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沉思錄
-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 3308字
- 2025-03-17 13:55:46
作于格蘭河上,與夸迪人作戰期間
1 每日清晨,首先告誡自己:今天,我將遇見好管閑事之人,忘恩負義之人,爭強好勝之人,背信棄義之人,心存惡念之人,孤傲不群之人。他們之所以承受諸般苦惱,只因看不透善惡是非的本質。而我已然洞悉,善道即是正義,惡道萬劫不復;我也已通曉,冒犯我之人,實屬我同類——并非具有血緣關系,而是具有同一種理性,感知同一片神性的碎片[1]。我因而不會被他們傷害分毫,因為誰也無法將我引入惡道之中。我也不會對親人怒發沖冠或心存怨恨。我們生來便是為了合作,就如雙手雙足、上下眼瞼、兩排牙齒那樣。因此,無論是怒火中燒,還是拒之千里,親人間的相互沖突皆違反了本性。
2 不論我是怎樣的存在,都是由肉身、呼吸和理性意志(directing mind)組成。因此,應當對肉身不屑一顧,它不過是血液與骨骼,不過是神經與血管編織而成的網絡。至于呼吸,不過是氣,一呼一吸間,循環往復,從未停止變化。于是只剩第三項,理性意志。丟下書本,別再心存妄念:你并無天分。或者想象自己邁入臨終之際,“你已垂垂老矣,別再讓理性意志經受奴役,別再被自私和沖動牽制,別再為現狀惴惴不安,也別再對未來滿腹猜疑”。
3 眾神的造化充滿神意。命運的杰作既不獨立于自然法則(Nature),亦離不開神意貫穿始終的操控,使一切聯結合并。萬事萬物皆來自神界(that world);進一步說,那是命中注定與整個宇宙的福祉,而你,亦置身其間。世間萬物,皆受整體本性的滋養,而這本性(nature)亦存在于萬物之中;宇宙秩序通過元素的組合與變化,亦存在于萬物之間。通曉這一奧秘,對你已然足夠,這便是亙古不變的信條。放棄對書本的渴望,這可讓你免于懷怨而終,而能在告別人世之時,心懷真正的恩典與對神衷心的感謝。
4 謹記,你已延誤多時,眾神多次給予你寬限,而你卻不加理會。是時候了,洞悉你置身其中的宇宙,看清宇宙源頭的主宰者吧;時間有限,若你不及時吹散心中的陰云,寬限便會終結,你亦會消逝,良機一去無返。
5 要像一個羅馬人,要像一個男人,每時每刻都活力充沛,專注于手頭事務,要有縝密的分析與始終如一的尊嚴,心懷憐憫與不帶偏見的正義——還要摒棄一切雜念。只要你將每件事都當作生命中最后一次做,便可達到心無旁騖,讓自己解脫,即不再缺乏目標,不再因沖動而偏離理性法則,避免虛偽,避免自私,避免對命運滿腹牢騷。你要知道,當一個人終生篤信眾神,所需之物寥寥無幾。而對奉行信條之人,神也不會過多苛求。
6 自我傷害,我的靈魂正在自我傷害:你將不會再有重拾自尊的機會。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不過彈指之間,你的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卻仍未顯出自身榮耀,還將幸福寄托于他人靈魂之上。
7 外物是否使你分心?那就抽出空閑,接受更好的訓導吧,別再彷徨四顧。除此之外,還須警惕另一種游離不定。那樣的人雖生猶死,他們的每個沖動,甚至每個念頭都漫無目的,他們的每個行為,每句話語,都無的放矢。
8 參悟不透他人的心靈,并不一定因此產生痛苦;但若疏于體察自己的靈魂,則必然造就不幸。
9 始終謹記:整體本性是怎樣的,我自身的本性是怎樣的,二者之間有何關聯,這些本性是怎樣的局部,又組成了怎樣的整體;你的一切言語行為,皆與自身所屬的本性協調一致,沒有誰能阻止你。
10 提奧夫拉斯圖斯以哲學的視角區分眾人,對他們所犯之罪的輕重加以比較,他說,因欲望而行惡比因憤怒而行惡更為嚴重:因為憤怒之人顯然是由于某種痛苦和無意識的痙攣發作而喪失了理性;因欲望行惡之人卻屈從于享樂,其罪行似乎更為放縱墮落,更為怯懦軟弱。隨后,提奧夫拉斯圖斯如一位真正的哲學家那樣,客觀地指出,在快感的挾持下所行之惡,比在痛苦的折磨下所行之惡,更應受到譴責。后者往往更像受傷害的一方,在痛苦的刺激下,被迫憤怒;而前者的行惡沖動源自其本身,受欲望驅使。
11 你隨時可以遠離你的生活:這種可能性寓于你的心靈之中,體現在你的言行之中。如果眾神存在,即便當即辭別人世,也并不可怕:因為他們不會讓你受到任何傷害。如果眾神不存在,或對人類漠不關心,那么在這個沒有眾神、毫無神意的世界,生命于我又有何意義?然而,眾神確實是存在的,并且,他們確實是關心人類的:他們必定將神的力量賦予人類,使其免受真正的傷害。如果別處還有其他害人之物,他們也會出手相助,讓所有人免于墮入萬劫不復;一件事物,若無法使人墮落,又何以摧毀人生呢?整體的本性不會對此視而不見,不會對此疏忽大意,也不會對此一無所知,它必會用其力量抵制邪惡,重申正道。它也不會因力量或技能不足,而犯下對事不辨黑白、對人善惡不分這樣的大錯。沒錯,生與死,榮與辱,苦與樂,貧與貴——一切雖有好壞之分,但其本身卻并無對錯。
12 世間萬物稍縱即逝,我們的形體在塵世中消亡,我們的記憶隨時間湮滅;種種感官對象——尤其是那些以享樂誘惑我們,用痛苦恫嚇我們,或者拿虛榮與名聲迷惑我們的事物——其本性是如此低賤、可鄙、低劣、易朽且死氣沉沉。我們應以理性來看待這些事物。再者,那些評說是非的聲音,真的值得我們在意嗎?還是不應理會?而對于死亡,當我們審視死亡本身,運用心靈力量加以剖析,去除有關死亡的聯想,就會得出結論:死亡不過是自然的運轉過程(function of nature)——若有人對這種自然運轉感到恐懼,那他不過是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死亡不僅是一種自然的運轉,它對自然亦有助益。
再者,人是如何與神接觸的,他是通過自身的哪一部分,在何時,以何種方式接近神?
13 人間最悲慘之事,是一個人四處走動,繞著一切兜圈,用詩人品達的話來說,“鉆進一切牛角尖”,只為尋找跡象和征兆,以揣測周圍人的心思。其實,只要專注于心中的眾神,真誠地侍奉眾神,就已是圓滿。這份侍奉讓心靈不被激情、瑣事、對神與人所作所為的不滿所玷污。因為,神給我們的饋贈,那些好的德行,值得敬奉;而人所帶給我們的,由于我們相互之間的血脈相連,也值得珍惜與愛護;只是眾生有時也會讓人心生悲憫,因為他們善惡不分:這種缺陷不亞于不辨黑白。
14 即便你能活三千年,或十倍之久,也要時刻謹記:沒有人會度過不屬于他的人生,任何人能失去的只有他當下的生活。長命百歲和朝生暮死并無不同。此時此刻也好,已逝之時也好,對每個人皆無差別。真正失去的僅僅是一片片須臾(merest fragment of time)。沒有誰能失去過去或未來——一個人不曾擁有的東西,又怎么會被奪走呢?
因此,以下兩點要時刻謹記。其一,萬物亙古如常,循環往復,望向同樣的事物一百年,二百年,或是永生永世,并無分別。其二,長壽與早逝,蒙受的損失并無不同。唯一可以被奪走的東西只有當下。若一個人所擁有的只有當下,那么他就不可能失去并不擁有的東西。
15 “一切都由我們的看法決定。”這句犬儒學派摩尼穆斯的反駁已足夠清楚,就其中的真理而言,如果有人領悟了話中的內核,也會清楚這句話的珍貴價值。
16 當一個人的靈魂自顧生長,竭盡所能,成為宇宙中的腫塊,最首要的便是,他會自我傷害:因為,對任何事心生怨恨,都等同于將自己與自然(Nature)分隔開來,自然容納萬物,萬物的本性皆在其中。第二,當靈魂疏遠他人,或與之勢不兩立,甚至企圖傷害——深陷于憤怒的靈魂便是如此。第三,當靈魂沉溺于享樂或痛苦,便會自我傷害。第四,當靈魂虛與委蛇,言行不一,也是在自我傷害。第五,當靈魂未能朝著目標行動或努力,而是朝西暮東,飄忽不定——即便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應依據目標踐行。理性生靈的最終目標,即是遵循那個最崇高的城邦——宇宙的理性和規則。
17 人的一生,短暫須臾,他的存在變幻無常,他的知覺模糊不清,他的肉身易朽易碎,他的思想飄忽不定,他的命運神秘莫測,他的名聲晦暗不明。簡而言之:一切肉身如流水般逝去,一切思想化作幻夢與妄念;生命是一場戰爭,一段異鄉之旅,連唯一永存的名聲也終將煙消云散。
那么,人生路上,什么能為我們保駕護航?有一物,也僅此一物:哲學。哲學讓我們心中的神性不受侵犯,不受損害,不受愉悅與痛苦的操縱,哲學讓我們行任何事都心懷目標、真實、正直,不受他人干擾,不被失敗擊垮。此外,接受所有發生的一切,接受所有遭遇的一切,只因它們殊途同歸,那便是一切的起源;始終懷著愉悅的心情等待死亡,死亡不過是把構成每個生靈的元素分解開來。既然元素本身綿綿不絕的相互轉換并不可怕,那么又何必滿心憂慮地瞻望著它們的變化和消亡呢?死亡與自然相符:凡是合乎自然的,皆無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