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的顏色:唐三彩面面觀
- 趙宇共
- 6213字
- 2025-03-28 19:24:08
一 百多年來唐三彩被認定為明器

唐三彩是清末民初發現的一種唐代多色釉陶器,最初是從位于河南的唐墓出土才為人們所知。由于當時的唐三彩幾乎全是從唐代墓葬出土的,國人忌諱兇器,視為不吉,故多不收藏。那時出土的唐三彩大多數由外國人購買收藏,因此唐三彩多出現在外國的博物館和國外私人藏家手中。
近幾十年來唐三彩越來越受到收藏界的重視,追捧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多,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因為唐三彩的興盛時期在唐高宗至玄宗的近百年間,出土的器物有限,物以稀為貴。二是因為收藏者看好其市場前景,多場拍賣會出現高價成交。三是因為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以及著名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博物館等都收藏了唐三彩,這體現出唐三彩具有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唐三彩無疑成了中國珍貴藝術品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已具有了世界公認的高聲譽,是高級藝術品和高價值收藏品。
近年來,國內有許多專家學者撰寫了研究唐三彩的論文、專著,出版了多種圖冊。網絡上也常有唐三彩相關的文章、評介,以及鑒定類或相關課程的視頻等。圍繞著唐三彩出現了多種令人疑惑的說法,例如唐三彩是死人陪葬品故家中不宜擺放,燒制唐三彩有官窯、民窯兩類作坊,等等。至于如何鑒定唐三彩的真偽,更是說法蕪雜,致使不少人無所適從,甚至斥巨資收藏了仿制品。
唐三彩在唐代全是喪葬用的陪葬品嗎?抑或如有些人所說的在初唐、中唐時全是陪葬品,唐后期才燒制一些日用器嗎?在唐代這種多彩釉陶器也叫唐三彩嗎?如一些專家所說唐三彩是專供給皇親國戚和權貴們所用,平民百姓不允許使用嗎?唐三彩比當時的陶瓷器價格都要便宜嗎?鑒定唐三彩僅從器型、釉色、開片、返鉛幾個特征就能判斷真偽嗎?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惑著人們,影響著人們對唐三彩的認識和判斷。
本書依據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出土實物,以及世界多地唐三彩資深收藏者的收藏品,結合相關唐代文獻,并參考收藏者的教訓、認知與經驗,從多方面探知唐三彩的歷史原境狀態,避免僅從一個角度或一個層面去認識唐三彩。
1.唐三彩專為陪葬明器的說法至今流行不衰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以色彩瑰麗、造型優美而廣受喜愛,在中外許多著名博物館中都陳列有唐三彩。長久以來,唐三彩又被視為陪葬亡靈的專用明器而令人畏懼、排斥。自1905年被發現后,凡是從地下出土的唐三彩器物,人們往往把它砸碎丟棄,以免沾染晦氣。在收藏界、古玩界,唐三彩是為亡人陪葬的專用明器,即喪用明器,逐漸變成了少有人懷疑的定論。
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中說:“唐代盛行的三彩釉陶器,主要見于作隨葬的明器。唐代盛行厚葬,并且有明文見于唐代典章。唐代曾經多次頒發過不同等級的官員死后隨葬相應數量的明器。三彩陶器有可能是適應這種厚葬風氣而興起的,在不太長的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p>
該書還指出:“在三彩器物中,有的只具備上述幾種彩色中的一種顏色,人們稱之為單彩或一彩。帶兩種顏色的,人們稱為二彩,帶有兩種顏色以上的則稱為三彩?!?/p>
汪慶正主編《簡明陶瓷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中“唐三彩”詞條說:“唐三彩器主要見于隨葬的明器,死者生前的普通生活器皿如瓶、缽、罐、缻、盤、杯、碗、盂、枕等均屬常見。此外,有各種動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等?!?/p>
陸建初《古陶瓷識鑒學》(海天出版社,1996年)一書中說:“而至唐代喪葬:‘衣衾棺槨,極雕刻之華;靈輀明器,窮金玉之飾?!m豪華,但下壙的唐三彩器,其彩釉乃屬低溫高鉛類,亦決不日用的?!?/p>
杜衛民《彩瓷斷代與辨偽》(學苑出版社,2006年)中說:“明器是古人用來陪葬的器物。古人迷信視死如生,帝王貴族和富有階級將生前使用的實物用來陪葬;早期的奴隸主貴族還用活人來殉葬。后來逐漸演變為陶、木、紙制的模型來代替。唐三彩實際上就是一種唐代帝王、貴族墳墓中的明器?!?/p>
著名文物學家史樹青主編《淘寶速查手冊》(文物出版社,2007年)中說:“唐三彩器主要見于隨葬的明器,死者生前的普通生活器皿,如瓶、缽、罐、盤、杯等均屬常見。此外,有各種動物和人俑及建筑、家具等?!?/p>
王春城《鑒寶專家王春城談陶瓷收藏》(北京出版社,2007年)一書中說:“民國初期北京琉璃廠能經營唐三彩的古董店不多,因為唐三彩是明器,國人避諱。”
唐愷、曾莉娜《唐、宋、元古瓷收藏入門不可不知的金律》(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年)一書中說:“在收藏界中,陳設器的價值最高,實用器次之,收藏價值最低的是明器。由于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非常典型的明器,所以在20世紀初期不入藏家法眼,甚至沒有人收藏,國外的收藏家曾挑剔地只購買唐三彩中大型的作品?!?/p>
我們若打開網絡,如點擊量較大的精英網,會看見著名陶瓷收藏家對唐三彩的解釋:“唐三彩都是明器,是專門為陪葬用的一種器具,也叫明器?!薄耙话倌昵暗闹袊?,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當場砸掉,覺得不吉利?!边@里說的是唐三彩都是明器,沒有什么例外。若百度搜索“唐三彩”,出現的依然是“唐三彩在唐代時期作為隨葬器使用,用于殯葬”。時至2022年初,網絡上依然有一些陶瓷專家說唐三彩是明器,家中不宜擺放等??傊?,我們的辭典、教科書、歷史類讀物、各類文物收藏圖冊、雜志報紙上的專題文章,大都依照慣例將唐三彩定性為陪葬品或明器。
從文物專家到為數頗多的收藏家,不少知名度極高的文玩鑒定專家,寫唐代文化史的史學家,寫唐題材的小說家、電視劇作家,等等,大多數人都認同唐三彩是明器這一結論。對武則天、唐玄宗等諸多唐人的歷史功過還有爭論,對唐代的越窯、邢窯等諸多窯口器皿的特性也還多有分歧與異見,但對唐三彩是明器的說法則未見明確的質疑與否定。
如果說20世紀出版《中國陶瓷史》時,因資料少人們只能有這樣的認識,那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唐三彩出土實物和研究已經動搖、否定了這一看法,但相關的專著或文章中還多因襲“唐三彩是明器”的觀點,有的僅加上一句“只不過在唐代后期,出現了部分作為日常應用器的唐三彩”。
時至今日,唐三彩是明器的結論仍然在流行和傳播,唐三彩基本上是陪葬品的歷史定性依舊沒有明確改變。2022年4月,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說明詞里,對唐三彩的解釋仍然是“多用于陪葬”。
2.唐三彩被視為明器的由來
不須繁舉,將唐三彩定性為明器,是沿用百年觀點,這種認識是有緣由的:

陜西歷史博物館說明詞
(1)唐三彩是1905年在洛陽唐代古墓中發現的。其后唐三彩主要是從西安、洛陽兩個唐代都城附近的墓葬出土。僅出于墓葬的隨葬器皿,無疑應該是明器。
(2)常見的唐三彩以鎮墓獸、十二生肖俑、力士俑、天王俑、文武官俑、仕女俑、房屋模型及禽獸動物俑等為主,而這些器型主要用于制作隨葬品。
(3)《大唐開元禮》(民族出版社,2000年)、《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和《大唐六典》(三秦出版社,1996年)中,見有唐時的規定:“凡喪葬,則供其明器之屬。別敕葬者供,余并私備。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當壙、當野、祖明、地軸、?馬、偶人,其高各一尺;其余音聲隊與僮仆之屬,威儀服玩,各視生之品秩所有,以瓦木為之,其長率七寸?!??馬、偶人、僮仆、威儀、服玩等,是給喪葬者“供其明器之屬”的隨葬用物,這一說法出自唐代多部官方文書,因此唐三彩是唐時所用明器這一說法,似乎是確定無疑的了。
而且這種說法不僅限于國內,在國際上也流行不衰。國外諸多的唐三彩在展示時,有標為唐代藝術品、雕塑品的,也有標為唐代陪葬品的。中國一些業內人士無法理解國外對唐三彩的追捧和抬舉,只是因為唐三彩在國外拍賣價格很高,而不得不認可其是有藝術性的陪葬品。
(4)唐三彩是低溫釉陶器,胎質較瓷器粗松,不如日常所用的瓷器那般具有防滲水功能,所以三彩器必是給亡人象征性使用的明器,不可能是日常生活的器物。
(5)另外,唐三彩器物含鉛量高,日常生活使用不安全,故唐人只把唐三彩作為陪葬的明器。
總之,從20世紀初發現唐三彩后,唐三彩是明器的說法就長盛不衰。至今,國內外仍有不少人把唐三彩僅看作是陪葬的明器,甚至在博物館的解說詞中,也將其釋為用于陪葬。人們似乎確信這就是唐三彩在唐代時的真實功用,很少有人提出明確的質疑或否定。真相果真如此嗎?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唐三彩中,確實有相當數量的器物質地粗松,制作不精,不堪實用,且其一次性的特征較為明顯,因而很多人理所當然的認定唐三彩為明器?,F在的大多數人總是聽信、跟隨專家學者的說法,而專家學者又是沿襲上一代人的結論,于是,唐三彩為明器的說法便一直延續至今。
如果說民國時期的幾十年間,及至20世紀70年代之前,唐三彩是明器的判斷與結論不可動搖的話,那么,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今,這幾十年間唐三彩的出土數量劇增,新的品類樣型不斷出現,大量的考古報告及文物普查信息逐步公布,官方和民間的收藏逐漸公開后,大量的實物資料和事實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這一定論。
唐三彩在唐代那個歷史時期,是不是就是專為陪葬用而燒制的明器呢?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使用唐三彩嗎?唐三彩器和當時的陶器、瓷器的社會功用不一樣嗎?只有到唐后期才開始燒制作為日用品的唐三彩嗎?大量新出土的唐三彩實物和新的研究資料,使我們開始質疑這一結論,唐三彩是民國以來文物界指稱的名字,唐代并無此名號,目前可見的所有與此相關的唐代文獻中,并沒有這樣的稱謂說法。唐三彩是明器的結論,也是后人的說法。唐三彩在唐代的用途及社會屬性,和我們今天的認知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百年以來的結論,如今已被大量的出土實物動搖、否定了。揭示歷史的隱秘,用歷史事實還原真相,理性的方法面對的只能是事實、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的社會生活事實。隱瞞事實或者回避事實,那就不是科學認知的態度了。
3.唐三彩在中國陶瓷雕塑藝術史上的地位
20世紀70年代前,中國陶瓷類的圖書并不豐富和流行,關注的人也很少。改革開放后,隨著陶瓷拍賣的價格不斷沖高,迅速暴富的陶瓷收藏家、鑒定專家、陶瓷研究者,以各類方式頻頻在電視或鑒寶活動上亮相,國內一度出現了陶瓷收藏熱。
社會上的商業需求和知識需求,催生了一大批陶瓷收藏、鑒賞、掌故類的書籍、雜志、圖冊、視頻等的出版和流行。大量的書籍圖冊中有質量很高的,如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的《中國陶瓷史》、陳萬里先生的《瓷器與浙江》《中國青瓷史略》、耿寶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鑒定》、馮先銘先生的《馮先銘談宋元陶瓷》等,讀之使人受益匪淺。但也有相當一批圖冊的出版或是跟風謀利,或為吸人眼球,或意在提高著者在古玩行的知名度。即便是一些從業多年的專家所寫的圖書,也多是從考古發現窯址、窯口起源、陶瓷品種發展變化、器型、釉色、工藝、時代特征等方面進行論述,對陶瓷藝術性的審美特性則論述得很少,或壓根不提。還有不少圖書是專門研究陶瓷年代從而鑒定真偽的,或是記錄并分析陶瓷拍賣的市場行情的,這類書著眼的是陶瓷藏品的市場價值與未來的升值空間。讀這類書的人感興趣的多是怎么“撿漏”,如何通過收藏發財,成為圈子里的名人。增值是其著眼點,因而電視鑒寶節目在判定一件器物后,最后總會有的一句話是:“還有很大的升值空間。”
這些圖書專著多籠統地將陶瓷歸為工藝品、藝術品。一些陶瓷專家在鑒寶或講課時,談及陶瓷的價值時也往往要說其藝術性的高低,強調只有是藝術品的陶瓷才會有較高的價值。似乎承認藝術性的高低,才是認定和衡量陶瓷價值的一項重要指標。
但這些鑒寶專家所說的“藝術性”到底是什么呢?多是指器型的端正、秀美,釉色瑩潤、寶光內斂,器面上的開片美觀自然,或者是燒出了難見成品的如郎窯紅那樣的釉色,而且物以稀為貴,若是皇家用器、官窯制品,或曾被某個名人收藏過,則更能在拍賣會上叫出高價。這似乎是把高檔的陶瓷工藝品都等同于藝術品了,于是,集十幾種釉彩于一身的乾隆時期多種釉彩大瓶就成了無法估價的藝術重器;拍價過億的鬼谷子青花罐和據說是專門為妃子燒的雞缸杯等就成了驚艷的罕世之寶了;據說存世只有幾十件的官汝器、皇家秘色瓷、宋天目盞等就成了頂級藝術品的代表;明清皇室用器、景德鎮御窯廠的產品,幾乎就成了頂級藝術品的代名詞。因此,這些陶瓷的價格不斷升高,在拍賣會上動輒幾個億的拍價,想靠收藏發財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但一件高價的陶瓷器就一定是藝術品嗎?御窯廠不惜工本的產品就一定是藝術品嗎?藝術品的特性是由其市場價格高低和工藝精巧所決定的嗎?價格并不是衡量藝術品的標準,甚至連材質或工藝也不能完全決定一件作品是不是藝術品。北京故宮里的很多掛屏,都是用玉石、象牙、翡翠、珊瑚、金葉等組合成花鳥山水圖像的,這些代表了皇家造辦處匠師們的水準,價值高、數量少、工藝精,但它們還稱不上是藝術品,只能看作工藝品。還有很多用稀有木材制成的家具、玉器、漆器、金銀器等,也不一定就是藝術品。

美國斯坦福大學博物館藏三彩馬
如果觀看過世界著名博物館如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等展出的世人公認的藝術品,如果看見過勝利女神雕像、維納斯雕像、埃爾金大理石雕等雕塑,在世界公認的藝術品之列中,能與它們比肩的,能讓各大博物館放在顯著位置的,卻是中國的唐三彩俑塑和造像,如唐三彩馬、仕女俑、佛教造像等。
被人追捧的中國宋代五大名窯的陶瓷,確實是器型精巧宜人,釉若玉潤,寶光內溢,但人們欣賞的主要是制瓷工藝的美妙。同樣,受追捧的康熙至乾隆時期的皇家用器和明清官窯的精品,它們的確制作工藝高超,精細華麗,尤其是艷麗奪目的琺瑯彩瓷器、乾隆皇帝喜愛的各色釉彩大瓶等,但人們看重的多是其難以超越的工藝技術或曾經被權貴使用過的經歷,是能在拍賣場上拍出超高價格的市場價值。
若從造型藝術的角度和審美的人文內涵審視,還是唐代的三彩與造像最為特別,既吸收了商周青銅器的營養,還承受了秦漢或寫實或浪漫的審美滋潤。唐代時期出現了超越了工藝品的一種讓觀看者內心瞬間升華的生動,一種人之為人、智慧洋溢的領悟與感動,一種生命活力被注入雕塑品也能被觀賞者感受到的共鳴與興奮。
《周禮·考工記》一書中論述梓人為雕刻編鐘支架上動物的章節說:“凡攫殺、援噬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視必撥爾而怒?!边@是唐代之前中國少有的關于工匠制作雕刻的論述。這里的要旨卻是人類雕塑藝術創作的不二法門,既重形也重神。通過動物爪、目、鱗的姿態動作,體現其內在的生命活力,使靜態凝固的雕塑,能展示出此前或此后空間情節上的內蘊以及時間上的連續動作。以形傳神,以神附形,形神兼備才有生命靈魂。一種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民族、超越性別的人類天然的審美感受能力被激發出來了。這些雕塑品所蘊含的生命活力,已超越了工藝技術層面,而顯示出了人類的智性創造能力。這是人類特有的對美的有意識的把控,和富有智慧能動創造性的實現,也是唐三彩能在世界藝術品之列被人們普遍承認、喜愛的原因。它高度顯示了中國古代匠人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甚至在后世也無法超越。
那么,工藝品和藝術品的區別在哪里?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再精致的工藝品或許都是可以復制的。但藝術品中的人的感情、情緒,潛意識下創造性的靈光一現,不可重復再現的沖動與妙悟的瞬間捕捉,卻是任何科學技術都無法完成的。

氣勢撼人的揚頭駝在嘶鳴
你能再畫一幅蒙娜麗莎么?你能再雕一尊青州佛像么?藝術品的珍貴正在于其不可再生性。
這種藝術美的高度并不是隨著時間的推進后人就能超越的。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把工藝品等同于藝術品,僅僅用價格高低作為衡量藝術的標準,還認為世界上所有人的審美心態和價值標準都與自己的相同,那就只能處在一種被人鄙視的地位了。

著者在國外和老收藏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