肺結(jié)核、右肺上葉瘢痕旁型肺氣腫、右肺上葉代償性肺氣腫、左肺不張、縱隔疝。胸部CT肺窗示右肺上葉體積增大,右肺上葉后段纖維斑塊及鈣化病變(虛箭),其旁肺組織密度減低,透光度升高,形成瘢痕旁型肺氣腫(細實箭);左肺不張,縱隔左移,右肺疝入左側(cè)胸腔,形成縱隔疝伴右肺代償性肺氣腫(粗短箭)
圖5-1-17 肺氣腫(瘢痕旁型)
女性,27歲,左肺下葉上段繼發(fā)型肺結(jié)核。胸部CT肺窗示左肺下葉上段結(jié)節(jié)(虛箭),其旁肺組織密度減低,透光度升高(實箭)
圖5-1-18 肺氣腫(瘢痕旁型)
男性,69歲,雙肺炎癥。胸部CT肺窗示雙肺下葉纖維索條病變(虛箭),其旁肺組織密度減低,透光度升高(實箭)
5)肺大皰表現(xiàn)為直徑>1~2cm,肺大皰的壁由胸膜、肺結(jié)締組織和被壓縮的肺組織構(gòu)成,厚度多為1mm以下,多位于胸膜下,也可見于肺內(nèi),單發(fā)或多發(fā),可為單房性(圖5-1-19),或為多個擴張氣腔融合而成,較大肺大皰內(nèi)可殘留血管影(圖5-1-20)。
肺大皰按大小及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可分為3型:①Ⅰ型,較小,與胸膜接觸面小,但有較重的肺過度膨脹,內(nèi)部無結(jié)構(gòu)可見,易破裂;②Ⅲ型,肺大皰體積大,與胸膜接觸面大,常僅有中度肺過度膨脹,內(nèi)部可有相當數(shù)量的肺組織血管參與;③Ⅱ型,介于Ⅰ型與Ⅲ型之間。如肺大皰過大,至少占據(jù)一側(cè)胸腔1/3以上時為特發(fā)性巨大肺大皰肺氣腫,稱為“消失肺綜合征”。
(2)肺氣腫CT定量診斷技術(shù)包括如下。
1)視覺評價及主觀半定量評分法:主觀半定量評分法基于影像醫(yī)師對圖像的主觀評價和視覺評分。視覺評分即在常規(guī)層厚(5~10mm)掃描結(jié)束后分別在主動脈弓、氣管隆嵴及下肺靜脈開口處層面加掃3層HRCT,代表上、中及下肺野,再根據(jù)低衰減區(qū)的范圍作出評價并計分、分級。
圖5-1-19 肺大皰
男性,53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部CT肺窗示左肺上葉胸膜下囊狀透亮區(qū),直徑>2cm(實箭)。雙肺另見散在小葉中心型肺氣腫(虛箭)
圖5-1-20 肺氣腫、肺大皰
圖A為男性,70歲,胸部CT肺窗示右肺縱隔旁胸膜下多發(fā)囊狀透亮區(qū),直徑>2cm(細實箭)。雙肺胸膜下區(qū)間隔旁型肺氣腫(虛箭)。圖B為男性,69歲,胸部CT示右肺含氣大囊腔,為多個擴張氣腔融合而成,內(nèi)可殘留血管影(細實箭)。雙肺另見間隔旁型肺氣腫(虛箭)及小葉中心型肺氣腫(粗短箭)
目前國際上常用HRCT視覺評價方法對肺氣腫的嚴重程度和累及范圍進行評估,將肺氣腫的嚴重程度分為4級,0級為正常肺;1級為直徑<5mm的低密度區(qū),伴或不伴肺紋理的減少缺失;2級為直徑<5mm和直徑>5mm的低密度區(qū)共存于肺組織,常伴有肺紋理的減少;3級為低密度區(qū)彌漫存在于肺組織中,不局限于肺葉,伴有肺紋理的減少和扭曲。累及范圍也分為4級:單側(cè)肺野內(nèi)病變范圍小于25%為1級;25%~50%為2級;50%~75%為3級,大于75%為4級(圖5-1-21)。
2)客觀量化評估:指標主要包括像素指數(shù)、平均肺密度值、肺容積指標。像素指數(shù)法也稱密度屏蔽法或閾值限定法,使低于該閾值的低衰減區(qū)發(fā)亮,由計算機計算低衰減區(qū)所占全肺容積的百分比,稱為像素指數(shù)或氣腫指數(shù),但目前對于肺氣腫閾值的選定尚無統(tǒng)一標準。密度分析法主要有平均肺密度法、直方圖法。平均肺密度指肺野內(nèi)所有像素的平均CT值。直方圖法為將肺內(nèi)所有像素CT衰減值的分布情況進行統(tǒng)計,以直方圖形式表現(xiàn),并在直方圖上選定某個點或范圍,低于這個點或范圍的區(qū)域即為肺氣腫。正常肺密度直方圖曲線為-750~-850HU,肺氣腫患者的分布曲線較正常曲線“左移”,為-1 000~-900HU(圖5-1-22);肺大皰患者密度直方圖呈雙峰樣改變。
圖5-1-21 肺氣腫
男性,54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視覺評價法對肺氣腫嚴重程度和累及范圍進行評估:嚴重程度為3級,累及范圍為4級
3)容積測定法:利用閾值設定、分割技術(shù)和VR等后處理方法對肺部容積進行測定,測量指標包括深吸氣末肺容積、深呼氣末肺容積、上述兩者容積差及容積比(圖5-1-23)。
3.MRI表現(xiàn)
MRI常規(guī)序列正常肺組織難以顯示,肺氣腫診斷困難,且MRI費用高、耗時長,臨床較少采用。隨著MRI掃描技術(shù)的發(fā)展,肺實質(zhì)灌注成像在肺氣腫及肺功能評價中具有潛在價值。對于肺灌注異常方面的檢測,MRI具有高達95%的準確率,且特異性極高。而MRI 3D容積灌注顯像技術(shù)能對局部肺灌注缺損區(qū)域進行精準的解剖學定位,進而從肺葉、肺段、亞段甚至更細微的肺部結(jié)構(gòu)層面對肺氣腫進行評估。
3He為MRI研究常用試劑,可提供氣管及整個肺部空氣空間圖像。 3He MRI對于輕度肺氣腫患者氣流異常的檢出較常規(guī)CT及肺功能檢查要敏感得多,單次呼吸周期即可檢測到不規(guī)則的、延時的氣流潴留及重新分配。
圖5-1-22 肺氣腫客觀量化評估
A、C、E為男性76歲慢性阻塞性肺疾?。–OPD)Ⅲ級患者,F(xiàn)EV1%=47.5%,F(xiàn)EV1/FVC=40.4%;B、D、F為男性67歲肺功能正常患者。CT平掃冠狀位重建COPD患者(A)雙肺散在多發(fā)肺氣腫,正常肺功能患者(B)雙肺未見明顯肺氣腫征象;與正?;颊撸―)相比,COPD患者(C)肺密度分布直方圖曲線左移;密度分布對比圖顯示COPD患者(E)比肺功能正常患者(F)的全肺平均密度峰值明顯左移,且肺密度曲線的離散度增加,尤以雙肺上葉為著
圖5-1-23 肺氣腫容積測定評估
男性,66歲,胸部CT掃描冠狀位重建肺內(nèi)未見明顯異常,肺功能正常,基于計算機軟件,肺邊界自動識別,從左至右分別為吸氣相肺邊界自動識別(A)、呼氣相肺邊界自動識別(B);C為吸氣相全肺的定量參數(shù),D為呼氣相全肺的定量參數(shù)
【診斷標準】
臨床上,診斷慢性阻塞性肺氣腫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慢性支氣管炎病史;癥狀為進行性呼吸困難;肺氣腫癥狀及體征;影像學表現(xiàn)和肺功能測定異常,伴或不伴有小氣道阻力增加。
【鑒別診斷】
1.局限性氣胸
氣體將肺組織向內(nèi)推壓,壓向縱隔或肺門,可見氣胸壓縮線,壓縮線外肺紋理消失。肺大皰向四周膨脹,肺尖、肋膈角及心膈角均可見被壓縮的肺組織。
2.蜂窩囊腫
間隔旁型肺氣腫需與蜂窩囊腫鑒別。蜂窩囊腫見于肺間質(zhì)纖維化,蜂窩由密集的多個囊腔構(gòu)成,在胸膜下排列多層,在肺下部和基底部較重。蜂窩囊腫有完整的壁,直徑多小于10mm。間隔旁型肺氣腫多位于雙肺上葉,胸膜下單層排列多見,囊腔大小不等。
3.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
小葉中心型肺氣腫需與該病鑒別。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好發(fā)于女性,表現(xiàn)為雙肺散在多發(fā)囊狀影,直徑多為5~10mm,囊腔有薄壁,而小葉中心型肺氣腫多無壁,且臨床上有COPD表現(xiàn)。
(侯 陽 王悅?cè)耍?/b>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山县| 罗平县| 顺昌县| 高邮市| 克拉玛依市| 岚皋县| 常熟市| 新乡市| 绿春县| 子洲县| 彰化县| 根河市| 苏州市| 朝阳市| 太谷县| 台北市| 从江县| 始兴县| 烟台市| 安达市| 和龙市| 舒城县| 张北县| 金秀| 正宁县| 钟山县| 建阳市| 柘城县| 丰城市| 青铜峡市| 沾益县| 泰顺县| 板桥市| 屏南县| 剑川县| 尼勒克县| 南汇区| 海城市| 海宁市| 汨罗市|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