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在郡府大堂召見諸位臣工。
周方坐上王座,座前是太守康仲輔率領的七縣官吏。
“臣等拜見王上。”
周方身穿王袍,大袖揮動:“起身吧。”
康仲輔端上一批名籍圖冊,“王上,此乃薊北郡山形地貌、人丁府冊,請過目。”
薊北郡是北境小郡,地廣人稀,只有七個縣。
總人口不超過二十萬。
地形地貌是東北高,以山地為主,西南低,以平原為主。
周方大略閱覽一二,放下府冊,道:“府冊的原件,入庫存放,再命人重制一份,改為薊北國地丁冊。”
所謂重制一份,不是照貓畫虎再臨摹一遍,而是派人下去各地,重新測量統計。
而周方在此地受封為王,薊北郡從此改名薊北國。
“臣這就安排。”
周方:“既然本王在此立國,萬象更新,當重置百官。”
眾官員定神。
諸侯王可置百官如同中央朝廷。
若是能進入王廷當官,雖然具體職權還是郡縣水平,但身份不一樣啊。
周方任命道:“命,原薊北郡太守康仲輔,為薊北國相。”
各大王國的百官和中央朝廷一般,但要矮一級。
中央朝廷叫丞相,王國只能叫相或者國相。
康仲輔身為太守,是本地最大的職官,并無過錯,被任命為國相沒有意外。
康仲輔叩謝:“謝王上,臣定恪盡職守,以報王恩。”
“嗯,康相,今后有勞了。”
“鞠躬盡瘁而已。”
康仲輔的賢明眾人都見得到。
“任命西谷縣令盧柳明為本國廷尉。”
盧柳明驚愕抬頭,趕忙拜謝:“謝王上恩典!”
廷尉是一國之中,負責司法審判的官員。
相當于最高法的大法官。
盧柳明身為一縣之縣令,向來鐵面無私,秉公執法,成為一國廷尉,也算人盡其才。
“任命原燕王宮教授馮章,為本國左內史。”
“任命原薊北縣縣令彭會為右內史。”
馮章心愿達成:“謝王上恩典,老臣必盡忠職守,不負王上所托。”
彭會是薊北縣令,是地位最高的縣級官員,直接提拔成右內史。
彭會欣喜道:“謝王上!”
左右內史是一國之中,具體負責民政和財政的官員。
馮章雖然沒當過官,但北境大儒名聲在外,提拔他為內史之一,可積攢名望。
彭會有職業經驗,馮章有名望加持,一個務實,一個務虛,兩兩合作,共同為薊北國的振興發揮作用。
周方繼續發布任命:“命原燕王宮武學教頭鄭柄,為衛尉,領南軍。”
鄭柄志氣高昂:“臣領命!”
衛尉是執掌一國南軍,駐守京師皇城的武官。
所謂南軍,實際上就是禁衛軍,職權極其重要。
“命原燕王宮郎將、幽州郡都尉府郡司馬龐信為中尉,執掌本國北軍。”
龐信一臉的出乎意料,他出身卑微,也沒有立功,還因為沒能勸諫周方北出長城冒險,而被王太妃打了一頓板子。
沒想到今日能委以重任。
他的手有些顫抖:“龐信萬謝王上!臣必為王上效死!”
周方點頭:“一路下來,龐卿辛苦了。”
“王上英明神武,能追隨您,龐信三生有幸!”
北軍,其實就是中央軍,內可拱衛京畿地區,外則抵御外敵,還是名義上諸侯國內最高的武官。
因為諸侯國沒有太尉,所以諸侯國中尉的地位,在國內相當于中央朝廷的太尉。
“這人是誰?”
“估計是王上心腹吧。”
“可惜甘都尉不在,否則中尉之職肯定落在他頭上,可惜啊~”
……
龐信能聽到底下官員的議論。
他被周方任命為中尉,既是信任,也是考驗。
他必須想辦法統合原有軍隊,否則無法坐穩這個位置。
原薊北郡有常備郡兵六千左右,除了駐守各地的,暫時能動用的野戰軍不過三千。
周方和龐信做過商議,將安排龐信把原有的軍隊序列打亂,進行重組,訓練新軍。
對于這片地廣人稀的地方,軍隊只能精益求精。
將原來的以步軍為主的作戰體系,改為以騎兵為主。
對于塞北妖蠻侵襲,薊北也會把被動防守的戰略,改為主動出擊。
上次周方親自率軍遠處塞北,就是這種作戰體系的開端。
當然,真正的改革,會有一個長期的過程。
相信以龐信的能力,應該不難。
……
“任命樊嬰為羽林中郎將,執掌本王親軍。”
帝王除了禁軍,還有地位更高的親軍。
禁軍守衛京師皇城,由任命的官員管轄。
而親軍則由帝王本人率領,隨行左右。
如今大夏皇帝的親軍名叫虎賁軍,郎將叫虎賁中郎將。
周方懶得想名字,直接用羽林名號,反正這個世界還沒有。
羽林軍含義是“為國羽翼,如林之盛”。
以為原燕王宮五百親軍為基礎,今后會逐步增加人手。
所謂中郎將,按照級別,是在將軍之下,校尉之上。
不過,在帝王恩寵下,中郎將地位非同尋常。
甘都尉之子甘延詞的中郎身份,就歸中郎將直轄。
周方繼續發布任命:“命,命原幽州郡都尉府丞孫岸,為國相府長史……”
孫岸辦事能力還行,一路忠心追隨,讓他在相府給康仲輔當個副手。
按照周方的任命,自己帶來的心腹都安排重要職位。
而原薊北郡的大小官員,全都按照等級至少提拔一級。
小縣縣長提拔去大縣當縣令,大縣縣令進入中樞當官。
只要不是名聲太臭的,周方出于穩定政局考慮,也多少會給予提拔。
……
等到百官安置完畢,新任左內史馮章立即上奏:
“啟稟王上,如今王上就國薊北,尚未營建王宮,王上、王太妃屈居府衙,于禮不合,臣以為應盡快調集民夫,籌備薊北王宮之建設。”
眾官側目。
馮章這個老油條,當官水平不確定,但拍馬屁的本事無人能及。
竟然讓他搶先一步。
立馬有官員站出來:“臣附議,帝王家應謹守禮儀,王上坐鎮王宮,才可安國民之心。”
“臣附議!”
“臣等附議!”
大批官員贊同這個奏請。
也不全是拍馬屁。
而是帝王有了固定的都城、居所,能給國民一種安定的信號。
大概就是我家大王應該不會輕易跑路了吧。
新任廷尉盧柳明,提出異議:“啟稟王上,如今薊北府庫空虛,薊北之地又貧瘠,眼下,實在沒有充足錢糧可用于新建王宮,請王上延緩……”
新任左內史馮章一聽,不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