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2021)
- 岳昌君等編著
- 2715字
- 2025-03-28 17:39:32
緒論
第一節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3]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標志性之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世界各國經濟增長乏力甚至衰退,失業壓力不斷加劇。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就業”“保就業”是我國政府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2021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首次超過900萬,達到909萬,再創歷史新高。雖然我國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制約著全球經濟和就業的復蘇與發展。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挑戰
2021年,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如下挑戰。
高校畢業生的規模不斷擴大,讓就業難問題始終相隨相伴。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較上一年增加35萬,一般而言,增加的這一群體是就業更加困難的群體。經濟學中有“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用在高校畢業生上,就是“邊際質量遞減”現象。理論上說,無論是本專科擴招還是研究生擴招,都會導致錄取分數線下降,使得平均分數也下降。上述現象體現到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上,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會導致平均質量下降。
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招,1999-2005年間都是以兩位數的增速擴招,與此相伴的是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上升。1999-2007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連續8年位于總體上升區間。這對于解決高校擴招過程中帶來的就業問題是有利的。
2010年,我國GDP總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之后,我國GDP增長率進入了下行區間,為解決高校畢業生規模不斷攀升的就業難問題帶來挑戰。
國際勞工組織2016年發布的《世界非標準性就業:理解挑戰、塑造未來》報告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經歷了從標準就業到非標準就業的轉變,世界各國非標準就業正在普遍化。一般來說,非標準就業是指“標準雇傭關系”范圍之外的工作,分為四種類型:(1)臨時性就業;(2)非全日制工作;(3)臨時介紹所工作和其他多方雇傭關系;(4)隱蔽性雇傭關系和依賴性自雇就業。非標準就業的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給勞動市場帶來的改變。世界各地的企業通過全球價值鏈互相聯系、技術發展對這種聯系產生促進作用、制造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以及全世界服務業的增長就是最好的例證。社會變化也是非標準就業增長的因素之一,包括女性在全球勞動力中作用的提高、不斷出現的國際移民、一些勞動者希望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夠更加靈活等。
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課題組自2003年開展的9次全國調查數據顯示,在畢業生去向結構中,“單位就業”占比都在50%以下。特別是2015年以來,“單位就業”占比都在40%以下,呈總體下降趨勢。相反,“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其他靈活就業”等非標準就業占比呈總體上升趨勢,成為高校畢業生必須面對和接受的就業形式。
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愛國愛事業”特點,排在求職期望前三位的單位類型分別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而這些單位的就業吸納能力有限,并呈現總體下降趨勢。北京大學“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數據顯示,以上三類單位類型的就業占比:2003年為74.1%、2005年為62.9%、2007年為42.7%、2009年為53.1%、2011年為36.4%、2013年為40.2%、2015年為43.5%、2017年為36.9%、2019年為42.8%。自2011年開始,這一占比都在50%以下。相對應的是,在單位就業占比排序中,民營企業在9次調查中有6次排在第一位,特別是在2011年后的5次調查中均位居首位。
高校畢業生的求職期望與單位類型的工資差異有緊密聯系,近年來國有單位工資優勢上升明顯。首先,非私營單位比私營單位有顯著的工資優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7379元,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7727元,前者是后者的1.69倍。其次,在非私營單位中,國有單位越來越占優勢。外商投資單位平均工資與國有單位的比值,從2000年的1.66倍下降到2019年的1.08倍,外商投資單位的優勢即將消失殆盡;我國港澳臺商投資單位的平均工資與大陸(內地)國有單位的比值,從2000年的1.29倍下降到2019年的0.92倍。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的機遇
高校畢業生就業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面臨機遇。
2019年,我國政府提出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2020年,為解決新冠疫情影響下的就業難問題,我國擴大了專升本規模、碩士和博士招生規模,并增加了10萬個第二學士學位招生計劃。以上這些擴招進入高校的學生絕大多數在2022年以后才進入勞動力市場。因此,2021年高校畢業生是“十四五”期間規模最小的,就業機會相對是更多的。
經濟發展對增加就業的作用最為直接和明顯。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將顯著提高,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1年經濟增長率為6%以上,這顯然是穩妥保守的目標。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6.8%,全年增長率為2.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18.3%,按照2020年和2021年兩年平均增長率計算,為5.0%。如果全年增長率也按兩年平均增長率5.0%計算,則2021年的GDP增長率將達到7.8%,實際增長率8.1%。
2021年世界經濟大概率會在坎坷中實現溫和且不均衡的復蘇。前4個月主要國家經濟發展的表現好于預期,根據5月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經濟展望》,以中國、美國、歐元區為首的集團經濟增長將比預期更為強勁。經合組織將對中國的增長預測從7.8%上調至8.5%,將美國的增長預測從6.5%上調至6.9%,將歐元區的增長預測從3.9%上調至4.3%。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出臺了一系列切實有效的就業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各年就業目標的落實。這些就業政策不僅范圍廣、力度強、落實快,而且層次高。
2019年,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把就業優先政策提到宏觀政策層面,強化各個方面對就業的關注和支持,這是有利于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一個重要舉措。我國政府在制定2021年的宏觀政策時,堅持就業優先,繼續推動“六穩”,實現“六保”,把就業放在首位。
2020年11月,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及時出臺政策舉措,啟動實施“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在積極拓展政策性崗位方面,主要開展了六方面的工作。第一,用足用好穩就業、保就業政策。落實好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等空缺崗位主要招聘應屆高校畢業生的政策。第二,積極拓寬基層就業渠道。做好“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基層項目招錄工作,盡可能擴大地方性基層就業項目規模。第三,深入推進大學生征兵工作。第四,擴大科研助理招錄規模。第五,促進各類升學與就業工作有序銜接。第六,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