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 湯一介
- 2755字
- 2025-03-28 09:41:46
三
道教哲學作為一種宗教哲學有著它顯明的特點,其特點只能在和其他宗教的對比中加以揭示
一種完備意義的宗教必定有其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點。它的特點除了表現(xiàn)在某些外在的形式上,如教會的組織形式、教規(guī)教儀以及尊崇的神靈等等之外,更深刻的則應表現(xiàn)于其理論體系的層面,這是屬于宗教內(nèi)容的方面。而其理論體系往往是由若干基本命題和一系列的概念范疇所表現(xiàn)的。如佛教的理論體系最終要論證的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等“三法印”,說這是佛教和其他教派的根本區(qū)別的標志。中世紀的基督教有所謂“上帝存在”“靈魂不死”和“意志自由”等三大命題,圍繞著這三大命題而有基督教宗教哲學和它的范疇體系。那么道教哲學有沒有某些不同于其他宗教派別的基本命題以及構成其哲學體系的基本范疇呢?我們認為是有的,特別在早期道教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幾乎所有宗教提出的都是“關于人死后如何”的問題,然而道教所要討論的則是“人如何不死”的問題。道教的理論體系就是圍繞著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表現(xiàn)出與其他宗教派別不同的特點。早期道教說它自己的思想體系是從“三一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氣、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并從這里演變出“長生不死”“肉體飛升”“氣化三清”等觀念,而構成了道教的思想體系。
要了解佛教哲學的究極問題,從根本上說必須了解“涅槃”這個概念的含義,所以俄國的佛教學專家徹爾巴斯基寫了一本書專門分析“涅槃”這個概念的含義;而牟宗三則寫了《佛性與般若》一書,結合中國佛教的特點解剖了“涅槃”這一概念。研究基督教一般說應從分析“上帝”這一概念著手,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作《上帝之城》(City of God)論證所謂“上帝”的“神性”;經(jīng)院哲學的代表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約1225—1274)著《神學大全》對“上帝存在”這個命題作了五大論證,也就是所謂本體論的論證。道教哲學的基本概念可以說是“氣”,對此能從下列幾個方面得到明證:第一,所謂“三一為宗”,指的是“天、地、人三者合一”,而“天”“地”“人”之所以能“合一”,就在于它們同為不同性質(zhì)的“氣”;“精、氣、神三者混一”,而“精”“氣”“神”之所以能“混一”,也在于它們同為不同性質(zhì)的“氣”。第二,所謂“一氣化三清”,即認為道教的三位最高真神是由“氣”變化而成,或者認為三重最高最神圣的“天”是由“氣”變化而成,這也是以“氣”作為道教的基本概念。第三,在道教中雖也有以“道”為最高范疇,但在早期道教講到“道”與“氣”的關系大體有三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認為“道”比“氣”更根本,但“道”不能離“氣”;另一種情況是“氣”比“道”更根本,因為道教以“氣”作為宗主,如劉勰《滅惑論》引《三破論》謂“道以氣為宗”;第三種情況是認為“道”即是“氣”,如陶弘景《養(yǎng)性延命錄》引《服氣經(jīng)》說“道者,氣也”。研究道教教義的哲學基礎,如果能把它關于“氣”的概念含義以及由“氣”這一概念演變出來的概念范疇體系作出認真的分析,將會對道教的特殊本質(zhì)有深入的了解。
黑格爾在《哲學史演講錄》中說:“文化上的區(qū)別一般地基于思想范疇的區(qū)別,則哲學上的區(qū)別更是基于思想范疇的區(qū)別。”如果我們把道教和其他宗教相比較,從道教所使用的概念范疇方面、由概念范疇形成的命題方面以及由一系列命題形成的思想體系方面進行比較,我們就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道教的特點。道教是中華民族本民族的宗教,但它的產(chǎn)生確受到佛教傳入的刺激,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早期道教的歷史發(fā)展中的佛道之爭來看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的特點何在。
道教最早的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一方面表現(xiàn)了它受佛教某些方面的影響,如其中講到“守一”的問題,“守一”一詞雖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里已經(jīng)有了,但在《太平經(jīng)》中講得那么多,那么突出,顯然是受到漢時傳入的小乘佛教禪法“安般守意”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它對佛教的批判和排斥,例如《太平經(jīng)》中所謂“四毀之行”,顯然是針對佛教而發(fā)的;又提出“承負”的學說和佛教的“來世報應”相對立。到東晉以后,道教逐漸發(fā)展成為完備意義上的宗教,有了它的理論體系,因而和佛教的分歧就越來越明顯了。那時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大體表現(xiàn)在三個問題上,即生死、神形問題;因果報應問題;出世、入世問題等。對這些問題加以分析,我們就可以認識到道教作為一種宗教的特點。
在我們把道教和佛教作比較中,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即為什么道教沒有像佛教那樣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而只是中華民族本民族的一種宗教呢?從道教的歷史看,道教在南北朝末期或者已經(jīng)傳到朝鮮地區(qū),在《三國史記》中記載有唐初道教傳入朝鮮的情形。但不久之后,佛教在朝鮮更為流行而戰(zhàn)勝了道教,從此道教在朝鮮幾乎滅跡。這一時期,道教也經(jīng)過朝鮮傳入日本,它對日本原有的“神道”或者有些影響,但日本的“神道”絕不是因道教傳入才有的。道教在日本也沒有像佛教那樣流傳開來。道教在歷史上對其他國家就更沒有什么影響了。照我看,道教之所以沒有能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是由于它作為一種宗教,其理論和實踐都有很大缺陷,且?guī)в羞^于強烈的民族特色。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所追求的目標是“長生不死”和“肉體成仙”,這和其他宗教派別講“靈魂不死”根本不同,而其宗教理論對“肉體成仙”“長生不死”的論證,一方面說得太粗糙,很難令人相信,因此后來道教也不得不吸收佛教關于“形盡神不滅”和“三世輪回”等思想,這樣道教的流傳就大大受到限制,而佛教則可以在道教流傳所到之處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它又太接近科學,道教為了養(yǎng)生,要求“長生不死”“肉體成仙”,不得不注重身體的煉養(yǎng),因而就把實質(zhì)上是物質(zhì)性的“氣”抬到最高的地位,并加以神秘化,所以中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和道教結下了不解之緣,道教利用科學就必然限制它作為宗教可能發(fā)生的作用,因而在道教中的“非科學”“反科學”的成分和它中間的科學因素,就形成了一個極大的矛盾。宗教本應要求“出世”,而道教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民族的宗教卻深深打上了“入世”的烙印,從每個道教徒個人說,他們要求“精、氣、神三者混一而成仙”;但道教作為一個宗教團體說,又提倡“天、地、人三者合一”而“致太平”,所以它有著強烈的干預政治的愿望。道教在虛構了超現(xiàn)實的神仙世界的同時,又希望把現(xiàn)實世界變成理想世界,這也不能不是一個極大的矛盾。研究道教的特點十分重要,它不僅可以使我們了解它和其他宗教派別的不同所在,而且通過對其特點的分析,使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維方式的特色,了解我們這個民族科學技術、醫(yī)藥衛(wèi)生發(fā)展的道路及其缺陷所在。一個民族要得到發(fā)展,不僅要了解它的今天和明天,而且要了解它的昨天;不僅要了解它現(xiàn)實的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狀況,還應了解這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和思維方式以及它對今天的影響。對中國本民族的宗教道教應該進行認真的研究,其原因也就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