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假天子之命,聲討袁術[求追讀]
- 三國:昭烈女婿,三造大漢
- 鳳溪凰躍
- 2050字
- 2025-04-19 08:32:21
“主公,當立即修書征辟太史慈北上,若再遲疑,只怕孫策就要搶先一步了。”
夏侯博說完,聲音里透著幾分焦灼。
作為熟知歷史走向的穿越者,他比誰都清楚,劉繇命不久矣,今年的某一天就會病逝。
屆時孫策趁袁術僭號稱帝之機,一舉擺脫袁術控制。
孫策自率兵馬西進,驅逐袁術任命的丹陽太守袁胤,剿滅盤踞自稱涇縣大帥的祖郎所部,并成功將太史慈這位猛將收入麾下。
想到這里,夏侯博的拳頭不自覺地攥緊。
若論老劉一生錯失的良將,太史慈當數第一遺憾。
當年他為報北海太守孔融濟母之恩,單騎殺出黃巾重圍求援時,就與老劉有了一段淵源。
可惜陰差陽錯之下,終究未能收至帳下。
“主公!”
夏侯博又忍不住喚了一聲,急聲道:
“太史子義乃當世虎將,萬不可錯過!”
劉備聽后,眼中流露出贊賞之色,說道:
“子義勇武兼?zhèn)洌_是難得的將才。”
沉吟半響,他眉頭微蹙,不確定道:
“只是…從丹陽到南陽,關山阻隔,路途遙遠,卻不知子義可愿千里而來?”
夏侯博聞言,朗聲大笑:
“哈哈…主公多慮了,只需您親筆一封征辟文書,太史子義收到書信,必當星夜兼程而來!”
劉備微微傾身,捋須的手停在半空,不禁露出一絲好奇:
“哦?子淵何以如此篤定?”
夏侯博鄭重抱拳道:
“主公與太史子義有一番交集,想必也知其志向,是欲匡君輔國,重振漢室。”
“您既是漢室宗親,又與他有舊誼,他收到書信,豈會不來?”
他話音鏗鏘,神情頗為自信。
原史上太史慈臨終前曾嘆言:
“大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
“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他很清楚,在劉繇病逝的這個節(jié)點,老劉若去書征辟,漢室宗親的身份,有著孫策難以企及的號召力。
孫策渡江攻伐江東,雖驍勇善戰(zhàn),實乃僭越之師。
他并無任何名分,取江東全憑自身能力才能殺出一片天。
實際上,他擅自攻殺朝廷任命的州郡長官,在法理上就是亂臣賊子…
孫策為何要大肆屠戮江東豪族?
就是由于他師出無名,江東諸人拼死抵抗。
不僅僅是孫策名不正言不順,孫氏往后的一二十年間,都是非法據有江東。
直到曹丕繼位,腦袋抽風,賜封孫權為大魏吳王時,孫家才算是在法理上正式擁有了江東數郡的掌控權。
只可惜,原史上的這個時間節(jié)點,老劉正屯兵小沛彈丸之地,夾在曹、呂,袁三家之間,整日擔驚受怕,根本未有談資去征辟太史慈。
劉備聞言,微微點頭附和:
“也好!”
“備來親自修書,送與子義。”
一邊說著,他徐徐硯臺研墨,墨味逐漸彌漫府中。
待墨汁濃淡相宜時,方提起筆在絹帛上落下了第一個字。
然后筆走龍蛇間,洋洋灑灑的一紙文書迅速落下。
最后一筆落下,硯中墨恰巧用盡,仿佛天意。
待墨干透,劉備親手將絹帛裝入信箋,差人南下。
忙完此事,劉備隨后也下令集結麾下騎兵待命,備齊干糧,以便隨時出擊。
…
而在此時的許都。
司空府內。
曹操此刻穿著正式,一襲官袍,看向堂內兩側侍立的眾臣,神情嚴肅,沉聲道:
“淮南傳來急報,稱袁術已僭號稱帝,定都壽春。”
“依諸君之見,我等該如何應對?”
一言既出,位列首位的尚書令荀彧當即出列,拱手拜道:
“當務之急,是上書天子,奏請表文傳示各州郡,聲討袁術。”
“然后,主公假以天子之命,集結王師征伐袁術,剿滅亂賊。”
他頓了頓,神情又嚴肅了數分,沉聲道:
“若置之不理,則天子威儀勢必受損,日后朝廷下發(fā)政令時,各地恐將陽奉陰違…”
“徐州呂布、南陽劉備,江東孫策…”
“主公可依次傳詔,約其共討賊。”
曹操聽后,對這番分析大為贊賞,連點頭道:
“文若之言甚合我意,就依此行事。”
不多時,議會告一段落后,數封詔書發(fā)出。
各使者相繼快馬奔赴各地。
南陽毗鄰許都,使者最先抵達。
劉備接過詔書,雙手拜道:
“還請?zhí)焓勾鷤滢D達天子,袁術僭越,妄圖顛覆大漢江山。”
“備身為宗室,自不量力,但亦將出兵討逆,鏟除亂賊。”
天使微微頷首,回道:
“皇叔心意,我必回稟天子。”
“還望皇叔盡快出兵,與曹公一道圍獵袁術。”
待傳旨完畢,使者也不久留,遂迅速告辭離去。
旋即,劉備攥緊蓋有天子璽印的詔書,滿懷喜色,朝一旁說道:
“子淵,如今我們已得天子詔,當可名正言順出兵淮南。”
夏侯博聞言,點頭附和。
“主公,出兵吧!”
劉備隨即再無遲疑,領麾下騎兵三千余眾,并軍師夏侯博,張繡、張飛,魏延等將,沿東進軍汝南。
陳到留守穰城,護衛(wèi)家室。
臨行之前,他緊緊握著糜竺的雙手,鄭重托付道:
“子仲,備離開之后,南陽諸事就勞你多多費心,主持大局了。”
糜竺見狀,心下感動得無以復加,拱手道:
“既得主公器重,竺焉能不盡全力?”
海西落魄時,糜竺幾乎是毫不猶豫便拋舍徐州偌大家業(yè),追隨于他遠至荊州。
這讓劉備內心深處十分敬重于他。
故而,每逢戰(zhàn)事,他要親自出征時,后方皆會托付于糜竺。
夏侯博靜靜地侍立一旁,目光在二人身上流轉,心下不禁嘆道:
“老劉目前班底里,還缺一位能總攬內政事務,足食足兵的諸葛武侯啊!”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斤兩。
憑著繼承了原主弓馬嫻熟的身軀,上陣為將,統(tǒng)兵殺敵不在話下。
借后世見識,出謀劃策也并非難事。
但…
唯獨這處理政事、總攬全局,那就非他所長了。
他深知,治國理政并非僅憑見識就能玩轉。
這里面的門道復雜得很,人際關系要如何周旋,各項事務又要怎樣合理安排,其中錯綜復雜的程度,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