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文學史料要略
- 余來明
- 9300字
- 2025-03-07 20:12:05
第四節 1911年以來的明代別集整理與匯刊
在中國現代學術體系形成過程中,明代詩文在總體上是被作為負面遺產而被批判的。“五四”一代學人對明代詩文的興趣,主要在與他們在文化精神上有共同之處的公安派、竟陵派等少數晚明性靈文人。因而彼時受到關注較多的是袁宏道、袁中道、鐘惺、譚元春等人的著作。例如當時名盛一時由劉大杰校編的《袁中郎全集》,不但有林語堂、阿英署名同閱,還有郁達夫為之作序。然而其在文獻整理水平上卻存在諸多問題。魯迅曾用調侃的語氣指出劉校本在斷句上的錯誤:“人古而事近的,就是袁中郎。這一班明末的作家,在文學史上,是自有他們的價值和地位的。而不幸被一群學者們捧了出來,頌揚,標點,印刷,‘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黃借,眼色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借……’‘借’得他一塌胡涂。”[30]盡管如此,“五四”學人對袁宏道等明代詩文作家的關注仍值得肯定,這也是現代學術史在明代詩文別集整理方面的較早成果。
從文獻匯刊的角度來說,民國以后編纂大型叢書的風氣仍有所存續。如劉承幹《吳興叢書》、胡宗楙《續金華叢書》、盧靖《湖北先正遺書》、胡思敬《豫章叢書》等,在叢書出版領域都享有盛譽。而若是以收錄明人詩文別集論,則要數張元濟主持的《四部叢刊初編、續編、三編》、王云五主持的《叢書集成初編》貢獻最著。其中《四部叢刊》三編中收錄的明代詩文別集,在版本方面較多選用明代善本,相比于《四庫全書》收錄明人別集多做改動而言,較好地保存了明代詩文別集的原貌。其中輯入的明代詩文別集有:宋濂《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劉基《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二十卷,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三十卷、《詩集》十卷、《詩余》一卷,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十六卷,高啟《高太史全集》十八卷、《高太史鳧藻集》五卷、《扣弦集》一卷,方孝孺《遜志齋集》二十四卷,吳寬《匏翁家藏集》七十七卷、補遺一卷,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陽明先生集要》(初次印本),唐順之《重刊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新刊外集》三卷,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別集》十卷,謝應芳《龜巢稿》二十卷,謝肅《密庵詩稿》五卷、《文稿》五卷,楊基《眉庵集》十二卷、補遺一卷,張羽《靜居集》六卷,徐賁《北郭集》十卷、補遺一卷,管時敏《蚓竅集》十卷,陳獻章《白沙子》八卷,等等。《叢書集成初編》則以各類叢書著錄的文獻為收錄對象,據以收錄的明人詩文別集包括:胡翰《胡仲子集》十卷,宋濂《宋學士全集》三十二卷、補遺八卷,陳真晟《陳剩夫集》四卷,蘇伯衡《蘇平仲集》十六卷,張寧《奉使錄》二卷,姚夔《姚文敏公遺稿》九卷,章懋《楓山章先生集》九卷,馬中錫《東田文集》三卷、《詩集》三卷,唐龍《漁石集》四卷,宋登春《宋布衣集》三卷,徐渭《青藤書屋文集》三十卷、補遺一卷,張元忭《張陽和文選》三卷,胡居仁《胡敬齋集》三卷,周履靖《狂夫酒語》二卷、《閑云稿》四卷、《山家語》一卷、《野人清嘯》二卷、《燎松吟》一卷、《尋芳詠》二卷、《泛泖吟》一卷,周順昌《周忠介公燼余集》四卷,金鉉《金忠潔集》六卷,徐孚遠《交行摘稿》一卷,吳應箕《樓山堂集》二十七卷,史可法《史忠正公集》四卷,夏完淳《夏內史集》九卷,屠隆《婆羅館逸稿》二卷,明宣宗《宣宗御制詩》一卷、《廣寒殿記》一卷,桑貞白《香奩詩草》二卷,瞿式耜《浩氣吟》一卷,申佳胤《申端愍公詩集》八卷、《申端愍公文集》四卷,紀坤《花王閣剩稿》一卷,王光承《山草堂詩合鈔》二卷,徐波《徐元嘆先生殘稿》一卷,蔣之翹《天啟宮詞》一卷,周同谷《霜猿集》一卷,于燕芳《燕市雜詩》一卷,明太祖《平西蜀文》一卷、《西征記》一卷、《皇陵碑》一卷,劉基《擬連珠編》一卷,王袆《演連珠編》一卷、《王忠文公集》二十卷,方孝孺《方正學先生集》七卷,薛瑄《薛敬軒先生文集》十卷,魏校《魏莊渠先生集》二卷,羅欽順《羅整庵先生存稿》二卷,海瑞《海剛峰集》二卷,楊繼盛《楊忠愍公集》二卷,陳言《潁水遺編》一卷,明世宗《敕議或問》一卷,趙南星《味檗齋文集》十五卷,鹿善繼《認真草》十六卷,范景文《范文忠公文集》十卷,李長祥《天問閣集》三卷,楊漣《楊大洪集》二卷,孫肩《甲乙雜著》一卷,等等。
1949年以后至21世紀以前,臺灣地區出版界大體還保持著民國以來在文獻整理、匯刊領域的興趣。大型叢書中收錄明代詩文別集較多的,有新文豐出版公司刊印的《叢書集成續編、新編、三編》等,臺灣的商務印書館也將《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其中《叢書集成新編》收錄的明代詩文別集與《叢書集成初編》所收一樣,《叢書集成續編》收錄的明代詩文別集則有:凌云翰《柘軒集》四卷,釋法天《朝天集》一卷,孫作《滄螺集》六卷、《滄螺集補遺》一卷,張孟兼《白石山房逸稿》二卷、補錄一卷,平顯《松雨軒集》八卷、補遺一卷,烏斯道《春草齋集》十二卷,李昱《李草閣詩集》六卷、拾遺一卷、《文集》一卷,李轅《筠谷詩》一卷,王紳《繼志齋集》二卷,王稌《瞆齋稿》一卷、《齊山稿》一卷,張著《永嘉先生集》十二卷,黃淮《黃文簡公介庵集》十一卷、補遺一卷,袁忠徹《符臺外集》二卷,楊自懲《梅讀先生存稿》十卷,高得旸《節庵集》八卷、《續編》一卷,周思得《周貞人集》一卷、補遺一卷,陳璉《琴軒集》十卷,于謙《于肅愍公集》八卷、拾遺一卷,倪岳《青谿漫稿》二十四卷、補遺一卷,莊昶《定山集》十卷,聶大年《東軒集選》一卷、補遺三卷,賀欽《醫閭先生集》九卷,倪謙《倪文僖公集》三十二卷、補遺一卷,華夏《過宜言》八卷,陳霆《水南集》十七卷,張琦《白齋詩集》九卷、《竹里詩集》三卷、《竹里文略》一卷,丁養浩《西軒效唐集錄》十二卷、補遺一卷,顧璘《顧華玉集》四十卷,潘希曾《竹澗先生文集》八卷、《奏議》四卷,孟洋《孟有涯集》十七卷,陳良謨《陳忠貞公遺集》三卷,應大猷《容庵集》十卷,邵經邦《弘藝錄》三十二卷、《藝苑玄機》一卷,張含《張愈光詩文選》八卷,李元陽《中谿家傳匯稿》十卷,楊士云《楊弘山先生存稿》十二卷,王廷陳《夢澤集》十七卷,童承敘《內方先生集》八卷、附鈔一卷,萬表《玩鹿亭稿》八卷,林應麒《介山稿略》十六卷、補遺一卷,張儉《圭山近稿》六卷,陳束《陳后岡詩集》一卷、《文集》一卷,田汝成《田叔禾小集》十二卷,唐順之《唐荊川先生集》十八卷、補遺一卷,王梃《徐徐集》二卷,張瀚《奚囊蠹余》二十卷、補遺一卷,李時行《李駕部集》七卷,凌立《碧筠館詩稿》四卷、補遺一卷,楊繼盛《楊忠愍公集》五卷,王祖嫡《師竹堂集》三十卷,董份《泌園集》三十七卷,吳時來《寤齋先生遺稿》一卷,陳履《懸榻齋詩集》一卷、《文集》一卷,陳卜《過庵遺稿》八卷,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一百二十卷,楊承鯤《碣石編》二卷,董嗣成《董禮部集》六卷、《尺牘》二卷,楊德周《銅馬編》二卷,顧允成《小辨齋偶存》八卷,王之翰《凝翠集》五卷,繆昌期《從野堂存稿》八卷、補遺一卷,費尚伊《市隱園集》三十卷,何棟如《何太仆集》十卷,祿洪《北征集》一卷,袁崇煥《袁督師遺集》三卷,陳函輝《陳寒山文》一卷、《孤忠遺稿》二卷,卓明卿《卓光祿集》三卷,沈宜修《鸝吹集》二卷、附集一卷、《梅花詩》一卷,黃光輔《北燕巖集》四卷,李應昇《落落齋遺集》十卷,黃淳耀《陶庵集》二十二卷、《谷廉學吟》一卷,釋大錯《大錯和尚遺集》四卷、《梅柳詩合刻》一卷,陳子壯《陳文忠公遺集》十一卷,黎遂球《蓮須閣集》二十六卷、《蓮須閣文鈔》十八卷,錢肅樂《錢忠介公集》二十卷,葉紈紈《愁言》一卷、附集一卷,葉小鸞《返生香》一卷,張家玉《張文烈遺集》六卷,葉世傛《靈護集》一卷,董說《豐草庵詩文集》二十七卷,張煌言《張蒼水集》九卷,秦舜昌《林衣集》六卷,馮京第《馮侍郎遺書》八卷,王翊《王侍郎遺著》一卷,梁朝鍾《喻園集》四卷,吳蕃昌《祇欠庵集》八卷,陳子升《中洲草堂遺書》二十三卷,高應雷《澹生詩鈔》一卷、《文鈔》一卷,王猷定《四照堂文集》十二卷、《詩集》四卷,曹大鎬《化碧錄》一卷,梁份《懷葛堂集》八卷、《外集附錄》一卷,李騰蛟《半廬文稿》二卷、《詩稿》一卷,毛聚奎《吞月子集》三卷,曾燦《六松堂詩集》九卷、《詩余》一卷、《文集》三卷、《尺牘》一卷,張宣《青旸集》四卷、補遺一卷,張羽《靜居集》四卷、補遺一卷,童冀《尚齋集》五卷,瞿佑《詠物詩》一卷,貝瓊《真真曲》一卷,李禎《至正妓人行》一卷,袁凱《袁海叟詩集》四卷、補遺一卷,虞堪《虞山人詩》三卷、補遺一卷,龔詡《野古集》三卷,沈行《集古梅花詩》二卷,黃淮《省愆集》二卷,陳沂《拘虛集》五卷、《后集》三卷、《詩談》一卷,楊一清《石淙詩鈔》十五卷,常倫《常評事集》四卷,江暉《亶爰子詩集》二卷,木公恕《雪山詩選》三卷,金大車《金子有集》一卷,金大輿《金子坤集》一卷,黎民表《瑤石山人詩稿》十六卷,區大相《區太史詩集》二十七卷,李奎《龍珠山房詩集》二卷、補遺一卷、《湖上篇》一卷,康從理《二雁山人詩集》二卷,李蓘《李子田詩集》二卷,楊文儷《孫夫人集》一卷,顧起元《
真草堂集》二十卷,王象春《問山亭主人遺詩正集》一卷、《續集》一卷、《補集》一卷,郎兆玉《無類生詩選》一卷,張瑋《如此齋詩集》一卷,釋弘仁《畫偈》一卷,江注《江注詩集》四卷,張慎言《洎水齋詩鈔》五卷,李達《李行季遺詩》一卷、《詩余》一卷,葉紹袁《秦齋怨》一卷,毛晉《和古人詩》一卷、《和今人詩》一卷、《和友人詩》一卷、《野外詩》一卷,萬時華《溉園詩集》五卷,顧夢游《顧與治詩集》八卷,萬泰《續騷堂集》一卷,陳佐才《陳翼叔詩集》五卷、補遺一卷、《石棺集》一卷,魏畊《雪翁詩集》十四卷、補遺一卷,張家珍《寒木居詩鈔》一卷,周拱辰《圣雨齋詩集》三卷,朱議霶《朱中尉詩集》五卷,宗誼《愚囊橐稿》二卷、補遺一卷,姚淑《海棠居詩集》一卷,周同谷《霜猿集》四卷,翁白《梅莊遺草》六卷,許友《箬繭室詩集》一卷,邢昉《石臼前集》九卷、《后集》七卷,顧若璞《臥月軒稿》三卷,張羽《張來儀先生文集》一卷、補遺一卷,徐一夔《始豐稿》十四卷、補遺一卷,程本立《巽隱先生文集》一卷,龔詡《龔安節先生遺文》一卷,張春《不二歌集》二卷,溫璜《溫忠烈公遺稿》二卷,楊守陳《楊文懿公文集》三十卷,楊守阯《碧川文選》八卷、補遺一卷,焦竑《澹園集》四十九卷、《續集》二十七卷,張慎言《洎水齋文鈔》三卷,黎遂球《蓮須閣文鈔》十八卷,錢啟忠《清溪遺稿》一卷、《不朽錄》一卷、《清溪公題詞》一卷,薛寀《堆山先生前集鈔》一卷,王嗣奭《夷困文編》六卷,周齊曾《囊云文集》二卷、補遺一卷,宋惕《髻山文鈔》二卷、補遺一卷,葉世偁《百旻遺草》一卷、附集一卷,張自烈《芑山文集》二十二卷、《詩集》一卷,焦之夏《歲寒集》一卷,祝淵《月隱先生遺集》四卷、《外編》二卷,林時對《留補堂文集選》四卷,胡
《拾遺錄》一卷,董斯張《吹景集》十四卷、《靜
齋遺文》四卷,馮柯《貞白五書》十五卷,鄒維璉《達觀樓遺著二種》三卷,李長祥《天問閣文集》四卷,等等。《叢書集成三編》收錄的明代詩文別集較少,包括:歸有光《歸震川先生別集》十卷、《新刊震川先生文集》三十卷,丘濬《瓊臺詩文會稿》二十四卷,周拱辰《圣雨齋詩文集》十卷,邊習《睡足軒詩選》一卷,劉鳳《禪悅小草》十八卷、《客建集》四卷、《越攬編》一卷、《劉侍御集》五十二卷、《劉子威雜俎》十卷、《劉子威雜稿》八卷、《劉子威別集》一卷、《劉子威先生澹思集》十六卷、《比玉集》七卷,陳繼儒《眉公詩鈔》八卷、《白石樵真稿》二十四卷、《晚香堂集》十卷,謝三秀《雪鴻堂搜逸》四卷,蔣主忠《慎齋集》四卷,馮從吾《馮少墟文集》六卷,陶元暉《陶元暉中丞遺集》二卷,王象晉《剪桐載筆》一卷,陳龍正《幾亭文錄》二十卷,黃道周《黃漳浦集》三十六卷,鄭敷教《重編桐庵文稿》一卷,譚貞默《埽庵集》一卷,周拱辰《問魚篇》一卷,黃宗羲《南雷文案》五卷、《南雷文約》四卷、《南雷文定四集》三卷、《冬青樹引注》一卷,等等。其來源主要為清代、民國時期刊刻的大量古籍叢書。
1949年以后大陸地區出版大型文獻叢刊中,收錄明代詩文別集較多的一般性叢書如《叢書集成續編》《續修四庫全書》以及“四庫系列”(包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等,主要以前人編纂的叢書或明清時期的善本為依托。進入21世紀以后,以各種名義搜集、影印出版的古籍叢書呈現井噴態勢,其中收錄有大量的明代詩文別集,規模較大的如《故宮珍本叢刊》(海南出版社,2000—2001年)、《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中華再造善本·明清編》等,收錄了不少以往不易得見的明代詩文別集。
相比前代文獻搜集、整理所取得的顯著成就,明代詩文文獻的清理仍存在巨大開拓空間。這一狀況,極大推動了大型明人別集專刊的出版。近十余年來,學界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以下介紹其中規模較大的數種:
第一種,《明別集叢刊》(1—5輯沈乃文主編,第6輯吳格主編)。黃山書社自2013年開始出版,每輯100冊,收錄明人別集2000余種。其中第6輯收錄海外藏明代別集文獻。
第二種,徐永明、樂怡主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明代善本別集叢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共計40冊,收錄明人別集24種。其中包括《鄭少谷先生全集》《舒梓溪先生全集》《楊椒山先生集》等較少見于其他古籍影印叢書或國內沒有收藏的明代詩文別集。
第三種,《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編《日藏明人別集珍本叢刊》。第1輯由人民出版社、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共12冊,收錄日本所藏明人別集12種。按照收錄要求,其所謂珍本,主要包括三層含義:其一,中國境內已佚,而見藏于日本的中國刻本、抄本;其二,中國境內未見而見藏于日本的朝鮮刊本、和刻和抄本的明人文集;其三,中國大陸為殘本或簡本而日本藏本為足本、全本。其中收錄的明初刊本《覆瓿集》(劉基撰)、明嘉靖刊本《朽庵存稿》(戴時宗撰)、明稿本《黃忠端遺稿》(黃道周撰)等均為孤本。
第四種,李圣華主編《明人別集稿抄本叢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1年3月版,共100冊,收錄明人別集稿抄本151種,涉及作家129人。書前有編者所撰提要,對別集作者生平、版本等進行詳細縷述。
第五種,國家圖書館編《明代詩文集珍本叢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共計240冊,收錄明代詩文別集400種左右。其中有不少為明代文人在個人創作生涯中隨撰隨刻小集的原刊本或翻刻本,如宋濂《潛溪集》《潛溪后集》明初刻本,高啟《姑蘇雜詠》洪武三十一年刻本,陳文燭《淮上詩》隆慶刻本,王世貞輯謝榛《謝茂秦集》明刻本,等等。此類文集,有些在后人所編的明代文人別集中已不再以單獨的文集形態出現,不利于研究者探討作家某一時期的創作。而小集的完整保存與影印,一定程度上是將后人眼中作家的整體創作還原為不同階段創作的記錄,為研究者觀察個體作家創作的階段性變化提供了可靠的文獻支撐。
第六種,侯榮川主編《日本內閣文庫藏稀見明人別集匯刊》。遠方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目前已出4輯,共40冊,收錄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稀見明人別集21種。據編者所說,其中有15種為海內外孤本,如楊一清《石淙文稿》、范嵩《衢村集》、梅國楨《西征集》等,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第七種,陳廣宏、侯榮川編《日本所藏稀見明人別集匯刊》第一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共計50冊,收錄日本內閣文庫、蓬左文庫等所藏明代36位作者的別集38種,其中32種為海外孤本,部分與《日本內閣文庫藏稀見明人別集匯刊》重復。另有侯榮川主編《日本所藏孤本明人別集匯刊》第一輯,共計50冊,收錄日本內閣文庫、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等機構藏孤本明人別集32種,于2023年7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收藏豐富的圖書館影印出版了一些不易得見的古籍文獻,如陳思和、嚴峰主編《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稿抄珍本》第一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20年),當中的明人別集類文獻有:陸深《儼山尺牘》,王慎中《遵巖先生文集》《南江外集》,潘蕃《大夢軒草》等;趙厚均、湯志波等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明清稀見別集叢刊》第一輯(巴蜀書社,2022年),收錄不常見的明人別集8種。
另一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明代詩文別集的整理也有較大進展。其中如袁宏道、高啟、劉基、謝鐸、李東陽、李攀龍、王世貞、湯顯祖、沈璟、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高攀龍、屠隆、茅坤、唐順之、袁宏道、袁宗道、江盈科、鐘惺、譚元春、謝肇淛、曹學佺、陳繼儒、張慎言、姚廣孝、李開先等一大批明代較為知名的詩文作家,他們的文集都已經人整理出版。如果逐一進行羅列,這份名單可以變得很長。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出版機構以叢刊、叢書的名義開展明代詩文別集的整理工作。其中取得了不俗成績的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明代別集叢刊”,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明清別集叢刊”,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國古典文學叢書”等。在一些今人編纂、整理的專題性叢書中,也收錄有明代的詩文別集,如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的“中國藝術文獻叢刊”,收入了《徐有貞集》《王寵集》《李流芳集》等明人文集。胡曉明、彭國忠等從2008年開始主編出版的《江南女性別集》系列(初編—六編,黃山書社)當中,也收錄了不少明代女性文人的別集作品。根據湯志波等人的統計,今人校點整理的明人別集已達1500種以上。[31]這樣的數字,是令大多數研究明代文學者頗為意外的。對明代文學研究者來說,他們經常會感嘆自己所要研究的對象,其著述通常都是未經整理的文獻。這樣的情形,只能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明人別集數量之龐大,也許會超過目前所有估計的數字。至于明人別集數量的準確統計,恐怕不是短時間所能完成的了。
進入新世紀以后,地方文獻整理工作在全國的大規模推進,也大大促進了明代詩文別集的整理。大量以往在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并不顯要的文人,在地方的文化體系中卻占據著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以整理地方文獻為主體的地方叢書,便將大批此前較少受到關注的明代詩文別集納入到整理視野當中。就筆者掌握的情況來看,其中啟動較早、推進較快的“浙江文叢”,在明代文人別集的整理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先后出版了《劉基集》《方孝孺集》《宋濂全集》《王袆集》《陶宗儀集》《瞿佑全集》《茅坤集》《劉宗周集》《屠隆集》《王陽明全集》等一大批明人文集。此外如“蘇州文獻叢書”“湖湘文庫”“八閩文獻叢刊”“溫州文獻叢書”“明清山左作家叢書”“山西文華”“常熟文庫”“巴蜀全書”“西樵歷史文化文獻叢書”“東莞歷代著作叢書”“同文書庫·廈門文獻系列”“安徽古籍叢書”“廈門文獻叢刊”“嶺南文獻叢書”等地方文獻的整理與匯刊,也收錄了多寡不一的明代詩文別集。正在推進當中的《山東文獻集成》《杭州文獻集成》《廣西歷代文獻集成》《荊楚文庫》《江蘇文庫》《嶺南文庫》等重大地方文獻整理工程,以及由復旦大學鄭利華教授等人主持推進的《明人別集叢編》等專題叢書,也都將會為明代別集的整理做出重要貢獻。整體來看,雖然各地的地域文獻整理大多還處在逐步推進的階段,但在可預期的將來,必然會迎來明代別集整理的大豐收。在多重因素促進之下,明代詩文別集的整體面貌也將會逐漸變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