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與數字經濟
- 秦永彬 林川 張波主編
- 4677字
- 2025-03-13 17:25:24
2.1 數字經濟的概念與內涵
1.數字經濟的概念
什么是數字經濟?當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政府治理模式。
數字經濟具有高效、便捷、開放、共享等特性,可以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同時,數字經濟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我國數字經濟概念成型于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明確于2022年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另外,隨著近年來數字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的概念也在不斷豐富,衍生出“數字經濟2.0”和“數字新經濟”等新概念。
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2016年G20杭州峰會《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
人們一般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所謂的數字經濟1.0階段,這個階段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數字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電子商務逐漸興起,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字經濟1.0階段以“數字化”為主要驅動力,更多地關注將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升級。二是數字經濟2.0階段,數字經濟2.0是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數字經濟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它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構建數字化企業和市場,實現數字貨幣、數字資產、數字服務和數字市場的自動化交易。數字經濟2.0階段以“數據化”為主要驅動力,旨在改變傳統經濟的結構,使其更加靈活、可持續,并能夠更好地適應變化的社會經濟體系。在這個階段,互聯網將資源廣泛分布到整個網絡的末端,使每一個在網絡末端的個體也能得到發展機會,因此數字經濟2.0具有很強的普惠意義。
2017年,時任鳳凰網財經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的馬文彥在他的著作《數字經濟2.0》中提出,在數字經濟1.0的基礎上,隨著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商業生態出現了云計算、大數據治理、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等融合升級,數字經濟2.0時代以數據化為標志,深刻影響新零售、新實體經濟、信息消費、互聯網+電影等新興業態,重塑商業模式,革新行業面貌,為數字經濟注入新的驅動力。
以人工智能(Artifical Intelligence,AI)為代表的數字經濟2.0是在以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為代表的數字經濟1.0的基礎上,突破了數字經濟1.0“人?機?機?人”的局部性“連接”,實現了“人?機?物?機?物?人”的更大范圍的互聯和深度運算;突破了數字經濟1.0影響行業過于狹窄(集中于以金融業為代表的服務業)的局限,使移動互聯從消費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從智能消費、智能流通拓展到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智能生產領域,帶動制造業等各行業生產率提升及經濟結構整體轉型升級,創造更強、更持久和更大范圍的經濟增長效能的數字經濟新形態。
數字經濟的技術基礎是數字技術,它以數據為關鍵要素,通過大數據的識別、選擇、過濾、存儲和使用,引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再生,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不僅包括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領域,還涵蓋了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如“新零售”“新制造”等。
數字經濟的核心在于數字化技術和數據的應用。在技術層面,數字經濟的實現依賴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新興技術。這些技術的應用使數據的處理、分析和傳輸變得更加高效和便捷,從而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
數字經濟的特點包括網絡化、智能化和個性化。通過網絡化,數據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實現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通過智能化,數據可以自動處理和分析,實現生產和服務的高效運行;通過個性化,數據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市場效率和消費者滿意度。
數字經濟對社會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推動了傳統產業的升級轉型,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數字經濟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等問題。因此,在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需要加強對其負面影響的管理和應對。
總的來說,數字經濟是一種基于數字技術的經濟形態,其發展離不開數字化技術和數據的應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數字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趨勢,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2.數字經濟的內涵
數字經濟的內涵包括以下3個方面。
(1)數據成為關鍵生產要素
人類社會利用實時獲取的海量數據,包括主體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和通信數據等,組織社會生產、銷售、流通、消費等行為,使數據成為經濟活動的關鍵生產要素和數字經濟的第一要素。
首先,數據具有極高的價值。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被視為一種新型的資源,具有極高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優化產品設計、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同時,數據還可以用于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在數字經濟中,企業越來越依賴于數據進行決策,數據驅動決策成為常態。通過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市場趨勢,預測未來走向,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戰略和計劃。這種數據驅動的決策方式大大提高了決策的準確性和效率,有助于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同時,數據還極大地促進了創新。在數字經濟中,數據的共享和開放使創新變得更加容易。企業可以通過獲取和分析大量數據,發現新的商業模式,開發新的技術應用,從而推動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這種創新不僅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也有助于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最后,數據推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和利用能力不斷提升,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同時,政府也在積極推動數據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數據投入,推動數據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總的來說,數據已經成為數字經濟中的關鍵生產要素。在未來的發展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數據的價值將進一步體現和發揮。
(2)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成為基礎架構
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技術基礎條件是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是其基礎載體,信息技術是其重要手段。
在數字經濟中,互聯網與信息技術作為基礎架構,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首先,互聯網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基礎設施,實現了信息的快速傳播和資源的廣泛連接。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跨越地域界限,實現遠程交流、合作和交易,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和一體化。同時,互聯網也為各類創新應用提供了平臺,如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這些技術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工具和手段。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不斷涌現,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這些技術不僅提高了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還推動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生產方式的變革。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需求,優化產品設計方案;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高生產效率。
同時我們也看到,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也為數字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趨勢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正在加速推進,形成了許多新的業態和模式。比如,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新興領域蓬勃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
(3)人工智能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數字經濟時代,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和深度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各個行業和領域,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在數字經濟的數字化階段,人工智能可以為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和處理提供強大的支持。大量的數據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被自動采集、整理和分析,這不僅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還大大提升了各個領域的效率和精確度。例如,在電子商務領域,人工智能可以根據消費者的歷史購買記錄和偏好,智能推薦相關產品,從而優化用戶體驗,提高銷售業績。
在數字經濟的聯通階段,人工智能在推動智能化和自動化的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設備之間可以實現無縫連接和通信,從而構建智能化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例如,在智能城市建設中,人工智能可以通過物聯網設備和傳感器的聯通以及數據分析,提供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環境等解決方案,從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生活質量。
此外,人工智能還在其他很多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比如能源資源及工業行業。在這些領域中,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助力解決能源安全、經濟承受能力、盈利能力以及向更環保和可持續的未來轉型等關鍵問題。將生成式AI融入這些行業,可以實現更高效、環保和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由此可見,人工智能作為數字經濟中的重要技術,正在以其獨特的方式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人工智能在數字經濟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其推動力也將越來越強大。
3.“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新內涵
結合我國“十四五”發展前景,“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新內涵包括以下3個方面。
一是“十四五”時期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從高增速轉向高質量的關鍵時期,數字經濟對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升級、效率變革和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數字經濟比重已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之一。加快數字發展,建設數字中國,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推動生產方式轉變及生活方式和治理模式的數字化轉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加強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構建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監管體系和公共政策,符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上有關數字經濟發展22個“要”講話的重要精神。
二是數字經濟新定義與新分類。2021年6月,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延續了“十四五”規劃對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為我國數字經濟提供了統一可比的統計標準、口徑和范圍。其中,對數字經濟的定義為“以數據資源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遵循這一概念,國家統計局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明確了數字經濟的基本范圍。數字產業化包括數字產品制造業、數字產品服務業、數字技術應用業和數字要素驅動業;產業數字化包括數字化效率提升業,并將數字產業化確定為數字經濟的核心產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
三是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現階段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目前,從底層支撐薄弱到關鍵要素作用受限都是限制數字經濟結構優化和規模增長的重要因素,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面臨著新型基礎設施智能化程度不高、數據要素價值未完全發揮、數據安全問題凸顯、數字經濟低碳化轉型和科創體系不完善等諸多挑戰,需在“十四五”時期著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