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時代“楓橋經驗”視域下故意傷害犯罪治理的思考——以229件案件為樣本分析[367]

王柏洪[368] 夏大偉[369]王遠[37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犯罪是各類矛盾糾紛爆發后呈現的樣態,而故意傷害犯罪是一類特殊的犯罪,不僅發案量大,而且造成人員輕傷、重傷甚至死亡的嚴重后果,對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影響巨大。基于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需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著眼于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針對現實生活中高發頻發的故意傷害犯罪的治理問題,以先進理論指導司法實踐,滿足當前社會矛盾糾紛系統、全面化解和問題源頭治理的需求,為“中國之治”筑牢法治之基。

一、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概述

“楓橋經驗”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以“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經驗內容而聞名于世。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則演進得更加豐富,堅持黨建引領、堅持人民主體、堅持“三治融合”、堅持“四防并舉”和堅持共建共享成為新時代踐行“楓橋經驗”的基本要求。[371]從變化的角度看,新時代“楓橋經驗”要求從“單打獨斗”向“多元共治”轉變,依靠黨委政府,協調各方力量,發揮群眾主體意識,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從深化市域治理的功能角度觀察,新時代“楓橋經驗”要求從“前端防控”向“全鏈條精準防控”轉變,通過構筑科學合理的解紛防線,促進糾紛通過前端防線有效解決和過濾,從源頭預防和減少糾紛的產生與激化。[372]

這一內涵的深刻變化,主要建基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建基于“中國之治”的時代要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社會治理領域的集中體現。從“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到創建“多元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楓橋經驗”,再到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楓橋經驗”,盡管社會矛盾糾紛的情勢一直在發生變化,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質始終是“以人民為中心”,牢牢堅持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群防群治、綜合治理。

二、故意傷害犯罪治理面臨的現實難題

筆者以發生在J市的229件真實故意傷害犯罪案件為樣本,全面剖析該類犯罪在治理領域存在的規律特征。

(一)犯罪前端——矛盾糾紛的瑣碎化、偶發化、激烈化

1.矛盾糾紛呈瑣碎化,起因多為日常瑣事糾紛

經統計,229件案件中,發案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日常瑣事糾紛、情感糾紛、工作糾紛、家庭糾紛、經濟糾紛、賭博糾紛等,以日常瑣事糾紛、情感糾紛、工作糾紛為三大主因,因該三類糾紛引起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分別為156件、21件、20件,分別占總案件數的68.1%、9.2%、8.7%。尤其是在日常瑣事糾紛方面,糾紛的種類較為龐雜,主要有日常生活口角、鄰里糾紛、停車糾紛、噪聲糾紛等,部分當事人之間的矛盾累積而得不到化解,往往在言語沖突后大打出手。除此之外,因經濟糾紛、賭博糾紛、嫖資糾紛等原因而發案的亦占一定比例。

2.犯罪具有一定偶發性,激情犯罪特征明顯

分析發現,與部分矛盾糾紛長期累積導致在某一時間節點暴發所不同的是,大多數故意傷害行為發生于雙方臨時起意產生的沖突,帶有一定“偶然性”,這種具有激情犯罪特征的案件有175件,占比達76.4%。如“向某某故意傷害案”,被害人郭某某闖入J市某鎮工業區一工藝品廠內的傳達室,與傳達室的保安即犯罪嫌疑人向某某發生爭執打架,后向某某使用匕首刺向郭某某,郭某某送至醫院后經搶救無效死亡,隨后向某某逃離現場。經鑒定,被害人郭某某系被他人用雙面刃刺器刺戳左胸部致心臟破裂、心包填塞死亡。[373]

3.以輕傷為主,部分沖突激烈化并致人重傷或死亡

故意傷害后果分為輕傷(輕傷二級、輕傷一級)、重傷(重傷二級、重傷一級)與死亡三類情況,傷害后果與犯罪嫌疑人傷害手段的殘忍程度關聯緊密。在三類傷害情況中,造成被害人輕傷的案件有196件,占比達85.6%。這也說明多數犯罪嫌疑人在案發現場仍有一定的理智和自控力,若外界力量提前或及時介入,完全具有制止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造成被害人重傷的案件有27件,占比為11.8%;造成被害人死亡的案件有6件,占比為2.6%。

(二)犯罪中端——行為手段具有殘忍性、私密性、影響性

1.部分案件中的作案手段殘忍

作案手段主要集中于用拳頭擊打、用腳踢打、刀具砍刺、棍棒擊打、酒瓶砸擊等。其中,用拳頭擊打敏感部位是最常見的作案手段,該類案件有80件,占比達34.9%;采用推倒、腳踢、肘擊、手掐等手段作案的有34件。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用菜刀、水果刀、剪刀、彈簧刀、匕首等各類刀具砍刺的有58件,占比達25.3%,作案手段往往極為殘忍。值得關注的是,行為人事先購買刀具、隨身攜帶小型刀具、發生糾紛后立即回去取刀具行兇的案件高達41件,尤其是部分犯罪嫌疑人隨身攜帶刀具,在發生糾紛后即拔刀相向,造成被害人傷亡的嚴重后果。

2.發生于相對私密空間的傷害行為難以被及時發現并介入

經統計,案發地點主要集中于路邊、房間、車間、酒吧等處,而發案量最大的場所是出租房、公寓、宿舍、賓館等相對密閉的房間,達42件,因這些場所的空間相對封閉,一旦發生沖突,極易造成故意傷害犯罪案件的發生,且不易被周圍群眾察覺。此外值得關注的是,發生于夜宵攤、飯店、超市、KTV、酒吧等經營場所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有28件,該類場所最大的優勢在于有經營主體,可以在發現矛盾糾紛的苗頭傾向后及時報警救助,但這些場所的經營主體對現場的關注度普遍不夠,未能及時有效阻止沖突擴大和傷害行為的發生。

3.部分特殊情境下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易產生較大社會影響

易產生較大社會影響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主要有三類:其一,發生于勞務市場、菜市場、公園、交通要道等人流量密集場所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此類案件有26件,案發時容易引起大量人群的圍觀與信息擴散。其二,發生于派出所、法院等特定場所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此類案件有2件,因案發場所在司法機關,給司法權威帶來極大挑戰。如“李某某故意傷害案”,李某某見劉某與自己妻子段某某在房間內,遂報警稱劉某強奸自己妻子,派出所民警出警后將劉某、段某某帶回派出所調查。李某某認為劉某與自己妻子段某某有不正當男女關系,遂從超市購買了一把刀具,而后進入派出所大院使用攜帶的刀具將劉某捅傷。[374]其三,針對執法人員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如“劉某某故意傷害案”,某派出所輔警陳某某在巡邏時發現犯罪嫌疑人劉某某形跡可疑,遂上前對其進行盤查。劉某某在接受詢問時突然掏出隨身攜帶的折疊刀捅刺陳某某腹部,隨后逃離現場。經法醫學傷勢鑒定,被害人陳某某腹部的損傷構成重傷二級。[375]

(三)犯罪后端——矛盾糾紛的尖銳化、反復化、風險化

1.部分故意傷害犯罪案件致使當事人雙方矛盾難以調和

部分故意傷害犯罪案件中,當事人雙方房屋糾紛、鄰里糾紛等問題積怨已深,加之案件發生后,一方為讓另一方受到法律的嚴懲,堅決拒絕進行和解,這也在實質層面造成雙方矛盾的進一步加深。如“傅某某故意傷害案”,犯罪嫌疑人傅某某與被害人朱某某因老宅問題產生糾紛,雙方在爭執中發生扭打,朱某某等人倒在拉架的楊某某(系朱某某妻子)腿部,導致楊某某小腿骨折。經鑒定,朱某某胸部損傷構成輕傷二級,楊某某腿部損傷構成輕傷一級。案件發生后,朱某某一方堅決不同意諒解傅某某,并要求公安機關對傅某某的兒子傅某立案。[376]

2.案后綜合關懷不足帶來行為人再犯罪問題

經統計,在229件故意傷害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有刑事前科的為16件,且部分為搶劫罪、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前科。綜合來看,這些行為人實施前科行為時年齡普遍不大,回歸社會后因前科經歷易產生挫折感,糾紛產生后選擇用暴力方式解決,在心理上實際仍未“回歸社會”。如“肖某某故意傷害案”,肖某某曾因犯故意傷害罪被江西省某縣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4年(案發時20周歲),回歸社會后,犯罪嫌疑人肖某某在一寵物用品廠工作時,因工作上的問題與被害人龍某某發生爭執,在后續爭執過程中肖某某用剪刀扎傷龍某某,導致龍某某右下唇穿通傷,口唇部的傷勢構成輕傷二級。[377]

3.精神病人傷人問題導致風險潛藏于社會之中

在納入統計范圍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中,有4件的行為人為特殊主體——精神病人,在精神狀態異常期間甚至無法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這也暴露出對該類特殊人群的管控仍存在疏漏。如“王某某故意傷害案(強制醫療)”,涉案精神病人王某某認為被害人葉某某聯合他人欺負自己,遂在葉某某跑完步散步之時,用一把木柄尖刀捅葉某某后腰部一刀,經鑒定,葉某某腰部的損失構成輕傷一級。經鑒定,涉案精神病人王某某患精神分裂癥,作案時處于發病期,無刑事責任能力。[378]

(四)犯罪主體——部分呈現年輕化、群體化、特定習慣化

1.有未成年人涉入故意傷害犯罪案件

故意傷害犯罪案件的犯罪主體整體偏向于年輕化,納入統計的有未成年人涉入故意傷害犯罪案件的有10件。如“韋某故意傷害案”,某日凌晨1時許,犯罪嫌疑人韋某與王某、韋某某在一廣場附近遇到回住處的被害人張某某,韋某某無故上前將張某某踢倒在地,韋某與王某等人也上前一起對張某某拳打腳踢,張某某受傷后逃離現場。經鑒定,被害人張某某外傷致顱腦損傷構成重傷二級。[379]

2.外來務工群體為故意傷害犯罪案件高發人群

故意傷害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為務工人員的達144件,占比達62.9%。這一群體學歷普遍較低,容易意氣用事而涉入犯罪。如“虎某某故意傷害案”,犯罪嫌疑人虎某某因在某毛紡印染車間內與他人爭吵后心生怨恨,回到工廠宿舍拿了兩把菜刀,返回印染車間后,趁被害人李某某不備之際,用菜刀將李某某的手臂和腰背砍傷。經鑒定,李某某外傷致肢體多部位損傷累計構成輕傷一級。[380]

3.部分行為人有飲酒習慣,酒后行為極易失控

納入統計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有飲酒行為的達13件,一方或雙方在酒后因瑣事互相爭吵,酒精的作用使行為人情緒激動而失去理智。如“費某某故意傷害案”,王某某邀請犯罪嫌疑人費某某、被害人宋某某一同飲酒,其間,費某某先后兩次與宋某某發生口角并用拳頭對宋某某頭部、臉部等部位進行毆打。次日凌晨,被害人宋某某出現嘴唇發紫、小便失禁等癥狀,后經檢查已無生命體征。[381]

三、新時代“楓橋經驗”賦能故意傷害犯罪治理的實踐思考

(一)樹牢“楓橋式”思維理念

首先,具有系統思維。堅持系統思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蘊含著加強整體性推進國家治理、優化國家治理體系結構、協調好國家治理中的各種關系、以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匯聚治理合力、構建開放性戰略模式等核心要義。[382]針對故意傷害犯罪相關矛盾糾紛的應對與處置,關鍵是要牢固樹立系統思維,以體系化的視角錨定基層社區、瑣事糾紛等重點區域、重點內容,發揮群防群治效應,避免盲目排查問題、調處淺嘗輒止。

其次,具有能動思維。新時代“楓橋經驗”解紛機制要求治理主體以積極的能動主義為基礎,以主動服務的姿態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提供治理元素。在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領域,檢察機關應會同其他治理主體,聚焦故意傷害犯罪治理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堵點,下大力氣收集基層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兼顧可復制、可推廣性,形成特色化智慧治理項目。

再次,具有穿透思維。源頭治理是“楓橋經驗”最執著的治理價值追求,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關鍵所在。為達至源頭治理的目標,基層社會治理應堅持“穿透式”打擊和預防,不僅注重發現故意傷害犯罪相關領域、防控制度運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更要致力于滿足社會公眾對司法正義的更高期待,通過對故意傷害類案、矛盾多發易發的系統性治理問題形成的緣由進行追根溯源,做到“抓末端、治已病”與“抓前端、治未病”的要求辯證統一,重點推動堵漏建制,實現穿透治理實戰成效。

最后,具有共治思維。基層多元主體參與是新時代“楓橋經驗”具備廣泛群眾基礎和強大生命力的內在動力源泉。鑒于治理主體的多元特性,必須樹牢共治思維。對檢察機關而言,需用足法律監督職能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而踐行“雙贏多贏共贏”新理念,重在構建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良性、積極關系。[383]尤其需要關注治理主體之間的信息共享數據應用,有力破除“信息孤島”和“信息壁壘”,聯動推進故意傷害等犯罪治理的“檢察數倉”建設。

(二)推進打擊與治理相同步

要以打擊促控案,形成震懾合力。一方面,加強偵檢銜接。針對社會影響大、客觀證據薄弱的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檢察機關積極提前介入,就案件辦理程序、證據收集、存在問題進行前期引導。檢察環節建立資深檢察官領辦重大、疑難案件機制,以嚴厲打擊形成對故意傷害犯罪的震懾力。另一方面,積極促成刑事和解。兼具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司法裁判應當建立在理性、正確的認知決策之上。[384]這一“認識決策”也體現在辦案的過程運用上,應廣泛運用公開聽證等制度在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化解矛盾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的積極作用,促成矛盾雙方握手言和,從最有利于糾紛解決的角度,避免矛盾長期化、尖銳化。對由民間糾紛引發的“民轉刑”故意傷害犯罪案件,要以化解矛盾的視角去辦案,避免矛盾升級。重點關注“案中案”,對因故意傷害犯罪案件雙方矛盾激化引起的信訪、上訪,堅持在黨委政法委的統一協調下有預判、有協同、有對策,盡最大能力解除矛盾“癥結”,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深化對賭博行為的打擊查處。執法部門對轄區內棋牌室、麻將館等容易聚賭場所開展摸排和整治,建立經營主體的矛盾糾紛實時舉報機制,對發現的賭博行為堅決予以打擊,對賭博場所經營者依法作出處理。對發生在空閑的私人房屋、農村田間山頭等隱蔽偏僻場所的賭博行為加強打擊,使故意傷害犯罪與賭博行為“脫鉤”。

(三)建立健全專業化防控體系

建立鄰里關系類、情感類糾紛專業化解機制。①針對大量故意傷害犯罪案件是由鄰里之間、家庭夫妻日常瑣事及夫妻情感糾紛所引起的現狀,可考慮由綜治、婦聯組織牽頭,吸收鎮街、社區、村委會、婦女保護組織、社會公益組織的力量,必要時吸收當地聲望較高的鄉賢、退休教師、心理專家等參與其中,在社區、村一級設立專門針對鄰里糾紛及婚姻家庭情感問題的調解組織,掛靠在村級人民調解機構里,并配備專業的心理健康疏導室。②該組織既要關注本地居民的瑣事糾紛、情感糾紛,又要注重化解外來務工者的瑣事與情感矛盾,并有效借助當事人朋友、親屬的力量,及時發現、及時調解、及時疏通,爭取糾紛不激化、矛盾不上交。對可能產生沖突擴大傾向、有傷害苗頭的因素,應及時研判并上報。③在社區、村級單位持續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活動,重點排查清理存續時間長、有暴力沖突的鄰里糾紛,對一些模糊不清的諸如農村利益分配、相鄰關系等糾紛,理清淵源與脈絡,提供確權的方式,促成雙方和解。

建立“人—房—刀”立體化管理機制。①加強對流動人口和前科人員的管理。公安流動人口管理部門、社區民警、社區、村委會等對外來務工人員實行網格化管理,落實暫住人口登記管理責任制;同時,定期掌握轄區內有犯罪前科、違法劣跡的重點人員的活動情況,了解其日常活動、經濟收入、交往人員情況,適時給予心理關懷和困境幫扶,一旦發現異常及時處理,預防前科人員再犯罪。②加強對出租房的管理。嚴格落實房屋出租實名登記制度,禁止房屋任意租賃,隨意轉租、合租。對于出租房內的外地探親、短期居住、短期務工人員,要求房東督促配合完成流動人口居住網上申報、辦理暫住證明,做到不脫管、漏管。③加強對管制刀具的管理。對轄區內可疑佩刀人員展開排查,重點關注部分有帶刀習慣的、非法隨身攜帶小型管制刀具進入公共場所的人員,予以治安處罰,壓縮存有僥幸心理的“帶刀人群”,降低遇到沖突即“拔刀相向”傷害他人的風險。

(四)落實特定治理主體責任

明確特定場所的犯罪苗頭舉報責任。明確飯店、燒烤攤、KTV、酒吧等易飲酒、易爭執場所經營者的故意傷害等犯罪的苗頭舉報責任,對經營區域的就餐、聚會、唱歌、飲酒等活動中存在的客戶打架滋事、爭吵辱罵糾紛,及時介入并初步掌握情況,發現有擴大苗頭的,第一時間聯系轄區派出所出警控制,避免糾紛場面失控。

明確企業應急處突與規范管理責任。企業主管部門應督促企業建立矛盾糾紛問題應急處突機制,企業落實人員作為內部穩控員,與轄區警務人員、鎮街對接,定期摸排員工中存在的工作糾紛、工資糾紛等矛盾糾紛,發現苗頭性、傾向性糾紛及時上報。一旦發現員工有口角、打架問題,穩控員需及時代表企業控制局面并上報備案,發現糾紛有擴大化勢頭,則第一時間上報,協同處置。同時,企業主管部門督促企業內部制定嚴格的規范化管理規定,禁止員工隨身攜帶彈簧刀、折疊刀等銳器上班,對履勸不改的堅決不予聘用。

(五)借力數字化改革賦能源頭治理

創新發展線上新時代“楓橋經驗”,拓寬線上解決矛盾糾紛的方式路徑,深化線上線下同步治理,提升市域重點單位、要害部位、城鄉社區的技術安全防范設施智能化水平。就此而言,浙江省推出的“解紛碼”數字應用平臺可線上申請糾紛調解業務,解決了以往糾紛案件信息不透明、部門數據不共享的問題,實現了解紛便捷化。

政法機關對所辦案件進行追根溯源,找出案件發生的原因,向黨委、政府或有關職能部門提出防范、治理的意見建議,對于推進國家治理具有重要意義。[385]故意傷害等犯罪問題的“追根溯源”,不僅依賴于豐富的治理經驗和問題發現的敏銳性,而且依賴于大數據對故意傷害等犯罪的數據分析研判,形成治理決策的體系化數據參考,推動治理前端、中端、后端的有效閉環。

行刑銜接是高質效治理的重要支撐,高質效的行刑銜接必然帶來高質效的部門協同。當前,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雙向銜接過程中,長期存在證據移送制度不暢、正向移送標準不清、反向移送機制缺位等問題。[386]應高度關注行刑銜接參與治理的智度、質效度,尤其在聯動治理之維,打造“行刑共治”大平臺,執法司法聯合開展區域矛盾糾紛問題治理,避免治理問題反復滋生而難以從源頭根治。

(六)育強“楓橋式”社會治理文化

從文化論的角度看,新時代“楓橋經驗”之所以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是因為其本身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文化”,這與故意傷害犯罪案件起因中的矛盾糾紛化解關系甚大。“楓橋式”社會治理文化要求法理、事理、情理“三理”貫通,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謹持法理,深察人情”“融天理、國法、人情為一體”等底色,尊重人民群眾樸素的情感和公平正義觀,在辦案環節堅持“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講清“法理”,講透“道理”,講明“情理”。在矛盾糾紛的調處中,兼采“法、理、情”三者相融合的說理方式,徹底解開埋藏在雙方當事人內心的心結。

從區域治理文化角度看,地方政府可持續創新社會治理的“楓橋式”意蘊,積極支持諸如“紅楓義警”“楓橋大媽”和鄉賢參事會等社會組織的發展,鼓勵“老楊工作室”“娟子工作室”等調解組織參與基層社會矛盾治理,并創辦類似《1818黃金眼》《同年哥講新聞》等貼近基層群眾生活一線的“近距離”解紛欄目,寓“實打實”解紛與社會普法于一體。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郓城县| 巴林左旗| 凌云县| 峨眉山市| 城口县| 成都市| 中山市| 济阳县| 会昌县| 阿巴嘎旗| 宽城| 锡林浩特市| 东乌珠穆沁旗| 平顶山市| 伊春市| 清河县| 芒康县| 邹平县| 浪卡子县| 含山县| 梁河县| 凉城县| 县级市| 年辖:市辖区| 新干县| 离岛区| 治县。| 安化县| 留坝县| 买车| 咸宁市| 金秀| 建德市| 大方县| 股票| 尤溪县| 澄江县| 西安市| 油尖旺区| 若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