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胡系民族基本史料辨析研究:東胡系民族資料匯編
- 張久和等
- 19565字
- 2025-03-07 20:17:23
東胡系各族綜觀
張久和
中國古代的東胡系民族是指具有族源關系、地域相連、語言相通、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相近的北方民族,主要包括東胡、烏桓、鮮卑(東部鮮卑、慕容、宇文、段、拓跋、禿發、乞伏等諸部)、吐谷渾、柔然、契丹、庫莫奚和室韋等。他們生息繁衍在中國古代北方廣袤的土地上,縱橫千里,上下兩千年,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系統了解和掌握東胡系民族歷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東胡
“東胡”一名最早見于《逸周書·王會篇》,所記簡略,至《史記·匈奴列傳》方有較確定記載。《史記·索隱》引服虔語:“東胡,烏丸之先,后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史稱匈奴人自稱為“胡”,據此,東胡一名當是戰國時期中原華夏族對活動在匈奴(胡)以東(今內蒙古東部及東北西部地區)許多族屬相同、語言相通、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相近的各部落的稱謂,是族他稱。
關于東胡祖先,學界大致有屠何、山戎、土方三說[1]。目前,從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中都不能得到圓滿解答。東胡本系泛稱,指許多族屬相同或相近的部落。由于年代久遠,文獻記載疏略,對東胡先人已很難作確切說明。從各北方民族勢力強弱及其活動區域、物質文化遺存所屬時代和分布地域等推斷,東胡起初可能被中原史家稱作山戎,由于匈奴的崛起,中原人又因他居于匈奴(胡)以東而稱其為東胡。
戰國時代,東胡人的活動地域大致在今呼倫湖以東的呼倫貝爾草原,嫩江以西的大興安嶺山脈,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和燕山以北地區。東胡諸后裔的發祥地和主要活動區域也大致在這一范圍,因此,該區域又被稱為“東胡及其后裔歷史民族區”。在這一地域內,東胡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漁獵業,手工業有鑄銅、陶器制作、毛紡織、皮革制作、木器制作等行業和粗放農業[2]。
根據文獻記載,戰國時代的東胡人與南邊的諸侯國燕國、趙國有和戰關系。史載燕昭王在位時(前311~前279年),東胡已頗為強大,燕國要送人質以換取和平,史書具體記載燕國的賢將秦開即曾入東胡做過人質。后來,燕昭王利用秦開熟悉情況并為東胡信任,命其率燕軍攻擊東胡。東胡大敗,北退千余里,以燕國修筑的長城為界,燕國設置遼東(治今遼寧遼陽市)、遼西(治今遼寧義縣西)、右北平(治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黑城古城)、漁陽(治今北京密云區西南)、上谷(治今河北懷來縣東南)五郡以備東胡。東胡與其西南部的趙國也發生過戰爭。趙惠文王二十六年(前273),東胡一度被趙攻破,失去一部分土地。公元前244年,東胡再次被趙將李牧攻破。
秦漢之際,北方草原地帶強大的勢力主要是東胡和匈奴。在雙方的爭斗中,最終東胡被匈奴擊潰而發生分化?!妒酚洝ば倥袀鳌份^為詳細地記載了這一過程:東胡王聞聽匈奴王子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后,派使者向匈奴索取千里馬。冒頓問計于屬下,均以為千里馬是匈奴寶馬,不應予人。冒頓不從眾言,將千里馬給予東胡。東胡王以為冒頓懼畏,又派使索要單于妻妾。冒頓再問左右,均說東胡無道,請求出兵攻擊。冒頓又違眾議,滿足了東胡王要求。東胡王愈益驕蠻,派兵向西侵迫匈奴,并要求占有雙方間千余里的緩沖地帶。冒頓再次征求諸貴族意見,有人說:“此棄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泵邦D聞言勃然大怒,說:“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殺掉主張讓地的貴族,下令“有后者斬”,率兵突擊,東胡大敗,一部分部眾被擄,融入匈奴,余眾潰逃,逐步形成為烏桓、鮮卑兩支。
二、烏桓
烏桓是東胡后裔。東胡被匈奴擊破以后,部分余眾據保烏桓山,因山名族,稱烏桓。
根據《后漢書·烏桓鮮卑傳》記載,烏桓部眾初游牧于饒樂水(今內蒙古赤峰西拉木倫河)一帶,受匈奴役使,每年需送馬、牛、羊等畜產,逾時不貢,則妻、子均被罰沒為奴。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順勢征服烏桓,并遷徙烏桓部眾于遼東(今遼寧遼陽市)、遼西(今遼寧義縣西)、右北平(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右北平鎮黑城古城)、漁陽(今北京密云區西南)、上谷(今河北懷來縣東南)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協助漢軍防御匈奴、鮮卑。為便于監督管理烏桓,西漢設“護烏桓校尉”,開府幽州(今北京市附近),擁節代表皇帝行使權力和傳達皇帝意旨。此后,烏桓根據形勢,在西漢與匈奴之間依附不定,或助漢攻匈奴,或從匈奴掠擾漢邊。
東漢光武帝初年,烏桓與匈奴頻頻連兵侵擾東漢邊郡,致使郡縣損壞,百姓流亡。至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因“五單于”爭斗而導致動亂,又逢連年自然災害,致使匈奴整體實力銳減。烏桓等屬部借匈奴衰弱聯合出擊,迫使匈奴撤出漠南地區,北遷數千里,史稱“漠南地空”[3]。東漢適時利用這一形勢,用幣帛等物招誘烏桓,烏桓酋長一時爭相歸附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烏桓使者到洛陽“朝貢”,并稱愿意作為東漢的藩屬。次年,烏桓遼西大人郝旦等922人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弓、虎、豹、貂皮等物。最終,各部烏桓附漢,表示愿為漢戍守邊境,首領80余人得到侯、王、君長等的封賞,部眾也隨即遷居東漢北部邊塞以內,分布于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雁門、太原、朔方等緣邊十郡北界,幫助東漢防御匈奴、鮮卑,隨漢軍出征。建武二十五年(49),光武帝采納班彪建議,重新恢復護烏桓校尉建置,在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西北萬全縣)立屯營開府署,烏桓的賞賜、質子、歲時互市等事務并受管理。此后半個多世紀,烏桓各部為東漢戍守北部邊地,政治上附屬東漢政權,經濟上接受漢地物資賑濟,軍事上服從東漢將軍調遣,文化上進一步受到中原影響。
1世紀末2世紀初,鮮卑逐步取代匈奴掌控了蒙古高原大部地區局勢,烏桓不甘心受東漢控制,開始多次與鮮卑等聯合抗漢。安帝時期(107~125年),漁陽、右北平、雁門烏桓等與鮮卑、匈奴聯合,擄掠代、上谷、涿、五原諸郡,被擊敗后仍舊歸附于漢。順帝、桓帝時期(126~168年),檀石槐建立了以鮮卑人為核心包括蒙古高原其他游牧部落的軍事行政聯盟,進一步影響了烏桓與東漢的關系,烏桓屢次反漢。延熹九年(166),烏桓與鮮卑、南匈奴攻擾緣邊,九郡烏桓互為響應,一起脫離東漢,北出邊塞以外。烏桓諸部一度擺脫了附屬東漢的政治地位。漢靈帝時(168~189年),東漢諸郡塞外烏桓大人割據一方,各自稱王。史載遼西烏桓大人丘力居有部眾五千余落(戶),上谷烏桓大人難樓有部眾九千余落,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仆延(自稱峭王)有部眾千余落,右北平烏桓大人烏延(自稱汗魯王)有部眾八百余落。各部烏桓首領沿東漢北方邊郡擁眾自守,不時掠奪漢地人口財物充實本部實力,并接受東漢叛逃官民。東漢末年,烏桓更是介入了北方軍事集團的爭斗。如靈帝中平四年(187),東漢中山太守叛投丘力居,自號彌天安定王,為諸郡烏桓元帥,寇掠青、徐、幽、冀四州。次年,幽州牧劉虞招募胡人斬張純,才使局勢稍得安定。獻帝初平(190~193年)中,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少,從子蹋頓代立,統攝三郡烏桓,開始卷入中原地區的軍閥混戰。建安(196~219年)初,蹋頓遣使向袁紹求和親。袁紹時為冀州牧,與公孫瓚連戰不決,難以取勝。蹋頓派兵助擊,大破公孫瓚。袁紹見烏桓兵可為所用,矯詔賜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烏桓諸酋長單于稱號,加以籠絡。后難樓、蘇仆延率部眾奉樓班為單于,蹋頓為王,而蹋頓實掌計策。建安十年(205),蹋頓接納戰敗來投的袁尚、袁熙,尚、熙企圖借助烏桓及為避戰亂進入烏桓的10余萬幽、冀二州吏民之力,東山再起。建安十二年(207),烏桓與親率大軍來征的曹操激戰,蹋頓陣亡,死者被野。蘇仆延、樓班、烏延等逃至遼東,也被殺死,余眾皆降。近塞烏桓萬余落,全部被曹操遷入中原,青壯年被編為騎兵隊,隨曹軍四處征戰,“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
烏桓人居無常處,隨水草游牧。擅長騎射,弋獵禽獸為事。男子善作弓矢鞍勒,鍛造銅、鐵兵器,婦女能紡毛織物。農作物有糜子等,除食用還能釀酒。穿畜獸毛皮,住穹廬,飲食乳酪、畜獸肉。社會由部、邑落、落(戶)組成,數百千落組成一部。部落首領稱大人,邑落各有小帥,均由推舉產生,死則另選。大人以下各自畜牧營產,不相徭役。大人平時管理氏族部落的公共事務,處理氏族部落成員間的糾紛;遇有戰事,則率部眾參戰。語言屬東胡后裔諸語言的一支,沒有文字,刻木記事。首領有事,則刻木為信,傳行各邑落,部眾遵照執行而不敢違抗。俗以東方為貴,穹廬東開向日。敬鬼神,用牛羊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祖先,祀畢焚燒。流行習慣法:違背大人的話,罪可至死;偷盜不止,處死;部落間仇殺,實行血親復仇,仍未解決,找大人調解,獲罪的人,可用馬牛羊贖罪;殺傷自己父兄,無罪;叛逃者捕歸,邑落不得接納,放逐沙漠之中。有母系遺風,除爭斗之事,計謀皆從婦女。貴少賤老,怒則殺父兄,因母有族類可相復仇而終不害母。有簡單的治病知識,用艾蒿針灸,或用燒石自熨、燒地伏臥、用刀決脈出血的方法止痛。有搶婚、服役婚、收繼婚習俗。男女皆先私通,然后男略女去,或半年或百日后,派媒人送馬、牛、羊作為聘娶之禮;婿隨妻還,服役一、二年,妻家置辦豐厚財物送歸夫家。父死,妻后母,兄死,報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為妻;小叔若無子,再輪及其他伯叔。烏桓男女皆髡頭,女子出嫁時開始蓄發,作髻,佩戴飾物。喪葬,俗以戰死為貴,有棺木,行土葬,始死哀哭,葬時歌舞相送。至葬日,夜聚親友環坐,牽肥犬、馬至死者靈位,有歌哭者擲肉喂食,二人口誦咒文,祈禱死者靈魂能在犬、馬保護引導下順利到達赤山。然后殺犬、馬,并取死者衣物用具一起焚燒。
作為兩漢時期較強大的一支游牧勢力,烏桓從內蒙古高原東部逐步南遷,東漢末年已分布到今河北、山西北部及內蒙古中南部。魏晉時期,與匈奴、鮮卑諸部發生密切關系。魏晉以后,“烏桓”名下的民族構成與兩漢已有很大變化,《魏書·官氏志》中將“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烏桓一名已代指塞外“雜胡”。遷入中原的烏桓人與漢、匈奴、鮮卑等逐漸融合。雁門郡烏桓與匈奴混血成為鐵弗劉氏和獨孤氏,后來發展為赫連勃勃的大夏。隋唐時代,文獻已少見內地烏桓的記載,《舊唐書·室韋傳》記錄“那河(今嫩江)之北有古烏丸之遺人”,唐時仍自稱“烏丸國”。遼初,耶律阿保機曾派兵北討烏桓,被征服后融入遼朝。此后,烏桓不再見于歷史記載。
三、鮮卑
鮮卑也是東胡后裔。東胡遭匈奴攻破后,遷至鮮卑山的一支,以山名族,稱作鮮卑。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匈奴左地被漢軍擊破,烏桓一度附漢,被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鮮卑則向南移牧于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因南隔烏桓,實力弱小,尚未與西漢建立聯系,一直不為中原史家所知,直至東漢初年才為漢籍所載[4]。西漢時期,另一部分鮮卑人在“大澤”(今內蒙古呼倫湖)周圍地區活動,他們是從大鮮卑山(今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大興安嶺北段)一帶遷移來的。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諸地的墓葬群是這部分鮮卑人的遺跡。在呼倫貝爾草原駐牧期間,鮮卑與敕勒—高車、匈奴等部融合,部落構成發生變化,經過“七分國人”制度變革,形成新的氏族部落結合體,始稱拓跋。及至東漢中后期,因時局影響,拓跋鮮卑再次輾轉南遷陰山北部,加入了檀石槐鮮卑軍事大聯盟,首領成為西部大人。
東漢光武帝初年,鮮卑隨匈奴屢犯漢朝邊郡,搶奪人口財物。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勢力削弱,鮮卑迫于形勢,于次年遣使東漢,與中原建立了聯系。同年,鮮卑大人偏何受遼東太守祭肜財物誘引,歸附遼東,此后連年為漢出擊北匈奴,大獲賞賜。建武三十年(54),鮮卑大人於仇賁、滿頭等率部眾至洛陽朝貢,分別被封為王、侯。明帝永平元年(58),偏何又接受祭肜重金賄賂,為東漢出兵攻殺赤山烏桓歆志賁。在偏何等鮮卑大人的示范影響下,各部鮮卑大人紛紛歸附東漢,接受遼東賞賜,青、徐二州每年供給鮮卑的賞錢達二億七千萬。豐厚的經濟補償,使鮮卑各部一時樂于為東漢御邊。史載東漢明帝(58~75年)、章帝(76~88年)時,鮮卑保塞無事。
經過30余年的自身發展和東漢的經濟援助,加上匈奴等各部的衰弱,鮮卑具備了與匈奴等一比高低的能力。章帝元和二年(85),鮮卑聯合南匈奴、丁零及西域各國圍攻北匈奴,北單于在漠北難以立足,“遠引而去”。章和元年(87),鮮卑又攻入北匈奴左地,斬北匈奴優留單于。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89~91年),東漢連續大破北匈奴,北單于率部分部眾西遷,漠北諸游牧部族失去統治力量,鮮卑因此遷徙占據匈奴故地。漠北匈奴余眾十萬余落(戶)皆為鮮卑兼并,鮮卑由此更為強盛。安帝永初(107~113年)中,鮮卑大人燕荔陽歸附東漢,接受漢賜鮮卑王印綬,居住于護烏桓校尉治所寧城附近,漢開互市,設南北兩部質館監管。在燕荔陽帶動下,鮮卑各邑落百二十部,紛紛遣送人質到質館,表示接受東漢的控制和監督。此后,鮮卑與東漢或和或戰,與南匈奴、烏桓亦相互攻擊。
及至2世紀中葉,檀石槐因勇健有智謀而被推舉為鮮卑大人。史載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縣)以北的彈汗山啜仇水邊建立庭帳,兵馬極盛,“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余,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羅山川水澤鹽池”,建立了地分東、中、西三部的鮮卑軍事大聯盟。檀石槐分劃轄地為三部:東部在東漢遼東郡至右北平郡塞外,東鄰夫余、濊貊,由彌加、闕機、素利和槐頭等大人統領二十余邑駐牧;中部在右北平郡以西至上谷郡塞外,由柯最、厥居和慕容等大人統領十余邑駐牧;西部在上谷郡以西至敦煌郡塞外,西接烏孫,由置鞬、日律和推寅等大人統領二十余邑駐牧。檀石槐“施法禁,平曲直,無敢犯者”,樹立了自己的權威;任用漢人謀士,輸入漢地鐵器,促進了鮮卑社會的發展。
史稱鮮卑人的經濟生活、社會組織、語言及風俗習慣與烏桓人相同。鮮卑軍事大聯盟建立后,各部大人均服屬于檀石槐。檀石槐死后,其子和連繼立,鮮卑大人由推舉制轉變成世襲制。與烏桓習俗稍有差別的是鮮卑人婚嫁前髡頭,出嫁時開始蓄發。每年春季在饒樂水(今西拉木倫河)畔集會,飲宴歌舞,舉行婚禮。
鮮卑諸部結成聯盟以后,實力增強,頻繁南攻漢邊,以致東漢難以控制。至靈帝光和(178~184年)中,檀石槐死,子和連代立。和連“才力不及父”,“斷法不平,眾叛者半”,鮮卑聯盟遂告瓦解。漠南自云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以東劃分成三個地域集團:檀石槐后裔步度根擁眾萬余落,占有云中、雁門、太原等郡地;“小種鮮卑”軻比能率眾十余萬騎,占據高柳以東的代郡、上谷郡邊塞內外地;東部大人素利、彌加、厥機等占有遼西、右北平、漁陽諸郡塞外。西部鮮卑部落則在云中郡以西地區活動。各部鮮卑“割地統御,各有分界”,在各自的領地內從事游牧生產。
曹魏初年,步度根遣使向曹丕獻馬,受封為王。后來步度根與軻比能相互攻擊,實力被削弱,將部眾萬余落據保太原、雁門。黃初五年(224),步度根詣闕朝貢,得到豐厚賞賜。青龍元年(233),步度根因故于并州叛亂,被擊破,其部眾歸軻比能統御。后又降附曹魏,在并州居住下來。
鮮卑東部大人于建安(196~219年)中各遣使貢獻,與漢互市,曹操皆封以王號。厥機死后,其子沙末汗繼位為親漢王。曹丕代漢建魏后,又封素利、彌加為歸義王。魏太和二年(228),素利死,其子年少,以弟成律歸為王,代攝其眾。
東漢末年,軻比能部以地處近塞,接納大批逃亡漢人,學作使用中原兵器、文字及統御部眾的建制和方法,與曹魏建立了較為密切的關系。黃初元年(220),軻比能遣使獻馬,受曹丕封為附義王。次年,將投附鮮卑的漢人500余家歸還于魏。黃初三年,又率三千余騎兵驅趕牛馬與魏互市,并歸還漢人千余家居于上谷,以進一步結好于魏。在與其他鮮卑部爭斗中,軻比能先后兼并了鮮卑“東部大人”和步度根集團,重新統一了漠南地區,從五原、云中二郡,東抵遼河流域一帶,皆為其所控。軻比能在北方地區的發展,對曹魏政權統治的穩定十分不利。青龍三年(235),曹魏統治者派人刺殺了軻比能,繼檀石槐以后復興的鮮卑勢力再次受到削弱,鮮卑的短暫統一也告瓦解。
其后,東部鮮卑興起了宇文、慕容、段三部。宇文部祖先原是駐牧于陰山南部的匈奴人,東漢時遷居今內蒙古東部,控制了一部分鮮卑部眾,逐漸鮮卑化。魏晉時期,宇文部西以濡源與鮮卑拓跋部為界,占據著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東漢末年,慕容部首領曾是檀石槐部落聯盟的大人。曹魏初年,慕容部從今錫林郭勒草原遷徙到今遼寧錦州與義縣之間。段部屬東部鮮卑,世居遼西,居地中心在令支(今河北遷安縣)。西部鮮卑則先后興起了拓跋部、禿發部和乞伏部。拓跋部祖先原居大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北部),兩漢時期先后遷徙至今呼倫貝爾草原、陰山北部。魏晉時期,拓跋部逐漸強大起來。曹魏甘露三年(258),拓跋部從五原東移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借云中、定襄等郡縣前已撤銷的良機,糾合了一大批鮮卑人、烏桓人、匈奴人及漢人,把這一地區作為擴張基地,迅速發展起來。禿發部與拓跋部同源,自塞北遷入河西地區,逐步擴張勢力。乞伏部是鮮卑與敕勒—高車融合形成的部落,從北方草原遷徙至隴西地區。五胡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在南遷南進中原過程中,仿效、吸收中原制度,建立了占據一方的區域性政權。慕容鮮卑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諸政權,拓跋、禿發、乞伏鮮卑分別建立了代、南涼和西秦政權。隨著鮮卑各部政權的相繼衰亡,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并最終統一中國北方地區,結束了黃河流域紛亂割據的局面,將北方諸族納入北魏的統治體系之中,鮮卑與漢、烏桓、匈奴等族進一步交融,到隋唐時期作為一個進入了中原地區的古代民族群體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而其后裔契丹、奚、室韋等則繼續活躍于北方草原地區。
四、吐谷渾
吐谷渾源出鮮卑。原為人名,后演變為族名和政權名。
根據文獻記載,遼東鮮卑酋長涉歸(又作弈洛韓)的庶長子名吐谷渾,嫡子名若洛廆(即慕容廆)[5]。涉歸分700牧戶給吐谷渾,使其與若洛廆分部游牧。4世紀初,涉歸死,若洛廆代父統攝部落,逐步形成慕容部。后因二部馬群相斗,慕容廆遷怒及人,迫使吐谷渾統領本部部眾離開遼東,西遷陰山地區。西晉永嘉(307~313年)年間又度隴而西,在枹罕(今甘肅臨夏桴罕山,即大力加山)與甘松間游牧,南界昂城(今阿壩)、龍涸(今四川松潘),占據從洮水西南至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的數千里之地。西北諸族又稱其為阿柴虜。
吐谷渾之后,長子吐延繼位,在與昂城羌族酋長姜聰爭斗中被刺,遺囑其子葉延速保白蘭。葉延在位23年,對中原文化有濃厚興趣,依《禮記》,以吐谷渾為氏并作為族名。葉延死后,數代子嗣相繼承繼首領之位,先后與前秦、西秦、南涼等發生和戰關系。420年左右,阿豺立,居澆河(青海貴德),自號驃騎將軍、沙州刺史,兼并羌、氐部落,控地數千里,號為強國。后阿豺傳位于侄子慕璝,又奉表通宋,受封隴西公。慕璝招引各割據國亡散及羌、戎部眾五六百落(戶),交通蜀漢、涼州、赫連夏,部眾轉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慕璝遣侍郎謝大寧朝貢,后擒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燾遣使封慕璝為大將軍、西秦王。慕璝死后,弟慕利延立,受北魏鎮西大將軍、西平王封號。慕利延亦通使劉宋,受封河南王。拓跋燾以此出征涼州,慕利延懼,率部人西入沙漠,以慕利延兄慕璝有擒獲赫連定之功,遣使招還。時北魏強盛,慕利延侄緯代與北魏使者聯絡歸降,為慕利延發覺而被殺,緯代弟等八人降魏,請出兵攻擊。拓跋燾派兵出討,斬殺5000余人,慕利延退據白蘭,部眾13000落降附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再攻白蘭,慕利延西走于闐,殺于闐王,南征罽賓,在西域擴充勢力。慕利延死后,拾寅立,與北魏修好,遣使朝貢,拓跋燾封其為鎮西大將軍、沙州刺史、西平王。同時,吐谷渾又接受南朝劉宋所封河南王稱號,與其關系密切,而后頗對北魏不恭。北魏高宗時,出南北兩道兵攻擊白蘭,拾寅退保南山,失駝馬二十余萬。北魏顯祖時,復敗拾寅,吐谷渾遣使修貢,北魏不允。拾寅部落大饑,屢寇澆河,北魏兵入吐谷渾境,根除待收莊稼,拾寅被迫稱臣納貢。到伏連籌在首領位時,受北魏高祖封使持節、都督西陲諸軍事、征西將軍、領護西戎中郎將、西海郡開國公、吐谷渾王等號,并且開始摹仿北魏制度,設置官屬,號為強富。伏連籌死,子夸呂立,自號可汗,居伏俟城(今青海共和縣石乃亥鐵卜加古城),控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建立吐谷渾政權。
東、西魏時,吐谷渾借道柔然,遣使朝貢東魏,修和親,夸呂娶濟南王孫女廣樂公主為妻,孝靜帝納其妹為嬪。吐谷渾屢與西魏戰,遭西魏涼州刺史史寧攻擊,失仆射、將軍二人及胡商240人,駝騾600頭,絲絹以萬計。恭帝三年(556),吐谷渾又被史寧與突厥木桿可汗聯兵擊破,夸呂失妻、子、珍寶、雜畜。北齊、北周時,吐谷渾繼續與北周為敵。建德五年(576),北周武帝征吐谷渾,伏俟城被攻破,夸呂遁走,北周軍虜其余眾而還,朝獻遂絕。
隋唐時期,吐谷渾的實力進一步發展壯大,與隋唐王朝發生了密切關系[6]。隋開皇初,吐谷渾侵掠弘州,隋以地曠人稀,廢州。隨后,隋出兵數萬征討吐谷渾,夸呂畏懼,率親兵遠遁,其名王十三人各率部落投降隋朝,隋文帝以吐谷渾高寧王素得眾心,封為河南王,統其降眾。開皇八年(588),高寧王死,文帝令其弟樹歸襲統其眾。十一年,夸呂死,子世伏稱藩于隋。十六年(596),隋以光化公主妻世伏。次年,吐谷渾大亂,部眾殺世伏,立其弟伏允,遣使貢隋,依俗娶光化公主。隋煬帝即位后,伏允遣子慕容順來朝。隋朝唆使鐵勒擊吐谷渾,伏允東走,保西平境。隋兵兩路出擊,伏允逃匿山谷間,故地皆空。自西平臨羌城以西,且末以東,祁連以南,雪山以北,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為隋有。隋置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以及縣、鎮、戍等,徙罪徒居之。伏允率部人數千騎,客居黨項。煬帝立伏允子慕容順為吐谷渾主,送出玉門,使統吐谷渾余眾,遇阻未成而還隋。隋末大亂,吐谷渾漸復故地,屢寇隋邊塞,郡縣難以應制。
唐朝建立后,慕容順自江都至長安投唐。唐高祖遣使與伏允通和,以放順歸返為條件,使吐谷渾攻擊割據涼州的李軌。伏允同意,興兵攻擊。后頻遣使請歸慕容順,唐乃還。唐太宗即位后,遣使召伏允入唐,稱病不至,遣使為其子尊王求婚,唐允婚,令尊王親迎,不肯入唐,遂詔?;椤:蠓事什靠芴m、廓二州,唐廷議決出兵攻擊,一路至青海南,破吐谷渾,虜牛羊二萬余頭而還。太宗又頻遣使至吐谷渾,使者十余返,不與唐和。貞觀九年(635),吐谷渾被唐大舉攻擊,連戰皆敗,人畜損失慘重。大寧王順舉眾降唐,伏允遁于沙磧中,相隨騎兵僅百余人,乃自縊而死。從此,吐谷渾分成東西二部,西部居鄯善,由伏允次子掌控,后來降附吐蕃。東部居伏俟城,國人立順為可汗,向唐稱臣內附,受封為西平郡王。不久,順為臣下所殺,子諾曷缽立。諾曷缽年幼,大臣爭權,國中大亂。唐太宗派兵增援,封為河源郡王,授烏地也拔勒豆可汗稱號,加封青海國王。貞觀十四年(640)諾曷缽請婚,唐朝以弘化公主妻之。次年,諾曷缽所部丞相宣王專權,陰謀作亂,計劃襲擊弘化公主,劫持諾曷缽至吐蕃。諾曷缽大懼,率輕騎走入鄯善城。唐鄯州刺史杜鳳舉與吐谷渾威信王合兵擊宣王,大破,太宗遣使撫慰諾曷缽。后吐谷渾與吐蕃相互攻伐,各遣使請唐兵援助,唐高宗皆不允。龍朔三年(663),吐蕃攻吐谷渾,諾曷缽難以抵御,攜弘化公主投涼州(今甘肅武威)。高宗遣薛仁貴等救援,為吐蕃所敗,吐谷渾汗國遂亡。
吐谷渾人主要從事畜牧業,“隨逐水草”。馬、羊、牦牛、駝是主要牲畜。有良馬日行千里,號“青海驄”。俗“好射獵”。經營農業,有大麥、粟、豆、蔓菁等作物。富產銅、鐵、朱砂等手工業原料,善作兵器,有弓刀甲矟。對外商業交往頻繁,與南北朝隋唐以及波斯等均有貿易關系。初有長史、司馬、將軍,后又有王公、仆射、尚書、郎中等官號。無常賦,需要時向富人、商人收稅以充國用。刑罰簡略,殺人及盜馬者處死,方式是以氈蒙頭,從高處以石擊之。其余犯罪則以物贖罪,也有杖刑。王公服式略同于漢族,有冠帽,著小袖袍,小口褲?!叭饫覟榧Z”“有城郭而不居”“廬帳為室”。實行烝母報嫂婚。富家厚出聘禮,貧困沒有財力的人,有搶婚習俗。土葬,有喪服,葬畢則除。原信奉薩滿教,西遷后,逐步信仰佛教。
吐蕃滅吐谷渾汗國后,除進入吐蕃的吐谷渾人以外,諾曷缽可汗率數千帳內附唐朝,被安置于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一帶,置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刺史。諾曷缽后,歷四世,仍世襲青海王號。8世紀后,吐蕃東侵,攻陷安樂州,吐谷渾又東遷進入朔方(今陜西靖邊縣白城子)、河東等地。除了遷入內地的吐谷渾部落以外,仍有一部分吐谷渾人留居故地,擁兵自保。9世紀中葉吐蕃崩潰后,吐谷渾居住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依險屯聚。到唐末五代時,晉北至陰山一帶,也有了吐谷渾人活動的足跡,一支吐谷渾散處蔚州等地,與沙陀有和戰關系,并曾助唐討伐龐勛,后屬后晉石氏。契丹勢力西擴后,燕云地區割屬契丹,部分吐谷渾人又依附契丹,成為了遼朝屬部,此后漸漸消失于歷史的塵霧之中。
五、柔然
柔然統治者是“東胡之苗裔”,與鮮卑同源,在“柔然”名下囊括的民族成份則頗為復雜,包括高車、匈奴等氏族部落。
柔然興起于內蒙古高原,5世紀初在漠北立國[7]。3世紀末,柔然始祖木骨閭為拓跋鮮卑人奴隸,成人后免除奴隸身份而為騎卒。因延誤軍期,按律當斬,于是畏罪逃匿于沙漠山谷間,糾集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女水(一說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縣搶盤河)一帶的紇突鄰部。至木骨閭子車鹿會時,部眾增多,自號“柔然”。后向北遷徙,在意辛山一帶(今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沙拉木倫河流域)駐牧,役屬于拓跋鮮卑,每年進貢畜獵品。車鹿會下傳四世,柔然有了一定發展,所控地域分屬東、西兩部。4世紀末年,柔然西部貴族社侖殺東部貴族匹候跋,兼并部眾,北渡大漠。402年,社侖率部進入漠北高車(敕勒)人區域,征服吞并諸部。稍后,于頞根河(今鄂爾渾河)大破來攻的匈奴余部,盡并其眾。又四出征服所鄰部落,達到強盛。于是,社侖在弱落水(今蒙古國土拉河)畔建庭帳,立軍法,自號丘豆伐可汗,建立了柔然汗國,盛時疆域“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其常所會庭,則敦煌、張掖之北”,北方各族如高車(敕勒)、契丹、庫莫奚、室韋等及西域諸城邦國如焉耆、鄯善、龜茲、姑墨以及東道諸國,都曾役屬于柔然。
北魏永興二年(410),社侖擾邊,死于敗退途中,部眾立社侖弟斛律為可汗。不久,柔然貴族內訌,大檀得立為可汗,頻繁侵擾北魏邊地,雙方征擾不斷。始光元年(424),大檀率6萬騎深入云中(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古城村古城),攻陷盛樂宮,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被柔然騎兵圍困五十余重。次年,大檀聞北魏兵分五路匯聚漠南,驚駭北走。神麚二年(429),柔然汗庭遭北魏兩路大軍攻擊,部眾四散,損失慘重,大檀絕跡西走,不知去向,歸降北魏的柔然人達30余萬,柔然勢力一度衰落。大檀病死后,子吳提立為敕連可汗,為免遭北魏進一步打擊,遣使朝貢,雙方一度和好。延和三年(434),吳提娶北魏西海公主,拓跋燾納吳提妺為左昭儀,柔然數百人朝魏,獻馬二千匹,北魏回贈甚厚。太平真君五年(444),吳提死,子吐賀真立為處可汗(444~464年),在位期間遭北魏多次征討,損失人畜百余萬。皇興四年(470),柔然侵犯北魏邊塞,北魏獻文帝親征,與諸將會軍于女水之濱,柔然多受北魏奇兵誘惑,戰死五萬人,降萬余人。此后,柔然請和,歲貢不絕。太和十六年(492),北魏七萬騎攻入柔然,屬部高車首領阿伏至羅乘機率十余萬落擺脫柔然控制,自立為主。511年后,柔然可汗屢遣使朝貢北魏,又西征高車,重新將高車部眾納入柔然統治之下,國勢稍有恢復。神龜三年(520),柔然可汗因信用女巫,被其母及臣下所殺,眾立阿那瓌為可汗,族兄示發不服,率眾數萬伐阿那瓌,一時國亂。阿那瓌失敗后南投北魏,入洛陽,受封朔方郡公、蠕蠕王。阿那瓌投靠北魏后,柔然諸貴族互爭可汗大位,示發被婆羅門擊破,投奔地豆于,為其所殺,婆羅門立為可汗。521年,阿那瓌請求北歸,北魏議允,遣使往喻婆羅門退位以迎阿那瓌。婆羅門無遜避之心,遣兵來迎,阿那瓌不敢北行,駐扎在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市固陽縣懷朔鎮城庫倫古城)一帶,與漠北柔然可汗對峙。值婆羅門受高車攻擊,敗后率十部落至涼州降于北魏,于是柔然部眾數萬迎阿那瓌還歸漠北。此后,柔然與北魏聯系更為密切。正光三年(522),阿那瓌上表請求援助,北魏給糧萬石。525年,應北魏統治者召喚,阿那瓌率眾十萬幫助北魏鎮壓六鎮起義。柔然與北魏和好無戰事,又多得北魏援助,故“部落既和,士馬稍盛”,阿那瓌乃號敕連頭兵豆伐可汗。此后,頻繁通使北魏。孝昌四年(528),北魏孝莊帝以“阿那瓌鎮衛北藩,御侮朔表,遂使陰山息警,弱水無塵”,特準他“贊拜不言名,上書不稱臣”。太昌元年(532),阿那瓌遣使朝貢,并為長子請婚。次年,孝武帝詔以范陽王長女瑯邪公主允嫁,未及成婚,北魏分裂為東、西魏。
柔然是游牧民族,逐水草放牧,駐牧地隨季節不同而有所變化,“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狩獵業在社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用貂皮、豽皮、虎皮、獅子皮等與北朝或南朝交換。手工業附屬于畜牧業,有制造毛氈、皮革、車具、金屬的行業。居無城郭,以穹廬氈帳為室,首領與部眾都住穹廬,衣毛皮,食畜肉,飲畜乳。貴族穿小袖錦袍,小口褲,著靴。辮發左衽。
社侖時建立軍法,實行十進位軍制:千人為軍,置將一人;百人為幢,置帥一人。作戰爭先者,賞給擄獲的財物人口;退卻懦弱者,以石擊首殺之,或捶撻。統治階層有可汗、將、帥、大人、俟利、俟利發、俟利莫何、俟斤、莫何、吐豆登等。柔然社會由許多氏族部落組成,如紇突鄰部、黜弗部、素古延部、俟呂鄰氏、爾綿氏、阿伏干部、紇奚部、胏渥氏等是主要部落。此外,還有屬于柔然的別部,如無盧真部、烏朱賀頹部、匹婁部、匈奴余種拔也稽部、高車斛律部、副伏羅部、他莫孤部、奇斤氏、賀述也骨部和譬歷辰部等。統治核心是郁久閭氏,可汗均出自這一氏族。
柔然“國政疏簡”,無文字,將帥以羊屎粗略核記兵數,稍后頗知刻木記事。以東為貴,穹廬門東開。中原文化對柔然產生很大影響。5世紀中葉,可汗予成(464~485年)仿照中原王朝做法,建元“永康”,是柔然用漢字建年號之始,后來其他可汗還用過“太平”“太安”“始平”“建昌”等年號。史載柔然國相希利垔擅長星算數術,精通漢語。曾向南齊求要醫病、織錦之人及指南車、漏刻等物。阿那瓌時,摹仿北魏制度,立侍中、黃門等官,用南齊人淳于覃為秘書監黃門郎,掌管文墨。柔然人早期信奉薩滿教,以后傳入佛教。史載法爰為柔然國師,曾為可汗解釋經文和數術之學,享受俸三千戶的待遇。柔然人實行氏族外婚制,有收繼婚風俗。
北魏分裂后,東、西魏競相與柔然結好,以削弱對方。西魏文帝以舍人元翌女稱為化政公主嫁與阿那瓌弟,又娶阿那瓌女為后,送給大量財物。阿那瓌遂扣留東魏使。東魏元象元年(538),阿那瓌屢掠東魏邊郡,又殺使者。東魏放還柔然使者,好言相慰,并利用西魏文帝所娶阿那瓌女病死之事離間柔然與西魏關系,阿那瓌與東魏和,雙方互使。東魏以常山王妹蘭陵公主嫁阿那瓌子庵羅辰,阿那瓌以孫女嫁齊神武王第九子長廣公湛,又以愛女嫁齊神武王,自此雙方互使不斷,友好相處。北周明帝(557~560年在位)之后,中原大亂,阿那瓌愈益強大,更為驕橫,“遣使朝貢,不復稱臣”。此時,突厥日益強大,對柔然形成很大威脅。北齊天保三年(552),阿那瓌拒絕屬部突厥首領土門的求婚,引起突厥攻擊,戰敗自殺。阿那瓌子庵羅辰、阿那瓌從弟登注及子庫提率部分部眾投奔北齊,余下的部眾又立登注次子鐵伐為可汗。553年,北齊送登注、庫提還居北方草原,鐵伐尋為契丹所殺,部眾立登注為主,又為部人所殺,部眾復立庫提。后遭突厥攻擊,遂舉部奔齊。北齊北討突厥,迎納柔然,廢掉庫提,立庵羅辰為可汗,并向其提供生活物資,使駐牧于馬邑川。天保五年(554),庵羅辰試圖脫離北齊控制,遭受多次打擊,一次損失三萬余人。555年,北齊文宣帝親自帶兵出擊柔然,在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北蜈蚣壩)整兵,留輜重,率輕騎五千追擊,至沃野鎮(今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蘇獨侖鄉根場古城),大勝而還。柔然屢為突厥、北齊攻擊,最后有部眾千余家投奔西魏,柔然汗國滅亡。在突厥的一再要挾下,西魏將柔然可汗及壯年三千余人交與突厥,悉數被殺。柔然余眾部分為突厥兼并,部分投奔室韋,部分輾轉西遷,此后很少再見于漢文文獻的記載。
六、契丹與庫莫奚
契丹與庫莫奚同屬東胡系鮮卑后裔,起源于內蒙古高原東南部。魏晉時期,契丹與庫莫奚同在鮮卑宇文部名下。東部鮮卑人中的宇文部與慕容部、段部經常發生戰爭。344年(東晉建元二年、前燕八年),宇文部被慕容部擊破以后,部眾分出兩支,居松漠之間,地域東西相鄰,分別以契丹和庫莫奚的名號見于文獻記載[8]。
契丹是地道的鮮卑人后裔,駐牧于松漠一帶,潢河(今內蒙古赤峰市境內西拉木倫河)、土河(今老哈河)之間。北朝初期,契丹始祖奇首可汗所生八子組成悉萬丹等八部,稱古八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440~451年)以來,朝貢于魏,以名馬、文皮在和龍(今遼寧朝陽)、密云等地與中原進行貿易交換。5世紀末期,萬余口契丹人南徙白狼水(今大凌河)以東地區。6世紀50年代,北齊出兵擊破契丹,把10余萬契丹人分別安置在營州(今遼寧朝陽)和安州(今河北隆化)。留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一帶的契丹人則降附了突厥。
庫莫奚上層統治者大概是鮮卑化匈奴人后代,所屬部眾則大都是鮮卑人后裔。北朝初期,庫莫奚的駐牧地東鄰契丹,主要在西拉木倫河上游流域。5世紀80年代,庫莫奚人稍向南遷,與北魏安州、營州的邊民毗鄰而居,大致在老哈河上游以西至灤河上游之間。東魏武定年間(543~549年),庫莫奚駐牧地南接幽、安、定三州之北,已經進入河北北部地區。北齊年間,部分庫莫奚人已遷徙到代郡以北地區。
隋唐五代時期,契丹、奚逐步發展壯大起來,與中原及周邊地區的聯系更為頻繁密切,在歷史上發揮了更大作用[9]。
隋代,史載契丹有十部。時突厥稱雄于大漠南北,契丹部落酋長多依附于隋廷和突厥牙帳之間。開皇五年(585),北齊時徙居白狼水(今大凌河)以東的契丹部落歸附隋朝,隋文帝詔許回歸松漠故地之間。開皇十九年(599),北齊時降附突厥的契丹4000家要求附隋,文帝初慮突厥附隋局面破裂而未予接納,后允許回到故地,依托紇臣水(今老哈河)而居。
隋代,漢文獻略稱庫莫奚為奚,分辱紇玉、莫賀弗、契個、木昆、室得五部,各有首領一人,借用突厥官號,稱俟斤(irkin)。其中阿會氏最強,為諸部之長。初臣屬突厥,后附于隋。奚在契丹西,突厥東,營州(今遼寧朝陽)西北,約當今西拉木倫河上游南部。大業年間遣使貢隋。
唐朝初期,史載契丹人居于潢水(今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的鮮卑故地,東鄰高麗,西接奚,南抵營州,北毗室韋。此時契丹各部落已組成部落聯盟,首領出自大賀氏。附屬于突厥,受“俟斤”官號。貞觀二年(628),契丹首領摩會率部背突厥附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契丹諸部皆請內附,唐朝在契丹駐牧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南),封首領窟哥為都督。又置十個羈縻州,各以契丹部落首領作刺史,契丹活動區正式納入唐朝行政建制之中。此后與唐和好,直到7世紀末始反唐附于后突厥。8世紀初,契丹首領李失活重又附唐,唐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唐玄宗又以甥女為永樂公主妻之。唐玄宗天寶四年(745),遙輦氏迪輦俎里被立為阻午可汗,取代大賀氏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遙輦氏在聯盟中設迭剌、乙室等共十部,實行聯盟長就職的“柴冊儀”。迭剌部勢力最大,始終掌握軍、政權力。這一時期,契丹政權初具雛形。時回鶻興起,契丹臣屬,間或附唐。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亡,又附屬于唐朝。此后部落漸盛,征服鄰近奚、室韋等部落。唐天祐四年(907),耶律阿保機取代遙輦氏為盟主,即可汗位。后梁貞明二年(916)二月,阿保機在龍化州(今通遼市境)稱皇帝,國號“大契丹”,建元神冊,建立游牧的國家政權。大契丹國是一個以契丹族為主,包括漢、奚、室韋、突厥、回鶻、吐渾、黨項等族在內的政權。都城建在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南,遼太宗時改為上京。947年改國號為遼。
契丹—遼政權實行“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因俗而治”的統治方針,吸收、借鑒、改造唐朝、五代諸政權、宋朝的官制,建立北、南雙軌政權體制。統治機構核心部分有在遷徙移動中商討政務、行使職權的重要特點。契丹軍隊以騎兵為主,設御帳親軍、宮衛騎軍、部族軍、屬國軍,鑄金魚符調動軍隊。
契丹人以游牧經濟為主,居氈帳,隨季節水草放牧牲畜。遼朝建立后,設立專職機構和官員管理。早期契丹人的生活中,漁獵是重要產業,后來畜牧業和農業的發展,使之變為輔助性產業。契丹早期有一定農業,隨著農業區的占領和擴大,農業比重不斷增大,產量不斷增加,與畜牧業一同成為契丹遼的主要經濟產業。契丹人的手工業比較發達,主要有陶瓷、金銀、皮革、銅鐵、木器、紡織等制造業。商業也較發達,與鄰族有廣泛的貿易往來。
契丹語與鮮卑語相通,東胡后裔諸語言的一支,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契丹人早期無文字,刻木為信。耶律阿保機建國后,借鑒漢字等創制契丹大、小字,考古多有發現。契丹貴族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留下了不少文學作品和繪畫藝術品。契丹人以耶律(皇族)和蕭(后族)姓為貴,互相通婚。部眾實行族外婚制,也有收繼婚俗。建國前葬俗為樹葬加火葬。將死者尸體置于山樹之上,三年后收尸骨焚燒,有一定祭奠儀式。后來實行土葬,有磚石墓和土坑墓。契丹人信仰薩滿教、佛教和道教。
唐初,史載奚亦居鮮卑故地,東接契丹,西鄰突厥,南拒白狼河(今大凌河),北與霫毗鄰。地域四至大體東部以松陘嶺(今努魯兒虎山)與契丹為界,西濱大洛泊(今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北至西拉木倫河北,南到大凌河上游一帶。奚人多依吐護真水(今老哈河)而居,奚王牙帳南距古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600里,約在老哈河中游西岸地區。奚時附于唐,時屬于突厥。貞觀三年(629),奚遣使唐廷,與唐朝建立了貢賜關系。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遼東,奚兵從征,大酋蘇支立有戰功。貞觀二十二年(648),奚臣屬唐朝,唐在奚活動區置饒樂都督府(今赤峰市林西縣雙井店鄉西櫻桃溝古城),下置九個羈縻州,各以部落首領為都督、刺史。7世紀末,后突厥興起,向東擊敗奚部,奚背唐附后突厥。8世紀初,后突厥屬部紛起反抗,奚復來附唐,首領李大酺被唐玄宗封為饒樂郡王,復為饒樂都督,受營州都督府節制,并娶唐宗室女固安公主為妻。奚與契丹相鄰而居,既有和平交往,又間有戰事。開元八年(720),奚與契丹爭斗,首領大酺戰死,弟魯蘇繼位,襲爵饒樂郡王,復娶東光公主為妻。開元十四年(726),改封魯蘇為奉誠郡王。開元二十三年(735),改饒樂都督府為奉誠都督府。8世紀中期以后,奚與唐關系密切,每年常派出數百人至幽州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并從數百人中選三五十人至長安朝貢,從事政治交往和經濟貿易。唐中葉前,奚強大,有勝兵3萬余人,與契丹并稱為“兩蕃”。后來,契丹日益強盛,奚的發展勢頭和空間受到遏制,轉向衰落,服屬于契丹,常為契丹守疆界。唐末,首領去諸率領奚之一部背離契丹,西遷媯州(今河北懷來)北山內附,文獻記稱為西奚,于是有了東奚、西奚之分。10世紀初年,奚部連遭契丹攻擊,人口財富損失慘重。后梁開平五年(911),東、西部奚被契丹耶律阿保機分兵攻破,最終降附于契丹。
奚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業為主,漁獵業為輔。間有農耕,以穄、糜、粟為主?!笆撑Q蛑饫?。”“居有氈帳,兼用車為營?!闭Z言與契丹、室韋相同。
自魏晉時期見諸史乘,契丹與奚相鄰而居,言語相通,習俗相近,如影隨形,具有綿長的歷史淵源。至10世紀初,奚被契丹徹底征服,在契丹—遼朝的政治、軍事、經濟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發揮關鍵作用。遼代,契丹、渤海、奚、漢“四姓雜居,舊不通婚,謀臣韓紹芳獻議,乃許婚焉”[10]。隨著族內婚逐漸被打破,漢、契丹、奚、渤海、室韋等相互通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更為深入。遼朝滅亡前后,有為數不少的契丹人、奚人進入金朝和漠北的蒙古部落中。至元朝,契丹、奚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
七、室韋
“室韋”又作“失韋”,其主體應是東胡鮮卑后裔。最早見于《魏書》記載的室韋部落稱烏洛侯[11],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入貢北魏。東魏武定二年(544),室韋朝貢北魏,室韋一名始見于史。此后,室韋成為大興安嶺北部、呼倫貝爾草原東胡后裔諸部落的泛稱。
據《魏書》記載,東魏武定二年(544),室韋同中原政權建立聯系。北朝時,室韋居地在契丹以北。境內有從北向南流,寬四里有余的捺水,即今嫩江。當時,烏洛侯南界達諾敏河流域,室韋的東鄰豆莫婁人活動在嫩江中下游東岸的松嫩平原上,則室韋人主要在嫩江中下游以西地區居住。
隋唐時期,室韋部落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原史家對室韋的了解也愈來愈深入[12]。
隋代,史書記載的室韋部落分成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和大室韋5大部,分布在嫩江流域、大興安嶺山脈、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上游地區。南室韋在契丹以北,分為25部。文獻記載的南室韋的地理環境、經濟生活和風俗習慣等與北朝時的室韋基本相同,可以認為南室韋相當于北朝時的室韋,分布于嫩江中下游以西地區。北室韋南距南室韋11日程,分9部落,繞吐紇山而居,約在大興安嶺北端。缽室韋南距北室韋千里,人眾多于北室韋,依胡布山而住,大體在黑龍江上游以南的盤古河流域。深末怛在缽室韋西南四日行程,位于北室韋西北,因水而得名,當今額爾古納河東岸流域。大室韋在深末怛室韋西北的望建河之南。望建河為今額爾古納河及黑龍江,隋代大室韋已在額爾古納河下游右岸居住。隋代室韋部落役屬于突厥,由3個吐屯管領。開皇十三年(593)、大業六年(610)分別派使者出使隋朝,酋長曾隨突厥啟民可汗見過隋煬帝。由于地理環境略有差異,各室韋部落的經濟生活和風俗稍有不同。
唐代,史書對室韋的記載較前代更為詳細,有了具體名稱的20多個室韋部落。史載,唐代呼倫湖周圍均分布有室韋部落。烏素固部在俱輪泊(今呼倫湖)西南,西與回紇相鄰,當在今克魯倫河下游兩岸。依次往東位于呼倫湖南部的還有移塞沒、塞曷支、和解、烏洛侯、那禮、東室韋、黃頭、達姤等部。北朝時的烏洛侯已成為唐代南部室韋的一支。在烏洛侯等部以北,還分布著山北、大如者、小如者等室韋部落,大致在呼倫貝爾草原和大興安嶺山脈之間活動。西室韋在呼倫湖北部,沿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和黑龍江)上游而居。大室韋亦依傍望建河而居。史載望建河源出俱輪泊(呼倫湖),這與實際情況或有出入。今額爾古納河上源本為海拉爾河,汛期由達蘭鄂洛木河與呼倫湖相通,古人誤以為源出呼倫湖。大室韋既在望建河之南,當在額爾古納河中下游的東南岸地帶。與大室韋相鄰的有蒙兀室韋?!懊韶!笔恰癕ongkhol”(蒙古)一名見于漢文史籍記載的最早形式,首見于《舊唐書·北狄室韋傳》。根據拉施特《史集》,“蒙?!笔恰百|樸無力”的意思。唐代室韋有二十余部,蒙兀室韋為其中的小部落,史載望建河東向流經其北。文獻所說額爾古納河屈曲東流,就其大段而言,實為東北流。結合《史集》所載蒙古先民曾在額爾古納河流域大山里居住過的史實,蒙兀室韋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及黑龍江上游以南地區,北隔望建河與落坦室韋相望。
這一時期,室韋地域東鄰黑水靺鞨,西面相繼與突厥、回紇接界,南鄰契丹,各部主要分布于今霍林河南北,嫩江流域東西,大興安嶺山脈,呼倫湖周圍和額爾古納河及黑龍江上游兩岸。此后,室韋活動范圍逐步向南向西擴大。
室韋各部依違于突厥和唐朝之間。作為屬部,室韋要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對突厥盡義務,突厥則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證。對于唐朝,室韋更多表現的是一種名義上的臣服,通過朝貢這種方式,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從經濟層面上看,室韋等似乎更傾向于跟唐朝建立廣泛的聯系。唐武德年間(618~628年),室韋遣使于唐,貞觀(627~649年)以后,朝貢不絕。貞觀四年(630),東突厥前汗國滅亡,室韋歸附唐朝。室韋與唐朝聯系頻繁,使者往還不斷。唐朝在室韋地域內設室韋都督府,任命室韋酋長為大都督、都督等來統治部眾。東突厥后汗國建立后,室韋復屬突厥。在突厥文碑銘中,突厥人把他們泛稱作Tatar(達怛)。
8世紀初,室韋部落分幾支向西向南遷移,有的進入漠北腹地,有的靠近了唐朝的沿邊州郡。一些室韋人已經在土拉河、色楞格河及鄂爾渾河一帶活動,被突厥語族部落稱為九姓達怛(Toquz Tatar)。呼倫貝爾高原的室韋部落則被稱為三十姓達怛(Otuz Tatar)。此后,室韋人逐步南移,與唐朝北部邊界日益接近,部落廬帳已在契丹牙帳以北的百里之地。8世紀末9世紀初,部分室韋人已到達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東北部、烏蘭察布高原西南部及巴彥淖爾高原烏加河流域。788年,室韋與奚聯合,襲擊唐振武節度使(治所在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古城)轄區,擊敗唐和回紇聯軍。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室韋不斷騷擾振武、天德(舊址在今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東岸陳二壕)地界,唐朝百姓“謂之刮城門。人情駭懼,鮮有寧日”。近邊的室韋部落,有時受控于回紇,騷擾唐邊,劫掠財物,有時附唐互市。隨著地域變遷和勢力不斷壯大,室韋同回紇、沙陀突厥、黨項、吐渾、奚、契丹等族有了更頻繁的交往,同唐、后唐的關系也更為密切。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衰亡以后,室韋人大批涌入蒙古高原和陰山地區,中原人受突厥語族部落影響,又開始泛稱室韋為達怛。漢文獻中出現了黑車子達怛、陰山達怛、九族達怛、黃頭達怛等具體稱謂。
南北朝時期,室韋處在原始公社階段,內分25個小部落,已出現世襲的部落首領。唐朝初年,室韋人還處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階段,“其國無君長”,“無賦額”。部落首領稱為“莫賀弗”。在原始的農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體圍獵。在父權家族中保留著明顯的母權制遺跡: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勞動3年,才能領回妻子。
室韋人早期主要從事牲畜飼養、漁獵、粗放農業和手工業生產。6至8世紀,室韋部落的牲畜飼養已達到一定規模,飼養物主要有豬、狗、牛、馬,沒有羊。漁獵業在室韋各部的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生產能力低下,捕獲物主要是獐、鹿、狐、貉、貂、青鼠和魚鱉等小動物。漁獵工具有網、魚叉、角弓和長箭等。南部室韋部落經營粗放農業,有粟、麥、糜子等作物。除食用,還用來釀酒。農具有木犁。手工業制品有弓箭、漁網、車、木筏、皮舟、滑雪板和馬具等生產、生活用品。后來,金屬冶煉和毛紡織技術也達到一定水平。主要食用豬、魚、狗肉。夏季巢居,冬季穴居。9世紀以后,很多遷入草原地帶的室韋部落,轉變為以游牧業為主的經濟生活,飲食起居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室韋語與契丹語相同,也是東胡后裔諸語言的一支。6世紀中期,室韋社會形成習慣法,懲戒盜竊,盜一罰三,殺人者可以馬300匹抵死罪。民俗喜愛赤珠,以多為貴,女無赤珠,甚至終身不嫁。有搶婚和不落夫家習俗。以牛馬作聘禮。夫死婦人不再改嫁。唐代室韋婚俗,已不見搶婚痕跡,不落夫家習俗還保留著。又出現了服役婚,即男子要先到女方家服役三年,期滿后,女家分配一定的財物,夫婦同歸男家。室韋人初期實行樹葬,后來有土葬。北朝時將死者尸體放置于林樹之上,隋唐時改為部眾共用的大棚,應是氏族或部落的公共墓葬場所。守喪三年,每年四次到葬所哭拜祭奠。
10世紀以后,室韋部落幾乎遍布蒙古高原,先后附屬于契丹—遼,契丹人又泛稱室韋為阻卜。女真—金也沿用了契丹人對室韋的稱呼。室韋部落大批進入蒙古高原,改變了自突厥以來蒙古高原的民族分布和構成,開啟了東胡后裔蒙古語族部落統治蒙古高原的又一個歷史時代??傮w來說,室韋人是蒙古族的先民,是經歷突厥化以前的蒙古人即原蒙古人。
[1] 參見張博泉等《東北歷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頁。傅朗云等《東北民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4—25頁。干志耿等《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6—127頁。
[2] 參閱林幹《東胡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年。
[3] 烏桓史實主要依據《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三國志·魏志·烏桓鮮卑傳》及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不贅注。
[4] 鮮卑史實主要依據《后漢書·烏桓鮮卑傳》《三國志·魏志·烏桓鮮卑傳》及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不贅注。
[5] 3至6世紀吐谷渾史實,主要依據《魏書》《北史》等之《吐谷渾傳》,不贅注。
[6] 隋唐時期吐谷渾史實,主要依據《隋書》和兩《唐書》之《吐谷渾傳》,不贅注。
[7] 有關柔然史實,主要依據《魏書》《宋書》《南齊書》等柔然傳記,不贅注。
[8] 魏晉南北朝時期契丹和庫莫奚史實,主要參閱《魏書》《北史》之《契丹傳》和《庫莫奚傳》。
[9] 隋唐五代時期契丹、奚史實,主要根據《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之《契丹傳》《奚傳》和《遼史》,不贅注。
[10] 《武溪集》卷十七《契丹官儀》。
[11] 南北朝時期烏洛侯和室韋史實,參閱《魏書》《北史》之《烏洛侯傳》和《室韋傳》。
[12] 隋唐時期室韋史實,主要參考《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之《室韋傳》和《通典》室韋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