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銅鼓寨的楓葉紅得像在滴血。
李君寶踩著曬裂的田埂前行,腰間竹筒里的蠱蟲焦躁不安。三天前那場儺戲后,方圓百里再未落過雨,河床裂縫中爬出的蜈蚣都生著人臉。
“后生,莫看井。“戴銀冠的苗婦攔在路中,百褶裙上繡的蝴蝶紋在烈日下泛青。她耳垂掛著雙生蠶蛹,說話時蛹殼微微開合:“井底睡著阿普老司的仇。“
青銅燈在包袱里發出蜂鳴,李君寶想起河神廟井底的鎖鏈聲。他按苗疆禮節撫過左肩:“阿姐,我尋能喚雨的人。“
苗婦的銀項圈突然繃直,十二個鈴鐺指向不同方位。她褪下腕間銀釧,釧面密文正是《祭河典儀》缺失的章節:“巴代扎(漢人巫師)的雨,要拿命來換。“
寨門轟然閉合,吊腳樓檐角的風鈴化作毒蝎撲來。李君寶抖開《孟子》殘卷,血寫的“浩然氣“三字凝成光盾。蠱蟲撞上金光的剎那,苗婦頸后浮現饕餮刺青——與儺舞首領如出一轍。
“果真是龍王爺的契子。“她吹響骨哨,旱地裂開祭壇。九具銅鼓懸空排成井字,中央供著尊三眼女媧像,蛇尾處纏著知行書院的青穗。
鼓面浮現焦黑掌印,李君寶懷中的青銅燈突然劇烈震動。燈座“李耳“二字滲出鮮血,在女媧像前匯成卦象——竟是他在永寧村初遇道童時畫過的北斗陣。
“離火燎天,旱魃當道。“苗婦割破手掌將血灑向銅鼓,鼓皮顯出征戰圖景,“阿普老司用命封住的怪物,被你們的求雨祭喚醒了。“
鼓聲震蕩中,李君寶看見三年前的自己——父親捧著青銅燈跪在河伯祠,身后三十六具棺木正在沉入沸水。而棺蓋上釘著的,正是苗疆失傳的鎖魂釘。
---
**(中)**
祭壇下的石窟結滿蛛網。
李君寶跟著苗婦穿過人蛹甬道,每個蟲繭都裹著穿儒衫的干尸。苗婦的銀針挑破繭殼,掉出的竹簡刻著《論語》,字縫間卻爬滿蠱蟲。
“當年書院先生們來求雨...“她指尖蠱蟲啃食簡牘,露出里面的《煉魂術》,“就成了旱魃的祭品。“
石窟盡頭是口青銅巨棺,棺身纏著刻滿《心經》的鐵鏈。苗婦的骨刀剛觸及棺蓋,整個洞穴突然騰起藍焰。李君寶的青銅燈自動護主,饕餮紋咬住襲來的火蛇。
棺中坐起個戴儺面的紅衣女子,發間別著龍涎草。她揭下面具的瞬間,李君寶如遭雷擊——這分明是年輕二十歲的母親!
“阿媽!“苗婦突然跪地痛哭。女旱魃卻徑直走向李君寶,指尖劃過他眉心:“甲子年生的純陽體,正好補全陣法。“
《黃庭經》殘頁從懷中飛出,貼住旱魃心口。李君寶趁機咬破舌尖,以血為墨在棺槨上畫鎮尸符。女旱魃尖嘯震落鐘乳石,發間龍涎草化作毒藤纏住青銅燈。
苗婦吹響急哨,九洞銅鼓應聲飛來。她割破九處命脈,血染的鼓面浮現三十六星宿:“阿普老司,歸位!“
鼓聲如雷中,李君寶看見驚天真相:母親原是苗疆巫女,為封印旱魃與道門合謀,卻在分娩當夜被煉成活尸。那盞青銅燈里封著的,正是旱魃的第三只眼。
女旱魃的利爪刺入李君寶胸膛時,知行青穗突然綻放。穗中飛出無數帶火文字,正是父親當年血書的《水龍吟》。青銅燈吸飽血氣,燈罩浮現出完整的河圖洛書。
---
**(下)**
求雨祭臺搭在書院遺址上。
李君寶拖著青銅燈爬上旗桿,俯瞰臺下三百童男童女。他們腕系紅繩,正隨欽天監官員跳祈雨儺舞。祭鼎中熬煮的“草藥“,分明是苗疆禁術中的化尸水。
“吉時到!“國師揮動嵌著景泰銅錢的桃木劍。李君寶懷中殘碑突然發燙,碑文“知行“化作流光沒入燈芯。他福至心靈,高誦《孟子》章句:“天時不如地利...“
暴雨應聲而至,卻是血紅色。雨中浮現的儺面人陣列,正是銅鼓寨見過的巴代扎。國師撕開人皮面具,露出趙元禮的狐面:“等的就是你的浩然氣!“
青銅燈在血雨中暴漲,饕餮紋咬住九條狐尾。李君寶躍上祭鼎,將燈油潑向童男童女。火海中響起苗疆古調,女旱魃踏著銅鼓破空而來,三只眼同時流出血淚。
“阿媽!“李君寶的嘶吼與苗婦的骨哨共鳴。女旱魃的利爪穿透國師胸膛,掏出的心臟上刻著“景泰“二字。狐妖在烈焰中現形,卻被青銅燈吸入燈罩。
暴雨轉清時,李君寶在灰燼里撿到半塊銀鎖。鎖芯刻著苗文“甲子“,與他掌紋完美契合。書院殘碑下滲出清泉,水中游動著青銅燈映出的古篆——正是《黃庭經》缺失的“肝神“篇。
苗婦的尸身旁,人蛹盡數破裂。每個儒生干尸手中,都握著截帶血的戒尺。李君寶將它們拼成完整的長尺時,尺面顯出行軍圖:終點標著“鎖龍井“。
三更梆子響過,賣花女的歌謠又起。李君寶抹去眼角血淚,青銅燈里多出簇跳動的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