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俄羅斯藝術史
  • 任光宣
  • 23162字
  • 2025-03-28 17:55:10

第二節 祭祀建筑

俄羅斯詩人А.普希金有一句名言:“我們從拜占庭學來了福音書和傳統。”就是說,俄羅斯在988年“羅斯受洗”后從拜占庭學會了與基督教有關的一切,當然也包括石建筑藝術。拜占庭把石建筑技術傳給羅斯,古羅斯人開始大規模地興建基督教教堂、鐘樓和修道院,這些石建筑是俄羅斯的祭祀場所,故稱為祭祀建筑。

教堂、鐘樓遍及俄羅斯的城市、鄉鎮和農村,在俄羅斯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堂、鐘樓是信徒的祭祀場所,其美麗的外觀、多樣的風格和絢麗的色彩1成為俄羅斯城鄉的美麗裝飾,點綴著俄羅斯大地。就拿莫斯科來說,幾百座教堂的金光燦燦的圓弧頂讓莫斯科獲得了“金頂莫斯科”的美稱。

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的建筑外觀各異,風格多種,但教堂建筑的外觀多種、風格變化并沒有改變東正教教堂坐東向西的朝向,沒有改變十字架的圓弧頂、主體和基座這三個組成部分及其象征意義2,也沒有改變由圣像壁隔開的祈禱廳和祭壇廳的教堂內部格局3。在一千年多年的俄羅斯歷史中,東正教教堂建筑一直“恪守”教義,并且保留其象征意義。

基輔羅斯時期祭祀建筑

基輔羅斯時期,基督教教堂大都是仿照拜占庭的東正教教堂建造的。這個時期教堂建筑外觀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十字架圓弧頂和圓筒形的主體。

基輔城的第一座石祭祀建筑物是圣母升天教堂(989–996),又叫十一稅教堂4。這個教堂是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在位時(978–1015)由希臘建筑師設計建造的。據史料記載,這是古羅斯最早的一座用石頭建成的教堂。這個教堂建在城市的中心廣場上5,有25個圓弧頂,內部有6根支柱,把空間分為3間堂。教堂還有內部陽臺、露天走廊,裝飾壁畫十分氣派。遺憾的是,這個教堂后來被蒙古韃靼人夷為平地,只留下一塊地基6

基輔索菲亞大教堂(1036–1057,圖1-18)屹立在第聶伯河的河岸上,13個鉛色圓弧頂在陽光下泛出光芒,從遠處就可以看到它。這個大教堂是為了慶祝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戰勝佩切涅格人而修建的。為了表示基輔羅斯忠于基督教,雅羅斯拉夫專門從君士坦丁堡請來建筑師,為俄羅斯基督徒建造了這座大教堂。這座教堂的建筑設計、建造方法和細部處理都模仿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皇城)教堂的風格,只保留了古羅斯筒形塔式教堂的外觀。基輔索菲亞大教堂的主要建材是石頭,其次也用大理石。此外,飛檐、墻欄還用了紅板巖和涂釉瓷磚等建材。

圖1-18 基輔索菲亞大教堂(1036–1057)

基輔索菲亞大教堂有13個圓弧頂7,象征基督和他的12個弟子。教堂建筑恢宏、壯觀(高29米,長37米,寬55米)。教堂內部使用面積約600平方米,分成5個間堂。教堂中央祭壇的突出部分繪著圣母祈禱像,圣母像下是眾圣徒的圣餐儀式場面,教堂墻壁布滿描繪福音書情節的壁畫和馬賽克鑲嵌畫。教堂內部設有兩個塔梯,可以登上二樓的一個面積260平方米的敞廳。這個敞廳的胸墻鐫刻著精美的浮雕和壁畫,描繪雅羅斯拉夫大公一家的日常生活和娛樂。把世俗生活場面畫在教堂里,這是索菲亞大教堂壁畫的一個特色。這里既是基輔大公與下屬商討國事、接見外國使者和祈禱、祭祀之地,也是抄寫文書和藏書的地方。間堂外的南、北、西各有雙層露天走廊。這座大教堂的宏偉規模表明雅羅斯拉夫大公建造大型教堂以讓更多人在這里進行祭祀活動的愿望8。基輔索菲亞大教堂是11世紀古羅斯的建筑藝術的一座豐碑9,對后來基輔羅斯的祭祀建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2世紀,基輔的教堂基本上保留了11世紀的建筑風格和原則。但教堂的規模和尺寸漸漸縮小,結構明顯簡單化。如,多圓頂簡化為單圓頂,5間堂減為3間堂,露天走廊也漸漸消失。然而,教堂的外觀愈來愈美觀,結構愈來愈實用,如基輔郊外的皮洛戈希安息教堂(1131–1136)和基里爾教堂(12世紀中葉)等。12世紀,基輔公國雖依然是古羅斯文化的一個最大的中心,但是基輔公國大公的頻繁更換,連年的戰爭和封建割據極大地削弱了基輔公國在古羅斯的勢力和地位,其文化藝術也漸漸地失去昔日的活力和輝煌。

10–12世紀,在俄羅斯是封建割據、公國林立的態勢。除基輔羅斯外,切爾尼科夫、諾夫哥羅德、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普斯科夫、卡里奇、波洛茨克等公國也是古羅斯的一些文化藝術中心。

切爾尼科夫公國是古羅斯的一個比較強大的公國。1030年,按照切爾尼科夫大公穆斯季斯拉夫·弗拉基米羅維奇的“訂貨”,希臘營造師開始建造切爾尼科夫主顯圣容大教堂(圖1-19),這座主顯圣容大教堂于1036年落成。這是一座拜占庭式風格的5圓弧頂教堂。中央圓弧頂與其他四個圓弧頂處在不同的高度,幾個圓弧頂互不遮擋,有利于教堂內部的采光,也使得教堂的外觀錯落有致。教堂內部有一個主間堂和東、西兩個間堂,主間堂內有六根柱子支撐。間堂內裝嵌著多彩的壁畫。教堂西北角有旋梯通往樓臺。教堂的東角與幾個小鐘樓銜接,西南角銜接著圓弧形的洗禮室。主顯圣容大教堂的內部壁畫很漂亮,可以與基輔的其他幾座大教堂相媲美。第一部俄羅斯英雄史詩《伊戈爾遠征記》10歌頌的那位伊戈爾大公的遺骨就曾經存放在這座教堂里。但是,1756年的一場大火將這座教堂毀掉了。此外,切爾尼科夫的鮑利斯格列勃大教堂(1120–1123)、米迦勒教堂(1174)和報喜節教堂(1186)也是該城在那個時期的幾座有代表性的祭祀建筑物。

圖1-19 切爾尼科夫主顯圣容大教堂(1036)

諾夫哥羅德公國被視為“羅斯的搖籃”,是古羅斯北方的一個強大的公國,離開諾夫哥羅德就無法想象古羅斯的文化。1045–1050年,諾夫哥羅德建造了索菲亞大教堂(1045–1050,圖1-20)。這是古羅斯建筑藝術的又一個杰作。這座教堂的5個圓頂好像是由5個俄羅斯勇士組成的武士隊,中間的勇士頭戴金色頭盔,他周圍簇擁著4位頭戴銀色頭盔的勇士,他們好像在一起開會……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有露天走廊,內部有5個間堂,寬敞的樓臺,還有登上樓臺的塔梯。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與基輔索菲亞大教堂有諸多不同:只有5個而不是13個圓頂,只有一排而不是兩排走廊,只有一個而不是兩個塔梯,教堂內的東部只有3個而不是5個半圓形的壁龕。此外,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的長和寬都不及基輔索菲亞大教堂11。在建材使用上,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除了使用燒制的寬平磚(基輔索菲亞大教堂主要用的材料)外,還使用卵石、石灰、水泥土等材料。該教堂的外觀更簡潔,墻壁更光滑平整,沒有附加的灰泥和裝飾。因此,這座教堂顯得更加莊重和簡樸。與基輔和切爾尼科夫的一些教堂建筑相比,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受拜占庭祭祀建筑的影響較小,而更多顯示出古羅斯營造術的傳統和特征。

圖1-20 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1045–1050)

12世紀30年代,諾夫哥羅德公國走上自己的繁榮發展之路,開始大規模地建造教堂。僅在12世紀下半葉的30多年中,在諾夫哥羅德城里就建成了17座石砌教堂,如,尤里修道院的格奧爾基大教堂12(1119)、安東尼修道院里的圣誕大教堂13 (1117)、尼古拉–德沃利欣大教堂(1113)、報喜節教堂(1179)、彼得保羅教堂(1185–1192)等。這些教堂均把諾夫哥羅德索菲亞大教堂視為樣板,是仿照它的樣子建成的祭祀建筑。

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公國14從12世紀中葉起急速地發展起來。所以,古羅斯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漸轉移到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公國。這個公國里建造的一些白石教堂是對古羅斯祭祀建筑藝術做出的重要貢獻。如,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大教堂(1194–1197,圖1-21)、弗拉基米爾救主教堂(1189)、弗拉基米爾圣母升天大教堂(1159–1160)、蘇茲達里郊外的佩列斯拉夫爾–扎列斯基城的主顯圣容大教堂(1157)、弗拉基米爾安息教堂(1158–1160)等。這些白石教堂莊重樸實、線條優美、白石雕花、墻壁平整、墻縫滿漿……明顯受到了羅馬建筑風格的影響。該公國的尤里耶夫–波爾斯基城的格奧爾基大教堂15(1230–1234)是蒙古韃靼入侵前弗拉基米爾公國建筑藝術的最后的一座“紀念碑”。

圖1-21 弗拉基米爾德米特里大教堂(1194–1197)

在古羅斯其他城市的一些教堂建筑,如普斯科夫的主顯圣容教堂(1148)、三位一體大教堂(12世紀80–90年代)、涅爾利河畔的圣母節教堂(1165,圖1-22)、波洛茨克索菲亞大教堂(11世紀60年代)、拉多戈城的安息教堂和格奧爾基教堂(1165)也表明11–12世紀古羅斯的祭祀建筑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圖1-22 涅爾利河畔的圣母節教堂(1165)

12世紀后半葉,拜占庭祭祀建筑對古羅斯教堂建筑的影響有所減弱,在俄羅斯大地上出現了一些塔式教堂,如,波洛茨克的圣–葉伏羅西尼耶夫修道院的主顯圣容教堂(1161)、斯摩棱斯克的天使長米迦勒大教堂(1191–1194)、諾夫哥羅德的救主教堂(1198)、切爾尼科夫的帕拉斯科娃–皮亞德尼察教堂(12世紀末)就是這種教堂的范例。這些教堂保留了古羅斯教堂的圓弧頂外觀,但有羅馬建筑風格影響的痕跡。后來,在俄羅斯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四柱立方體、單圓弧頂教堂。如,諾夫哥羅德附近阿爾卡日的報喜教堂(1179)、普斯科夫城的米羅斯克修道院的主顯圣容教堂(12世紀中葉),等等。

總的來看,10–12世紀古羅斯封建割據時期,在俄羅斯的各個公國內建造了一大批外觀形狀和內部裝飾各異、帶有地區建筑特色的教堂。但圓弧頂、圓筒形塔式的教堂是那個時期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一種流行的模式。

蒙古韃靼人入侵后,在俄羅斯有大量的教堂、修道院、城墻、防御工事、建筑物被毀,成千上萬的俄羅斯人被屠殺,無數的文化藝術珍品和歷史文物被搶走。蒙古韃靼人的統治阻礙和破壞了俄羅斯各地的祭祀建筑的發展,但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是個例外,因為蒙古韃靼人的鐵蹄沒有到達那里。在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依然建造了一些教堂,如,諾夫哥羅德近郊利普納的尼古拉教堂(1292)、普斯科夫郊外的斯涅托戈爾斯克修道院的圣母誕辰教堂建筑群(1310–1311)等。

13–15世紀,諾夫哥羅德依然是古羅斯文化藝術發展的中心之一,也是大貴族、富商聚集的城市。該城的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高。這些特征決定了其建筑藝術發展的獨特的風格和傾向。利普納的尼古拉教堂(1292,圖1-23)是一座單圓頂三柱教堂,由大主教克里門特出資修建。這座教堂不同于12世紀下半葉在諾夫哥羅德流行的教堂建筑的外觀。教堂正面不是由三個壁柱隔開,而是一個平面整體,半側祭壇也由三個減到一個,傳統的石灰墻皮變為石灰加石子的墻皮,這些都是傳統的單圓頂三柱教堂所沒有的。此外,建筑師還改變了傳統的教堂建筑結構,沒有使用拱狀的屋頂結構。尼古拉教堂看上去敦實、堅固,體現出諾夫哥羅德的祭祀建筑的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像諾夫哥羅德郊外的卡瓦列夫的救主教堂(1345)、沃洛托夫田野上的安息教堂(1352)均是這種探索性結合的例子,表現出諾夫哥羅德的祭祀建筑發展的一種過渡風格。14世紀下半葉,諾夫哥羅德的圣約翰教堂(1384)、西蒙教堂(1368)等祭祀建筑多為單圓頂、四立柱教堂,其典型特征是外部裝飾的考究:教堂正面墻上的壁槽里有繪畫、三角形凹槽、浮雕十字架等裝飾。諾夫哥羅德城里的費多爾·斯特拉基拉特教堂(1360–1361)、伊里因大街上的主顯圣容教堂(亦稱救主教堂,1374,圖1-24)也是講究外部裝飾的祭祀建筑,顯示出諾夫哥羅德建筑師的建筑理念和技術。

圖1-23 利普納的尼古拉教堂(1292)

圖1-24 伊里因大街的主顯圣容教堂(1374)

13世紀末,莫斯科公國的疆域不斷擴大,政治經濟地位迅速增長,隨著基輔和全俄都主教彼得進入莫斯科(1362),莫斯科漸漸變成全俄的宗教中心。在伊凡·卡利達執政時期(1325–1340),莫斯科恢復了石建筑業16。14世紀,為了加強城市的防御能力17,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里建造了石砌的安息大教堂(1326)、約翰·克利馬修斯教堂(1329)、救主教堂(1328–1330)、天使長大教堂(1333)。遺憾的是,這4座教堂都未能保留下來。此外,在莫斯科遠郊還修建了茲維尼戈洛德的安息教堂(1400)、科洛姆納的安息教堂(1404)、茲維尼戈洛德的斯托羅熱夫斯基修道院大教堂(1405)、謝爾吉鎮的圣三一大教堂(1422)、安德羅尼科夫修道院的救主大教堂(1425–1427),等等。這些祭祀建筑的規模不大,主要用白石砌成,可以看出受到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一帶的白石教堂建筑的影響。但是,這些教堂外觀不像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一帶的教堂裝飾得那么華麗,表明莫斯科建筑師們更注重祭祀建筑的實用功能。

1480年,俄羅斯擺脫了蒙古韃靼人的統治,開始走上全面復蘇的道路。莫斯科公國在15世紀末兼并了羅斯的整個東北部,莫斯科從城市公國變成俄羅斯國家的首都,并且成為俄羅斯的文化藝術中心,結束了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特維爾等地展現古羅斯建筑發展的個別圖像的時代。莫斯科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為各種建筑學派、建筑風格的相互滲透和融合創造了條件,并在此基礎上促成了俄羅斯祭祀建筑的統一風格的形成。此外,俄羅斯國家財力的增加、城市商業的發展為城市建筑提供了物質條件,飾面磚等新型建材的使用也為建筑師提供了新的設計可能。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莫斯科從全國各地請來了一些著名建筑師,還聘請意大利等國的建筑師來俄羅斯,開始建造克里姆林宮內的祭祀建筑群。

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祭祀建筑群

14世紀在克里姆林宮內建成的4座教堂規模很小,且已陳舊不堪,與莫斯科的地位不大相稱。因此,伊凡三世執政后,對幾座舊教堂進行了改建,工程是從安息大教堂開始的。

安息大教堂(1475–1479,圖1-25)建在原來的安息教堂(1326)舊址上18,由意大利建筑師亞里士多德·費奧拉瓦第(1415–1486)設計、普斯科夫的工匠們建造而成。

圖1-25 А.費奧拉瓦第:安息大教堂(1475–1479)

莫斯科都主教指示,應當仿照弗拉基米爾安息大教堂的樣子去設計安息大教堂。于是,費奧拉瓦第去弗拉基米爾城實地觀看了安息大教堂,之后還在俄羅斯各地考察了許多教堂,最后才完成了克里姆林宮的安息大教堂的設計工作。

安息大教堂是一座5個圓弧頂、5個半弧形屋頂的教堂。其基座面積為40米×35米,用白石和“費奧拉瓦第磚”19砌成。教堂正面被3條壁柱縱向隔成四塊間墻,一條由小柱和拱窗組成的裝飾帶把正面分為上下兩部分,顯得很有層次感。入口拱門框飾有彩色圖案,兩側是天使和圣徒像,拱門上方的壁龕繪著圣母懷抱圣嬰的壁畫。

教堂內部的6根立柱把空間分成12個相等的中堂(分不出中堂和耳堂)。其中5個中堂的上方有圓拱頂,其余的中堂上方是交叉拱頂。在俄羅斯教堂建筑中,交叉拱頂系首次運用,以增大教堂內部的空間。當燈光通明的時候,教堂內部的空間更顯開闊,很像一個世俗的會議大廳。教堂內的圣像壁有5層,高達16米,上面繪著69幅圣像。沙皇伊凡雷帝的“皇座”就擺在這個教堂里靠近南墻的圣像壁前。

安息大教堂是在莫斯科最早建成的一座5圓弧頂教堂。這座教堂既有圓弧頂、假連拱帶、柱狀檐壁等俄羅斯教堂的元素,也含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建筑的某些成分,是一座俄意建筑風格合璧的祭祀建筑物。

天使長大教堂(1505–1508,圖1-26)是克里姆林宮內規模第二的大教堂,設計師是來自威尼斯的意大利人阿列維茲(?–1531)。

圖1-26 阿列維茲:天使長大教堂(1505–1508)

天使長大教堂的名字來自《圣經》人物天使長米迦勒20。伊凡·卡利達大公執政時期,曾在克里姆林宮內建造過一座天使長大教堂(1333),由于內部空間擁擠,教堂在16世紀初被拆掉了。1505年,伊凡三世下令建造新的天使長大教堂。新建的天使長大教堂高達21米,保留5圓頂、6立柱、5半圓形屋頂東正教教堂的外形和格局,用白石砌成,配有白石裝飾。天使長大教堂在外觀結構上與安息大教堂相仿,教堂正面也用壁柱縱向隔成幾個間墻,同時還用一根橫向的“腰帶”隔為上下兩部分,使教堂獲得一種世俗建筑的樣子。若去掉這座教堂頂部的圓弧頂,它簡直就像一座世俗建筑物。

天使長大教堂是一座俄羅斯祭祀建筑,教堂內部的6根立柱把空間隔為3個間堂,這符合俄羅斯教堂的傳統做法,但大小拱窗的組合、帶植物圖案的壁柱柱頭、威尼斯貝殼、雕刻的頂花裝飾的外觀凸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風格。因此,這是一座俄意建筑風格合璧的祭祀建筑。教堂內部的中央圓弧頂繪制著《祖國》一畫,其余四個圓弧頂內分別有天使長米迦勒、加百利、圣母和先知約翰的畫像。天使長大教堂建成之初,內部墻壁上并沒有壁畫,到了伊凡雷帝時期才首次出現了壁畫。但那些壁畫在1652–1666年被一批新繪制的壁畫所遮蓋,長達幾個世紀之久不見天日。20世紀50年代,蘇聯官方決定修復這個教堂的壁畫,人們才看到伊凡雷帝時期的壁畫原貌。

天使長大教堂是莫斯科大公們舉辦各種重要儀式,諸如大公出征前的宣誓、凱旋祭祖21的場所,還是存放歷代大公們靈柩的地方。伊凡·卡利達的靈柩最先安放這里。此后,天使長大教堂就成了莫斯科大公們和14–18世紀歷代沙皇22靈柩的安放處。

在克里姆林宮內建成一座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特征的天使長大教堂,是16世紀初俄羅斯社會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出這個時期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傾向。

1484年在伊凡三世當政時期,在克里姆林宮的教堂廣場上還修建了報喜節大教堂和圣母法衣存放教堂。

報喜節大教堂(1484–1489)是莫斯科大公的一座家用教堂,由普斯科夫建筑師克里克佐夫(生卒年不詳)和梅什金(生卒年不詳)設計的。在這塊地段上曾有過一座木質報喜節教堂23,后幾經改建,于15世紀80年代建成了如今的報喜節大教堂。這座教堂的外觀把在普斯科夫常見的半圓形壁龕、弗拉基米爾–蘇茲達里教堂的華麗裝飾與早期莫斯科教堂的圓筒狀主體等建筑元素糅合起來,成為一座聚合俄羅斯各地的祭祀建筑特點的大教堂。

報喜節大教堂的5圓弧頂置于圓鼓狀屋頂上,中央圓頂高高地聳立在稍凸起的支撐拱門上。報喜節大教堂運用圓形拱頂(而不是帆形拱頂),這在俄羅斯教堂建筑中尚屬首次,后來這種圓狀型拱頂的教堂普及俄羅斯各地。

報喜節大教堂的內部空間不大,墻壁上繪有大量的圣像畫和壁畫。圣像壁系俄羅斯最古老的圣像壁之一。上面的圣像由著名的圣像畫家費奧方·格列克和安德烈·魯勃廖夫繪制,內容大都取自《圣經·啟示錄》的故事。1547年,這個教堂內部的許多圣像畫被莫斯科大火毀掉。后來,從俄羅斯各地運來了大量的圣像畫重新裝飾了這個教堂。

報喜節大教堂的幾個入門的裝飾華麗,門框很寬,且布滿雕花圖案,具有文藝復興時代建筑的元素,但報喜節大教堂是普斯科夫的建筑師設計建造的,總體上還是顯示出古俄羅斯教堂建筑的風格。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1484–1485)是一個單圓弧頂教堂。它曾是莫斯科都主教們和后來的俄羅斯東正教牧首的家用教堂。

這座教堂的半圓形拱頂由四根方柱支撐,蓋在立方形主體上。拱頂上面有個圓柱形“望樓”,望樓上是頂部插著十字架的圓弧頂。教堂正面的白石墻面被隔為縱向三部分,中間部分下邊是入門。四面外墻上,橫向有龍骨、飾帶和腰線等裝飾,顯得線條分明,很有層次感。

圣母法衣存放教堂與對面的安息大教堂相比,規模要小得多,因為這是座家用教堂,沒有必要建造得很大。

伊凡雷帝鐘樓(又名約翰·克利馬修斯教堂,1505–1508圖1-27)高聳在克里姆林宮內,是整個克里姆林宮建筑群的中心。這也是個教堂,因外形像鐘樓,所以叫做伊凡雷帝鐘樓。伊凡雷帝鐘樓是由意大利設計師福里亞金設計建造的。這個鐘樓教堂高81米,由白色大型石板地基、磚墻和拱頂3層構成。底層墻壁有5米厚,內部空間很小(5米×5米);第二層墻壁厚度減半,墻內有金屬細條,內外的磚頭均涂成白色;第三層墻壁厚度不到1米。鐘樓頂部八棱塔上安放著插著十字架的圓弧頂,很像從塔頂長出來的一顆蘑菇,這個圓弧頂的尺寸不大,是沙皇鮑利斯·戈都諾夫執政時24才加上去的。

圖1-27 福里亞金(小):伊凡雷帝鐘樓(1505–1508)

伊凡雷帝鐘樓里總共掛著21口大鐘,鐘名各異25,重量不一。如今,很難聽到鐘聲齊鳴,因為它們已成為珍貴的紀念文物,而不當做教堂的大鐘使用了。

伊凡雷帝鐘樓在克里姆林宮祭祀建筑綜合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似乎把克里姆林宮的幾座教堂收攏在自己的周圍,構成克里姆林宮的祭祀建筑群,成為整個莫斯科城市建筑的中心。

克里姆林宮的安息大教堂、天使長大教堂、報喜節大教堂、圣母法衣存放教堂和伊凡雷帝鐘樓是15–16世紀俄羅斯教堂的標志性建筑,代表著那個時期的俄羅斯祭祀建筑的水平。

俄羅斯角錐頂祭祀建筑

圓弧頂是俄羅斯東正教教堂的一個必具的特征。然而,對于擅長木建筑的古羅斯營造師來說,木質圓弧頂教堂建造起來比較困難,而角錐頂教堂易于修建,所以早在11世紀在維什哥羅德等地就出現了木質角錐頂教堂。某些祭祀建筑的研究者26甚至認為角錐頂教堂應該是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一個固有特征。

1513年,在亞歷山大羅夫鎮落成的三位一體教堂(如今叫圣母節教堂)是最早的一座用石頭建造的俄羅斯角錐頂教堂。之后,角錐頂石教堂在俄羅斯遍地“開花”。角錐頂教堂不同于圓弧頂教堂,它給人以塔形建筑的印象,是16世紀俄羅斯祭祀建筑藝術的一個巨大的變化,標志著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世俗化開始27

主升天教堂(1528–1530,圖1-28)坐落在莫斯科的科洛緬斯科耶28莊園里,是俄羅斯最早的角錐頂教堂之一,也是在俄羅斯保留至今的一座八錐面石砌角錐頂教堂。相傳,這個教堂是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三世為紀念伊凡雷帝的誕生而下令建造的,建筑師是意大利人彼得·阿尼巴列(?–1539)。

圖1-28 彼得·阿尼巴列:科洛緬斯科耶主升天教堂(1528–1530)

主升天教堂是一座塔式建筑,用磚頭和白石建成。教堂基座的面積不大,內部面積也僅有100多平方米,但教堂高62米,角錐頂高高地聳入云霄,顯得十分雄偉。主升天教堂主體由上下兩層構成。上層是八面錐體,由依墻方柱、階梯拱門和拱頂組合在一起,支撐著巨大的角錐體;下層是四面錐體,其上部被三排盾狀裝飾29巧妙地遮住,與八面錐體上層連接得天衣無縫,根本看不出這兩部分是如何銜接的。外墻的壁柱和飛檐很多,教堂四周圍著一圈雙層敞廊,整個教堂外觀呈現出哥特式建筑的對稱和諧。主升天教堂的外觀、柱式、哥特式的高三角形前沖與傳統的十字架圓弧頂教堂建筑外觀截然不同,呈現出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一種嶄新的形式和風格。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30(又名圣母節大教堂, 1555–1561,圖1-29)屹立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外的紅場上,是俄羅斯中世紀祭祀建筑的一座豐碑。

圖1-29 雅可夫列夫:莫斯科紅場瓦西里升天大教堂(1555–1561)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由普斯科夫的一位綽號叫巴爾瑪的建筑師雅可夫列夫(生卒年不詳)設計的。這個大教堂的建成是沙皇伊凡雷帝“還愿”的產物。1552年,沙皇伊凡雷帝準備出征喀山,要與韃靼人決一死戰。在圣母節那天,他站在圣母像前,祈求圣母保佑他在喀山戰勝韃靼人。喀山戰役勝利后,伊凡雷帝感謝圣母對他的幫助和庇護,遂下令建造圣母節大教堂,即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最初是木制教堂,后來改為磚石結構。這座大教堂歷經多次的改建和重修,最后成為一個角錐頂和圓弧頂組合的東正教祭祀建筑群。這座教堂有9個頂部。中央的角錐頂最高,錐度為45度,高度達65米。其他的均為圓弧頂。8個圓弧頂的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分兩層坐落在八個方向,圍著中央的角錐頂,連接平臺把9個“塔頂”連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金色、藍色、綠色的圓弧頂象征著勝利的喜慶和永恒的歡樂。

從航拍可以照出8個圓弧頂構成的八角星狀,八角星有幾個象征意義。首先,數字8能讓人聯想到基督復活31和基督第二次降臨的“第八世紀王國”;其次,八角星狀由處在兩個層面的四方交織而成,象征四部福音書傳向四面八方……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內部空間不大,布置得也比較簡潔,不像其他東正教教堂那樣華麗,壁畫大都是一些白底上的單色畫,最主要的一幅壁畫是《主進耶路撒冷》。

大教堂沒有地下室,但有一個堅實的、磚墻壁厚達3米的底層。16世紀末之前,這個底層用作沙皇的國庫,儲藏過圣像、金條以及其他一些極為貴重的物品。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建在克里姆林宮紅墻外的廣場上有其特殊的用途:伊凡雷帝希望全莫斯科的信徒都能來這里祈禱,整個廣場仿佛是教堂的祈禱廳,而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就像教堂的祭壇。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一個奇葩,一座“舉世無雙的建筑”,標志著俄羅斯教堂建筑發展的新階段。從不同角度觀看,瓦西里升天大教堂都十分雄偉壯觀,給人美輪美奐的感覺。俄羅斯著名的文化學家Д.利哈喬夫形象地說這個教堂像“一株偌大的植物,一簇盛開的花叢”。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命運多舛,在歷史上它曾有幾次險遭被毀的命運,但最終還是奇跡般地保留下來32。如今,這座大教堂屬于俄羅斯國家保護文物并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單。

17世紀上半葉,角錐頂教堂建筑在俄羅斯各地得到了普及。如,莫斯科南郊梅德維德科沃的圣母節教堂(1634–1635)、烏格利奇城的阿列克耶夫修道院的安息大教堂(1628)、莫斯科謝爾吉–圣三一修道院內的圣佐西瑪和薩瓦基教堂(1635–1637)、莫斯科的圣母誕辰教堂(1649–1652),等等。這些角錐頂教堂建筑輕巧、挺拔,失去圓弧頂教堂的莊嚴、肅穆,凸顯出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傾向。

圖1-30 尼基特尼科夫院內的圣三一教堂(1631–1634)

大商人和教區教民在祭祀建筑的世俗化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他們是這種祭祀建筑的“訂貨人”,建筑師是按照大商人和教民的要求設計的。莫斯科的富商Г.尼基特尼科夫院內的圣三一教堂(1631–1634,圖1-30)就是17世紀的一座具有明顯世俗化特征的俄羅斯教堂。在眾多的俄羅斯祭祀建筑中,很少有過如此復雜、如此不對稱的結構,顯示出教堂建筑世俗化的革新特征。后來,在莫斯科及其郊外還建造了許多這樣的教堂,如,別爾謝涅夫卡的尼古拉教堂(1656–1657)、奧斯坦基諾的圣三一教堂(1678–1692)等。

祭祀建筑的世俗化引起了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的不安和抵制。牧首尼康33上任后第二年,就下令禁止在俄羅斯修建角錐頂教堂,而把五圓頂教堂定為祭祀建筑的規范。然而,尼康的禁令無法阻擋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世俗化進程。17世紀下半葉,弗拉基米爾省吉爾扎奇的主顯圣容教堂(1856)、莫斯科省伊斯特拉的復活大教堂(1858–1866)、雅羅斯拉夫爾的弗拉基米爾圣母像教堂(1678)、莫斯科省安寧諾的征兆教堂(1690)、伊凡諾沃省泰科沃的先知伊利亞教堂(1694–1699)等角錐頂教堂依然拔地而起,這表明這種教堂在俄羅斯的普及程度及其“頑強的”生命力。

“納雷什金風格”祭祀建筑

17世紀初,俄羅斯建筑的世俗化進程已不可逆轉,甚至在莫斯科內城和修道院的院墻建筑上也出現了追求華麗、美觀的世俗傾向。莫斯科的新圣母修道院、頓斯科伊修道院、圣–丹尼洛夫修道院、謝爾吉–圣三一修道院墻上端裝飾的飾物(瓷磚、白石刻花的錐頂)就是最好的例證。17世紀末,在俄羅斯漸漸形成了建筑的“納雷什金風格”(亦稱早期“莫斯科巴洛克”)。“納雷什金風格”是一種受西歐巴洛克建筑風格影響的注重裝飾的嶄新的建筑形式,在祭祀建筑和世俗建筑中均有體現。這種風格的教堂大都建造在大貴族的莊園和領地,所以最初有人稱之為“領地建筑”。后來“納雷什金風格”建筑走出貴族領地,普及俄羅斯的城鄉各地。

“納雷什金風格”教堂由上下兩部分構成。下部一般為四角形,上部為八邊形,即“四角形基座上的八角樓”。其特征是整體結構的明快對稱、頂端挺拔、層次分明、裝飾豐富、色彩艷麗、細部加工精細。莫斯科的菲里圣母節教堂(1690–1693,圖1-31)、莫斯科的鮑利斯格列勃教堂(1688)、圣三一–雷科沃村的圣三一教堂(1695)、烏波拉村的救主教堂(1694–1697)就是這種風格的祭祀建筑文物。

圖1-31 П.波塔波夫:莫斯科的菲里圣母節教堂設計圖

菲里圣母節教堂坐落在莫斯科河右岸,莫斯科北郊菲里村的納雷什金34莊園里。1690年,建筑師П.波塔波夫35按照大貴族Л.納雷什金的“訂貨”設計了這座家用的圣母節教堂,納雷什金風格因這座教堂的建筑特征而來。這座5層塔式祭祀建筑是教堂與鐘樓的合一,最頂層是鐘樓,下兩層是教堂。一層叫做圣母節教堂,有拱形回廊環繞,冬天可以供暖;二層叫非人工救主教堂,為納雷什金親自命名,以感謝救主在17世紀初俄羅斯歷史的混亂時期拯救了他的性命。此外,還有三座寬敞的露天臺階通到教堂入口。因為教堂為大貴族納雷什金家族使用,所以內部面積很小。然而,老橡木地板、精雕的圣像壁36、獨具一格的拱門、圣像畫“三位一體”、教堂內部的一切營造出肅穆的氣氛,顯示出主人的地位、身份、財富和華貴。

圣母節教堂的白石依墻柱、歐式回廊、彩色玻璃窗37、精美的白石雕充分展現出巴洛克建筑風格和裝飾的華美特征。這座教堂宛如一座玲瓏塔,被稱作“俄羅斯建筑皇冠上的一顆鉆石”,美得令人贊嘆和窒息。

“納雷什金風格”標志著中世紀俄羅斯建筑的結束和18世紀俄羅斯建筑史的開始。18世紀,俄羅斯建筑師借鑒和學習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風格,形成了俄羅斯巴洛克建筑藝術。

彼得保羅要塞大教堂(1712–1733,圖1-32)屹立在彼得堡市中心的彼得保羅要塞里,是18世紀的一座巴洛克風格的教堂,但已具有古典主義建筑的某些成分。

彼得保羅大教堂由瑞士血統的俄羅斯建筑師多梅尼科·特列吉尼(1670–1734)按照彼得大帝的命令設計38。這個教堂的落成與其說是為了紀念圣徒彼得和保羅,莫如說是贊揚彼得大帝的強國思想。

彼得保羅大教堂高達122.5米,曾是彼得堡城內最高的建筑物。這座教堂既不是傳統的十字架5圓弧頂教堂,也不是17世紀興起的四角形基座上八角錐頂教堂,而是一個體積遞減的樓層式的長方體建筑物。這個教堂正面為蔚藍色與白色,頂部為金色和銀白色。教堂的外觀簡約,淺黃色的外墻、金色的頂部、樸實的外部裝璜符合早期巴洛克建筑風格,很像一個塔式風格的歐洲世俗建筑。唯有教堂長長的尖頂39上那尊拿著金色十字架的天使雕像,才會讓人想到這是一座教堂。

圖1-32 Д.特列吉尼:彼得保羅要塞大教堂(1712–1733)

教堂內部裝飾富麗堂皇。圣像壁位于教堂東墻的祭壇后面,形狀像一個凱旋門,上面有43尊圣者雕像,還刻著一些盾牌和交叉的劍,以彪炳俄羅斯將士在北方戰爭中的勝利。參加雕刻的有來自莫斯科的40多位雕塑家、細木匠和金匠。彼得保羅大教堂不像其他的東正教教堂,內部沒有壁畫,可有18幅福音書題材的油畫。暖色的墻壁、高大的廳柱40、偌大的窗戶、鍍金的講臺、眾多的雕塑、巨幅的油畫41,這一切讓教堂內部更像是大貴族官邸的華麗大廳,而不是教堂的祈禱廳。

彼得保羅大教堂還是存放俄羅斯帝國的歷代沙皇靈柩的地方,彼得大帝及其家族的一些成員的靈柩就安放在這里。

古典主義風格的祭祀建筑

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俄羅斯巴洛克風格建筑衰落,開始了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筑時代。18–19世紀,在彼得堡、莫斯科和其他城市出現了許多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物42。在古典主義風格的祭祀建筑43中間,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和伊薩基大教堂很有代表性。這兩座教堂是俄羅斯古典主義祭祀建筑藝術的豐碑,在彼得堡的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據重要的位置。

喀山大教堂(1801–1811,圖1-33)的設計師是A.沃羅尼欣(1759–1814)。沃羅尼欣是俄羅斯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的一位代表人物。他曾是А.斯特羅加諾夫家的農奴,后來成為自由民。18世紀90年代,他在莫斯科學習繪畫和建筑,師從建筑師巴仁諾夫,還出國去瑞士和法國深造,回國后成為皇家藝術院教授。沃羅尼欣早期設計的建筑物規模較小,可造型華麗美觀,具有巴洛克建筑風格。后來,沃羅尼欣的建筑設計漸漸轉向古典主義。他的古典主義建筑設計的代表作是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這座宏偉的祭祀建筑屹立在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一側的廣場上,顯示出俄羅斯帝國的力量和強大。

圖1-33 A.沃羅尼欣:喀山大教堂(1801–1811)

喀山大教堂建成以前,在彼得堡曾有過一座規模不大的巴洛克風格的喀山教堂,由建筑師M.杰姆佐夫在1733–1737年設計建成。那座教堂在18世紀一直是沙皇舉行重大國務活動的場所。正是在這個教堂里,大主教Д.謝切諾夫于1762年6月28日宣布葉卡捷琳娜二世為“全俄女皇”。后來,人們為了建造新的喀山大教堂而拆掉了舊的喀山教堂,又清除了周邊一些建筑,辟出喀山大教堂前面的廣場。

沙皇保羅一世是修建喀山大教堂的倡議者。1781–1782年,保羅漫游歐洲時,就看中了意大利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他希望能在彼得堡建成一座類似的大教堂。1799年,保羅一世登基后不久,就下詔書在全國范圍內招標建造喀山大教堂。在當時眾多的設計方案中,建筑師沃羅尼欣的設計方案中標44。喀山大教堂于1801年8月27日破土動工,經過10年的建設后落成45

沃羅尼欣設計喀山大教堂時,充分考慮到沙皇保羅一世的圣旨,即它的外觀要與意大利羅馬的圣彼得大教堂相似,還要有開放式柱廊,但在建筑處理上與羅馬圣彼得大教堂有所不同,因為這畢竟是一座建造在彼得堡的東正教大教堂。

設計喀山大教堂時,沃羅尼欣首先遇到的難題是教堂的朝向問題。按照東正教教堂建筑的要求,祭壇應坐西向東,因此教堂正門應開在西面。可喀山大教堂的北面是彼得堡最繁華的涅瓦大街,是教徒進出教堂的最佳地方。這樣一來,若教堂正門面向涅瓦大街,那么就不是向西而是向北,這有悖東正教教堂的朝向傳統;若保持祭壇面向東,那么教堂正門對著的方向就不是涅瓦大街,而是一條小街。因此,為了不違背東正教教堂的朝向傳統,沃羅尼欣讓祭壇依然面向東方,然而把面對涅瓦大街的喀山大教堂北側設計出一組開放式廊柱,顯示這個祭祀建筑的宏偉和魅力,這是沃羅尼欣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喀山大教堂是一座后期古典主義(帝國風格)教堂,也是彼得堡城內最大的教堂之一。大教堂的長度為72.5米,寬56.7米,由主體部分和兩側的弧形柱廊構成。每側的柱廊長度為42.7米。面對著涅瓦大街的北側柱廊是喀山大教堂最壯觀的部分。這側的96根圓柱分成4排,構成開放式的半弧形柱廊,把大教堂的整個主體部分遮起來,只露出教堂中央的一座高達70米的望樓和圓頂。教堂北側的半弧形柱廊像一只巨鳥展開雙翼擁抱著面前的廣場……

喀山大教堂墻壁上有若干大型窗戶,外部裝飾的浮雕、花紋圖案十分精細考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教堂東門上方是雕塑家И.馬爾托斯的大型浮雕作品《摩西在荒原琢水》,西門上方是雕塑家И.普羅科菲耶夫的浮雕作品《銅蛇十字架節》,此外,還有其他的雕塑作品。

喀山大教堂外壁的裝飾、廊柱的外層、柱形欄桿和浮雕材料全部用多孔石灰石。多孔石灰石是一種特殊的建材,剛被挖出來的時候柔軟,容易用刀和鋸做成各種精細的飾面,但遇空氣后就會愈變愈硬。這構成喀山大教堂運用建材的一個特色。

教堂北側的街心廣場中心有大理石的噴泉,大教堂北側的兩邊分別豎立著1812年衛國戰爭的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元帥和巴克萊·德·托利將軍的雕像紀念碑。

喀山教堂內部寬敞明亮,像一座裝飾豪華的宮殿。廳內有56根玫瑰色的芬蘭大理石方柱,分兩排把內部空間隔成三間堂。教堂中間的4根塔柱支撐著工整、輕巧的望樓圓頂。圓頂直徑為17.7米,外部用散射狀的鍛鐵肋骨46支撐,四周有圓形窗戶便于下面的空間采光。圣像壁47用白銀鑄成,地上鋪的是馬賽克大理石地板,教堂北側有“入天堂之門”的鑄銅大門。

喀山大教堂保存著1812年衛國戰爭和1813–1815年俄軍進攻法國的許多戰利品。其中有107面拿破侖各兵團的戰旗、8個城堡和17座城市的鑰匙,還有法國元帥達武的手杖,等等。1813年,庫圖佐夫元帥的骨灰安放在這里。如今,他的靈柩安置在北側的副祭壇的墓室里。墓碑上方墻上鑲著一塊紅色大理石板,上面刻著紀念性文字。

如今,喀山大教堂這座古典主義風格的祭祀建筑成為彼得堡的一景,吸引著俄羅斯國內外的游客參觀。

伊薩基大教堂(1818–1858,圖1-34)是俄羅斯最后一座古典主義風格的大型建筑,也是彼得堡規模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這座教堂是為了紀念達爾瑪茨克城的圣者伊薩基而建的,建筑設計師是奧古斯特·蒙費蘭。

蒙費蘭(1786–1858)是法裔俄羅斯建筑師。他出生在巴黎近郊的一個馬術教練的家庭。1806年入皇家建筑學校學習,1816年應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之邀來到彼得堡,擔任皇宮建筑師直到去世。伊薩基大教堂是他設計的一個杰作,與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成為俄羅斯祭祀建筑的“雙雄”。

圖1-34 О.蒙費蘭:伊薩基大教堂(1818–1858)

在彼得堡曾經先后有過三個伊薩基教堂48,最后一座伊薩基教堂49不符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心意,因此,他于1810年下令在全國招標改建伊薩基大教堂。А.扎哈羅夫、А.沃洛尼欣、В.斯塔索夫、Д.夸倫吉、Ч.卡梅倫等眾多的著名建筑師投標,結果無人中標,因為他們的設計方案不是改建,而是重建教堂,這不符合亞歷山大一世的想法。1813年,沙皇宣布新一輪的招標,法裔建筑師O.蒙費蘭的方案50中標。大教堂于1819年6月26日正式起土動工。

但開工不久,人們就發現蒙費蘭的設計方案有許多疏漏乃至錯誤,于是專門成立了一個由B.斯塔索夫、A.梅里尼科夫、A.別坦庫爾、K.羅西、A.米哈伊洛夫等著名建筑師組成的建筑委員會修改蒙費蘭的設計方案。他們保留了蒙費蘭設計的伊薩基大教堂外觀,而對教堂內部空間和一些布局作了修改,蒙費蘭聽取了建筑師們的合理意見和建議,又拿出伊薩基大教堂的新的設計方案,這個新方案在1825年獲得批準,隨后伊薩基大教堂的建設重新開始。

伊薩基大教堂是古代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藝術成就的結合,它的建設成為新技術手段的試驗場。為了給伊薩基大教堂運送建材,人們專門鋪設了鐵軌,設計了起重機、轉向軸承等設施。沙皇尼古拉一世和正教院關心伊薩基大教堂的建設,對建設的全程進行了監督。

伊薩基大教堂屬于十字架圓弧頂的祭祀建筑,它的基座為方形51,建筑主體部分呈立方體52,教堂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鍍金圓弧頂望樓53,弧頂上插著包金十字架54。圓弧頂為鋼筋支架,它有三層相互關聯的外殼。最下一層外殼為半球形,垂直放在鑄鐵橫梁上;鑄鐵橫梁構成第二層錐體外殼支撐著天窗;第三層外殼是用銅板包著圓弧頂的表層55。中央圓弧頂望樓被24根圓柱56環繞,四周還有4個尺寸較小的圓弧頂坐落在方體結構的鐘樓上。

伊薩基大教堂的正面、后面和兩個側面均有柱廊。正面和后面的柱廊由16根高大的圓柱構成,兩個側面的柱廊由8根圓柱構成。每根圓柱57都是用整塊花崗巖鑿刻打磨出來的,花崗巖采自彼得堡的維堡山區,通過水路運到彼得堡,之后研磨加工后固定。教堂每一面的柱廊上方有三角門楣,每個門楣內裝飾著取自圣經故事的浮雕作品。教堂正面的外墻貼著淺灰色大理石貼面58,內部裝修使用了大理石、玉石、天藍石和斑巖等高檔建材。

伊薩基大教堂的入門兩側有兩排立柱“鑲邊”,立柱由貴重的天青石加工而成。內部空間宏大,面積達4千多平方米。3個祭壇59可供12000人同時做祈禱。祈禱廳富麗堂皇,裝修60使用了青銅、天青石、孔雀石、斑石等貴重的巖石;圣像壁由意大利白大理石和馬賽克鑲板結合而成;地板為灰色大理石,上面鑲著紅石英花邊的馬賽克。

教堂墻壁上有62幅馬賽克畫,圖案多樣,色彩豐富。此外,還有19世紀俄羅斯著名畫家К.布留洛夫、Ф.布魯尼、Ф.利斯、И.布魯欣等人繪制的150多幅油畫。教堂的外部(圓弧頂下部周圍、外墻拐角處、三角門楣的兩角和頂部)和內部有幾百尊雕塑,其中有П.克洛德、B.維塔利、Н.皮緬諾夫、A.洛加諾夫斯基等著名雕塑家的雕塑作品。為伊薩基大教堂制作雕塑,他們還使用了當時最新的電鑄術。

伊薩基大教堂建造了將近40年,有幾十萬人參加了建設,總造價為2300萬盧布,僅教堂的裝飾用金就達410公斤,可謂耗資、耗工巨大。但是,伊薩基大教堂成為彼得堡的一座標志性的祭祀建筑,與海軍部大廈一起融入元老院廣場的總構圖之中。

衛國戰爭期間,伊薩基大教堂的金色圓弧頂和圓柱被法西斯飛機轟炸而遭到重創,但戰后得以修復,如今依然以其古典主義建筑的全部壯美呈現在世人面前。

“俄羅斯風格”的祭祀建筑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1837–1883,圖1-35)是為了紀念1812年衛國戰爭的勝利而建造的一座祭祀建筑。早在拿破侖法軍逃離俄羅斯的時候,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就產生了要在莫斯科建造一座基督救主大教堂的想法。5年之后(即1817年10月12日),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奠基儀式在麻雀山上隆重舉行。這個教堂最初是由俄羅斯建筑師К.維特貝格(1787–1855)設計的。維特貝格理解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意圖,他要把基督救主大教堂建在麻雀山61的坡前廣場上,讓莫斯科人都能看到它。

圖1-35 К.托恩: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1837–1883)

設計基督救主大教堂之前,維特貝格認真研究了古典主義建筑的風格,既考慮到東正教教堂的種種“戒律”,也顧及古典主義建筑的要求,同時又要有自己的創造性發揮。維特貝格的設計方案得到同時代的一些建筑師的認可,他們認為維特貝格的方案的新意在于教堂的棺材狀的方體外觀以及其十字形地基的象征意義。

基督救主大教堂由三層組成,寓意基督誕生、主顯圣容和基督復活。同時,這三層也表現人與上帝的聯系。第一層在地下,象征墳墓,1812年為國捐軀的英雄應在這里長眠;第二層在地上,其結構形狀是十字架,這是大教堂的主體。“十字架屬于人的精神生活部分,仿佛是死亡的肉體與不朽的靈魂的中間地帶”,象征人的生命不朽和人的崇高精神;第三層是頂層,呈圓62筒狀,由圓柱環繞(20世紀末重建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這部分改為拱門形窗戶),采光極佳,整個教堂充滿光照,是神圣殿堂的象征。俄羅斯作家A.赫爾岑認為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頂層是“精神、靜寂、永恒”的象征。

建造基督救主大教堂耗資巨大,為了運送建材還連通了莫斯科河與伏爾加河,有2萬多人投入了這個建筑工程。但是工程進度很慢,7年時間還沒有做完教堂的地基。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后,下令暫停了這個工程63

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間,在俄羅斯建筑上出現了“俄羅斯–拜占庭風格”。其實,就是給古典主義風格“套上”俄羅斯風格外衣。沙皇尼古拉一世喜歡這種風格,下令要以“俄羅斯–拜占庭風格”建造基督救主大教堂。這次,沙皇尼古拉一世沒有在全國進行招標,而于1832年直接批準了設計師K.托恩(1794–1881)的設計方案。1839年9月10日,在莫斯科河附近的新址舉行了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奠基儀式64

К.托恩是著名的古典主義風格的設計師,后轉向俄羅斯風格的建筑設計,成為俄羅斯–拜占庭建筑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托恩出生在彼得堡一個德裔的珠寶商家庭,曾經是皇家藝術院的著名教授А.沃羅尼欣的學生,獲金質獎章畢業后留校任教。1819年他去意大利深造,1828年回國后繼續在皇家藝術院從事教學工作。1831年,托恩接受了基督救主大教堂的設計工作,他的設計方案得以通過并付諸實施。1854年,托恩被任命為藝術院院長。他的設計建筑主要有:彼得堡郊外皇村的葉卡捷琳娜大教堂(1835–1840)、葉列茨升天大教堂(1845–1889)、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圣母誕生大教堂(1845–1861)、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1837–1883)等。基督救主大教堂是托恩設計的俄羅斯–拜占庭風格祭祀建筑的一個杰作。

基督救主大教堂幾乎建了40年。外墻和內墻使用深綠色拉長巖、粉紅色石英巖和各種顏色的大理石。1860年基建部分全部完工,之后又用了20年才完成了內部裝飾和壁畫的繪制。當時最著名的畫家Г.謝米拉茨基、B.蘇里科夫、B.維列夏金、B.馬科夫斯基、И.普里亞尼什科夫、П.索羅金、M.貝科夫斯基等人參加了教堂里的油畫和壁畫的繪制工作;墻壁使用了白石灰,還用白石灰浮雕裝飾大教堂的四壁,著名的雕塑家П.克洛德、A.羅干諾夫斯基、H.拉馬贊諾夫等人參加了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雕塑創作。

1931年12月5日,基督救主大教堂被炸掉,在原址上辟出了莫斯科市中心的露天游泳池。

20世紀80年代末,俄羅斯拉開了宗教熱潮的序幕,隨之出現了重新修建教堂的運動65。在這種社會氛圍下,1990年2月,俄羅斯東正教教會呼吁重建基督救主大教堂并且得到俄羅斯總統的首肯66。建筑師А.杰尼索夫、М.帕索欣、雕塑家З.采列捷里在原來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方案并得到認可。這座教堂的建設速度相當快,總共用了不到3年67的時間。

新建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基本保留了19世紀的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外觀,是一個外觀雄偉、壯麗的祭祀建筑68。教堂的中央圓弧頂高達103.5米,下面不用三角拱帆支撐,顯示出現代建筑的技術和水平。教堂主體被圍墻頂蓋住,四根方柱支撐著拱頂。4個小圓弧頂鐘樓69位于教堂的四角,好像是中央圓弧頂的“衛兵”。

基督救主大教堂外墻被幾個縱向壁柱分成幾塊隔墻,中央隔墻比兩側的更寬和更高,顯得錯落有致。教堂南側有一個高階梯通向教堂入口,兩側是禾捆型柱頭的門柱。教堂外墻裝飾著陶柱、飾板制成的壁緣和半圓柱支撐的拱弧。整個教堂有60扇窗戶,保證了教堂內部的充足光線。此外,祈禱廳內還懸掛著3盞大型的枝形吊燈以及無數的照明設備。所以,當燈火打開時,教堂內部亮如白晝。

教堂主體由兩層構成,上層是基督救主教堂,下層是主顯圣容教堂。上層的中央祭壇為紀念基督誕生而設,右側祭壇獻給顯靈者圣尼古拉,左側祭壇獻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公。中央的圣像壁由白色大理石制成,狀似鐘樓。

新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外觀的某些細部、雕塑,內部的圣像畫和壁畫等方面與被毀前有許多不同,但在新建成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底層的走廊墻上貼的大理石板上,也像19世紀的基督救主大教堂底層的墻壁上一樣,按照時間順序鐫刻著1812年在俄羅斯國土上進行的71次戰役的時間、地點、參戰部隊、傷亡官兵、勛章和獎章得主的人數,等等。此外,新教堂還保存著1812年戰爭從拿破侖入侵俄羅斯到他戰敗后締結和約的一些重要文獻,表明新建成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沒有忘記自己始建的初衷,它不但是一座東正教教堂,而且還是一座1812年衛國戰爭紀念館。

莫斯科基督救主大教堂的重建是俄羅斯祭祀建筑的一個里程碑,它的建成是20世紀末俄羅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被譽為“世紀建筑”,永遠載入20世紀俄羅斯祭祀建筑的史冊。

如今,這座教堂重新屹立在莫斯科市中心,它那宏偉的外觀吸引著觀眾和行人的目光,巨大的圓弧金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成為莫斯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基督救主大教堂莊嚴、肅穆、雄偉令人感到驚嘆,完全可以與彼得堡的伊薩基大教堂相媲美。

在俄羅斯,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重建教堂的運動至今依然在進行。據統計,從1900–2015年,在俄羅斯各地新建、重建或修復的東正教教堂有2萬5千多座,平均3天就有一座新教堂出現在俄羅斯大地上,教堂的建筑速度在俄羅斯是空前的70。東正教教堂的外觀各異、風格多樣、規模大小不等,其中有的教堂,像莫斯科郊外的別列捷爾金諾圣伊戈爾教堂(2012,圖1-36)在繼承俄羅斯祭祀建筑的傳統同時,還融入現代的建筑理念,使用現代的建筑技術和最新的建筑材料。教堂不僅成為供教徒祭祀的場所,而且也成為美輪美奐的建筑藝術精品,把俄羅斯大地裝點得更加絢麗多彩。

圖1-36 А.希普科夫:莫斯科郊外別列捷爾金諾的圣伊戈爾教堂(2012)

1 高聳入天的十字架、色彩絢麗的圓弧頂、金碧輝煌的內部裝飾、多彩的圣像和壁畫。

2 安放十字架的圓弧頂是東正教教堂頂部的規范。十字架是基督戰勝魔鬼和死亡的象征;圓弧頂是天空和天堂的象征;圓柱形主體是永恒的象征;基座的形狀不一,其象征意義也不同:方形象征大地,圓形象征永恒,八角形象征指向伯利恒的明星,船形象征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

3 門廊是教徒來教堂準備祈禱的地方。圣像壁顧名思義,就是畫滿圣像的一堵墻。圣像壁面向西,有三個門:中央的“圣障門”和南北兩個側門。“圣障門”上繪制著“報喜節”情景以及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位福音書作者傳播福音書的情景。“圣障門”上方繪著圣像畫《最后的晚餐》。此外,圣像壁兩側有兩幅顯眼的圣像,一幅是“受難基督”,另一幅是“懷抱圣嬰的圣母”。此外,還有約翰等人的畫像。圣障門前有一張“讀經桌”(桌面呈坡形),上面擺著福音書、圣像或其他圣物。祈禱廳(亦稱內中堂)是教堂里最大的空間,由立柱隔開數量不同的間堂。祈禱廳的立柱以及南、北墻上繪滿福音書情節的壁畫。這是教徒與上帝進行心靈交流的地方。祭壇廳是教堂的核心部分,是主逗留的地方。在祭壇廳里,最主要的位置上擺著一個方桌—供桌,其象征意義是:主曾不顯形地坐在這里。此外,還有祭臺(放著圣杯、圣盤、星狀架、長柄勺子、刀、叉)、法衣法器和儲藏室等。

4 基輔羅斯的弗拉基米爾大公用基輔羅斯的十分之一稅收供養這個教堂,故得名為十一稅教堂。

5 之前這里曾經豎立著多神教的別龍神像。

6 據說,在19世紀還能看到這塊地基。

7 17世紀,意大利建筑師奧克塔維阿諾·曼奇尼支持改建了教堂,使之成為一座烏克蘭巴洛克風格的建筑。

8 在索菲亞大教堂里存有上百個石棺,其中就有智者雅羅斯拉夫和他的妻子伊琳娜的石棺。

9 基輔索菲亞大教堂并不是基輔城內唯一的大教堂。基輔洞穴修道院的安息大教堂(1073–1089)也是當時的一座頗具規模的教堂。

10 《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描述諾夫哥羅德大公伊戈爾·斯維亞托斯拉夫維奇在1185年對波洛伏齊人的一次失敗的遠征,從而號召俄羅斯諸大公團結起來,共同對付外敵入侵。《伊戈爾遠征記》以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古羅斯文學的一座豐碑。

11 長度少7.2米,寬度少15.3米,只是比后者高2米。

12 格奧爾基大教堂在規模上僅次于索菲亞大教堂,有三圓弧頂,主體的形式嚴謹、簡潔勻稱,但富有韻律。

13 圣誕大教堂是諾夫哥羅德的教堂建筑中外形最勻稱的一座三圓弧頂教堂。教堂規模不大,地基和砌墻主要用石頭和平磚建成,十分牢固,保留至今。

14 安德列·鮑戈留勃斯基(1111–1174)大公當政時期。

15 教堂規模不大(17米×13.5米),蒙古韃靼人入侵俄羅斯后毀掉了這座教堂。

16 B.葉爾莫林(1420–1481/1485),莫斯科的富商。他曾領導修建了克里姆林宮、謝爾吉–圣三一修道院等一系列祭祀建筑。此外,在他的領導下,還建造了弗拉基米爾的金門、尤里耶夫–波爾斯克的格奧爾基大教堂。

17 在中世紀俄羅斯,教堂、修道院是城市的防御工事。因此,在城市里容易被敵人攻破的地方往往修建一些教堂和修道院。

18 1326年,在伊凡·卡利達大公時期,這里建起第一座單圓弧頂的白石安息教堂。由于莫斯科大火和年久失修,這座教堂的拱頂已經出現裂縫,為了避免倒塌,內外均用圓木支撐。

19 這種磚的尺寸為28厘米×16厘米×7厘米。

20 在古羅斯,天使長米迦勒成為戰勝外敵、鼓舞人民斗志的形象,人們對他尤為敬重。

21 如,德米特里·頓斯科伊于1480年在庫利科沃戰役大敗敵酋馬麥歸來后,就曾經在這里祭祖。

22 在這里安放的主要有伊凡·卡利達、伊凡三世、伊凡雷帝、德米特里·頓斯科伊、米哈伊爾·舒伊斯基、米哈伊爾·羅曼諾夫、阿列克謝·羅曼諾夫等人的靈柩。

23 相傳,1291年這里曾有過一座木質的報喜節教堂,14世紀末又建成一座單圓弧頂教堂,1416年該教堂被拆除,在原地建成一座3圓弧頂教堂。

24 大約在1600年。

25 在后來增建的那層上掛著3口大鐘,最重的叫安息大鐘,有65.32噸;另一口大鐘叫警報鐘,重達32.76噸;最輕的大鐘也有13.07噸。其他的18口大鐘掛在鐘樓的底層和二層,除了3口未命名外,其他的均有名稱,如,底層的大鐘叫“天鵝”“狗熊”“寬鐘”“諾夫哥羅德鐘”“羅斯托夫鐘”“小鎮鐘”;第二層的叫“新鐘”“未名鐘”“丹尼爾鐘”“聾鐘”,等等。

26 如,著名的俄羅斯建筑史研究者П.馬克西莫夫和Н.沃羅寧。

27 17世紀中葉,牧首尼康宣布角錐頂教堂不符合東正教的禮儀,禁止建造這種教堂。

28 這是大公和皇家的世襲莊園。在16世紀,這個莊園里建成了瓦西里三世的一座宮殿。后來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在這里又建造了一座構造奇特的木質宮殿。

29 這是古羅斯木建筑物常用的裝飾圖案。

30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又名波克羅夫大教堂(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бор),“波克羅夫”(Покров)是俄文圣母節的音譯,因此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也譯為“圣母節大教堂”。它被這樣命名,是因為伊凡雷帝認為圣母幫助了他。至于這座教堂為什么又稱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因為俄羅斯著名的圣愚瓦西里死后葬在該教堂的副祭壇。

31 按照古猶太日歷算法,基督是在第8日復活的。

32 傳說,1812年拿破侖十分喜歡這個教堂,想把它運往巴黎,但是由于當時的技術所限而打消了念頭。后來他撤離莫斯科的時候,命令把這座大教堂與克里姆林宮一起炸掉。導火索已經點燃,眼看就要引爆炸藥,這時莫斯科城頭突然下起一場暴雨,將導火索澆滅了。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得以保存下來。
十月革命后,1918年9月,蘇維埃政權下令關閉這座教堂,大祭司約翰·沃斯托爾戈夫被處決,教堂財產被沒收,教堂的大鐘也被拉到煉鐵廠化成鐵水……30年代,當時主管宗教事務的人民委員拉扎利·卡岡諾維奇(基督救主大教堂就是他建議斯大林將之炸毀的)向斯大林建議把這座大教堂遷走,以供在紅場上舉行節日閱兵游行活動。據說,斯大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其實,是著名的建筑師П.巴拉諾夫斯基阻止了這座大教堂的拆遷。當官方讓他考慮拆遷方案的時候,他斷然拒絕拆遷這座教堂,還冒著生命危險上書斯大林,激烈地批評了拆遷方案。

33 牧首尼康(1605–1681),1652年起任俄羅斯東正教會的牧首。

34 Л.納雷什金(1664–1705)是大貴族,彼得大帝的親國舅,只長彼得大帝4歲。

35 П.波塔波夫(生卒年不詳)是位農奴出身的設計師,莫斯科新圣母修道院和波克羅夫卡的安息大教堂據傳有可能是他設計的,也有人認為這些教堂是納雷什金風格的奠基人之一,設計師Я.布赫沃斯托夫的設計作品。

36 圣像壁的建筑師是К.佐洛托廖夫。由于教堂內部面積不大,圣像壁較窄,只能向縱向發展,成為9層圣像壁。

37 這是彼得大帝贈送的。據說,彼得大帝多次光臨這座教堂。

38 據說,彼得大帝親自參加了彼得保羅要塞的建筑設計工作。

39 長度為40米(亦有說34米)。

40 廳柱為綠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

41 有18幅圣經福音書題材的畫作。

42 如,С.切瓦金斯基和Ф.阿爾古諾夫設計的彼得堡的謝列緬捷夫宮(1750–1755)、К.勃朗克和Ф.阿爾古諾夫設計的莫斯科庫斯科沃莊園的庫斯科沃宮(1769–1775)、А.科科林諾夫和Ж.瓦連–杰拉蒙特設計的藝術院大樓(1764–1788)、В.拉斯特雷利設計的斯特羅加諾夫公爵宮(1754),等等。

43 如,Ю.費里登設計的彼得堡葉卡捷琳娜教堂(1768–1771)、А.米哈伊洛夫設計的彼得堡葉卡捷琳娜教堂(1811–1823)、В.斯塔索夫設計的彼得堡主顯圣容大教堂(1827–1829)、A.沃羅尼欣設計的喀山大教堂(1801–1811)、А.蒙費蘭設計的伊薩基大教堂(1818–1858),等等。

44 А.扎哈羅夫、Ч.卡梅倫、Дж.夸倫吉、В.斯塔索夫、米哈伊洛夫兄弟等著名的建筑設計師都參加了這次競標。

45 1800年11月14日,沃羅尼欣的設計方案中標。1801年1月17日,沙皇保羅一世下詔書,為該大教堂撥款284.34萬盧布。

46 這是俄羅斯建筑師首次使用金屬肋骨做圓弧頂的骨架。曾經有人懷疑這種結構的牢固性,但金屬肋骨的圓弧頂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顯示出其技術的完美。

47 由K.托恩在1830年設計。

48 1710年彼得堡剛建城,在靠近海軍部大廈有一座帶小鐘樓的木制教堂。這座教堂本來是為彼得大帝而建的,彼得與妻子葉卡捷琳娜的婚禮就是在這個教堂舉行的。因彼得大帝生日與拜占庭修士伊薩基的紀念日相吻合,故起名為伊薩基教堂。這個教堂的建筑簡樸,幾乎沒有什么裝飾,符合彼得大帝執政初期的俄羅斯祭祀建筑的風格。1717年,在涅瓦河畔,也就是距離如今大型雕塑作品《青銅騎士》不遠的地方,建筑師Г.馬塔爾諾維設計了一座多層鐘樓的石制大教堂,名字也叫伊薩基教堂(于1727年建成)。但是,這座教堂建成后地基受涅瓦河水的沖刷嚴重受損,1735年的彼得堡大火又幾乎將之毀于一旦。

49 1768年,按照建筑師A.里納爾基的設計方案開始建造第三座伊薩基教堂。教堂的工期拖了很久,其間換了另一位建筑師B.博勃連納,他對里納爾基的設計做了較大的改動,結果建成一座不符合彼得堡城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伊薩基大教堂。一位名叫阿基莫夫的青年軍官從英國回到彼得堡,見到這座新建的伊薩基教堂后,寫了一首打油詩,諷刺其建筑的低矮和風格的不協調。他把打油詩貼在教堂正門的時候被抓,遭到割舌和割雙耳的酷刑,之后被流放西伯利亞。

50 蒙費蘭為中標一下子提出24種設計方案:其中有拜占庭式的、哥特式的、文藝復興時代的、古希臘風格的,甚至還有中國建筑風格的和印度建筑風格的。審核了蒙費蘭提供的所有方案之后,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圈定了古典主義風格的伊薩基大教堂方案。

51 蒙費蘭深知這個建筑物地基的重要性,因此,地坑中打進去的松樹樁有24000(亦說10762)根之多。每根樹樁直徑為26 –28厘米,長度為6.5米,木樁間隔為26–28厘米。這是一項人海工程,僅地基建設就有12.5萬人參加。

52 高101.5米,長111.28米,寬97.6米,占地面積10863平方米。

53 這個圓弧頂的外部直徑25.8米,跨度直徑為22.15米。圓頂總重量2226.5噸。其中金屬用量為490噸鐵,另耗費990噸鑄鐵、49噸青銅、30噸黃銅。

54 高度為3.45米。

55 建筑師蒙費蘭模仿了倫敦圣保羅大教堂的圓頂結構。

56 每根圓柱高度14米,重量為62噸。

57 每根柱高17米,重114噸。

58 教堂墻壁厚度為2.5–5米,外墻的大理石貼面厚度為50–60厘米,內墻大理石貼面為15–20厘米。

59 主祭壇是獻給伊薩基的,右祭壇是獻給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左祭壇是獻給受難者葉卡捷琳娜的。

60 內部裝修花費了整整15年的工夫。

61 亞歷山大一世稱麻雀山為莫斯科的“皇冠”。

62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建筑師帕拉迪奧(1508–1580)認為:“圓無頭無尾,是一種表達永恒的最好的線條。”

63 按照維特博格的設計方案,基督救主大教堂是一個大型建筑群,要由幾座帝國風格的大型建筑物組成。建筑群中心是基督救主大教堂,圍繞大教堂要有巨型柱廊,還要有通往莫斯科的坡道和石砌沿河街。但是在麻雀山上建造這樣一個大型建筑群的構思無法實現,因為麻雀山的山坡不斷出現滑坡現象,再加上維特貝格缺乏組織能力,因此工程進度很慢。不久,專門委員會又發現維特貝格有濫用職權的行為,甚至還指控他偷盜國家財產。于是,他被沒收了所有財產,流放到維亞特卡去了。

64 在這次奠基儀式上,人們從未建成的基督救主大教堂搬來一塊基石,以表示對那座基督救主大教堂的繼承,尼古拉一世親自立下了奠基石碑。

65 1988年,莫斯科古老的圣–丹尼爾修道院的修復工程開啟了莫斯科的教堂、修道院修建工作,隨著這個工程的開始,在莫斯科、彼得堡、葉卡捷琳堡和全國各地普遍展開了教堂的修復、重建工程。

66 1994年5月5日,時任俄羅斯總統Б.葉利欽下達了“在莫斯科重建基督救主大教堂”的命令。

67 1994年12月25日破土動工,1997年7–8月完工。

68 基督救主大教堂是放大了幾十倍的古羅斯教堂,它可以把克里姆林宮內的伊凡雷帝鐘樓輕松地放進去。

69 共有大鐘14個,最大的重量為1654普特。

70 諸如,按照新設計方案重建的有納登姆圣尼古拉教堂(1998)、哈巴羅夫斯克安息大教堂(2002)、赤塔喀山大教堂(2004)、佩列斯拉夫爾尼古拉大教堂(2005)、雅羅斯拉夫爾安息大教堂(2010)和坦波夫的主升天修道院的升天大教堂(2014)等;新建的有普羅霍洛夫卡圣彼得保羅大教堂(1995)、莫斯科近郊的圣格奧爾吉教堂(1997)、伊爾庫茨克基督圣誕教堂(1999)、莫斯科的伊茲馬伊洛沃圣尼古拉教堂(2000)、伊熱夫斯克喀山圣母像教堂(2001)、葉卡捷琳堡滴血教堂(2003)、莫斯科圣三一教堂(2004)、薩哈林的圣三一村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教堂(2010)、莫斯科郊外的別列捷爾金諾圣伊戈爾教堂(2012)、伏爾加頓斯克基督誕辰大教堂(2014),等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朔县| 开远市| 淳安县| 武宁县| 阿勒泰市| 南丹县| 海口市| 凤山县| 临澧县| 桃江县| 东宁县| 盘锦市| 弋阳县| 五大连池市| 迁安市| 怀柔区| 武乡县| 崇礼县| 乌拉特前旗| 中超| 临夏市| 浠水县| 洪泽县| 沁水县| 常宁市| 邳州市| 余江县| 旺苍县| 恩施市| 通榆县| 潜江市| 巩留县| 明光市| 滕州市| 庄浪县| 连平县| 大石桥市| 察雅县| 姜堰市| 南华县| 遂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