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塊石頭也有自己的邏輯(代序)

全世界所有的故事都是相似的,因為人類的思維和情感是共通的。

不過,歐洲早期的故事學者,包括格林兄弟,似乎都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印歐語系的故事是相通的,中國故事則是另成一個體系。這種看法當然有一定道理,正如美國學者丁乃通所說:“當西方民俗學者研究所謂的中國童話時,讀到的許多故事是講惡鬼、誘人的狐仙、不守清規的僧道、鳥兒鳴唱前世還是人形時不幸的身世、八仙的奇幻法術、風水先生無誤的預言,以及類似的故事。他們怎么會不如此想呢?因為在西方國家的索引中,沒有這樣的故事?!?/p>

如果就廣義的民間故事,亦即所有口頭敘事文學來看,中外故事的確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如果我們將廣義的“故事”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特點做一番分類,就會發現,問題不是這么簡單。

首先,我們將廣義的故事區分為傳說和故事,將那些與特定時間(歷史事件)、空間(地方風物)相關的,解釋性、追溯性的口頭敘事稱作“傳說”;將那些純虛構,幻想性的,以娛樂、愉悅為目的口頭敘事稱作狹義的“故事”。然后,我們再將狹義的故事分成動物故事、一般的民間故事、笑話、程式故事。接著,一般的民間故事還可進一步劃分為神奇故事、宗教故事、愛情故事、愚蠢妖魔的故事。

如此一分類,就會很容易發現,全世界各地最相似也最具共通性的,是其中的神奇故事(又稱幻想故事)。這是童話色彩最重,離現實生活最遠的一類故事。正因為離現實生活遠,所以,它可以馳騁夢想,縱情飛翔。故事中,弱者定能戰勝強者,征程總是有驚無險,窮小子最后一定會迎娶公主。

作家路文彬認為,文學承擔著我們的夢想:“絕望之際,文學想象出希望;寒冷之時,文學想象出溫暖?!被孟牍适戮褪俏覀兊耐陦粝?,夢是弱者的精神撫慰。所以,幻想故事一定是始于貧寒,終于飽暖;始于孤單,終于連理;始于缺乏,終于滿足。也就是說,中國童話和歐洲童話,擁有同樣的美好夢想。

人們正在入神地聽一位故事藝人說故事。故事家一出現,人們就會從各個角落聚攏起來,聽任故事家將他們帶往一個神秘的幻想世界。圖/[法]阿爾伯特·卡恩,1909年

但是傳說不一樣,傳說是基于現實的說明性敘事?,F實生活中,“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一故事法則基于不同風俗和歷史,使得中國傳說與歐洲傳說具有了不一樣的故事邏輯。地方風俗和歷史文化的差別,讓傳說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色;語言差異和思維進路的不同,也讓此一地的傳說難以為彼一處的受眾所理解和接受。

對于幻想故事來說,許多被我們認為“難以理解”的、反常的角色行為,往往可以用通行的故事法則來加以解釋。比如在《西游記》中,孫悟空每一次降妖伏魔之后,都要將好不容易繳獲的制勝法寶交回給佛祖或者道祖,讀者往往為此惋惜不已。但是如果我們了解幻想故事的故事法則,就很容易理解,這是因為每一個故事講述人的每一個故事單元在它結束的時候,都應該“回到原點”,否則就會改變主人公既定的身份設置和能力設置,不僅增加敘事難度,而且會打亂其他講述人的平行敘事,不利于群體的口頭傳講?!段饔斡洝纷裱倪@一故事法則,印度的《羅摩衍那》、希臘的《荷馬史詩》、中國的《格薩爾王》也一樣遵循,中國人可以理解,歐洲人也能理解。

但是,對于傳說來說,許多“不通情理”的故事情節,就很難用通行的故事法則來解釋了。比如,外國人在看《孟姜女》的時候,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為什么所有故事講述人在講到萬喜良被官兵抓走的時候,總是把時間點選在孟姜女和萬喜良拜堂之后、入洞房之前這一短暫的空當。反正是一則虛構的故事,故事講述人難道就不能仁慈一點,讓官兵第二天早上再來抓人嗎?怎么就不能給孟姜女哪怕一夜的幸福時光呢?

因為傳說不是單純滿足人們愿望的幻想故事,傳說附載著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和信仰。在民眾的生活世界中,孟姜女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故事主人公,她是一位女神,一位反復出現在需要催淚慟哭的儀式中,能夠感天動地、哭倒八百里長城、溝通陰陽兩界為死者送寒衣的“至孝女神”。她生前的處子之身,對于她的法力強弱至關重要。從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孟姜女的處子之身是修身守戒的需要,一個“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的早逝女子,其法力遠遠強過一個已經圓過房的已婚婦女。從儒家的角度來看,拜堂是禮制,是天理,入洞房是人欲,拜完堂而未入洞房,恰恰可以用來說明孟姜女對于“禮”的認同和尊崇,以此襯托其后續孝行的純潔性、堅定性,進一步證明天理高于人欲的正確性。

不僅這些古老傳說,哪怕現代網絡世界中一個貌似無稽的俗詞俗語,都有其造詞的理由甚至久遠的歷史。比如,在現代網絡用語中,理發師多數名叫“托尼”,調皮搗蛋的同學都叫“小明”,隔壁鄰居總是姓王,這些貌似偶然的俗語詞匯,其實都有自己的邏輯。

民間文學在其傳播變異的過程中,一般都會遵循“儉省原則”,人名地名都會朝著最容易被接受、被記憶的方向演進。所有類型化的非著名人物形象,最后都會通約化、符號化,投射到一個最簡單、最普通、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名稱上。當代自媒體短視頻中,大凡影視介紹和故事講述,無論中外,男主人公都被博主通約為“男人”“強哥”“大壯”“小帥”,女主人公被通約為“女人”“小美”,女配角被通約為“翠花”,壞人則被通約為“喪彪”“卡拉米”。

這個規則可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傳統小說中,打醬油的路人一直都由張三、李四、王二麻子來出演。自古以來,市井人家的隔壁,總是住著一位王姓的單身婆子或單身漢子,天生一副熱心腸,就愛給鄰居幫閑打雜。

在元代關漢卿的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中,周舍娶了宋引章,要尋個打罵的理由,瞎編了一個宋引章偷人的故事,其中提及隔壁婆子就叫“王婆婆”,與潘金蓮家隔壁的“王婆”恐怕是同一個民間文學的角色原型。周舍聲稱:

來到家中,我說:“你套一床被我蓋。”我到房里,只見被子倒高似床。我便叫:“那婦人在哪里?”則聽的被子里答應道:“周舍,我在被子里面哩?!蔽业溃骸氨蛔永锩孀錾趺??”他道:“我套綿被,把我翻在里頭了?!蔽夷闷鸸鱽?,恰待要打,他道:“周舍,打我不打緊,休打了隔壁王婆婆!”我道:“好也,把鄰舍都翻在被里面?!?/p>

王婆在通俗文學中始終代表著最平常、最普通、最滑稽的隔壁婆子。北宋僧人如琳就有一則悟道偈云:“木魚元來無肚腸,聲聲喚我出鑊湯。佛法元來無多子,王婆頭上戴丁香。”明代王同軌《耳談類增》也講了一則隔壁王婆的笑話,說:“漢陽有王媼,家富而性矜夸,因病做醮事,乃厚贈道士曰:‘我身后題冥位,須多稱些好字樣,為里黨光。’既卒,道士思無可稱,乃題曰: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隔壁王婆婆之柩?!?/p>

再說那宋引章,受了周舍的無端誣蔑和打罵,后悔不迭,自艾自憐吐槽一番,又引出隔壁的一個姓王的貨郎:

當初趙家姐姐勸我不信,進的門來,打了我五十殺威棒。我這隔壁有個王貨郎,他如今去汴梁做買賣,我寫一封書捎將去,著俺母親和趙家姐姐來救我。

這個隔壁老王,自古就在通俗文學中擔當幫閑角色、調侃對象。乾隆年間游戲主人纂輯的《笑林廣記》中有一則故事:“奸夫聞親夫歸,急欲潛遁,婦令其靜臥在床。夫至,問床上何人,妻答云:‘快莫做聲,隔壁王大爺被老娘打出來,權避在此?!虼笮υ疲骸@死烏龜,老婆值得恁怕!’”同是乾隆年間旅居北京的吳長元,則在《燕蘭小譜》中表示了他的疑惑:“是日演《王大娘補缸》,雜劇中如《看燈》《吊孝》《賣胭脂》《罵雞》,何王氏之多佳話耶?”

王氏頻繁出鏡,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不僅因為王姓在市井里巷中最為普遍,而且王字筆畫少,王氏既適合充當普通群眾的代表,又便于被書寫和傳講。而同是百家姓中位列前茅的大姓如錢姓、魏姓、謝姓,就很少充任戲曲文學的角色,不為別的,因為筆畫太多。此外,王姓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出過什么需要避諱的偉大人物,也是它適合用來調侃消遣的一個政治原因。

民間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無情嘲諷甚至尖銳批判。可是,只要我們浸入民間,“屈尊”聽聽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爺的聲音,我們就會知道,即便是無稽之談的歌謠、俗語、傳說,也都各有其存在、傳播的因和由。正如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無論多么“反?!?,多么“愚蠢”或“費解”,都是出于他的所思所想,都有他自己的難言苦衷和行為動機。當我們嘲笑、蔑視、冷眼旁觀的時候,多半是由于我們不能設身處地地進入他的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不能體會他的無奈和追求。因為不了解,所以不理解。

一塊石頭,為什么在這里而不是在那里,為什么是這形狀而不是那形狀,都有其自身的存在邏輯。本書試圖向讀者展示的,就是顧頡剛先生的這句話:“(這些故事的性質和格局)雖是無稽之談,原也有它的無稽的法則?!弊鳛橐粋€民間文學工作者,我的工作就是以自己的知識積累,對那些貌似反常、無稽的口頭文學現象,給予充分的理解,做出正常的解釋,揭示這“文化多樣性”的底層邏輯。

施愛東
2022年10月21日于北京亞運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鞍山市| 临清市| 双桥区| 松潘县| 明光市| 绥江县| 娱乐| 澜沧| 南华县| 共和县| 海门市| 黄大仙区| 察哈| 吴桥县| 万安县| 韶山市| 宁国市| 邹城市| 乐业县| 扬中市| 兴隆县| 阿拉善盟| 贡山| 泸水县| 临沭县| 五河县| 兰坪| 温泉县| 徐水县| 苏州市| 锡林浩特市| 漳平市| 吐鲁番市| 鹤峰县| 当涂县| 南投县| 柳州市| 中卫市| 龙门县| 满城县|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