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求情(收藏追讀)
- 嘉靖仙朝
- 揚鑣
- 2104字
- 2025-04-18 17:00:00
回到內閣,楊廷和親筆寫了一篇勸表。
事實證明,能坐到這個位置的文臣,揣摩圣意的技能點都是點滿的,如果他愿意的話。
楊廷和的這篇勸表,就是黃錦看了,都自愧不如。
人家也沒用多華麗的辭藻,言辭懇切,拳拳之心為著想,任何人看了都得說一聲,好舔。
“用修,你去,把奏本交給陛下。”楊廷和寫完了,吹干墨跡,把折子遞給了旁邊的楊慎。
乾清宮門外散去后,楊慎沒有回翰林院,而是一直跟著父親來到了內閣,他似乎有話要說,又似乎在等楊廷和跟他說什么,就這樣一直站在楊廷和的桌子旁邊。
“父親……”楊慎接過奏折,欲言又止。
楊廷和笑了,道:“你我父子之間,不必多說,也不必說。不管怎么樣,你能得陛下賞識,能為天下百姓做些事情,便是為父平生夙愿了。我老了,你還年輕,路總是要自己走的。”
“嗯。”楊慎明白父親已經說清楚了,事已至此,再說什么都是辯解了,楊慎收好折子,離開內閣來到乾清宮。
“陛下,這是內閣的勸表。”
“拿來我看。”嘉靖這回顯得很主動,親自接過了勸表,打開一瞧,瞬間龍顏大悅。
“朕就知道首輔是個明事理,識大體的賢臣!朕真的是一日也不可無首輔啊,高忠,去內閣賜宴,午后請閣老們都來,朕要與閣老們共商國事。”
高忠領命去傳旨了。
嘉靖看著楊慎一臉的肅穆,笑了起來,道:“楊愛卿是否覺得朕喜怒無常?”
“不,臣惶恐,陛下深具帝王之氣,臣正因如此,才謹言慎行。”
“很好,但也不必如此。”嘉靖把折子擱在旁邊,道:“只要你們懂天下事在朕這個道理,就不必過于謹言慎行。”
“楊閣老的心是好的,但他犯了一個錯誤。”嘉靖敲了下桌子,楊慎下意識抬頭,正好迎上嘉靖的目光:“他想做權臣!”
楊慎心里一緊,這句話他早就想跟楊廷和說,但礙于父子之情,實在開不了口。
他沒想到,年僅十五歲的嘉靖,竟也能一語中的。
“罷了,剩下的話,朕與首輔親自說吧,你去忙左順門的事情,此事不宜拖太久,朕給你三日時間。”
楊慎苦笑道:“陛下,臣埋首書海,實在沒有查案的本事。”
“沒事,朕給你派個助手。”說著對旁邊伺候的小太監道:“把門口候著那位叫過來。”
“喏。”
很快,小太監領著一個人來了。楊慎一瞧,這不是張璁么?
“張璁。”嘉靖忍著笑,道:“新科進士,禮部觀政士,館選翰林。昨天你見過的,人是老了點,但能力還是有的,朕已簡拔他入了刑部,任五品郎中。有他來輔助你查案,再撥給你錦衣衛一百人,想必就能快一些了。”
楊慎心道,你這是讓我查么?你這是早就安排好了。
“臣遵旨,謝陛下體恤。”
嘉靖又看向張璁,道:“張璁,昨日辯論場上無大小,失禮之處,楊愛卿不會與你計較。但今日替朕辦事,你要時刻謹記尊卑,多跟楊愛卿學一學。要清楚你們之間的差距,考個進士要三十年嗎?我大明的學子要都像你這樣,朝堂里面都是老頭,朕還有可用之人嗎?”
張璁滿臉尷尬,連連稱是。
楊慎卻高興不起來,這哪是捧我,這分明是在罵我爹!
倆人告退,茹瑤端著早膳過來,清粥小菜。
粥是茹瑤親自熬的糙米粥,說是在尼姑庵的時候,天天吃的那種。小菜則是京城特產醬菜,倆人偷溜出去的時候恰巧碰見百姓們堵門買,便好奇是什么味道,擠了半天才買到的,果然味道不錯,買了好幾壇子回來。
茹瑤把粥從罐子里面盛出來,幫嘉靖吹涼,還沒等吃上一口,小太監來報,說太后已經到了乾清門了。
嘉靖有些掃興,但還是讓茹瑤回避了。
等太后到了宮門口,嘉靖已經在等候了,迎入殿內落座。
張太后有些難以啟齒,但還是開口道:“皇帝,屏退左右吧。”
嘉靖一愣,旋即道:“你們都出去,朕和大娘娘有話說。”
“喏。”
一干人等都出去了,殿門也關上了。
通過窗欞的紋路,日光斑駁地灑進來,映在年輕帝王的臉上,顯得有些陰晴不定。
“哀家替不爭氣的弟弟向皇帝認錯。”張太后的聲音響起,嘉靖看向她,一副聽不懂的樣子:“太后這是在說什么?朕聽不明白。”
“那日楊廷和來哀家宮里傳達陛下的意思,哀家心中雖然惱怒,但也明白皇帝的回護之意,便派人讓他們交出軍械買賣,三日內離京回直隸老家。”
“但誰成想,這兩個頑劣之徒不思改過,竟然攛弄起是非來,左順門外挑起騷亂的人,就是他們安排的。”張太后看著嘉靖的臉色,沒有看出絲毫意外,便知道他早已掌握了情況。
此時張太后心中萬般慶幸,如果自己再不來低頭,張家的下場就不好說了。
“竟有此事!”嘉靖遲來了一個震驚,旋即一臉受傷的表情,起身跪在張太后,張太后想把他拉起來,卻怎么也拉不動:“太后,朕早已明言,若太后不愿朕來做皇帝,朕可以回安陸,何以至此啊!”
張太后拉不起來,只好對著跪下,哭泣道:“皇帝,諸多事情,都怪哀家過于驕縱他們了,哀家實不知情。若皇帝不信哀家,哀家只能自封于冷宮內,以明心跡了!”
“唉!!”嘉靖也懶得再演,聽到這話,立刻就信了,扶起張太后,道:“朕可以相信大娘娘,可是如今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朕不得不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再說——”他停頓了一下,道:“左順門外死了傷了那么多人,這些官員也絕不會善罷甘休。壽寧侯他們做的事情,朕可以看在太后的面子不計較,但萬一被捅了出來,公之于眾,祖訓國法當前,朕也無法視若不見啊!”
張太后當然知道這個情況,否則她也不會趕來求情。這世間的所有齷齪事情,就怕一個公之于眾,事到如今,她也沒什么辦法,只好道:“求陛下可憐哀家,救救這兩個不爭氣的弟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