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
只存續十五年,影響中國兩千多年
1.祖龍之死
秦始皇病逝前,一度執著于尋求長生不死藥,但他連仙藥的影子都沒看到就去見其先人了。
之后,中車府令趙高與丞相李斯先后得知皇帝駕崩的消息。此次東巡隊伍中原本還有一位重臣,即出身于開國功臣家族——蒙氏家族的上卿蒙毅,但之前秦始皇行至平原津(今山東境內)時患病,派蒙毅外出祭祀山神,祈求消災。
蒙毅一走,趙高便有了可乘之機。
趙高不是不學無術的寵臣,而是頗有才能的重臣。他時任中車府令——掌管皇帝乘輿的官職,他還有另一個身份——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的老師,多年來負責教導胡亥書法與法律。在秦始皇東巡途中,趙高作為近臣,還兼管皇帝的符璽。
趙高雖然攀上了秦始皇喜愛的小兒子胡亥,但胡亥并非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史載,秦始皇有子女二十多人,其中,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因在先前的“坑儒”事件中挺身而出,勸諫其父親放過誦讀孔子之書的儒生,被貶到上郡(今陜西榆林東南),擔任大將蒙恬的監軍。
扶蘇為諸生求情,惹怒了秦始皇,但他沒有就此失去繼承權。鎮守帝國北境的蒙恬統領三十萬大軍,而他的弟弟蒙毅在始皇帝身邊擔任要職,備受信任。扶蘇外有蒙恬的輔佐,內有蒙毅的支持,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史書稱蒙氏兄弟:“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這也讓趙高深深畏忌。
趙高早年犯過大罪,當時負責審理此案的正是蒙毅。公正執法的蒙毅認為,依照秦律,趙高應該被處死,但秦始皇考慮到趙高是個人才,就赦免了他。趙高是胡亥一黨,又與蒙毅有仇,當然不愿讓扶蘇順利即位。
秦始皇在病危時留下一封詔書,要寄給遠在上郡的扶蘇,命其“與喪會咸陽而葬”,也就是召扶蘇火速前往咸陽,為他準備喪事。但這封詔書被趙高扣下了,他對學生胡亥說秦始皇在駕崩前單獨留詔書給長子扶蘇,這封詔書將對胡亥極為不利。
胡亥起初還說秦始皇自然有他的考慮,自己也無可奈何,但趙高隨后的一番話,堅定了胡亥奪位的決心。趙高向胡亥說秦始皇一向喜愛他,之前也命他與己同行,巡游天下,已經宣示了以他為太子的意思。
胡亥是“沙丘之謀”的關鍵棋子,而另一枚棋子,是丞相李斯。
李斯多年來擔任帝國重臣,是秦朝政治制度的規劃者之一,他奉行法家的嚴刑峻法,而扶蘇明顯傾向于儒家。晚年的李斯已然位極人臣,但其權勢是皇帝賦予的,皇帝也可以隨時收走,一旦扶蘇上臺,改變政策,李斯是否還能保留現有的權位都很難說。
有可能是這種隱秘的政見對立,將李斯推向了胡亥一邊。
趙高勸說胡亥后,就去找李斯,說:“皇帝給長子扶蘇的詔書和符璽都在我們手里,要立誰為太子,你我說了算。”
李斯用震驚的口氣說道:“這是亡國之言。此事不是身為人臣的我們可以討論的!”
趙高告訴李斯,若是扶蘇即位,必然要任命蒙恬為相,此人的才能、功勞等不在他之下,到時候他恐怕連封侯退休、榮歸故里的機會都沒有了。史載,趙高說罷,“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
沙丘之謀的政治聯盟就此形成。
趙高與李斯合謀篡改秦始皇的詔書,將胡亥扶上皇位,另外矯詔,派人送往上郡,命扶蘇自殺,罪名是他在邊境不能建功,反而導致大量士卒傷亡,而且多次誹謗皇帝,這些都是莫須有的罪名。
扶蘇看完使者送來的“詔書”后,哭著走進室內,當即要自殺。一旁的蒙恬攔住他,說:“陛下身在外地,尚未立太子,派我率領三十萬將士守衛邊境,公子擔任監軍,這是關系天下安危的重任。如今使者忽然到來,就要命令您自殺,怎么知道其中沒有欺詐呢?等奏請之后得知是否屬實,再赴死也不遲?!?/p>
面對使者的多次催促,扶蘇只好說:“父親賜兒子死,不必再請示了!”說罷,扶蘇自殺,這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公子,選擇為忠孝而死。
假如扶蘇聽從蒙恬的建議,沒有盲目地相信詔書,或許仍有機會爭奪皇位,甚至令秦朝歷史轉向。但是,現實總是殘酷的。
東巡車隊回到咸陽城,秦始皇的死訊才被昭告天下,胡亥正式即位,按照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理想,稱為“秦二世”。
為了徹底鏟除扶蘇的勢力,秦二世下令對蒙氏兄弟趕盡殺絕。此時,秦朝宗室的子嬰站了出來,極力勸阻,他對秦二世說:“當年趙王遷殺了名將李牧,齊王建殺了前代忠臣,后來都導致國家滅亡。蒙氏三代有功于秦,陛下卻要將他們殺掉,重用品行不端的人,這樣對內會失去群臣的信任,也會使在外的將帥離心。”
子嬰,或稱嬴嬰,是秦末政局中的一個神秘人物。秦朝宗室出身的他身世成謎,至今史學界對其仍沒有定論,有的史料說他是秦二世的侄子,有的說他是秦二世的堂兄弟,還有的說他是秦二世的叔父輩。
子嬰的勸說,沒能阻止秦二世的一意孤行,蒙氏兄弟仍被定為死罪。在扶蘇死后,蒙恬失去了政治上的依托,無奈之下,他按照趙高等人偽造的詔書,將兵權交給副將王離,在被囚禁后吞藥自殺。蒙毅也遭受了同樣的厄運。
2.陳勝、吳廣
秦二世在當上皇帝后,開始放飛自我。
他仿照其父四處巡行,東臨碣石(在今河北昌黎西北),南至會稽(今江蘇蘇州),來到始皇帝當年刻石的地方,補刻上他自己的詔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胡亥結束巡行,回到咸陽。
秦二世即位后,立下擁立之功的李斯繼續擔任丞相,而趙高升任郎中令,作為皇帝的近臣,與李斯共同執掌朝中大權。但是,趙高的野心不止于此。
秦二世對趙高說:“人生在世,猶如駕著六匹駿馬越過縫隙一樣快,日子一去不復返。我既然已經君臨天下,就該享盡人間的一切歡樂,直到我壽命終結,你覺得我這樣做對嗎?”
聽完秦二世的感慨,趙高阿諛奉承道:“這是賢明之主所能做的,而昏亂之主做不到的事情?!?/p>
趙高接著建議,為了鞏固奪得的皇位,秦二世應該執行嚴刑峻法,一方面除掉諸位公子和先帝的舊臣,另一方面要拉攏、提拔新貴,使“貧者富之,賤者貴之”,這樣秦二世就能高枕無憂了。
在趙高的鼓動下,秦二世對可能威脅他皇位的宗室進行了大屠殺,并誣陷一些宗室、大臣有“不臣”之罪,將其交給趙高審訊嚴懲。
公子將閭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宮中,判處死罪,將閭仰天大呼三聲“吾無罪”,隨后與其兄弟拔劍自殺。還有一個公子高本想逃走,但害怕會株連家人,便請求為秦始皇殉葬,秦二世賜其十萬錢,讓其隨先帝而去,陪葬秦始皇陵。
在秦二世的血腥屠殺下,先后有十二位公子被斬首于咸陽街市,還有十位公主在杜縣(今陜西西安東南)被處以磔刑(分裂肢體的酷刑)而死。
考古專家曾在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陪葬墓中,發現疑似被害的秦朝宗室的墳墓。
這些墓主的尸骨有的身首分離,有的四肢分離,顯然是身受酷刑而死,卻作為宗室顯貴陪葬,且死者的年齡大都在二十至三十歲左右??脊艑W者袁仲一根據這一發現推斷,秦始皇去世時大約五十歲,當時他的子女正好與這些陪葬墓中的死者年齡相符合,這些陪葬墓的墓主可能就是胡亥屠殺的宗室受害者。
盡管秦帝國的政治制度中也存在儒家、陰陽家等學派的影子,但有學者認為“法家是秦國容許的唯一的意識形態”。自商鞅變法以來,法家思想促成了秦國的崛起。
法家主張“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從《云夢秦簡》《里耶秦簡》等的記載來看,秦法雖然繁雜,卻并不盡是苛刻的律法。秦法面面俱到,包括戶口、土地、物產、田租、勞役、兵甲、錢糧、道路等都有一整套完備的法律,也有“使法必行”“刑無等級”“使民明知而用之”等先進的法治思想。
秦朝統治者制定了嚴格的秦法,后來卻違背了法家精神,走向“繁刑嚴誅”“賦斂無度”的誤區,到趙高專政時更是出現了秦二世依趙高之言“更為法律”的局面。
因此可以說,摧毀秦朝的并非秦法,而是暴政。
秦二世在位時,仍延續秦始皇時期的繁重賦役。秦始皇死后,秦始皇陵尚未完工,數十萬人繼續在驪山修筑高大的墳丘。雄偉壯麗的阿房宮也在不斷修建,直到秦朝滅亡還沒有竣工。此外,北邊修建抵御匈奴的長城,南邊遠征南越的軍隊,都需要大量的民力補充。有學者統計,秦朝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壯年男子被派去服徭役。為了征集錢糧,秦朝向百姓征收了“二十倍于古”的田租賦稅。光是修建秦始皇陵的人,最多時約達七十萬人。
為了表示反抗,民間出現了許多諷刺秦朝暴政的歌謠,如“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更有甚者直接咒罵皇帝。在秦始皇去世前夕,有人偽裝成神明,在華陰(今陜西華陰)的平舒道攔住秦始皇的使者,說了一句:“今年祖龍死。”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胡亥下令“發閭左”戍邊。所謂“閭左”,多由雇農、佃農等貧困人戶構成。
這是一道改變大秦國運的詔令。
陳勝、吳廣是這一次戍邊被征發的戍卒,與他們同行的還有九百多名貧苦的農民。在秦軍軍官的押送下,這群人將前往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南)戍守。不巧的是,當隊伍到達大澤鄉(在今安徽宿州)時,因連日大雨,道路不通,一行人無法繼續前行。據史書記載,戍邊的農民如果誤期,將被處以斬刑。
于是,陳勝與吳廣密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逃亡會死,舉事也會死,橫豎會死,他們認為不如為國家大事慷慨赴死。在走投無路之際,陳勝、吳廣決定揭竿而起。
陳勝,字涉,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編撰《史記》時,將其事跡列入記載諸侯興衰的“世家”之中,專門寫下了《陳涉世家》。李開元等學者認為,陳勝可能是沒落貴族出身。盡管陳勝早年家境貧寒,但他在當雇農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志向。
有一次,陳勝受雇給人耕田,突然對一同耕作的同伴說:“茍富貴,無相忘?!蓖樾λf:“都是被人雇傭混口飯吃的,還談什么富貴呢?”
陳勝長嘆一聲,說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雨一直下,此時,被困在大澤鄉的戍卒們的情緒愈發焦灼。
陳勝與吳廣商量舉事的名義,陳勝先是搬出了公子扶蘇,說天下早就苦于秦朝的暴政,聽說現在的秦二世作為小兒子不應該被立為皇帝,他即位后在苛政方面變本加厲,原定的繼位者扶蘇卻含冤而死,老百姓都知道扶蘇的賢明仁德,很同情他的遭遇。另外,楚國當年有個名將叫項燕,是楚人的英雄,曾帶兵抗擊秦軍,失敗后下落不明,因此有人認為他已經戰死,也有人說他尚在人世。于是,陳勝、吳廣決定以扶蘇和項燕的名號起義。
解決了舉事的名義的問題后,陳勝、吳廣開始制造起事的輿論。他們將帛書寫上“陳勝王”三個字,塞到魚腹里,在伙夫做飯時把這條魚混入其中,魚被宰殺后,露出了他們事先寫好的帛書,士兵們大驚,以為看到了神跡。到了夜晚,吳廣又躲入草叢中,用竹籠罩著火裝成鬼火,模仿狐貍的叫聲,發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呼喊。
陳勝、吳廣企圖借鬼神之口,來喚起戍卒們的反秦之心。
之后,陳勝、吳廣當眾挑起戍卒們與秦軍軍官的矛盾,然后奪過武器,將秦軍軍官當場殺死,用他們的首級來祭旗,奪取了這支隊伍的領導權。陳勝、吳廣召集戍卒們,說:“大家遇到大雨,無法按時到達漁陽,可能難免一死。即便不被處死,去戍守邊疆,十有六七也是要死的。壯士不死則已,要死也是要為干大事而死,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在陳勝、吳廣的號召下,戍卒們袒露右臂,宣誓復興楚國,為扶蘇、項燕復仇,起兵反秦。轉眼間,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起義)的風暴就席卷到陳郡(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陳郡治陳縣,是陳勝、吳廣攻下的第一座大城市。僅一個月的時間,他們的軍隊已經擴充到戰車六七百輛、騎兵千余人、步兵數萬人。
陳勝在陳郡宣布建立“張楚”政權。所謂“張楚”,即張大楚國。
秦二世仍然沉醉在他安逸享樂的美夢中。有人從關東歸來,告知秦二世關東各地響應陳勝起義的消息,秦二世大怒,將那人投入監獄審問。此后,每個從關東回來的使者見到秦二世,只敢跟秦二世說:“都是一些偷雞摸狗的小盜賊在作亂,各地的郡守、郡尉正在抓捕他們,您不必擔憂?!?/p>
3.群雄逐鹿
早在劉邦、項羽到達關中之前,陳勝的軍隊就已經攻入關中,并與秦軍在咸陽附近大戰。
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各地群起響應,士卒發展到數十萬。陳勝的部下周文率領一支軍隊進入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市東北),駐扎在戲亭(今陜西西安市臨潼區東)。
秦二世胡亥這才知道起義軍來勢洶洶,問身邊的大臣:“我該怎么辦?”
負責管理皇室財產的少府章邯上奏道:“賊軍已經進入關中,他們人多勢眾,現在征調各地的軍隊肯定來不及了,請陛下赦免正在驪山修筑秦陵的刑徒、奴隸,將他們武裝起來,派去抵御賊軍?!鼻囟酪虼讼铝钌饷庠隗P山修陵的刑徒和奴隸,讓章邯帶著這支由刑徒、奴隸組成的秦軍,去征討張楚軍。
章邯臨危受命,率領這支臨時拼湊的軍隊接連取得大捷。周文敗走,逃出函谷關,之后再次敗于章邯,被迫自殺。張楚軍遭受起兵以來的重大挫折,其內部也迅速走向分裂。
有學者認為,陳勝、吳廣起義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平民起義,卻沒有所謂“階級團結”,而是在自相殘殺的斗爭中盡顯機會主義和個人對私利的追求。更諷刺的是,打敗周文軍的秦軍就是另一支由底層民眾臨時組成的軍隊,章邯利用釋放的刑徒、奴隸,擊退了反秦的農民。
周文西進關中遭遇大敗時,吳廣正在率軍圍攻滎陽(今河南滎陽故城)。當時鎮守滎陽的三川(今河南洛陽東)郡守李由是丞相李斯的兒子,他多次擊退了吳廣的進攻。吳廣的部下田臧眼見滎陽久攻不下,暗地里和其他將領商議,他說:“我聽說周文的軍隊已被秦軍擊潰,秦軍很快就會大舉支援滎陽,我們不如放棄滎陽,率領大軍向西迎擊秦軍。吳廣驕傲自大,不懂軍事,我們跟著他肯定完蛋?!?/p>
于是,田臧假傳陳勝的命令,殺死吳廣,砍下其頭顱并送給陳勝。陳勝看到故人的首級,只好將吳廣的兵權轉交給田臧,以安撫前線將士。然而,田臧的策略沒有奏效,張楚軍仍然節節敗退。
陳勝最后也是死于自己人之手,他在戰敗逃亡途中為他的車夫莊賈所殺。
張楚政權只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卻點燃了反秦的燎原之火,在六國遺民的響應下,“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在陳勝的帶動下,昔日的山東(崤山、函谷關以東)六國在秦朝的土地上“復活”。在陳勝死后,趙王歇、燕王韓廣、齊王田儋、魏王咎、楚王景駒等相繼在六國故地樹起各自的旗幟。
對于這一現象,錢穆先生曾評價道:“封建之殘念,戰國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腦際。于是戍卒一呼,山東響應,為古代封建政體作反動,而秦遂以亡。”
六國反抗之所以如此迅捷,在一定程度上可歸于秦制與山東六國的“水土不服”。學者臧知非認為,秦國以法治國,秦律有各種條條框框,表現出很強的秩序性,社會力量弱小,而六國社會呈現出一種流動性和無秩序性,其社會力量對國家力量有相當大的抗衡力,百姓也更看重個人自由。
秦法甚密、刑罰甚嚴、賦役甚重等,都與六國舊俗格格不入,也成為壓垮六國遺民的幾座大山。
就在群雄逐鹿的亂世中,新時代的主角已經登場。
在楚國故地沛縣(今江蘇徐州沛縣),有個亭長名叫劉季(也就是劉老四)。有一次,他奉命押送縣里的刑徒去服苦役,走到半路,刑徒逃走了一大半。劉季知道這樣交不了差,干脆停下來喝酒,也不走了,將其余刑徒釋放,說:“你們快逃吧,我也要找個地方躲起來了?!毙掏街杏惺嗝麎咽空J為劉季很仗義,就跟隨他一起跑到芒山、碭山(在今河南永城)的草澤中,建立了一個體制外的幾百人的團隊。
劉季,就是日后的漢高祖劉邦。
有學者考證,劉邦只比秦始皇嬴政小三歲。兩個人算是同齡人,他們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了四十多年,劉邦可能從小就知道天下有一個嬴政,而秦始皇至死也不會知道天下有一個劉邦。
早在劉邦還是其家鄉沛縣的泗水亭長時,有一次到咸陽出差,他看到秦始皇的出行隊伍,不禁發出感慨:“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就是這個寂寂無聞的基層官吏,將成為始皇帝遺產的繼承者。
陳勝起兵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沛縣縣令也打算響應??h里的主吏蕭何、獄掾曹參對縣令說:“您是秦朝的官員,想要率領沛縣的民眾起義,恐怕他們不會跟隨您,最好是把逃亡在外的人們叫回來,讓他們來號召民眾。”
沛縣縣令很天真,真的派人去召劉邦,可是又怕發生變故,轉頭就反悔了。蕭、曹二人便與劉邦里應外合,率領沛縣民眾殺了縣令,推舉劉邦為首領,參與反秦起義。劉邦在沛縣得到了兩三千人的隊伍,號稱“沛公”。
前文說到,陳勝起兵之初曾打出項燕的名號。楚國名將項燕雖然早已去世,但他確實有個兒子參與了反秦運動。
陳勝起兵兩個月后,項燕之子項梁帶著二十四歲的侄子項羽砍下會稽郡守殷通的首級,在吳越一帶舉兵,很快就召集了八千精兵。
項梁極有可能是個積極的反秦分子,他早年四處交游,上下打點,建立了龐大的關系網。有一次,項梁在關中犯了法,被當地的官員司馬欣投入了監獄。項梁寫信給蘄縣(在今安徽宿州)獄掾曹咎,請其設法營救,結果曹咎真為他辦成了此事。項梁起兵后,曹咎成為其麾下的將領,而司馬欣成了秦軍將領章邯的副將,后來跟著章邯投降于項羽。
由叔叔撫養長大的項羽絕非常人。史載,項羽身長八尺,力能扛鼎。項羽小時候,項梁讓他讀書,項羽不肯讀,讓他學劍術,他也學不下去。項梁有些惱火,項羽卻辯解道:“讀書、認字只要能記姓名就夠了,劍術是一對一地打,不足花費心思去學,我要學,就學‘萬人敵’?!庇谑?,項梁教授項羽兵法,培養他當一名將軍。
項羽在年少時也觀看過秦始皇的巡行車隊,當時,項羽對著皇帝的車馬,頗有傲氣地說:“彼可取而代也。”項梁嚇得趕緊捂住項羽的嘴巴,說:“不要亂說,免得招來滅族之禍。”
項梁、項羽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勢不可擋,又有楚國名族的旗號加持,不久就成為起義浪潮的中堅力量。
陳勝被殺后,起義軍四分五裂,需要一個新的領袖。此時,隱居于居鄛(今安徽桐城一帶)的七十歲智者范增出山投奔項梁,為其獻上良策。
范增說:“現在流傳著一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陳勝首先起兵反秦,卻不立楚王的后裔,反而自立為王,這種局勢無法持續太久?,F在您從江東起兵,楚人都爭相歸順您,只因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他們相信您能擁立楚王的后裔?!狈对鱿M椓耗苡贸醯拿x團結起義軍,避免一盤散沙的局面出現。
于是,項梁從民間找到了正在給人牧羊的楚懷王之孫熊心,擁立他為王,用其祖父的名號來稱呼他,尊稱他為“楚懷王”。楚懷王熊心成為各地起義軍的新領袖,劉、項的軍隊都集結在他旗下。
4.趙高弄權
關東起義軍風起云涌之時,朝中的趙高正一步步邁向權力之巔。
趙高升任郎中令后,仗著秦二世的寵信排除異己。秦二世早已聲稱要“躺平”,巡行回來后長期深居宮中,趙高侍奉在秦二世左右,很多朝政大事都由他代為決定。
李斯這時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他雖仍為丞相,卻沒有得到秦二世的信任,甚至多次被趙高從中挑撥離間。
趙高聽說李斯對秦二世修建阿房宮頗有微詞,便去拜見李斯,說:“關東的盜賊越來越多,皇帝卻在增派徭役,修建阿房宮,收集狗、馬等無用之物,下官有意勸諫,但是因為地位低微而不敢說,丞相您怎么也不說呢?”
李斯只好說:“我也想當面規勸,但皇帝整天都居住在深宮中,不臨朝聽政,我也無法勸說他。”
趙高就說:“等皇帝有空了,我就告訴您。”
之后,等到秦二世在宮中宴飲享樂時,趙高就特意請李斯來到秦二世面前陳奏政事。如此了幾次,秦二世感到厭煩,問趙高:“我平時空閑的時候,丞相不來;如今我正要休息,丞相卻來奏事,難道是因為我年輕而看不起我嗎?”
趙高乘機煽風點火,說:“當初的沙丘之謀丞相是參與了,但他的地位不再提高,內心肯定不滿足,他一定是想著割地稱王。況且在楚地作亂的陳勝等賊寇都是丞相的家鄉鄰縣的人,而丞相的兒子李由在三川當郡守,也不肯出擊,只躲在城內防守,我還聽說他們互相勾結,只是我還沒掌握證據。”
李斯是楚國人。趙高故意這么說,是想利用秦二世發火的機會,把楚人起兵的禍端轉嫁給李斯。秦二世從此對李斯愈發不滿。
隨著關東起義軍的人數日益增多,關中的秦軍不斷被派去平叛。李斯開始反思自秦始皇以來實行的苛政,他與另外兩名大臣馮去疾、馮劫聯名上書,提出關東群盜起事至今沒有止息,是“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皇帝停止修建阿房宮,減少四方的戍守和轉運事務。
此次上書,可說是李斯在政治主張上的轉折點。但這一切,來得太遲了。
秦二世指責李斯等人不能平定叛軍,反而要求自己廢棄先帝的事業,下令將李斯等人下獄問罪,交給趙高審理?;蕶嘣谶@一刻露出了尖銳的獠牙,即便是貴為丞相的李斯也不能忤逆皇帝。
李斯被投入監獄后,接受趙高的審訊,被拷打了一千多下,被迫接受了此前趙高安在他頭上的勾結叛軍謀反的罪名。
在獄中,李斯上書為自己辯解,寫道:“我入秦時,秦國土地不過方圓千里,士兵只有數十萬,我被先帝重用,竭盡微薄之力,派遣謀臣游說諸侯,在國內加強武備,整頓政令,提拔能征善戰的將士,尊重于國有功的大臣。秦國削弱韓、魏,攻破燕、趙,平定齊、楚,終于兼并六國,俘虜六國君主,確立秦王為天子。之后,秦軍在北方驅逐匈奴、貊人,在南方平定百越,由此可見大秦的強盛。臣又參與制定政策,統一度量衡,改革文字,并頒布于天下,從而樹立大秦的威名。這些都是我的罪過吧,我早就該被處死了,幸好陛下允許我活到今天,希望陛下能明察?!?/p>
李斯在信中說這些是自己的過錯,實際上是在細數他為秦朝立下的汗馬功勞。
但這封信被趙高毀掉了,沒有送到秦二世手中。趙高冷冷地說:“囚犯怎么可以上書!”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腰斬于咸陽,并被“夷三族”。
在臨刑前,李斯看著將要與他同赴黃泉的次子,想起了年少時平靜的生活,感慨道:“我想和你一起牽著黃狗,從老家上蔡的東門出去追逐野兔,可惜已經沒有機會了。”父子二人相對痛哭。不久之后,李斯的長子,三川郡守李由,也在與楚軍的交戰中戰死。
學者林劍鳴認為,李斯的一生,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很典型。他在輔佐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做出了極大貢獻,也是一位具有政治見解的大臣,卻因為貪圖權位,缺乏氣節,甘心與昏君、奸臣沆瀣一氣,親手毀掉了自己前半生的功業,最后在權力的角逐中喪生。
李斯被殺后,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從此朝中事無論大小,均由趙高決定。
為了顯示自己的威勢,趙高做了一個試驗,他在朝堂上牽來一只鹿,獻給秦二世,并說這是一匹馬。
秦二世笑道:“丞相你在開玩笑吧,怎么把鹿說成馬?”
隨后,秦二世又問左右的大臣,有的默不作聲,有的為迎合趙高,也跟著指鹿為馬,有人表示反對,直言是鹿。趙高暗地里對不肯依附他的大臣加以陷害,群臣大都畏懼趙高,不敢再說他的過錯。
與“指鹿為馬”相似的還有“束蒲為脯”的典故,同樣是趙高試探群臣,愚弄胡亥的行為,他說捆著的蒲柳是肉脯。
5.巨鹿之戰
趙高能在朝中專心弄權,其中一個原因是秦軍在平叛過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項梁率領的主力軍接連取得大捷,隨后乘勝追擊,在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南)與章邯的部隊相遇。定陶是當時中原的大都會,項梁攻下此城后,便開始驕傲輕敵(“有驕色”),放下戒備,而章邯率軍在夜間發動突襲,奪回了定陶,陣斬項梁。
章邯擊敗項梁后,以為楚地的起義軍已不足為懼,于是率軍北上邯鄲,與王離率領的北部軍隊合攻趙國。王離是秦國名將王翦之孫,曾任蒙恬的副將,在蒙恬被害后,蒙恬的軍隊就歸王離統領。秦軍氣勢正盛,打得趙軍毫無還手之力,邯鄲城被夷為平地。趙軍逃往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遭到王離大軍包圍,趙軍趕緊派遣使者向楚軍求援。
在項梁戰死后,楚軍陣腳大亂,各路軍隊集結于彭城(今江蘇徐州),重整旗鼓,部署戰略。
此時擺在楚軍面前的形勢是,如果秦軍滅趙,起義軍整體的力量會進一步被削弱,楚軍的壓力會增加;若是楚軍北上救趙,則可以牽制秦軍的主力,同時利用關中空虛之機,直搗秦都咸陽。
楚軍在權衡利弊后,決定派主力軍北上援救趙軍,同時另派一支軍隊西進關中。大軍出發前,楚懷王熊心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為關中王。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軍主力部隊在上將軍(省稱上將)宋義、次將項羽的率領下北上救趙。
此次出征,宋義被任命為主將,一方面是因為他此前預言了項梁的失敗,被認為是知兵的良將;另一方面是因為起義軍有意打壓項氏一族的勢力。
宋義有他自己的一套打法,他帶兵行至安陽(今河南安陽西南)后停滯不前,駐扎了四十六天。
項羽見宋義不肯前進,急匆匆地闖進營帳,說:“秦軍包圍趙軍,形勢危急,我們應該迅速帶兵渡河,與趙軍內外夾擊,秦軍必??!”
宋義卻淡定地說:“不行,大虻蟲能夠叮在牛身上,卻消滅不了牛毛中的小蟣子?,F在秦軍攻打趙軍,若是勝了,他們的軍隊也疲憊了,我們可乘機攻打他們;若是秦軍敗了,我們擊鼓出戰,必定能取勝,所以應該先讓秦、趙兩軍爭斗。身披甲胄馳騁疆場,我不如你,而坐在帷帳中運籌帷幄,你不如我?。 彼瘟x在軍中下達命令,有不聽指揮的人,一律處斬。
項羽不愿聽宋義那番歪理,他在一天早晨拜見宋義,乘其不備,當場斬下宋義的首級,奪取了兵權。楚懷王熊心得知項羽擅自斬殺了宋義,只好任命其為代理上將軍,率軍救趙。
當時,秦軍的王離所部兵多糧足,進攻巨鹿,章邯的軍隊修建甬道與黃河連接,為王離軍供應糧餉。于是,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率領兩萬士兵渡過黃河,援救巨鹿的趙軍,同時分兵切斷章邯所修筑的甬道。
先鋒部隊取得戰果后,項羽親率大軍渡過黃河,并在河邊鑿沉船只,砸壞鍋、甑等炊具,燒毀營寨,以破釜沉舟的決心與秦軍大戰。楚軍到了巨鹿,使王離陷入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經過多次激戰,王離部下的二十萬(一說十萬)秦軍將士,除少數被俘外,幾乎可說是全軍覆沒,就連王離本人也做了俘虜。當初秦軍滅楚,率軍擊敗項燕的正是王離的祖父王翦,這段跨越祖孫三代的恩怨至此了結。
巨鹿之戰后,項羽被推舉為諸侯軍的“上將軍”,成為各諸侯起義軍的頭號軍事人物。
秦軍大敗后,章邯退守河內。朝中的權臣趙高對帶兵在外的章邯十分忌憚。章邯多次向朝中請求增援,都得不到回應,還唯恐趙高網羅罪名,借機誅殺自己,就派部下司馬欣去咸陽當面請示秦二世。
司馬欣一到咸陽,發現趙高不愿見他,不信任他。司馬欣回到軍中,對章邯說:“趙高掌權,封鎖消息,皇帝完全不知道我們的消息,將軍現在打輸了會死,打贏了如果被趙高陷害也會死。請將軍深思熟慮啊!”
章邯被趙高排擠,又遭項羽猛攻,身處絕境的他只好率領剩下的二十多萬大軍向項羽投降。這位大秦最后的名將,被迫當了降將。
章邯這支軍隊的下場更是悲慘。項羽本想以章邯這支軍隊為先鋒進軍關中,各諸侯起義軍與投降的秦軍共約六十萬,在項羽的帶領下浩浩蕩蕩西進。在之后的四個月里,項羽軍西進步伐緩慢,一直在河南一帶徘徊。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新降的秦軍與諸侯起義軍糾紛不斷。
不少秦軍士兵更是埋怨章邯等主將投降,擔心他們在關中的父母、妻子遭到牽連,被秦朝誅殺。軍心逐漸動搖,糧草等后勤問題也難以解決。
行至新安(在今河南),項羽與諸將商議,其部下認為秦軍數量龐大,且不服從命令,如此到了關中情況必然危急,不如將他們盡數消滅,只帶章邯等幾位將軍入秦。
項羽同意,當晚楚軍秘密行動,連夜坑殺秦軍降卒二十多萬人。
那一夜,項羽為楚軍解決了后顧之憂,卻永遠失去了關中的民心。
6.帝國末日
關東起義軍一步步逼近咸陽。權傾朝野的趙高派出使者前往關外交涉,一說是意欲與楚軍將領平分關中。在此之前,趙高決定把胡亥這個“罪魁禍首”趕下臺,以求自保,他派女婿咸陽令閻樂與弟弟郎中令趙成帶領一隊人馬,進宮弒君。
胡亥從來沒見過這刀光劍影的陣仗,他跟閻樂說:“讓丞相通融一下,封我做個王,可以嗎?”
閻樂答:“不可以。”
胡亥又說:“愿為萬戶侯?!遍悩愤€是不肯答應。
接著,胡亥請求道:“只愿與妻兒做老百姓?!?/p>
閻樂只好實話實說:“得了吧,臣受命于丞相,今日就要為天下人誅殺您,無論您如何說,臣下也不敢答應。”
秦二世無言以對,眼看著士兵上前,在絕望之下選擇自殺。
秦二世死后,趙高將身世神秘的宗室子嬰推上了帝國的寶座。由于天下大亂,子嬰不再稱帝,只稱秦王,作為末代秦王,他將親眼見證帝國最后的四十六天。
子嬰不是省油的燈,他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誅滅趙高的勢力。
按照禮儀,子嬰應該齋戒五日,之后前往宗廟祭祀歷代祖先,接受傳國玉璽。
子嬰知道,自己不過是趙高的傀儡,不如先下手為強。他召集兩個兒子和親信侍從商議:“丞相趙高殺二世于宮,害怕群臣誅殺他,才假意立我為王。我聽說趙高與楚國有密約,滅掉大秦后要在關中稱王。現在讓我齋戒五日后前往宗廟,就是要在宗廟中殺我。我若稱病不去宗廟,趙高必定會親自來請,到時我就在這里殺死他?!?/p>
果不其然,在子嬰稱病數日后,趙高多次派人來請,無果,只得親自來請。趙高以為子嬰勢單力薄,卻不知秦朝宗室早已準備好做最后的反撲。
一到子嬰所在的齋宮,趙高就趾高氣揚地問道:“祭拜祖先是國家大事,秦王為何不去?”
話音剛落,子嬰埋伏下的刺客登時殺出,將趙高當場刺死。子嬰隨后誅殺了趙高的三族,肅清了朝中趙高的黨羽。
此時,起義軍有一支先頭部隊已經來到咸陽城下。率領這支軍隊的楚將,正是劉邦。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子嬰在位的第四十六天。在希望徹底破滅后,末代秦王為保全咸陽軍民,乘坐白馬牽引的喪車,頸系天子綬帶,手捧璽印符節,率領百官開城投降,迎接劉邦入咸陽。至此,從統一六國,到秦朝滅亡,僅僅過去了十幾年。
劉邦受降之后,就有人勸劉邦殺了子嬰。劉邦果斷拒絕,說:“當初楚王派遣我奉約入關,是因為我能寬以待人,現在敵人已經投降,再加以殺害就是不祥了?!?/p>
劉邦對子嬰好生款待,對秦朝的宗室大臣也一律寬赦,讓他們各司其職,維持現狀。在蕭何的支持下,劉邦廢除秦朝的嚴刑峻法,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眲钸€對秦人說:“我之所以來關中,是為父老兄弟除害的,絕對不會報復,希望大家不要害怕。”
劉邦初入咸陽也有小人得志之感,不僅驚嘆咸陽宮中的富麗堂皇,看到金銀財寶和漂亮姑娘也是難掩興奮,垂涎欲滴。進了宮中,他腿都快邁不開了。
智囊張良見狀,拉上暴脾氣的樊噲一起勸諫劉邦,勸他打消留在秦宮的念頭。張良說:“秦朝多行不義,沛公才有機會至此,秦殘暴無道,您就應該布衣素食,以示節儉。如果您沉溺于享樂,就是助桀為虐了。”
劉邦虛心納諫,下令查封所有的府庫財物,率軍回到灞上(今陜西西安市東)。
同年十二月,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起義軍終于抵達函谷關下,卻發現關中已是劉邦的地盤。
項羽與劉邦曾是“兄弟”。在項羽之叔項梁戰死之前,劉邦、項羽曾同在項梁帳下作戰,一同領兵破城陽(今山東菏澤市東北),攻定陶,擊敗李由軍于雍丘(今河南杞縣),當時是兩人關系最密切的時期,兩人可謂同生共死的好戰友。
楚懷王與諸將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時候,秦軍的主力還未被消滅,軍勢正盛,這個號召就是一張空頭支票。只有項羽積極響應,他說:“我要和老劉一起去?!保ā蔼氻椨鹪骨仄祈椓很姡瑠^,愿與沛公西入關?!保?/p>
作為功勞最大的起義軍將領,項羽攻滅秦軍主力后西進關中,沒想到卻被劉邦先入為主,摘了勝利果子。
恰在此時,劉邦的一個部下派人跟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p>
項羽大怒,當即決定和劉邦兵刃相向,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鴻門宴”。兵力弱小的劉邦不敢與項羽相爭,啟動危機公關團隊,親自到軍中與項羽講和,將關中移交給項羽,最終化險為夷。
項羽進入咸陽后,其所作所為與劉邦的是天壤之別。謀士韓生勸項羽定都關中。項羽卻一門心思想回楚地,還說富貴后不歸故鄉,如身穿錦衣夜行,無人知曉。
項羽不想做關中王,也不想回楚懷王手下當將軍,他只想做西楚霸王,維持一個七國復國、王政復興的天下秩序,卻不知這個由英雄主宰的新秩序會讓天下陷入新的混亂。
韓生認為關中地區阻山帶河,土地肥沃,是建立不世之功、成就霸業的立足之地。他見項羽將自己的戰略計劃當作耳邊風,氣不打一處來,說:“人們說楚人脾氣暴躁,就像獼猴戴帽子,虛有其表,果然如此?!?/p>
韓生為后世貢獻了成語“沐猴而冠”,之后被項羽下令烹殺。
心懷亡國之恨、殺叔之仇的項羽,執意要用秦王的鮮血和秦宮的火焰來染紅暴秦落下的帷幕。他殺死那位身世成謎的末代秦王子嬰,大肆誅殺秦朝皇室貴族,放火焚毀咸陽宮室。據說,大火燒了三個月,“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
在秦朝滅亡后,項羽建立的,是一個與秦制截然不同的“聯合國”體制。起義軍中的十八名領袖被分封到各地為王,其中有舊六國的后裔,也有立下戰功的新貴。劉邦被封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之地,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是位列諸王之上的霸主。
戰亂似乎平息了,十八路諸侯王回到自己的封地,項羽也如他所愿衣錦還鄉,甚至劉邦到漢中后也燒毀了秦嶺的棧道,裝作無意再入關中的樣子。
實際上,戰爭沒有就此結束。項羽建立的“聯合國”體制不久將走向崩潰,西楚霸王也將走向敗亡。
秦朝雖亡,秦制尚存。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并不明白,歷史的車輪一旦啟動,就再也回不去了。日后,他個人也將因分封制的復興而面臨覆滅,而秦之亡,只是中國更為浩蕩的歷史的開篇而已。
一切似乎戛然而止,一切卻又都剛剛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