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碳”目標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 郭士伊 張玉燕
- 11263字
- 2025-03-12 18:38:31
第一節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規律
結構與系統關系緊密,它是指系統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和搭配,這里的“聯系”指不同部分之間存在的各種關系,“搭配”指不同部分按照某種比例形成的配置。各部分要先建立聯系才能形成有意義的搭配,使系統產生某種功能或出現某種性質,因此,聯系和搭配比例,也即結構,就成為維持系統功能和性能的基礎和關鍵。對現代產業體系而言,不同產業通過上下游的投入產出關系相聯系,按特定規模和比例形成特定的經濟社會系統,表現出特定的經濟增速和發展水平。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就是指在不同發展階段或不同空間要素下,產業之間投入產出關系和搭配比例的變化與調整,它構成了現代經濟增長最為核心的內容之一,是影響經濟增長和質量的關鍵因素。
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起源
盡管農業社會也有產業結構問題,但直到18世紀中葉,自英國發生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之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才開始頻繁出現,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
(一)工業社會的經濟持續增長
工業革命前,人類長期處于農業社會,經濟增長緩慢。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工業社會,經濟開始快速增長。英國經濟史學家麥迪森通過對世界經濟史的計量研究,描述了全球經濟在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的巨大不同,如圖1-1所示。

圖1-1 全球GDP變化
數據來源: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銀行,2022年
在農業社會,經濟增長十分緩慢。以歐洲為例,平均GDP增速始終沒有超過0.05%,直到19世紀才提高到1%。從1820年開始,工業化改變了這一進程,全球GDP增長發生巨大變化,從“水平線”轉向“垂直線”。其中前者描述農業社會全球經濟的緩慢增長,也即傳統經濟增長;后者描述進入工業社會后全球經濟在短短200多年間實現的快速增長,也即現代經濟增長。
麥迪森認為,從1820年開始,英國基本完成工業化,其龐大的工業產能支撐英國加快了殖民進程。伴隨這一過程,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被納入殖民體系,成為原料來源地和工業品傾銷市場。這一過程極大地推動了全球貿易規模的擴大、國際航路的擴張和金融保險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相比農業社會開始發生革命性變革。隨著歐美國家相繼開始工業化,越來越多殖民地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被先進工業生產替代,工業化進程向全球擴散,全球經濟增長模式開始從農業社會的傳統經濟增長轉變為工業社會的現代經濟增長。
(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
為什么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經濟開始持續增長?對此,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茲提出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六個主要特征:(1)人口的持續增長;(2)人均產出的持續增長;(3)經濟結構的持續變化;(4)與經濟結構緊密關聯的意識形態變化;(5)科技的持續進步;(6)增長的全球擴散。
對于人口增長,如圖1-2所示,在地理大發現之前,全球人口增長緩慢;工業革命后,人口開始快速增長。人口增長同經濟增長緊密相關,經濟增長增加了家庭收入,家庭開始有更多資源養育新人口。比較圖1-2和圖1-3可以發現,經濟增速慢于人口增速。這一現象最先出現在歐洲,并伴隨殖民地的發展而擴展到全球。

圖1-2 現代經濟增長中的人口變化
數據來源: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銀行,2022年
對于人均GDP增長,如圖1-3所示,工業革命前,人均GDP基本穩定不變,工業革命后增長加速,尤其進入20世紀后,增速日益加快。人均GDP增長反映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

圖1-3 現代經濟增長中的人均GDP變化
數據來源: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世界銀行,2022年
人均GDP增長體現了生產率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根據麥迪森的研究,從18世紀開始,西歐國家人均GDP增速突然提高了20倍,增加到每年1%。這意味著,人均GDP翻一番所需時間從工業革命前的1400年減少為70年。到19世紀中葉,歐美發達國家人均GDP增速又翻了一番,提高到每年2%,這使得人均GDP翻番所需時間縮短為35年。其中,英國人均收入翻倍用了58年(1780—1838年),美國用了47年(1839—1886年),日本用了34年(1885—1919年),韓國用了11年(1966—1977年)。而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僅用了10年(1977—1987年)。
工業化進程逐步加快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技術進步最為關鍵。根據麥迪森的研究,從傳統經濟轉變為現代經濟最顯著的標志是人均收入翻番速度加快、市場規模擴大、技術水平進步和生產力提高。支撐這種轉變機制的主要原因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后發國家由于擁有后發優勢,可采用的先進技術越來越多,使得工業化的進程也越來越快。
(三)產業結構首次轉型升級:跨越“馬爾薩斯陷阱”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否容易實現?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作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之所以能夠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關鍵在于跨越了“馬爾薩斯陷阱”。“馬爾薩斯陷阱”是指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關于人口的理論:農業社會的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的同時,由于農業生產技術限制,養育和維持人口所需的資源按照算術級數增長,這導致人口增速快于資源增速,當人口數量超過維持人口所需的資源數量時(如圖1-4所示),戰爭、饑荒和瘟疫等危機就會爆發,導致人口下降,進而經濟開始衰退。這正是農業社會經濟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

圖1-4 馬爾薩斯陷阱
數據來源:賽迪智庫
中國封建王朝興亡周期以及封建王朝人口峰值通常出現在王朝中期的規律,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一理論。新王朝初期,隨著大量荒廢和閑置的土地被開發,經濟快速增長,人口逐漸增多,社會出現“治世”;到王朝中期,土地開墾完畢,但新增人口需要獲取更多土地,社會矛盾開始顯現;王朝末期,新增人口沒有充足土地供養,底層農民為了生存只能出賣已有土地,并依附于地主以勉強生存,土地兼并和流民問題愈演愈烈,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戰爭和饑荒開始出現。
“馬爾薩斯陷阱”深刻描述了經濟社會發展同資源環境之間的深層關系:“富則生,多則窮,窮而死”。即當資源豐富時,出生率隨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富則生),但資源總是有限的,人口增加會導致人均收入下降(多則窮),從而隨著人均收入的下降,死亡率開始上升(窮則死)。
18世紀中葉起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推動英國首次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幅提升了生產力,開啟了現代經濟增長新模式。這次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主要有三大特征:(1)工業占比大幅提升,并首次超越農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2)大量農民轉化為市民,并向工業生產聚集地轉移,城鎮數量大幅提升,一種完全不同于農村的城鎮生活方式出現在世人面前,城鎮化水平開始快速提升,人口在城鎮集聚,擴大了市場,大市場開始出現;(3)伴隨殖民活動,國際貿易持續擴大,全球化進程加速,更多資源開始流通,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人類由此突破農業社會的資源限制,跨越了“馬爾薩斯陷阱”。這次轉型升級最直接的表現是人均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這是突破人口-資源限制的關鍵條件。例如,1800年英國和荷蘭的人均收入開始翻倍,分別達到2200國際元和2609國際元。工業革命后,歐洲各國繼英國之后跨越“馬爾薩斯陷阱”,從傳統經濟進入現代經濟,伴隨歐洲國家的全球殖民活動,工業化和現代經濟向全球蔓延。
“馬爾薩斯陷阱”不僅適用農業社會,在工業社會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全球工業化發展的同時,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全球性挑戰。從20世紀中期開始,“環保運動”“能源危機”“生態破壞”“氣候變化”“公共健康”等一系列議題率先在發達國家出現,并逐步向全球蔓延,這說明現代經濟同樣面臨“馬爾薩斯陷阱”。如何擺脫資源環境約束是現代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四)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
為什么麥迪森描述的現代經濟能夠呈現持續高速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同于農業社會經濟增長長期受到土地、人口和低下生產力的制約,在工業社會,現代經濟在增長的同時不斷孕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正是持續不斷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動了現代經濟持續增長。
對此,庫茨涅茲指出,經濟學家側重研究經濟“量的增長”,對從結構角度研究經濟“質的提升”關注不足,但自工業革命以來,“結構問題”才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為此,庫茨涅茲界定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定義:現代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被定義為該國向其民眾供應各種產品能力的長期增長,這種能力的長期增長根本而言來自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這個定義解釋了現代經濟增長的三個關鍵特征。
1.人口增長是動力而不是約束
生產力的持續提升,使得經濟體每多一個新生命,帶來的產出將大于其所需的投入,因此人口增長將帶來增長加速而非陷入“人口增長—資源耗竭—人口衰減”的馬爾薩斯惡性循環,每個人的誕生與進步都是所有人繁榮和發展的條件和助力,沒有人是多余的資源消耗者,這是庫茨涅茲經濟增長理論中一個非常偉大的突破。現在看來,雖然人口與資源環境約束再次出現,但庫茨涅茲所揭示的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是存在的,同時人口抑制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存在,關鍵在于處理好“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相互關系。任何無序的人口擴張和無序的經濟發展都將是“馬爾薩斯陷阱”的引路人。
2.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
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刺激了其他技術出現,如此往復,持續的技術創新推動持續的經濟增長。例如,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導致電力技術的出現,電力技術的發展導致信息技術的創新,人類社會因此先后進入機械時代、電力時代和信息時代。技術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這是現代經濟的又一重大突破。
3.結構變化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內容
經濟增長包括產出增加(如GDP增加)和結構變化(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前者是增長的結果,可以憑此觀察經濟是否增長;后者是增長的原因,即“向民眾供應日益多元化的經濟產品的能力”的提升,這種能力的提升就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是現代經濟的第三個突破。
這三大突破是現代經濟增長不同于傳統經濟增長的關鍵,也是現代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根源。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發展中國家的數量遠多于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向民眾供應日益多元化的經濟產品的能力”強于發展中國家,這說明盡管現代經濟增長能實現產業結構不斷轉型升級,但這種能力并不是必然的。不同國家因發展階段、科技條件、資源稟賦、國際環境等差異,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難度、風險、成功概率有所不同,這涉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規律問題。
二、產業結構的內涵及其轉型升級
產業結構的豐富內容導致了產業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使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困難重重。大致來說,產業結構包括十方面內容。
(一)產業結構的十方面內容
1.三產結構
三產結構是指三次產業比例關系,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等構成第一產業,即廣義的農業;采礦、制造、能源和建筑構成第二產業,即廣義的工業;批發零售、金融、教育等構成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從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看,第二產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遠大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因此三產結構會顯著影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部門結構
各產業都可以細分成不同部門,如第二產業包括采礦、制造、能源、建筑部門,第三產業包括商業、科技、金融、教育、醫療、文化等部門。部門是現代經濟管理的重要組織單元和產業分類維度。一般而言,相同部門的產業投入產出關系更緊密,不同部門的產業投入產出關系較松散。這一特點是制定產業政策和實施產業管理的重要基礎。因此,部門通常是落實宏觀經濟管理、實施產業政策的抓手和載體。從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看,能源、工業、交通、建筑、農業等不同部門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征也存在差異。
3.行業結構
對部門內的產業進一步按產品差異進行細分,就形成了不同行業,如制造部門內的食品、鋼鐵、汽車等行業。行業是產業結構中最具活力和承上啟下的層次,也是分析產業結構最基本的單位。行業的產品種類和產業鏈長度會影響行業的復雜度和重要性,不同行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彼此不同,如鋼鐵行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就高于紡織服裝行業,更高于家政服務行業。
4.企業分布
對行業進行細分,就會發現構成行業的各類大小不同的企業主體。每個行業都會包含大量企業,它們大小不一、數量不等、市場地位不同。這些企業既競爭又合作,活躍在市場中,并通過上中下游關聯形成行業生態,或以供應鏈形態分布,或以產業集群形態分布,影響著市場活力和產業發展態勢。因此,企業是構成產業最基礎的細胞。
5.產品結構
產品是產業的微觀基礎和價值所在。不同類型、規格的產品體現不同的質量標準、文化內涵和技術水平,滿足不同市場需求和應用場景,也具有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關鍵在于降低產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6.技術結構
產品由原材料經過前后連貫的工藝過程制造出來,而每個工藝過程都需要技術實現。技術一端連接市場和消費,另一端連接能源和資源。支撐每個產品的技術體系是決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關鍵因素,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推動新的技術體系替代舊的技術體系。
7.需求結構
需求結構是指經濟中消費、投資和進出口的比例關系,需求結構會隨著發展階段變化而變化,并影響產業結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需求具有由低到高依次升級的特點,這意味著任何產品需求都不是無限的,總會達到峰值。當產品需求達到峰值時,產業增長就開始放緩。因此,維持經濟增長的關鍵就是保持新產品不斷替代舊產品,形成新舊產品交替增長。
8.要素結構
制造產品和滿足需求離不開要素的支撐。不同產業對土地、礦產、勞動、資金等要素投入的偏好不同,形成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資源密集型產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于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不同國家和地區由于要素稟賦差異,產業結構會有所不同。例如,煤炭豐富的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更偏向高耗煤的產業結構,從而導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較大。從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依賴”是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常見風險,一個國家和地區如不能突破“資源依賴”,很容易導致“資源詛咒”和“路徑依賴”,無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9.空間布局
空間地域既是資源稟賦的載體,也是組織產業集聚與產業轉移的抓手,由于不同產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存在差異,以及不同空間地緣的能源資源分布存在差異,優化調整產業的空間布局就成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能源資源豐富的西部、北部地區產業偏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人口技術密集的東南沿海地區產業偏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較小。
10.貿易結構
貿易結構是全球產業分工的結果。當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國際貿易使得各國相互聯系,形成全球統一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也由此產生了全球碳排放的轉移和不公平的生態殖民現象。要降低全球碳排放量,必須通過調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傳統貿易結構來從根本上解決全球碳排放轉移問題。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本質上是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這十個方面,使經濟保持持續增長和社會發展質量不斷提升。
(二)轉型升級:改變產業之間的關系和搭配
從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指產業從“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向“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轉變。這涉及諸多問題:
例如,制造業的規模和占比既影響我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總量,又關系到社會民生和國家安全。在“雙碳”目標下,需要確定制造業的規模和比重,以在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又保障民生和產業安全。
又如,我國高耗能行業規模大、體系全,是保障原材料和能源安全的戰略性基礎產業,但也是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與難點。推動高耗能行業節能降碳,是采用轉移到國外的方法,還是通過科技創新的方法,不同的選擇會深刻影響我國全面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
再如,隨著能源結構從“化石能源為主”向“非化石能源為主”轉型,不同地區基于能源資源的比較優勢也在發生變化。如何調整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成為“雙碳”目標下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
此外,在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化的背景下,世界產業鏈供應鏈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歐美國家紛紛建立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對全球貿易格局和產業競爭產生深遠影響。在這一形勢下,我們能否通過開展綠色貿易突破歐美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將影響我國在未來能否進一步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和構建新發展格局。
三、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因素
(一)供給因素
要素稟賦是影響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氣候、水土、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影響著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二是人力資源,人口數量和質量對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影響較大,例如,人口資源豐富的孟加拉國,其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人口教育水平較高的北歐國家在技術密集的電信和先進制造業領域表現較強。三是資本要素,資本越充足、資金成本更低的富裕國家,更易于發展資本密集的金融業,如英國、瑞士、美國等國家金融業發達,而貧窮的國家因缺乏資本難以發展資本密集的工業。
(二)技術因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隨著科技飛速發展,科技進步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影響日益深遠。當前,人類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歷史契機,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綠色能源技術、生物技術層出不窮,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機遇。但科技進步也會導致傳統產業的衰退和淘汰,造成失業風險,擴大貧富差距,加劇社會不平等。
(三)需求因素
市場經濟條件下,需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斷升級,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工業化初期低收入階段,需求主要是為了滿足生存需要,農業和輕紡工業最發達,伴隨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家電、汽車、住房等耐用消費品的需求帶動產業從以輕紡工業為主向重化工業轉型,收入進一步提高使得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
(四)國際環境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國際貿易、國際投資、貿易壁壘等國際環境變化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日益顯著。其中,國際貿易通過資源的全球配置,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也使各國更專注于優勢領域,形成更高效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全球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日益增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五)國家政策
國家政策包括發展戰略的選擇、目標及其實施路徑的設定,是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采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使得重工業增長速度快于輕工業,到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采用發展輕工業的政策,使得輕工業發展速度快于重工業。
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基本規律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既有一般規律,又有時間、空間和風險上的差異,這種特點決定了國家及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復雜性和風險性。
(一)一般性規律:從影響因素變化開始
考察分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歷史過程,可以發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遵循這樣一條規律性路徑:“因素的變化—導致問題挑戰—實施轉型升級—面臨風險陷阱—形成新競爭優勢”。最初,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在經濟增長中發生變化,進而改變經濟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些變化逐漸積累,形成經濟增長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會啟動新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此時不管選擇怎樣的目標和路徑,都將面臨各種風險和陷阱。不是所有轉型升級都會成功,一旦無法應對新風險,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就會失敗,經濟增長就會陷入各種困境,而一旦成功,新的產業體系就會形成新競爭優勢,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為什么有的轉型升級會成功,有的會失敗?這涉及目標與路徑選擇、外部條件等,其中時間、空間和風險差異是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成敗最關鍵的因素。
(二)差異與特色:階段性與區域性變化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階段、國情條件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使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具有一般規律的同時也呈現特殊性。如何處理這些特殊性恰恰是轉型升級的難點所在。多數國家面對未來是迷茫的,模仿和借鑒發達國家的道路成為常態,但這種模仿與借鑒通常會因為時間和空間的差異難以成功。
1.產業結構的階段性變化
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結構各有特點。多種理論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1)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
該理論將經濟發展分為6個階段:傳統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超越大眾消費階段。每階段的主導產業各不相同,主導產業的更替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
2)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
該理論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將工業化過程劃分為3個階段6個時期,形成了工業化發展階段的標準結構模型,從任何一個階段向更高階段躍進時產業結構都會發生變化。例如,初級階段的初級產業主要包括食品、皮革、紡織等在經濟發展初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業部門;中期產業主要指非金屬礦產品、石油、化工、煤炭等在經濟發展中期起主要作用的產業;后期產業主要指服裝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鋼、紙制品、金屬制品等高端耐用消費品制造業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等在經濟發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產業。
3)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該理論認為周期性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周期形成的內在原因。其以重大創新為標志,把經濟發展分為3個長波:①1787—1842年是產業革命發生和發展時期;②1843—1897年為蒸汽和鋼鐵時代;③1898年以后為電氣、化學和汽車工業時代。
2.產業結構的區域差異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基礎、資源稟賦不同,產業結構也不同。不存在一個統一的轉型升級模板適用于所有國家。例如,英國在工業化后期側重發展服務業,德國側重發展制造業,中國在工業化前期率先發展重工業,而印度率先發展服務業。總體來看,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究竟需要怎樣的產業結構,與國家大小、政策、歷史、資源、環境等各方面條件都緊密相關。
(三)陷阱與風險:始終無法避免的阻礙
通過工業化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發展的普遍趨勢。工業化和現代化在帶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問題和風險。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尤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歷史進程看,不是所有的國家都可以成功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最終成為發達國家。當前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中,發達國家只有34個,占比不到15%。為什么工業革命以來的兩百多年,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無法成功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因為不同發展階段和條件下的國家和地區,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時,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風險,一旦不能有效應對這些問題和風險,就會掉進各種“陷阱”,導致轉型升級失敗、發展停滯。通過系統梳理工業革命以來不同國家遇到的問題和風險,可以發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至少出現過11種陷阱。
1.馬爾薩斯陷阱
這種風險通常存在于工業化開始之前、發展比較落后的農業國家,對于準備開始工業化的國家,要跨越馬爾薩斯陷阱,首先需要引進外部資金和技術。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從資源環境對人口增長的約束關系看,工業化中后期出現的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彼此的相互制約,日益成為新的“馬爾薩斯陷阱”。
2.貧困陷阱
“貧困陷阱”主要分析這樣一種現象:一個國家因貧窮導致教育落后、資本稀缺、國際環境差,這進一步加劇了貧窮,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貧困陷阱研究開始于1953年羅格納·納克斯在《不發達國家的資本形成》中的分析,1956年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進一步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1957年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循環累積因果論”。后來的研究者把工業化早期的此類問題統稱為“貧困陷阱”。
3.中等收入陷阱
2006年,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指的是中等收入國家往往陷入了經濟增長停滯,很難成功發展為高收入國家。發生“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國家發展到中等收入水平階段后,勞動成本方面無法繼續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同時先進技術方面因積累不足無法與高收入國家競爭,導致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難度大幅增加。
4.梅佐喬諾陷阱
梅佐喬諾指的是意大利半島南部外加西西里和撒丁島地區,是意大利比較落后的地區。意大利進入現代社會后,其南方以傳統農業經濟為主,北方以現代工業經濟為主,南北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形成典型的二元經濟。由于這種發展差距長期得不到縮小,最終成為制約意大利經濟快速發展的問題。區域發展不平衡不是意大利獨有的現象,不同國家和地區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區域不平衡問題。從根源上說,區域不平衡問題既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結果,也是制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原因。
5.去工業化陷阱
“去工業化”一詞最初用來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對德國、日本等戰敗國的工業生產進行的限制和改造,以削弱其經濟基礎。后來,“去工業化”被定義為一個國家或一個經濟體工業部門就業和產值分別占總就業和總產值的比重雙雙持續下降的現象。從全世界看,去工業化現象不僅發生在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也普遍存在。
6.比較優勢陷阱
“比較優勢陷阱”指一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完全按照其自然條件形成的比較優勢,生產并出口初級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這些國家在與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國(通常是發達國家)的貿易中也能獲益,但因其貿易結構存在缺陷,這些國家總是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
7.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用來描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新興大國的崛起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的地位,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采取措施遏制和打壓新興大國,兩者的沖突甚至戰爭往往很難避免。”從歷史上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尤其在工業化中后期)往往面臨國家間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并不必然僅存于領先經濟體之間,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遏制打壓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廣泛存在。這是導致諸多發展中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失敗的重要原因。
8.金德爾伯格陷阱
“金德爾伯格陷阱”最初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在《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一書中用來說明經濟大蕭條現象:1929年大蕭條危機之所以成為世界性的,是因為當時領先的英國沒有能力、美國又不愿意承擔制止危機的責任,最終導致世界經濟缺乏一個“穩定者”來為剩余產品提供市場,為重啟金融提供最終借貸。金德爾伯格陷阱指的是在全球權力轉移過程中,如果新興大國不能或不愿承擔領導責任,提供必要的國際公共產品,就會導致國際公共產品短缺,進而造成全球經濟混亂和安全失序的局面。
9.盧梭陷阱
“盧梭陷阱”指的是“特殊利益集團”對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阻礙,這種阻礙可能導致轉型升級始終無法成功。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這一現象:如果社會上形成了利益小集團,每個集團的意志對其成員來說是公益,對國家來說卻是個別意志,很多時候,社會改革會因為搞不好小集團利益,導致大多數人的利益無法實現。經濟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盧梭陷阱”。
10.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指政府一旦喪失公信力將會產生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現象:無論政府說的話是真是假,做的事情是好是壞,都會被認為是在說假話、做壞事,都會遭到社會公眾的質疑和批評。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歷史》一書中指出這一問題:“一旦皇帝成了人們憎恨的對象,他做的好事和壞事會同樣引起人們的厭惡。”塔西佗陷阱指出了現代社會中政策的影響:不要用頻繁變動、朝令夕改、相互矛盾的政策干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11.霍布斯叢林陷阱
“霍布斯叢林陷阱”是英國政治哲學家和社會學家托馬斯·霍布斯設想的一種原始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每個人都生活在貧窮、孤獨、骯臟、殘忍和短命中,弱肉強食、沒有道德、沒有憐憫、沒有互助,有的只是血淋淋的食物鏈。國際產業競爭廣泛存在這種現象,當前百年變局下,單邊主義、霸權主義、逆全球化現象加劇,霍布斯叢林陷阱日益成為阻礙全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風險來源之一。
(四)新競爭優勢:轉型升級成功的獎勵
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只面對風險挑戰,也獲得發展機遇。例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英國發明了蒸汽機,大幅提升了紡織業的生產效率,擴大了非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這一過程中,英國通過推廣蒸汽機率先發展紡織業,最終成功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是英國在地理大發現后,從歐洲各國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過程也是產業競爭優勢更新替代的過程,國家和地區正是通過產業結構持續轉型升級而不斷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從而在激烈的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跨越風險陷阱,實現經濟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