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初新志: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上)
- 邵穎濤 岳立松譯注
- 4498字
- 2025-03-07 20:13:33
凡例十則
文人銳志鉆研,無非經傳子史①;學士馳情漁獵,多屬世說、稗官②。雖短詠長歌允稱游戲③,即填詞雜劇備極滑稽④,未免數見而不鮮,抑亦常談而多復。茲集效《虞初》之選輯,仿若士之點評⑤,任誕矜奇,率皆實事;搜神拈異,絕不雷同。庶幾舊調翻新,敢謂后來居上。
【注釋】
①經傳:對儒家典籍經與傳的統稱。傳是闡釋經文的著作。子: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等著作。史:史部書籍。
②世說:指像《世說新語》類的小說作品。
③游戲:嬉笑娛樂。
④填詞:元明以來曲劇亦須按曲牌選用字詞,進行創作,故亦稱填詞。雜劇:戲曲名詞。中國戲曲史上有多種以雜劇為名的表演形式,如宋雜劇、元雜劇、溫州雜劇、南雜劇等。通常指元雜劇,每本以四折為主,有時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宮調同韻的北曲套數和賓白組成。
⑤若士:即湯顯祖,號若士。
【譯文】
文人銳意鉆研的典籍,無非是儒經、傳疏、諸子、史籍;學者縱情涉獵的書冊,多是像《世說新語》、稗官野史之類的作品。雖然吟詠短詩、吟誦長篇可以稱作嬉戲娛樂,而譜寫曲詞、演唱雜劇極具滑稽幽默,可這些作品難免見得多了就不稀罕了,或者經常談論而多有重復。我現在仿效《虞初志》的選輯體例,模仿湯顯祖的點評,所選的篇章任性放誕、炫耀新奇,都是真實的事情;搜羅神異、選取怪事,絕不出現重復。希望將陳舊風格予以革新,可以說此書能超過前人的著作。
《虞初志》原本不載選者姓名,湯臨川《續編》未傳作者氏號,俱為憾事,或屬闕文。載考《委宛余編》①:虞初為漢武帝時小吏②,衣黃乘輜③,采訪天下異聞,以是名書。亦猶志怪之帙④,即“齊諧”以為名⑤;集異之書,本“夷堅”而著號⑥。
一切選家,必以作者年代為準;百凡評次⑦,鮮以其事時世為衡。如《史記》追溯三代以前,而《選》文止稱一字曰“漢”是也⑧。故志中之事,或屬前時,而紀事之人實生當代,自應入選,詎可或遺?
一事而兩見者,敘事固無異同,行文必有詳略。如《大鐵椎傳》⑨,一見于寧都魏叔子⑩,一見于新安王不庵?。二公之文,真如趙璧隋珠?,不相上下。顧魏詳而王略,則登魏而逸王。只期便于覽觀,非敢意為軒輊?。
【注釋】
①《委宛余編》:明人王世貞著作,今存一卷。
②虞初:西漢人。漢武帝時,任侍郎,稱“黃車使者”。《漢書·藝文志》小說家有《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今佚。后世常以其名作為筆記小說的代稱。
③乘輜(zī):乘坐車輛。
④志怪:記述怪異之事。古典小說的一類。盛于魏晉南北朝。
⑤齊諧:古書名。一說為人名。《莊子·逍遙游》記“《齊諧》者,志怪者也”。后來把志怪之書以及敷演俳諧故事的戲劇,命名為“齊諧”。
⑥夷堅:上古時有博物賢者名叫夷堅,如《列子·湯問》記“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南宋洪邁以夷堅自謂,將創作的文言志怪集起名為《夷堅志》。
⑦百凡:泛指一切。
⑧《選》:即《文選》。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先秦至梁的各體文章匯而成書。分為三十八類,共七百余篇。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⑨《大鐵椎(chuí)傳》:魏禧作品,詳見卷一。
⑩魏叔子: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寧都(今屬江西)人。詳見卷一《姜貞毅先生傳》注釋。
?王不庵:王煒,后改名王艮,字無悶,號不庵。歙縣(今屬安徽)人。從祖、父治理學,年二十便于山中讀《易》,一生大半歸隱山林。有《葛巾子內外集》《鴻逸堂稿》。他曾撰《大鐵椎紀事》,收于《鴻逸堂稿》。事見《(乾隆)歙縣志》卷十二。
?趙璧隋珠:和氏璧和隋侯珠。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軒輊(zhì):高低、優劣。
【譯文】
《虞初志》原書不記載所選文章作者的姓名,湯顯祖《續編》也沒有傳載所選文章作者的名號,這都是令人遺憾的事情,或許應算是脫漏不全的文章。考察王世貞《委宛余編》:虞初是漢武帝時期的小吏,穿著黃衣,乘坐車輛,巡游天下以采訪異聞,因此他的名字成了書名。也如同記錄怪異之事的作品,因人名而得名“齊諧”;匯集異事的著作,來自人名而題作《夷堅志》。
所有選編文集的編者,一定考慮了作者的生平年代;所有作品的品評排序,很少參考到故事的時間、朝代。比如《史記》記事常追溯到夏、商、周三代以前的遙遠歷史,而《文選》選文只用了類似“漢”的一個字去簡單記錄人物信息。因此作品中記載的事情,可能是以前發生的事情,而記事的人實際出生在當代,像這些情況的作品自然應該入選,難道可以遺漏嗎?
一件事情存在兩處不同記載的,它們記載事情時即使沒有不同之處,在行文上也一定會有詳略之分。例如《大鐵椎傳》,一篇見于寧都人魏禧的作品,一篇見于新安人王煒的作品。兩位先生的文章,真像是和氏璧、隋侯珠一般的珍品,不相上下。只是魏禧寫得詳細而王煒寫得簡略,我便選錄了魏禧的文章而淘汰了王煒的文章。只期望方便讀者閱讀,并非想要評判他們文章之高下。
賴古堂《藏弆》《結鄰》諸選①,匯其人之文,專系于姓名之下;蜩寄齋《尺牘新語》三編②,別其文之類,分敘于卷頁之中。固云整整齊齊,未覺疏疏落落。今茲選錯綜無次,庶不涉于拘牽;且其事荒誕不經,無庸分夫門類。讀書之暇,展卷盡可怡神;倦息之余,披翻自能豁目。
序爵序齒③,從來選政所無④;或后或先,總以郵筒為次⑤。不能虛簡以待,亦難縮地以求。隨到隨評,即付剞劂之手⑥;投函投刺⑦,勿煩酬酢之勞。次第未可拘拘⑧,知交定稱爾爾⑨。
文自昭明而后始有《選》名,書從匡、鄭以來漸多箋釋⑩。蓋由流連欣賞,隨手腕以加評;抑且闡發揄揚,并胸懷而迸露。
茲集觸目賞心,漫附數言于篇末;揮毫拍案,忽加贅語于幅余。或評其事而慷慨激昂,或賞其文而咨嗟唱嘆,敢謂發明?,聊抒興趣;既自怡悅,愿共討論。
【注釋】
①賴古堂:周亮工室名。周亮工選輯明末清初名家書信,乃成《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十二卷,又有二選《藏弆(jǔ)集》十六卷、三選《結鄰集》十六卷。《賴古堂名賢尺牘新鈔》編成于康熙元年(1662),二選《藏弆集》編成于康熙六年(1667),三選《結鄰集》編成于康熙九年(1670),在編選過程中周亮工之子周在浚、周在延、周在梁等都參加了輯錄工作。
②蜩(tiáo)寄齋:清人汪淇的書齋名。汪淇,字瞻漪,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精通醫術,行醫四十多年。他與徐士俊主編《尺牘新語》。《尺牘新語》共有三編,編選文人書信,于清康熙二年(1663)、康熙六年(1667)、康熙七年(1668)分三次出版,每編分二十四卷,每卷收二十多封書信,共收入一千多封書信。
③序爵:依爵位高低排列順序。序齒:以年齡大小排列順序。
④選政:指銓選官員、提拔人才之事。
⑤郵筒:書信。此指張潮收到的朋友從遠方寄來的文章。《虞初新志》所選文章多為張潮的友朋推薦或寄送,如卷二《武風子傳》末記“癸亥冬,瓜洲梁子存齋以此傳錄寄。未幾,而何省齋年伯又以刻本郵示”。
⑥剞劂(jī jué):雕板,刻印。
⑦投函投刺:投遞書信、投送名帖。
⑧拘拘:拘泥。
⑨爾爾:應答聲,猶是是。
⑩匡、鄭:即匡衡、鄭玄。匡衡,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鄭玄,東漢經學家,遍注儒家經典。
?發明:闡述,彰明。
【譯文】
周亮工的《藏弆集》《結鄰集》等選集,匯集了他人的文章,特意把文章放到原作者的姓名之后;汪淇《尺牘新語》三編,區分所選文章的類別,在卷頁之中分別予以標記。本來就是井井有條,也不覺得稀疏零落。現在《虞初新志》的編選前后顛倒、沒有次序,是希望不被類別所束縛;況且該書所記之事荒誕離奇,也不需要分門別類。讀書余暇時,閱讀這書完全可以使心神怡悅;疲倦歇息時,翻看這書自然能夠使視野開闊。
按照爵位或年齡排列,從來都是選官、提拔人才時不會做的事情;《虞初新志》所選文章的先后順序,都是依照我收到朋友寄來文章的時間來排序。無法準備好紙張以等待別人來推薦文章,也很難將遠方變成近處而跑去尋訪文章。只能是接到文章就去選評,隨即交付刻印的人;投送信函、投遞名帖,不厭煩應酬交往的勞累。先后排序未受拘泥,知心的朋友一定會稱贊。
文章自從昭明太子蕭統以后,才開始流傳《文選》的盛名;書籍自從匡衡、鄭玄以來,逐漸多有箋釋注解的作品。大概由于依戀不舍而心生欣賞,隨手便予以評點;或者闡釋彰明表達贊揚,抒發自己的胸臆之語。
這本《虞初新志》在我讀到賞心悅目時,便隨意在篇末附記幾句話;揮動墨筆拍案嗟嘆時,忽然會在篇幅之余寫些啰嗦話。有時評論情緒慷慨激昂,有時欣賞文章而嗟嘆詠唱,豈敢說是闡述己見,聊以抒發意興;不僅讓自己感到心情愉悅,也愿意和朋友們分享討論。
鄙人性好幽奇,衷多感憤。故神仙英杰,寓意《四懷》;外史奇文,寫心一《啟》。予向有才子、佳人、英雄、神仙《四懷》詩,及《征選外史啟》。生平幸逢祕本①,不憚假抄;偶爾得遇異書,輒為求購。第愧蒐羅未廣②,尤慚采輯無多。凡有新篇,速祈惠教③,并望乞鄰而與④,無妨舉爾所知。
是集只期表彰軼事,傳布奇文,非欲借徑沽名,居奇射利。已經入選者,盡多素不相知;將來授梓者,何必盡皆舊識。自當任剞劂之費,不望惠梨棗之資⑤,免致浮沉,早郵珠玉⑥。
海內名家尚多未傳之作,坊間定本俱為數見之書⑦。幽人素嗜探奇⑧,尤耽考異。此選之外,尚有嗣選《古世說》《古文尤雅》《古文辭法傳集》《布粟集》《壯游便覽》諸書,次第告竣,就正有道⑨。凡有繆盭⑩,幸賜教言。
心齋主人識于廣陵之詒清堂?
【注釋】
①祕(mì)本:猶秘籍。珍藏而不易見的書籍。祕,秘密,不公開的。
②蒐(sōu)羅:搜羅,搜集。
③惠教:賜教。
④乞鄰:向鄰人求助。語出《論語·公冶長》:“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⑤梨棗:舊時多用梨木棗木刻版印書,故稱書版為“梨棗”。
⑥珠玉:比喻佳作,美好的詩文。
⑦坊間:書坊。定本:已校正審定的書籍。
⑧幽人:幽居之人。
⑨有道:有才藝或有道德的人。
⑩繆盭(miù lì):錯亂,錯誤。
?心齋主人:張潮自稱。詒清堂:張潮家的書堂。張潮父親張習孔晚年居揚州(古稱廣陵),建詒清堂,從事藏書、刻書活動,有《詒清堂集》。張潮接管家傳詒清堂后,也以編刊書籍和著述為主業。
【譯文】
我的本性喜歡探幽訪奇,內心多有憤慨之意。因此將神靈仙人、英雄豪杰,都寄托在《四懷》詩中;私家史書、奇文異作,記錄心意于一篇《啟》中。我以前寫有才子、佳人、英雄、神仙的《四懷》詩,以及《征選外史啟》。我生平有幸碰見的秘籍,會不怕辛苦借來抄寫;偶爾遇見的奇書異典,就要購買來使用。只慚愧自己搜羅依然不夠廣泛,尤其羞愧編選的作品還不夠多。只要有新作,就迅速請求別人賜教,并希望鄰居友朋能給予幫助,不妨舉薦你所了解的作品。
《虞初新志》只期望彰明那些未見正史記載的事情,傳播散布這些奇文,不是想要借著文章來沽取名望,囤積居奇而謀取利益。已經入選作品的作者,大多是我素不相識的人;將來入選刊印作品的作者,何必都是過去相識之人。我自己會支付雕版刻印的費用,不奢望別人提供書版的花銷,為了避免文章埋沒于史塵之中,請早早寄來你如珠玉的美文。
國內知名的人物,還有很多沒有流傳出來的作品;書坊里已定稿刻印的書籍,我都數次翻看閱讀。我這樣的幽居之人素來喜歡探索奇事,尤其喜歡考索異文。在這本選集《虞初新志》之外,我還打算編選《古世說》《古文尤雅》《古文辭法傳集》《布粟集》《壯游便覽》等書,將會先后完工,向有學問的人們請求指正。但凡有錯誤的地方,敬請讀者賜教。
心齋主人張潮記于揚州詒清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