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再生父母,王司徒也!
-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
- 秋郢
- 2060字
- 2025-05-04 18:00:00
王允來到太師府,直接進到中門之前,卻沒有看到呂布的身影。
想是太師久不在府中,故而有所懈怠?
他微微皺起眉頭,心中對呂布的觀感又差了一些。
然而王允很快就釋然了。
正如尚書仆射士孫瑞所言,他需要的是呂布手中的兵力,以及為董卓所親信的背景。其為人如何,是否值得相交,都與這個目的無關。
哪怕他再品性再低劣,在誅殺董卓這等大事面前,一切都不成問題。
王允平復好心情,安心的等候在中門外的廊下。
大半刻之后,呂布的身影終于在中門內出現。他看到外面等候著的王允,極為震驚的問候道:“司徒公何以在此!”
王允說道:“河東郡有軍務奏報,特來請教于將軍。”
“司徒公居然是為訪某而來?”呂布頓時大喜,這可是王允第一次主動上門拜訪他啊!
他忙不迭的把王允讓進中門,請他到中庭的鳳儀亭內敘話。
王允看著亭內石案上的酒鬲、酒盞,再聞見他一身的酒氣,頓時明白他適才為何不在中門。
除了酒氣之外,他身上似乎還隱隱有些脂粉氣,莫非剛和哪個侍婢私通?
這是太師府的內務,王允沒有立場去管,只在心中給呂布打上了另一個標簽。
不過酒色之徒爾。
呂布卻是表現得很殷勤,取了庭中的錦席,請王允面南上座,自己在下側相陪。
他笑著問王允道:“記得司徒公說過,在尚書臺不預軍務,此番如何又有了軍務之事呢?”
“不預軍務,是指太師軍中而言。各郡的軍務之事,自然是要呈報到臺中的。”
王允稍作解釋,繼續和呂布說道:
“這次便是河東太守上書,說牛中郎將率軍離開后,河東郡內的白波賊失了鎮壓,又有舉事之跡象……依將軍之見,此事該如何處置?”
“原來如此。”呂布恍然大悟。難怪他這邊并未收到消息。
稍加思索了片刻,他向王允建議道:“當速速呈報太師,請太師盡早遣軍討伐!否則若白波賊勢大起,與河內郡黑山賊合流,或引西河郡南匈奴之眾,則難以制約矣!”
這正是王允與士孫瑞等人商議出的結果,沒想到這呂布在這片刻之內,就能判斷得差不多。
不得不說,涉及到軍務,這呂布還是頗為敏銳的。
然而,王允此來尋呂布商議,可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他這個判斷。
否則的話,他隨便找幾個知兵的大臣,如皇甫嵩、趙謙等,乃至那位聰慧的天子,都能獲得差不多的結論,都能支持尚書臺的這番商議結果。
想到天子,他又想起的慘遭刑殺的趙溫,想起了天子那天的提醒,心中若有沉重的塊壘壓著。
天子前兩天領著大貴人董白,專門去并州軍營招搖找茬,還干出了親自沖陣的驚人之舉,大概也是想吸引董卓的注意力,讓他顧不上趙溫的事情罷?
也是辛苦那位天子了,可惜卻沒起到作用,還是阻止不了董卓趁著天象來報復張溫。
不過,聽說呂布軍中的校尉,都因此受到了董卓的責罰,或許會讓并州軍對董卓稍稍離心?
若是這樣,他拉攏呂布及其麾下并州軍的把握,似乎又能增加一些……
想到這里,王允進一步向呂布說道:“若是遣軍討伐白波賊,將軍豈有意乎?”
呂布哪會不愿意?
他和他麾下的那些將吏,早就受夠了長安的拘束,想著率軍出征、縱情馳騁肆虐一番了!
否則的話,他上次怎么會貿然行事,把太師府的軍情送到尚書臺?
他喜形于色的確認道:“司徒公愿意向太師進言,推薦某前往討伐白波賊嗎?”
“然也,”王允微微頷首,“只是將軍麾下僅有一部之眾,縱然精銳無比,卻還是少了一些,恐怕難以盡得全功啊!”
呂布的并州軍,幾經周轉和折損,如今僅有四個騎兵營,分別由魏續、宋憲、侯成、成廉率領;又有一個號稱“陷陣”的重裝步兵營,由高順率領。每營領兵千人,合計軍力不過五千。
“司徒公不必擔憂,”呂布傲然說道,“某有這一部五營之眾,天下無人能當,何況只是區區白波賊?”
王允只是不住的搖頭:“終究是單薄了些。”
呂布頓時大急。
這王司徒,是專程來消遣他的嗎?
先是拋出一個好消息,結果這好消息卻只是給他聽聽的!
他正要放下身段懇請一番,卻聽王允繼續說道:
“上林苑有步騎兩萬,本為前太尉、車騎將軍趙公用以平定益州的大軍。益州事不可為之后,便被太師收回,如今由左將軍董叔穎統領。”
“然董叔穎從未主持過征伐,縱然朝廷出軍河東,必非領軍之人。他麾下這兩萬步騎,屆時很可能要交予討伐白波賊的領軍者,將軍豈有意乎?”
呂布被如此大的一塊畫餅砸中,幾乎當場眩暈。
兩萬軍力啊!有了這兩萬軍力加入麾下,呂布有信心和太師最信重的牛輔匹敵!
他直接避席上前,在王允面前拜倒:“若司徒公促成此事,便是我呂布的再生父母!但有所命,無不依從!”
王允等的就是這句話。
他上前扶起了呂布,笑著對他說道:“將軍言重了!皆是為朝廷效命,為太師效勞。”
……,……
因著身邊郎官的通報,劉協也知道了張溫受刑而死的事情。
法正甚至還分析了其中的緣故:
“必是那劉囂從董太師那邊請來了文書。否則的話,他一個閉門待罪之人,如何敢悍然作此酷烈之舉?”
“臣嘗聽傅干提到,張衛尉昔年在涼州討賊時,曾與董太師有隙,涼州之人多有耳聞。很可能是董太師聽信劉囂,趁機以勾結袁術為由,處置了張衛尉,為天象塞責禳災。”
劉協沒有說話,心中頗有一些挫敗的感覺。
任他如何提醒王允,乃至不惜作死,都沒能改變張溫的命運。
而達成這個結果,僅需要董卓的一封文書。
早知道張溫受刑而死,是因為禳災這等莫名其妙的由頭,他那天在大朝會上,就該制止相關的討論啊……